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快馬加鞭持續推進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李強。 南都記者 陳偉斌 攝

想要抓好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 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科研與產業之間缺少銜接,

需要省、市上下積極尋找、搭建有利於科研人員的成果與生產單位企業的需求對接的平臺。

只有弘揚法治, 真正把法治打造成江蘇發展的金字招牌, 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 才能使改革蹄疾步穩、發展行穩致遠, 建設新江蘇才有可靠的保障, 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才有重要支撐。

2017兩會期間,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手裡常常拿著紙和筆, 分組討論時, 聽到代表發言重要之處, 他便低頭記錄一番。 調任江蘇省委書記已8個多月, “為了儘快瞭解和熟悉江蘇的情況, 我先後跑了60多個縣市區。 ”李強在江蘇團開放日伊始便介紹道。

調任江蘇之前, 李強的仕途從未離開過浙江。 1959年, 李強出生在浙江溫州里安,

1982年, 李強在里安縣莘塍任區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此後的30多年, 他一路從里安縣委書記、浙江省民政廳救濟處處長、金華市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直到浙江省省長, 成為浙江經濟崛起的見證人和核心參與者。

浙江鄰省江蘇是另一個東部經濟重鎮, 長久以來, 由於地理位置與發展模式相似, 外界對兩地的比較從未停止。 2016年6月, 一紙調令, 李強離開生活工作50多年的家鄉, 成為“老競爭對手”江蘇的一把手。

談創新

這一階段, 不創新不行, 創新慢了也不行

“我對江蘇這片土地充滿敬意, 對江蘇廣大幹部群眾充滿敬意。 從今天開始, 我就是江蘇的‘一分子’, 我將把全部的身心投入、融入到江蘇各項事業中。 ”上任伊始, 李強便明確表示了自己的決心。

說“充滿敬意”並非客套話。 自2009年以來, 江蘇GDP已經連續8年穩居全國第二, 僅次於廣東。 更值得關注的是, 江蘇已經連續8年蟬聯“全國創新能力最強地區”。

李強對這一點亦有清晰的瞭解, 在3月7日的分組會議上, 李強表示, 江蘇的實體經濟和科教資源是兩個特別大的優勢, 從工業經濟來看, 去年江蘇的工業產值超過16萬億元, 利潤1萬億元, 全國七分之一還多。 江蘇科技資源亦很雄厚, 有140多所大學, 在校學生在全國名列前茅, 還有各類獨立研究機構、科研機構750多個。

“我講這些資料, 就是想說明, 江蘇發展有很好的基礎和條件, 發展站在非常高的平臺上。 ”李強總結說。

儘管有工業製造業的高平臺, 但不可忽視的是,

在“奮力追趕”廣東GDP頭把交椅幾年後, 江蘇的經濟發展勢頭開始放緩, 而早已起步經濟轉型升級的廣東, 在近兩年又逐漸拉開了與江蘇的經濟差距。

20 16年11月, 李強在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上的報告, 被看做是他調任江蘇後第一次系統全面地闡述施政綱領。 他在報告中指出, 江蘇經濟持續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加劇, 物質要素投入邊際效益遞減, 解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比過去更為迫切, 解決先發地區較早遇到的問題比其他地區更為艱巨。

在這次報告前後, 李強有兩次活動受到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一次是2016年9月, 李強率江蘇省黨政代表團赴上海、浙江學習考察。 另一次則是2016年12月29日, 李強出席2016民營資本投資江蘇大會,

與眾多江蘇浙江兩地企業家見面。 兩次都與蘇浙兩地的發展相關。

曾經, 浙江“溫台模式”和江蘇“蘇南模式”一度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乃至經濟體制改革的兩大代表。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中國小微企業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劉奇洪曾對比研究發現, 20世紀80年代中期, 浙江與江蘇兩地經濟發展模式並無二致, 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 江蘇與浙江經濟發展之路出現了分歧:溫州經濟發展模式擴大到整個浙江, 蘇南經濟發展模式推廣到整個江蘇, 包括蘇北, 到了1999年, 浙江農村經濟全面超過江蘇。 浙江政府通過培育義烏小商品市場, 由市場造就具有競爭優勢產業。

但21世紀前後, 江蘇逐步加大固定資產投資、鼓勵民營企業崛起, 利用雄厚工業基礎,發展水準迅速躍升,坐上全國GDP第二把交椅。與此同時,最近幾年來,浙江也通過發展互聯網經濟、特色小鎮經濟等創新經濟模式煥發出新的經濟活力。

蘇浙兩地經濟的“爭先恐後”中,李強向外界談了自己的看法。在回到浙江考察時,李強表示,浙江市場活力強、商業模式創新走在前列,這對實體經濟基礎好、製造業發達的江蘇是最需要學習借鑒運用的。

毫無疑問,活力與創新成為李強施政理念中的關鍵字,成為江蘇度過改革陣痛期的關鍵良藥。“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在這一階段,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快馬加鞭持續推進。”在黨代會的報告中,李強針對創新的表述多達60多次,被多家媒體報導,見諸報端頁首。

談法治

把法治打造成江蘇發展的金字招牌

李強稱江蘇接下來的發展工作是“鳳凰涅槃”。媒體則將下一階段的發展戰略總結為“兩聚一高”,即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2017年1月,江蘇專門召開創新發展懇談會,李強在會上與著名學者和企業家座談,在這場高層次的“頭腦風暴”會上,李強向企業家們發出邀請,希望他們一同來江蘇創新創業。

在3月7日的江蘇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創新”也成為各媒體重點關注的話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李強表示,“要針對制約發展的普遍性問題,找到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點,搭平臺、疏通道,著力消除痛點堵點,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

李強認為,想要抓好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科研與產業之間缺少銜接,需要省、市上下積極尋找、搭建有利於科研人員的成果與生產單位企業的需求對接的平臺。

此外,李強還提出,江蘇未來競爭力,首先就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上任僅一個月,李強就前往無錫考察,並對這個實體經濟發達地區提出,要把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發展物聯網、智慧製造、新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搶佔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強的創新性經濟的發展之路中,法治化水準扮演了重要角色。

李強一直以對新興經濟的瞭解與推動著稱,鮮為人知的是,2014年中央頒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只有兩個省部級幹部參與起草了,李強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開放日的發言中表示,扎實提升法治化水準,是邁向創新型經濟的必由之路。要明確把法治建設作為提升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他還特別提到,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要進一步深化。

據媒體報導,在江蘇省2016年召開的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建設暨政法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李強用了“金字招牌”一詞來形容法治對江蘇發展的意義。

李強在那次會議上指出,只有弘揚法治,真正把法治打造成江蘇發展的金字招牌,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才能使改革蹄疾步穩、發展行穩致遠,建設新江蘇才有可靠的保障,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才有重要支撐。

有媒體注意到,在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主報告中,“核心競爭力”一詞出現了兩次,分別是“法治”與“經濟”。

南都記者 娜迪婭 發自北京

利用雄厚工業基礎,發展水準迅速躍升,坐上全國GDP第二把交椅。與此同時,最近幾年來,浙江也通過發展互聯網經濟、特色小鎮經濟等創新經濟模式煥發出新的經濟活力。

蘇浙兩地經濟的“爭先恐後”中,李強向外界談了自己的看法。在回到浙江考察時,李強表示,浙江市場活力強、商業模式創新走在前列,這對實體經濟基礎好、製造業發達的江蘇是最需要學習借鑒運用的。

毫無疑問,活力與創新成為李強施政理念中的關鍵字,成為江蘇度過改革陣痛期的關鍵良藥。“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在這一階段,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快馬加鞭持續推進。”在黨代會的報告中,李強針對創新的表述多達60多次,被多家媒體報導,見諸報端頁首。

談法治

把法治打造成江蘇發展的金字招牌

李強稱江蘇接下來的發展工作是“鳳凰涅槃”。媒體則將下一階段的發展戰略總結為“兩聚一高”,即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2017年1月,江蘇專門召開創新發展懇談會,李強在會上與著名學者和企業家座談,在這場高層次的“頭腦風暴”會上,李強向企業家們發出邀請,希望他們一同來江蘇創新創業。

在3月7日的江蘇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創新”也成為各媒體重點關注的話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李強表示,“要針對制約發展的普遍性問題,找到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點,搭平臺、疏通道,著力消除痛點堵點,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

李強認為,想要抓好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科研與產業之間缺少銜接,需要省、市上下積極尋找、搭建有利於科研人員的成果與生產單位企業的需求對接的平臺。

此外,李強還提出,江蘇未來競爭力,首先就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上任僅一個月,李強就前往無錫考察,並對這個實體經濟發達地區提出,要把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發展物聯網、智慧製造、新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搶佔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強的創新性經濟的發展之路中,法治化水準扮演了重要角色。

李強一直以對新興經濟的瞭解與推動著稱,鮮為人知的是,2014年中央頒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只有兩個省部級幹部參與起草了,李強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開放日的發言中表示,扎實提升法治化水準,是邁向創新型經濟的必由之路。要明確把法治建設作為提升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他還特別提到,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要進一步深化。

據媒體報導,在江蘇省2016年召開的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建設暨政法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李強用了“金字招牌”一詞來形容法治對江蘇發展的意義。

李強在那次會議上指出,只有弘揚法治,真正把法治打造成江蘇發展的金字招牌,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才能使改革蹄疾步穩、發展行穩致遠,建設新江蘇才有可靠的保障,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才有重要支撐。

有媒體注意到,在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主報告中,“核心競爭力”一詞出現了兩次,分別是“法治”與“經濟”。

南都記者 娜迪婭 發自北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