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年見·南粵新時代跨年盛典開啟引領未來的舞臺

羊城晚報與廣東新勵成攜手, 年見·南粵新時代跨年盛典開啟引領未來的舞臺

12位大咖從心發聲分享年度傳奇

文/記者 許琛 林詩妍

圖/記者 林桂炎

講好廣東故事, 向時代發聲。 昨日下午, 廣州羊城創意產業園中央車站前人潮湧動, 觀眾們從各地雲集於此, 參加“年見·南粵新時代跨年盛典”(見圖)。

本次活動由羊城晚報社、廣東新勵成教育主辦, 金羊網、羊城派、網易廣東、黃埔書院聯合主辦, 廣東省青聯、廣東省殘聯、CSR環球網、廣州演講與口才促進會等支持協辦, 是一個講述開拓人生、創新創業、傳承文化、引領未來的舞臺。 當天分享的12位演講者, 包羅政治、科技、商業、文化、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 跨越不同的代際, 他們各自用15分鐘的主題演講, 分享成長心路, 傳遞拼搏力量。

活動現場,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羊城晚報社社長劉海陵, 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副書記唐銳、廣東省殘聯副理事長李敏,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領導向欣、李宜航、孫璿、洪文香、許志權、胡泉, 廣東新勵成教育創始人吳雲川、董事長趙璧等領導以及眾多知名人士出席盛典, 共襄南粵思想、文化跨年盛舉。

在年見盛典現場, 演講者們從心發聲, 各用15分鐘的主題演講, 分享心中的新時代, 講述奮鬥的新作為。 聽障舞者莊文潔, 用舞蹈肢體語言展現震撼人心的力量, 為殘障人群發聲;科大訊飛華南公司總裁杜蘭, 用語音辨識技術讓所有人能“看見聲音”, 為人工智慧發聲;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家杜玉濤, 帶領團隊用基因檢測技術避免了上萬名新生幼兒的先天缺陷, 為基因科技發聲;罕見病孩子的媽媽、罕見病宣導組織發起人陸敏君,

用企業社會責任的力量驅散人們命運中的烏雲, 帶去陽光, 為企業社會創新發聲;奧運冠軍、匯電雲聯創始人胡佳, 用勇氣、智慧、決斷, 走上一個新賽場, 走出一片新天地, 為“人生的無限可能”發聲;同聲傳譯“第一人”、“學術網紅”仲偉合, 用知識傳播改變命運的力量, 為中西教育與跨界融合發聲......

12位嘉賓, 講述了人生的多面, 講述了廣東在新時代的南粵夢, 讓觀眾看見一個人的潛能有多大, 看見我們的社會、所處的時代多麼強大, 看見廣東社會各界的風采及最新發展成果。

現場聽眾紛紛表示, 活動讓自己很受激勵, 過去的幾十年, 我們見證了廣東、見證了中國的輝煌成就;時代在變化, 全新的大幕正悄然拉開, 需要我們的記錄與參與;未來的偉大成就,

需要靠我們去創造, 期待通過自己的奮鬥, 迎來更加幸福的南粵未來。

莊文潔年見語錄

在無聲的世界完美結合音樂和舞蹈

人物背景:《千手觀音》舞者、聾啞學校輔導師

2005年《千手觀音》震撼人心, 莊文潔舞上北京, 是第十一尊觀音。

而今, 她圓夢母校, 是最美舞蹈老師, 為一幫熱愛舞蹈的聾啞學生親傳親教, 讓舞蹈夢想在無聲世界裡生根發芽開了花。

我希望大家能記住舞蹈《心鼓》的表演, 記住廣東殘疾人藝術團的舞者們, 因為在無聲的世界裡要做到音樂和舞蹈的完美結合, 達到對舞蹈的領悟和傳達, 比起常人不知道要困難多少倍, 因為聽不到音樂, 每一個動作只能憑藉老師的指引和自己不斷的揣摩, 因為聽不到音樂聲音, 每一個動作, 為了配合節奏的變換, 我們可能要重複練到半夜上千遍, 因為聽不見, 我們只能靠眼睛去觀察、去模仿。 常人兩三個月練好的舞蹈, 聾啞人往往需要一年以上才能完成。 我們雖然有些聽不見, 有些話無法去說, 但追逐夢想的腳步從未停歇,我要用舞蹈去點亮更多孩子的夢想。生命就是一場精彩的舞蹈,讓我們擁抱殘缺,追求完美。

杜蘭年見語錄

我堅信可以用人工智慧改變世界

人物背景: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華南公司總裁,2017廣東年度經濟風雲人物。她,是人工智慧的“佈道者”,勇往直前、不知疲倦。她代表科大訊飛向世界發聲,讓這家“過於低調”的智慧科技公司,如今“紅得發紫”。

科大訊飛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域深耕18年,這期間團隊在多次總結得出三個結論:首先,我們需要堅持一個方向,這就是語音,它未來會有很廣大發展空間;第二,我們一定要做到全球最好;第三,因為我們熱愛。正是懷著團隊達成的共識,我們才得以一步步走到今天。從最初智慧語音技術的不斷升級,到後來我們重點佈局人工智慧技術,並以此為技術底層,在教育、醫療等領域深入探索。我堅信,在中國,科大訊飛可以用人工智慧改變世界。人工智慧在未來將如何影響人類生活?當AI+教育時,孩子們可以享受到因材施教的便利,真正實現個性化、定制化的教育;當AI+醫療時,我們可以讓機器複製、學習人類優秀的能力,從而對人類健康作出貢獻。在這個人工智慧反覆運算發展的進程中,科大訊飛作為一個“平臺+賽道”的戰略輸出平臺,用人工智慧,賦能開發者,成就科學家。“AI+”時代,不僅是從業者的時代,是每個人的時代。比人類更強大的,不是AI,而是掌握了AI的人類。

曾小敏年見語錄

努力開拓粵劇的年輕人市場

人物背景:梅花獎得主、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世界廣府人“十大傑出青年”。她是“斷了憶思,明瞭心志”的霍小玉,是“燈花月帳,酒滿悲涼”的長平公主,是“人若無情不如妖”的白素貞……唱念做打俱全、文武兼長獨具一格,用情用藝征服觀眾。

從事粵劇表演已經有20多年,我排演了40多部新創劇碼,演繹了無數人物形象,我始終謹記京劇大師裴豔玲說過的一句話:要成為“大家”,必須有天分、勤奮、緣分還有本分。成就一個戲劇演員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年復一年的不斷積累。這些年,我除了全身心投入表演,更用心傳承著粵劇文化,努力推廣粵劇進校園,開拓粵劇的年輕人市場。這期間,廣東粵劇院一直通過傳統與創新兩條腿走路,在創新方面,不斷地探索與嘗試,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的目光。在我看來,粵劇文化要保護,也要學會生存,在生存中創新,最後能夠回到社會,回到人民中間,能夠生存發展壯大,才是粵劇真正的發展之路。我希望成為粵劇傳承發展的火炬手,把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寶貴財產傳遞下去,通過創新,再發展傳遞到下一代人的手上,這是我的願望,也是我的使命。

杜玉濤年見語錄

希望更多人享受基因科技帶來的福利

人物背景:党的十九大代表,國內手工克隆技術的第一人,華大基因的首席科學家。她和華大基因的同事們,用基因測序技術,避免了上萬名缺陷兒童的出生。

作為華大的一號員工,我腦海裡浮現的都是19年前我們那些簡陋的實驗室艱苦的辦公環境,過去的19年來,我們懷揣著科技報國的理想,北上南下,無問西東,有的時候甚至是流離失所。終於,隨著我們不斷努力和進步,我們在基因組學不僅佔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在它的基礎研究和應用上已經遠遠地實現了一馬當先,而今天我們也在南粵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有了自己的家園。我們希望在大家的共識推動下,在政府的引導下,在科學技術的快速推進下,有越來越多的人群能夠享受基因科技帶來的福利。特別是順著一帶一路倡議推廣到國外,推廣到全世界,真正做到“天下無殘”的最終夢想。

仲偉合年見語錄

教育要融合,發展需跨界

人物背景:黃埔書院院長、僑鑫集團聯席總裁。他,曾是廣外學生心目中的“男神”,是同行眼中的同聲傳譯“第一人”。如今,他是僑鑫集團的聯席總裁,黃埔書院院長,以書會友,繼續傳道、授業、解惑。

2017年對我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我選擇離開從事了25年教育工作的學校,加入到僑鑫集團,繼續和這個“新單位”堅持我一直以來的教育情懷:做理想生活的引領者。最近,我又多了一個身份——黃埔書院的院長,繼續傳道、授業、解惑。過去一年,從廣州舉辦的多場國際性活動可以看出,世界的眼光已經轉向廣東,轉向廣州。在全球化大潮之下,中西教育的主動融合便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們正在進入到由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第四次教育革命的過程當中,誰能夠永立在這場革命的潮頭,誰就會成為未來的勝者。所謂中西教育的跨界融合,就是指跨越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技術領域,用新方式引起一種新的思維,推動知識的跨界跨越。如果不實現融合教育,不實現跨界,我們這個社會永遠都不可能取得大發展。年見2017對我而言有四句話可以總結,教育要融合,發展需跨界,人生多選擇,使命為社會。

陸敏君年見語錄

不要害怕生命中不完美的角落

人物背景:CSR環球網聯合創始人&CEO,罕見病孩子的媽媽,宣導發起服務於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患者及其家長的民間非營利性公益機構。

我人生中最低谷的時期,大概是我女兒在一歲的時候確診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的時候。當時這個疾病在國內沒有醫治的方法,也沒有藥物,連醫生也告訴我,這種病沒有辦法治癒。我通過搜索國外資訊,在美國找到了這種病的病友組織。病友組織的負責人鼓勵我,只要你在中國找到跟你相類似的病友,有一幫人,你們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於是我聯合發起了企業社會責任宣導平臺——CSR環球網。我們希望有這樣一個平臺,和病友們創造更多的奇跡。在過去的一兩年時間裡面,我們開了很多講座,同時,CSR環球網還可以為身心障礙人士提供一些就業支援,我希望可以將自己本身的專業技能帶給這個領域更多的價值。而我更想告訴大家:“不要害怕生命中不完美的角落,陽光在每個裂縫中散落,勇敢打破生命中的裂縫,陽光就逐漸灑滿了其中。”

胡佳年見語錄

2009年北川之行改變了我

人物背景:中國跳水隊的“黃金一代”,雅典奧運上勇奪10米台冠軍。十多年後,“另一個胡佳”回來了——他,成了節能科技企業的董事長、互聯網售電平臺的創始人。

2008年,我面對人生當中最大的一個轉捩點,我因視網膜脫落而落選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我當時很迷茫,我沒有中學同學,沒有大學同學,我認識的人全是運動員,我不知道社會長得什麼樣子,可能連讓我自己去旅遊,買一張機票我都不會買。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經歷了一次內心的一個洗禮,在我那個時期,我認為人生當中只有成功與失敗,但是2009年北川之行改變了我。當時,我帶著很多以前當運動員時期無數次成功與失敗的那些案例跟孩子們去分享。當我跟孩子們分享的時候,讓我得到了一個收穫,其實孩子們非常堅強,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強不息,這讓我明白除了成功與失敗,我可能還會擁有分享和愛。

方錦龍年見語錄

中國音樂是中國人智慧的展現

人物背景:他用十指訴說國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被譽為琵琶天王、五弦代表,玩轉三百多種中外民族樂器,他樂此不疲地發掘音樂空間,傳遞音樂力量。

西方人有時候跟我說中國的音樂不科學,沒法記譜,我說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你們西方人做菜老是鹽多少克胡椒多少克,我們中國人做菜只認蔥花少許、鹽少許,這就像國畫中的留白。所以,我們每一首曲子每天都是在創造,而西方音樂家每天都是在重複對吧,都是拿了個譜子在那彈,我們不用看譜的,你永遠看不到一個看譜子彈古琴、彈琵琶的民樂家。對我們中國文化,現在很多人不當回事,其實有太多好東西需要我們去關注、去發掘了。

陳開枝年見語錄

我的扶貧工作要幹到85歲

人物背景:自1992年以來,他接待和參與陪同過多位國家領導人,見證過眾多歷史性的時刻。他是習近平總書記讚譽的“全國扶貧狀元”,曾101次奔赴百色老區,用“永不言倦”的姿態為我國的扶貧事業樹起了一座“豐碑”。

我退休那年,是我到百色扶貧的第九個春節,當時支援了百色1800多萬扶貧款。當地人就問我,退休後還會不會去?我說一定會,我要工作到85歲。我今年已經78了,但我依然充滿著青春活力,工作在扶貧的第一線。每到工作的時候,我經常想起自己的人生歷程,是黨和人民群眾把我一個貧苦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能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人民公僕,我心存感激,我深深地愛著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的領袖習近平總書記把我們帶進新時代,我希望每一個人都不要做旁觀者,都要擁抱這個時代、投身這個時代,一起在實現中國夢的歷程裡面貢獻我們的力量,體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孫鐵麟年見語錄

用微小的公益力量把紅旗插遍世界

人物背景:曾是國內最年輕的衛視少帥,主創《非你莫屬》、《國色天香》、《囍從天降》等多款王牌節目。他無問回報,投資了《無問西東》出品公司,卻不願以此宣傳。

如果有一天你能跳到半空中,會發現周圍所有的人大部分都是一個價值觀,就是這個五套房子的價值觀。而無邊界人生想說的是,我們可以有多種不一樣的選擇,我們可以過更有趣的人生一世。有一年,我去了亞馬遜,結果發現那裡是貧民窟的貧民窟,我把身上所有錢捐給了三個不同學校的孩子,於是我就在這個叫瑪瑙斯的城市插上了一個小紅旗。我希望今天聽完演講的哪怕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人,用你們微小的公益力量把紅旗插遍這個地球儀插遍這個世界,當所有的紅旗都插滿了,中國人的形象也就會有所改變。因為你們自己通過心中的力量做了那些微小的事情,你的人生也就延長了。

屈汀南年見語錄

用服裝設計語言講述中國古老故事

人物背景:國際時裝設計大師、廣繡傳承人。他用莨紗搭配廣繡的創新設計,一舉榮獲“世界民俗文化獎”、“21世紀設計大獎”兩個國際大獎,從此聲名鵲起。

在我的設計理念裡,堅持用麻料、絲綢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天然織物設計服裝,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使中國人穿著更優雅。在參觀博物館、拍賣行的時候,看到有好的廣繡作品就想將其帶回國內,將中國特種絲綢與廣繡創新融合,打造出不一樣的服裝設計。我希望運用創新的服裝設計語言去講述中國古老的故事,使這份細膩的中國式優雅重返當代生活。通過這些精美並舒適的服裝傳遞古人雲淡風輕的精神。

王倩年見語錄

我以我眼觀造化,我以我手寫我心

人物背景: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舉世矚目。王倩不滿足於此,一追再追,追出了青蒿素懸壺濟世到海外的大新聞,並以此為題,開始了全國巡講,講上了《新聞聯播》。

從2015年到2017年青蒿素這個專題,我追了700多天,追了1萬多公里,發表了幾萬字的公開報導和內參。在我的報導之後,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紛紛在顯著的版面和欄目進行了跟蹤報導,讓廣東鮮為人知的幕後英雄故事得以廣為傳播。而這對師徒的努力也引起了國家衛計委、商務部、外交部的高度關注,他們的專案已經被納入了國家援外專案。現在來自廣東的青蒿素藥物和抗瘧方案已經成為一帶一路上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我以我眼觀造化,我以我手寫我心,能夠每天遇到如此精彩的你們是讓我熱愛深愛這份職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追逐夢想的腳步從未停歇,我要用舞蹈去點亮更多孩子的夢想。生命就是一場精彩的舞蹈,讓我們擁抱殘缺,追求完美。

杜蘭年見語錄

我堅信可以用人工智慧改變世界

人物背景: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華南公司總裁,2017廣東年度經濟風雲人物。她,是人工智慧的“佈道者”,勇往直前、不知疲倦。她代表科大訊飛向世界發聲,讓這家“過於低調”的智慧科技公司,如今“紅得發紫”。

科大訊飛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域深耕18年,這期間團隊在多次總結得出三個結論:首先,我們需要堅持一個方向,這就是語音,它未來會有很廣大發展空間;第二,我們一定要做到全球最好;第三,因為我們熱愛。正是懷著團隊達成的共識,我們才得以一步步走到今天。從最初智慧語音技術的不斷升級,到後來我們重點佈局人工智慧技術,並以此為技術底層,在教育、醫療等領域深入探索。我堅信,在中國,科大訊飛可以用人工智慧改變世界。人工智慧在未來將如何影響人類生活?當AI+教育時,孩子們可以享受到因材施教的便利,真正實現個性化、定制化的教育;當AI+醫療時,我們可以讓機器複製、學習人類優秀的能力,從而對人類健康作出貢獻。在這個人工智慧反覆運算發展的進程中,科大訊飛作為一個“平臺+賽道”的戰略輸出平臺,用人工智慧,賦能開發者,成就科學家。“AI+”時代,不僅是從業者的時代,是每個人的時代。比人類更強大的,不是AI,而是掌握了AI的人類。

曾小敏年見語錄

努力開拓粵劇的年輕人市場

人物背景:梅花獎得主、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世界廣府人“十大傑出青年”。她是“斷了憶思,明瞭心志”的霍小玉,是“燈花月帳,酒滿悲涼”的長平公主,是“人若無情不如妖”的白素貞……唱念做打俱全、文武兼長獨具一格,用情用藝征服觀眾。

從事粵劇表演已經有20多年,我排演了40多部新創劇碼,演繹了無數人物形象,我始終謹記京劇大師裴豔玲說過的一句話:要成為“大家”,必須有天分、勤奮、緣分還有本分。成就一個戲劇演員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年復一年的不斷積累。這些年,我除了全身心投入表演,更用心傳承著粵劇文化,努力推廣粵劇進校園,開拓粵劇的年輕人市場。這期間,廣東粵劇院一直通過傳統與創新兩條腿走路,在創新方面,不斷地探索與嘗試,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的目光。在我看來,粵劇文化要保護,也要學會生存,在生存中創新,最後能夠回到社會,回到人民中間,能夠生存發展壯大,才是粵劇真正的發展之路。我希望成為粵劇傳承發展的火炬手,把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寶貴財產傳遞下去,通過創新,再發展傳遞到下一代人的手上,這是我的願望,也是我的使命。

杜玉濤年見語錄

希望更多人享受基因科技帶來的福利

人物背景:党的十九大代表,國內手工克隆技術的第一人,華大基因的首席科學家。她和華大基因的同事們,用基因測序技術,避免了上萬名缺陷兒童的出生。

作為華大的一號員工,我腦海裡浮現的都是19年前我們那些簡陋的實驗室艱苦的辦公環境,過去的19年來,我們懷揣著科技報國的理想,北上南下,無問西東,有的時候甚至是流離失所。終於,隨著我們不斷努力和進步,我們在基因組學不僅佔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在它的基礎研究和應用上已經遠遠地實現了一馬當先,而今天我們也在南粵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有了自己的家園。我們希望在大家的共識推動下,在政府的引導下,在科學技術的快速推進下,有越來越多的人群能夠享受基因科技帶來的福利。特別是順著一帶一路倡議推廣到國外,推廣到全世界,真正做到“天下無殘”的最終夢想。

仲偉合年見語錄

教育要融合,發展需跨界

人物背景:黃埔書院院長、僑鑫集團聯席總裁。他,曾是廣外學生心目中的“男神”,是同行眼中的同聲傳譯“第一人”。如今,他是僑鑫集團的聯席總裁,黃埔書院院長,以書會友,繼續傳道、授業、解惑。

2017年對我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我選擇離開從事了25年教育工作的學校,加入到僑鑫集團,繼續和這個“新單位”堅持我一直以來的教育情懷:做理想生活的引領者。最近,我又多了一個身份——黃埔書院的院長,繼續傳道、授業、解惑。過去一年,從廣州舉辦的多場國際性活動可以看出,世界的眼光已經轉向廣東,轉向廣州。在全球化大潮之下,中西教育的主動融合便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們正在進入到由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第四次教育革命的過程當中,誰能夠永立在這場革命的潮頭,誰就會成為未來的勝者。所謂中西教育的跨界融合,就是指跨越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技術領域,用新方式引起一種新的思維,推動知識的跨界跨越。如果不實現融合教育,不實現跨界,我們這個社會永遠都不可能取得大發展。年見2017對我而言有四句話可以總結,教育要融合,發展需跨界,人生多選擇,使命為社會。

陸敏君年見語錄

不要害怕生命中不完美的角落

人物背景:CSR環球網聯合創始人&CEO,罕見病孩子的媽媽,宣導發起服務於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患者及其家長的民間非營利性公益機構。

我人生中最低谷的時期,大概是我女兒在一歲的時候確診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的時候。當時這個疾病在國內沒有醫治的方法,也沒有藥物,連醫生也告訴我,這種病沒有辦法治癒。我通過搜索國外資訊,在美國找到了這種病的病友組織。病友組織的負責人鼓勵我,只要你在中國找到跟你相類似的病友,有一幫人,你們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於是我聯合發起了企業社會責任宣導平臺——CSR環球網。我們希望有這樣一個平臺,和病友們創造更多的奇跡。在過去的一兩年時間裡面,我們開了很多講座,同時,CSR環球網還可以為身心障礙人士提供一些就業支援,我希望可以將自己本身的專業技能帶給這個領域更多的價值。而我更想告訴大家:“不要害怕生命中不完美的角落,陽光在每個裂縫中散落,勇敢打破生命中的裂縫,陽光就逐漸灑滿了其中。”

胡佳年見語錄

2009年北川之行改變了我

人物背景:中國跳水隊的“黃金一代”,雅典奧運上勇奪10米台冠軍。十多年後,“另一個胡佳”回來了——他,成了節能科技企業的董事長、互聯網售電平臺的創始人。

2008年,我面對人生當中最大的一個轉捩點,我因視網膜脫落而落選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我當時很迷茫,我沒有中學同學,沒有大學同學,我認識的人全是運動員,我不知道社會長得什麼樣子,可能連讓我自己去旅遊,買一張機票我都不會買。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經歷了一次內心的一個洗禮,在我那個時期,我認為人生當中只有成功與失敗,但是2009年北川之行改變了我。當時,我帶著很多以前當運動員時期無數次成功與失敗的那些案例跟孩子們去分享。當我跟孩子們分享的時候,讓我得到了一個收穫,其實孩子們非常堅強,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強不息,這讓我明白除了成功與失敗,我可能還會擁有分享和愛。

方錦龍年見語錄

中國音樂是中國人智慧的展現

人物背景:他用十指訴說國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被譽為琵琶天王、五弦代表,玩轉三百多種中外民族樂器,他樂此不疲地發掘音樂空間,傳遞音樂力量。

西方人有時候跟我說中國的音樂不科學,沒法記譜,我說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你們西方人做菜老是鹽多少克胡椒多少克,我們中國人做菜只認蔥花少許、鹽少許,這就像國畫中的留白。所以,我們每一首曲子每天都是在創造,而西方音樂家每天都是在重複對吧,都是拿了個譜子在那彈,我們不用看譜的,你永遠看不到一個看譜子彈古琴、彈琵琶的民樂家。對我們中國文化,現在很多人不當回事,其實有太多好東西需要我們去關注、去發掘了。

陳開枝年見語錄

我的扶貧工作要幹到85歲

人物背景:自1992年以來,他接待和參與陪同過多位國家領導人,見證過眾多歷史性的時刻。他是習近平總書記讚譽的“全國扶貧狀元”,曾101次奔赴百色老區,用“永不言倦”的姿態為我國的扶貧事業樹起了一座“豐碑”。

我退休那年,是我到百色扶貧的第九個春節,當時支援了百色1800多萬扶貧款。當地人就問我,退休後還會不會去?我說一定會,我要工作到85歲。我今年已經78了,但我依然充滿著青春活力,工作在扶貧的第一線。每到工作的時候,我經常想起自己的人生歷程,是黨和人民群眾把我一個貧苦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能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人民公僕,我心存感激,我深深地愛著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的領袖習近平總書記把我們帶進新時代,我希望每一個人都不要做旁觀者,都要擁抱這個時代、投身這個時代,一起在實現中國夢的歷程裡面貢獻我們的力量,體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孫鐵麟年見語錄

用微小的公益力量把紅旗插遍世界

人物背景:曾是國內最年輕的衛視少帥,主創《非你莫屬》、《國色天香》、《囍從天降》等多款王牌節目。他無問回報,投資了《無問西東》出品公司,卻不願以此宣傳。

如果有一天你能跳到半空中,會發現周圍所有的人大部分都是一個價值觀,就是這個五套房子的價值觀。而無邊界人生想說的是,我們可以有多種不一樣的選擇,我們可以過更有趣的人生一世。有一年,我去了亞馬遜,結果發現那裡是貧民窟的貧民窟,我把身上所有錢捐給了三個不同學校的孩子,於是我就在這個叫瑪瑙斯的城市插上了一個小紅旗。我希望今天聽完演講的哪怕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人,用你們微小的公益力量把紅旗插遍這個地球儀插遍這個世界,當所有的紅旗都插滿了,中國人的形象也就會有所改變。因為你們自己通過心中的力量做了那些微小的事情,你的人生也就延長了。

屈汀南年見語錄

用服裝設計語言講述中國古老故事

人物背景:國際時裝設計大師、廣繡傳承人。他用莨紗搭配廣繡的創新設計,一舉榮獲“世界民俗文化獎”、“21世紀設計大獎”兩個國際大獎,從此聲名鵲起。

在我的設計理念裡,堅持用麻料、絲綢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天然織物設計服裝,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使中國人穿著更優雅。在參觀博物館、拍賣行的時候,看到有好的廣繡作品就想將其帶回國內,將中國特種絲綢與廣繡創新融合,打造出不一樣的服裝設計。我希望運用創新的服裝設計語言去講述中國古老的故事,使這份細膩的中國式優雅重返當代生活。通過這些精美並舒適的服裝傳遞古人雲淡風輕的精神。

王倩年見語錄

我以我眼觀造化,我以我手寫我心

人物背景: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舉世矚目。王倩不滿足於此,一追再追,追出了青蒿素懸壺濟世到海外的大新聞,並以此為題,開始了全國巡講,講上了《新聞聯播》。

從2015年到2017年青蒿素這個專題,我追了700多天,追了1萬多公里,發表了幾萬字的公開報導和內參。在我的報導之後,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紛紛在顯著的版面和欄目進行了跟蹤報導,讓廣東鮮為人知的幕後英雄故事得以廣為傳播。而這對師徒的努力也引起了國家衛計委、商務部、外交部的高度關注,他們的專案已經被納入了國家援外專案。現在來自廣東的青蒿素藥物和抗瘧方案已經成為一帶一路上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我以我眼觀造化,我以我手寫我心,能夠每天遇到如此精彩的你們是讓我熱愛深愛這份職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