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中國好詩》第50期精選(附目錄)

內容選自《中國好詩》欄目第50期, 欲閱讀完整刊物, 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梅雨

在六月沒有點頭之前, 你不可以冒昧地獻它一支歌

你曾歌唱粗鹽似的桀驁的星星, 可它們並未答應

你把梔子花隨便采回家, 卻不許別人向你女人女兒隨便獻花

路一開始就寬恕那些迷路的人

心能接受的人, 能接受的事, 總是有限

這個夏天要麼老是不下雨, 要麼下雨就淹死幾個苦命人

房子一直企圖把我租出去, 我的足不出戶

正在使它蛻變成一口老式木箱

黔之驢用空調狙擊長驅直入的夏天

季節倒是愈來愈模糊了

炎熱, 卻愈棘手, 愈炙手。 一如我愚蠢堅守的詩歌

楊小濱·法鐳點評:

雖是一首僅有十一行的短詩, 但幾乎其中的每一行都蘊含了潛在的爆發力, 使得這首詩充滿了各種困難的向度。 詩中無論是“你”還是“我”, 都與世界生成了一種富於張力的關係。 比如從一開始,

向六月“獻歌”可能成為一種“冒昧”, 必須等待六月的“點頭”。 同樣, 為星星的“歌唱”未曾獲得星星的“答應”而變得令人忐忑, 因為星星有它們自身“粗鹽似的桀驁”。 換句話說, 主體對外在自然的頌揚未必是自然世界認可的方式。 天何言哉!“粗鹽”一詞所飽含的觸覺和味覺的刺痛感在這裡顯得異常突出。 外在世界有時仁慈(“路一開始就寬恕那些迷路的人”), 有時殘酷(“要麼老是不下雨, 要麼下雨就淹死幾個苦命人”), 但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甚至“我”和房間的關係變成了前者的依戀和後者的拒斥之間的關係。 “一口老式木箱”令人想起棺材的形象, 暗示了不祥的生存困境。 同樣, 詩人把詩歌從內心的湧動也看作是有如“炎熱”、“炙手”的“長驅直入的夏天”,
它蠻橫地升騰出烈焰, 使得對於詩的“堅守”幾乎是頑固而“愚蠢”的行為。 這首詩通過諸如正言若反的方式, 將對於外在世界的情感表達始終安置在複雜的境遇中, 一方面加強了這種情感的力量, 一方面也展示出這種力量所遭遇的無奈。

我是你胸前沉默的雪花

李克

我愛這蠻荒的乾淨

被雪覆蓋的草原把我的靈魂螫醒

遠去的列車就在邊境, 永遠

只是那麼一列

它們被遺棄, 但沒有死

吹過腿踝的白毛風

像一匹匹並不溫馴的馬

骨子裡頭仿佛長出乾冷的鐵

它們結成多路縱隊

在荒蕪中奔突, 征戰殺伐……

我看見天地冷冽如閃電, 我看見

直立的樹幹, 如孤獨的行客

如雪人躑躅於宇宙瑩潔的心臟

我像瘋魔的孩子, 死命地奔跑,

然後跪下, 以雪覆面

大地, 銀色的母親

在這縱深的亞洲腹地, 幸福是屬於我們的嗎?

那在你闊大的胸懷裡長眠的,

已種下了太陽的苔蘚

而我是你胸前沉默的雪花, 但不是最後一片

榮光啟點評:

在對當代漢語詩歌的閱讀中, 我常常遇到兩個極端的現象。 一個現象是:有些很成熟的寫作者, 比如一些“先鋒”的詩人, 呈現的世界盡是個人的感覺、經驗與想像, 對於廣闊、宏大的自然場景, 似乎並無興趣, 或者即使寫到這些, 也只是用來抒發個人之感觸。 缺乏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個世界的驚奇感和敬畏感。 猶太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 1889-1951)說過:“神秘的並非世界為何如此,而乃世界竟然如是”(It is not how things are in the world that is mystical, but that it exists), 對於這些詩人,

似乎並不成立。 有的詩人甚至說:對於外在世界、甚至對於旅遊, 都沒有興趣, 他們關心的是語言問題, 準確的說是語言如何呈現現實的問題。 這樣的寫作, 給漢語詩歌帶來很多精湛的技藝, 也使很多讀者覺得, 詩歌的境界為何如此逼窄、如此個人化?

與之相對的另一個現象, 許多新詩的初學者或者說資深的文學愛好者, 他們有謳歌大自然的熱情, 但他們的文字總是讓人覺得這是大自然的累贅, 既沒有傳神地言說出世界圖景的某些本質, 也沒有令人觸動的個人情思寄寓其中。 他們的言說, 對於詩歌本身, 對於世界圖景, 都有百害而無一利。

《我是你胸前沉默的雪花》是一首讓人激動的詩作, 這首詩關乎風景, 關乎我們久違的大自然:莽荒、戈壁、大雪覆蓋的草原、遠去的列車、寒冷的風、飛舞的雪塵、直立的樹幹……這種情景, 對應著我們內心裡對遠方的渴求、對應著我們人性裡某些冷冽的部分,一旦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很難不為之觸動,如詩人所說:靈魂被雪景“螫醒”。

這個蘇醒的人,在雪地上“死命地奔跑,/然後跪下,以雪覆面”,他呼喊“大地,銀色的母親”,這種浪漫主義的抒情,在當代詩中現在變得久違,現在看起來其實非常令人震撼,這種建基在個人化的風景敘述之上的抒情,非常寶貴。當代詩需要這種粗礪、深情的品質。

作者有著海子將中國土地稱呼為“亞洲銅”的那種深情與想像,雖然面對茫茫風景,人生依舊蒼涼,但希望並沒有喪失,詩人追問:“在這縱深的亞洲腹地,幸福是屬於我們的嗎?/那在你闊大的胸懷裡長眠的,/已種下了太陽的苔蘚/而我是你胸前沉默的雪花,但不是最後一片”。這樣的結尾給了我們許多亮色,也使整首詩的境界雖蒼茫、冷冽,但沒有像很多風景詩,在意蘊上最終指向人生虛空。

這首詩既脫離了有些風景詩的平面敘述特徵,又克服了現代抒情詩的極度個人化傾向,是一首讓我感動的關於風景和內心的詩作。

巴赫和G弦上的詠歎調

九月1

他無聲坐著,在絕境

逢生後的玻璃相框裡,看著

俗世,似深海魚群般遊動

一群衣著華麗的貴族

從長長的臺階,魚貫而下

琴,在他優雅的肩

我在菜場路口的書店

聽見那股律動,心底緩緩

湧出,從1727到1736年

什麼是永恆?傷悲

有序,和無序之間

層疊的曲線裙擺,被風吹過

G弦上詠歎著的巴羅克

懺悔與寬恕,沒有走遠

我拎著空油壺,慢慢走遠

在他注視裡,哼唱著寂寞

清平點評:

無限觸動的有限詩意

——讀《巴赫和G弦上的詠歎調》

很多時候,一首詩永遠寫不完,但你又必須將它寫完。在詩意觸動範圍內,某個事件、某處景物、某首樂曲,甚或某本書裡一個詞、某堵牆上一道劃痕,它們在觸動一位詩人時,無不允諾了無限的伸展——無限倫理、無限詩句。幼稚的詩人看不到無限,老練的詩人則能夠在無限誘惑中,堅定獲取到屬於這一首詩的有限,而又保持對無限的敬意。《巴赫和G弦上的詠歎調》在時間、空間的雙重對比中,對原始觸動點(“我在菜場路口的書店/聽見那股律動”)和它的少量伸展(“他無聲坐著/••••••看著/俗世,似深海魚群般遊動”,“什麼是永恆?傷悲/有序,和無序之間”,“懺悔與寬恕,沒有走遠”)保持了同等的語言克制和聯想約束,在這基本的秩序中,詩人把時而明晰時而含混的倫理對比漸漸推向一個高潮,把有限的詩意盡可能往無限推,最終寫出了漂亮的結尾:

2018.1.25

其他篇目:

《我聽到兩種不同的聲音》依清

《塔崗寺的鐘》噠噠的馬蹄

《中秋帖》水筆翔飛

《我站在靈武西湖的堤岸邊》王鳳國

《大海的早餐》高世現

《低語(外一首)》雷武鈴

《理想城(外一首)》絲路

《命門(四首)》維鹿延

《中年之後,每一場酒都略帶悲意(六首)》辛泊平

《秋風辭》陳衛

《雲間的島嶼》張高峰

《北緯41度》張晟

《祖籍北美的玉米》袁文章

《在水鄉,每一株植物都是我的親人》張文捷

《八月,一闕瘦香的詞》信封1

《打工望月》陳音羽

《一棵樹身背獵槍》崔曉鐘

《我和老人》斷風

《不只是時光,還有花瓣的呼吸與酒的濃度》艾華

《晨 禱》唐朝白雲

《一萬顆向日葵正在抬頭(外一首)》嘶沙

《恒逝》善卷

《一塊想受孕的空地(外一首)》孤山雲

《那些愛我的人已不再把我思念(外一首)》克文

《十月(組詩) 》趙華奎

《手藝之一:鐵匠(組詩)》呂遊

《鼓浪嶼,我靈魂皈依的道場(組詩)》江南雨

《隴山下(組詩)》雪舟_詩歌

《女神(組詩)》千醉

《擊鼓傳花(組詩)》王建中

《動物記(四首)》張朗

《懷素或松尾芭蕉(五首)》白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中國好詩”第50期詳細內容

對應著我們內心裡對遠方的渴求、對應著我們人性裡某些冷冽的部分,一旦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很難不為之觸動,如詩人所說:靈魂被雪景“螫醒”。

這個蘇醒的人,在雪地上“死命地奔跑,/然後跪下,以雪覆面”,他呼喊“大地,銀色的母親”,這種浪漫主義的抒情,在當代詩中現在變得久違,現在看起來其實非常令人震撼,這種建基在個人化的風景敘述之上的抒情,非常寶貴。當代詩需要這種粗礪、深情的品質。

作者有著海子將中國土地稱呼為“亞洲銅”的那種深情與想像,雖然面對茫茫風景,人生依舊蒼涼,但希望並沒有喪失,詩人追問:“在這縱深的亞洲腹地,幸福是屬於我們的嗎?/那在你闊大的胸懷裡長眠的,/已種下了太陽的苔蘚/而我是你胸前沉默的雪花,但不是最後一片”。這樣的結尾給了我們許多亮色,也使整首詩的境界雖蒼茫、冷冽,但沒有像很多風景詩,在意蘊上最終指向人生虛空。

這首詩既脫離了有些風景詩的平面敘述特徵,又克服了現代抒情詩的極度個人化傾向,是一首讓我感動的關於風景和內心的詩作。

巴赫和G弦上的詠歎調

九月1

他無聲坐著,在絕境

逢生後的玻璃相框裡,看著

俗世,似深海魚群般遊動

一群衣著華麗的貴族

從長長的臺階,魚貫而下

琴,在他優雅的肩

我在菜場路口的書店

聽見那股律動,心底緩緩

湧出,從1727到1736年

什麼是永恆?傷悲

有序,和無序之間

層疊的曲線裙擺,被風吹過

G弦上詠歎著的巴羅克

懺悔與寬恕,沒有走遠

我拎著空油壺,慢慢走遠

在他注視裡,哼唱著寂寞

清平點評:

無限觸動的有限詩意

——讀《巴赫和G弦上的詠歎調》

很多時候,一首詩永遠寫不完,但你又必須將它寫完。在詩意觸動範圍內,某個事件、某處景物、某首樂曲,甚或某本書裡一個詞、某堵牆上一道劃痕,它們在觸動一位詩人時,無不允諾了無限的伸展——無限倫理、無限詩句。幼稚的詩人看不到無限,老練的詩人則能夠在無限誘惑中,堅定獲取到屬於這一首詩的有限,而又保持對無限的敬意。《巴赫和G弦上的詠歎調》在時間、空間的雙重對比中,對原始觸動點(“我在菜場路口的書店/聽見那股律動”)和它的少量伸展(“他無聲坐著/••••••看著/俗世,似深海魚群般遊動”,“什麼是永恆?傷悲/有序,和無序之間”,“懺悔與寬恕,沒有走遠”)保持了同等的語言克制和聯想約束,在這基本的秩序中,詩人把時而明晰時而含混的倫理對比漸漸推向一個高潮,把有限的詩意盡可能往無限推,最終寫出了漂亮的結尾:

2018.1.25

其他篇目:

《我聽到兩種不同的聲音》依清

《塔崗寺的鐘》噠噠的馬蹄

《中秋帖》水筆翔飛

《我站在靈武西湖的堤岸邊》王鳳國

《大海的早餐》高世現

《低語(外一首)》雷武鈴

《理想城(外一首)》絲路

《命門(四首)》維鹿延

《中年之後,每一場酒都略帶悲意(六首)》辛泊平

《秋風辭》陳衛

《雲間的島嶼》張高峰

《北緯41度》張晟

《祖籍北美的玉米》袁文章

《在水鄉,每一株植物都是我的親人》張文捷

《八月,一闕瘦香的詞》信封1

《打工望月》陳音羽

《一棵樹身背獵槍》崔曉鐘

《我和老人》斷風

《不只是時光,還有花瓣的呼吸與酒的濃度》艾華

《晨 禱》唐朝白雲

《一萬顆向日葵正在抬頭(外一首)》嘶沙

《恒逝》善卷

《一塊想受孕的空地(外一首)》孤山雲

《那些愛我的人已不再把我思念(外一首)》克文

《十月(組詩) 》趙華奎

《手藝之一:鐵匠(組詩)》呂遊

《鼓浪嶼,我靈魂皈依的道場(組詩)》江南雨

《隴山下(組詩)》雪舟_詩歌

《女神(組詩)》千醉

《擊鼓傳花(組詩)》王建中

《動物記(四首)》張朗

《懷素或松尾芭蕉(五首)》白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中國好詩”第50期詳細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