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行星帶至少有50萬顆小行星,加起來品質有多大?看了差點嚇一跳

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是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密集區域, 距離太陽約2.17-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內, 之所以叫它小行星帶, 是由於人類已經發現並被編號的12萬顆以上小行星的位置統計得到的, 因為98.5%的小行星都是在此處被發現的。

天文學家估計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數量多達50萬顆, 也有科學家認為可能在百萬顆以上, 這麼多的小行星加起來的話, 總品質按說應該很大了吧, 但是天文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這些小行星加起來的總品質大約相當於地球品質的千分之一, 連月球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不瞭解的人可能會失望了吧。

小行星帶的寬度其實很廣, 大概有1.5個天文單位, 也就是說相當於地球到太陽距離的一倍半, 在2億公里以上, 環繞太陽一圈, 在這麼廣大的空間中, 按說應該形成一個大品質行星的。 早先科學家認為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 其總品質至少像地球這樣大, 但因為巨大的木星的引力擾動影響, 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 並且把其中的絕大部分甩出了小行星帶, 因此造成了小行星帶的品質減少。

而在小行星帶內, 許多星子相互碰撞也只形成了一些個頭比較大的小行星, 其中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 直徑都超過了四百公里, 不過這裡還有一顆矮行星, 它就是穀神星了, 是小行星帶中個頭和品質最大的天體, 直徑約為950公里, 幾乎占到了整個小行星帶總品質的1/3, 其餘的小行星都較小, 大的雖然也有幾十公里大, 但小的只有雞蛋大小, 甚至更小。

不過小行星帶內並非沒有形成過大型天體, 科學家認為小行星帶中可能曾經形成過至少三個行星或者矮行星, 但是由於某種原因, 很可能是木星的引力擾動, 這三個天體發生了碰撞而碎裂, 因為科學家們發現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光譜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 即碳質、矽酸鹽和金屬, 認為它們最初應該屬於三個不同的星球。

另外,小行星之間的碰撞也形成了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產生的塵埃和碎石也是產生太陽黃道光的主要來源,而在小行星帶遠離太陽的一側,還是彗星產生的地方,因為那裡的會產生冰,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很可能絕大部分都來自那裡。

雖然從圖上看上去小行星帶的行星數量非常密集,好像沒什麼空間,但實際上小行星帶的區域中仍然非常的空曠,人類製造的多架探測器路過小行星帶都沒有發生過碰撞,可見這些小天體相對於其所在的廣大空間來說是很微不足道的。

另外,小行星之間的碰撞也形成了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產生的塵埃和碎石也是產生太陽黃道光的主要來源,而在小行星帶遠離太陽的一側,還是彗星產生的地方,因為那裡的會產生冰,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很可能絕大部分都來自那裡。

雖然從圖上看上去小行星帶的行星數量非常密集,好像沒什麼空間,但實際上小行星帶的區域中仍然非常的空曠,人類製造的多架探測器路過小行星帶都沒有發生過碰撞,可見這些小天體相對於其所在的廣大空間來說是很微不足道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