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令人擔憂的中國人口,真會出現“雪崩”嗎?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ID:wallstreetcn), 編輯位宇祥。 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 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文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70年代的時候, 人們擔心人口爆炸將導致一場危機,

結果這個判斷錯了。

現在, 一些人擔心中國人口將出現“塌陷式下滑”甚至“雪崩”, 這個判斷是不是同樣錯了呢?

01

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生了

隨著老齡化加劇, 人口紅利漸失, 但是“全面二孩”政策使一部分人相信“紅利”還能再持續一段時間, 然而官方最新公佈的一項資料可能改變了這部分人的看法。

國家統計局1月18日公佈資料顯示, 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萬人(出生率為12.43‰), 低於2016年的1786萬人(出生率為12.95‰)。 這與衛計委預測的“2017年出生人口總量將達到2109.9萬人”相去甚遠, 全面兩孩第二年可謂開局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 2017年全年, 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 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 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這是自2016年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來, 首次出現二孩出生數占比超50%, 並超過一孩出生數。 也就是說造成我國人口出生率水準降低的原因主要是有相當一部分夫婦連一胎都拒絕生育。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統計室主任王廣州表示, 2017年出生人口數量比2016年還要少, 這主要是因為一孩出生數量下降幅度很大, 如果不是全面兩孩政策, 出生規模下降幅度會更大。

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也指出, 在目前因政策激勵產生的二胎需求在幾年內釋放完畢之後, 我國人口增速可能會迎來斷崖式的下跌。

02

中國人口真會“雪崩”嗎?

近日,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發佈世界人口展望,

預計2017年中國人口約14.095億, 到2030年將上升至14.412億, 但2050年將跌至13.645億, 相比目前減少3.2%。

上述預期基於聯合國的“中方案”人口預測。 在更為悲觀的“低方案”中, 聯合國預計本世紀末中國人口將加速下滑跌破10億至6.13億。

這一資料引發社會熱議, 一些人擔心, 中國人口在未來將出現“塌陷式的下滑”, 甚至是“雪崩”。 中國人口真的會出現“雪崩”嗎?

對此, 衛計委直屬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匡時對南方都市報稱, 說中國人口雪崩簡直是笑話。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總共有九套預測方案, 中方案通常被認為是最可能方案, 而低方案是人口預測中的小概率情景, 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景。

即使不幸中國遵循了聯合國低方案路徑,

中國人口也不會雪崩。 按照聯合國低方案, 到本世紀末, 中國人口將下降為6.2億, 依然是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國家, 是美國人口(3.02億)的2倍, 歐洲人口的1 .44倍。 日本(5431萬)、韓國(2476萬)總人口與中國相比更低。 如果中國人口雪崩, 那麼日本和韓國等這些國家將是超級大雪崩。

黃匡時表示, 未來我國總和生育率只會隨著政策寬鬆和鼓勵生育政策的出臺而保持在1 .6或者更高的水準。 因此, 中國人口不會遵循聯合國低方案預計的路徑。

對於鼓勵型計劃生育的進一步政策正在探討中。 北京青年報周日報導稱, 有政協委員提議減免二孩家庭個人所得稅, 可以按照先征後退的方式, 年底由二孩家庭提出申請, 之後由稅務部門按照規定返還。

03

未來中國生育率在什麼水準?

理論上, 總和生育率應該高於2才能維持人口的世代更替。

2011-2015年, 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1.25的水準。 根據《國家人口發展規劃》中2030年14.5億人口的目標, 2017-2030年總和生育率應該劇增至1.8的中樞水準,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蘆哲認為, 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那麼, 未來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會在什麼水準呢?蘆哲稱, 問題的關鍵是“全面二孩”政策對生育率的影響會有多大, 但無論二孩政策的作用大小, 中國也僅僅還有10年的人口增長期, 並且同時處於快速老齡化的階段。

假設“全面二孩”沒有任何影響(基準情形)和“全面二孩”可能產生的最大正影響(調整情形), 蘆哲對生育率的預測如上, 對應的中國人口峰值將在2025年或2030年到來。

04

人口減少對經濟和市場有何影響?

就傳統框架的經驗來看,人口是決定一個經濟體大方向的關鍵因素。

關於中國當前人口問題對於經濟的影響,日本的例子值得借鑒。1970 年,日本 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 7%,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到了 1994 年,日本老齡人口比重已達到 14% ,由此步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拐點之後,日本陷入了經濟“失去的 20 年”,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日本資產價格暴跌,導致了大量不良債權,日本經濟由“平成景氣 ” 陷入 “平成蕭條”,之後日本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1)對儲蓄和消費的影響

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15~ 64歲的人口既是生產年齡人口,也是消費最旺盛的人口。

由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變化趨勢可以判斷,老年人口規模將以較高的速度逐年保持增長,未來儲蓄率將保持高位並可能呈現上升趨勢。

2)人口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明明認為,在當前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口老齡化趨勢顯現的情況下,勞動力增速呈放緩趨勢,將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將使經濟呈下行趨勢。居民對大類資產的需求也將呈現收縮態勢。經濟增速減慢,之後投資回報率也會隨之下降,因而社會投融資需求都會下降,減少了對可貸資金的需求量,相應也意味著融資利率中樞的中長期下行趨勢。

3)人口對城鎮化的影響

相比中國總人口增長放緩、老齡化加劇的情況得到了各界的關注和擔憂,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似乎高枕無憂。2001至2016,城鎮化率從37.7%增長到57.3%,16年增長了20%,平均每年1.2%,每年2000萬人農村人口流入城鎮。那麼如果是為了實現2030年70%的城鎮化率目標,只需要每年流入城鎮1400萬人即可。

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蘆哲指出,真正自然流入城鎮的勞動力量(新增農民工)只占15-20%,並且呈下降趨勢。而城鎮化的動力越來越依賴於“就地城鎮化”,也就是所謂的“離土不離鄉”,主要是在行政編制上講“鄉”改為“鎮”,根本不存在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遷移。

根據蘆哲的測算,農民工向城市的淨流入將在2021年左右停止,如果沒有行政干預(就地城鎮化),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準僅僅能達到63%。當然,如果我們保持每年800萬人的就地城鎮化,實現70%的目標並不困難。然而,問題的關鍵是自發城鎮化和行政城鎮化的經濟效率差異,有天壤之別。

05

人口減少真會造成“災難性”後果?

在發達國家中,德國、日本正通過大舉吸引移民,促進生育提升人口數量。這兩個國家擔心人口繼續萎縮,會導致整個社會養老體系崩潰。

然而米塞斯協會研究員Peter St. Onge認為,這麼做是錯的。

人口下降對於一個國家不是災難,實際上可能有積極意義。因為如果人口減少,包括耕地在內的資本保持不變,就會有盈餘:相同的資源供應了相對較少的人。現在,如果人口下降,並不是因為自然災難,而是因為人們自願生更少的小孩,那麼經濟還不會因此損失勞動力。

以德國為例:在移民大幅增加之前,德國適齡女性生育率平均為1.25,這相當於在一個週期內人口下降三分之一(以75歲平均預期壽命為一個週期)。德國可能在2100年人口下降1/3,那麼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Peter St. Onge認為,雖然人口撫養比惡化是事實,但是它同樣忽略了兩個問題:

首先,過去100年中發達國家預期壽命沒有顯著增長,但是預期健康壽命卻每隔10年增長了1.4歲。這意味著2100年65歲老人的身體狀況,相當於目前53歲的人;78歲的人身體狀況,相當於目前65歲的人。這意味著會有更多高齡勞動力回歸就業市場。

第二,是長期經濟增長趨勢。從量化角度看,過去50年裡,德國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長1.65%。這意味著到2100年,一個德國工人產出是現在的4倍。

總之,更健康的預期壽命,意味著德國2100年德國的實際撫養比會減少,而經濟增長則意味著德國工人會變得4倍富有,而人口負擔下降了80%以上。所以,人們選擇減少生育導致的人口下降,根本不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就中國來看,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指出,人口不止有數量,勞動力素質亦是供給端效率的重要影響因數之一,中國的高教育素質人口紅利(“工程師紅利”)正在形成,人口紅利深刻影響中國上一個二十年,“工程師紅利”將深刻影響中國下一個十年。(點擊可查看相關文章)

你怎麼看?

新媒體總監 位宇祥

華爾街見聞官方微信(ID:wallstreetcn)

喜歡此文,歡迎轉發和點贊支持見聞君

04

人口減少對經濟和市場有何影響?

就傳統框架的經驗來看,人口是決定一個經濟體大方向的關鍵因素。

關於中國當前人口問題對於經濟的影響,日本的例子值得借鑒。1970 年,日本 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 7%,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到了 1994 年,日本老齡人口比重已達到 14% ,由此步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拐點之後,日本陷入了經濟“失去的 20 年”,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日本資產價格暴跌,導致了大量不良債權,日本經濟由“平成景氣 ” 陷入 “平成蕭條”,之後日本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1)對儲蓄和消費的影響

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15~ 64歲的人口既是生產年齡人口,也是消費最旺盛的人口。

由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變化趨勢可以判斷,老年人口規模將以較高的速度逐年保持增長,未來儲蓄率將保持高位並可能呈現上升趨勢。

2)人口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明明認為,在當前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口老齡化趨勢顯現的情況下,勞動力增速呈放緩趨勢,將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將使經濟呈下行趨勢。居民對大類資產的需求也將呈現收縮態勢。經濟增速減慢,之後投資回報率也會隨之下降,因而社會投融資需求都會下降,減少了對可貸資金的需求量,相應也意味著融資利率中樞的中長期下行趨勢。

3)人口對城鎮化的影響

相比中國總人口增長放緩、老齡化加劇的情況得到了各界的關注和擔憂,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似乎高枕無憂。2001至2016,城鎮化率從37.7%增長到57.3%,16年增長了20%,平均每年1.2%,每年2000萬人農村人口流入城鎮。那麼如果是為了實現2030年70%的城鎮化率目標,只需要每年流入城鎮1400萬人即可。

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蘆哲指出,真正自然流入城鎮的勞動力量(新增農民工)只占15-20%,並且呈下降趨勢。而城鎮化的動力越來越依賴於“就地城鎮化”,也就是所謂的“離土不離鄉”,主要是在行政編制上講“鄉”改為“鎮”,根本不存在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遷移。

根據蘆哲的測算,農民工向城市的淨流入將在2021年左右停止,如果沒有行政干預(就地城鎮化),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準僅僅能達到63%。當然,如果我們保持每年800萬人的就地城鎮化,實現70%的目標並不困難。然而,問題的關鍵是自發城鎮化和行政城鎮化的經濟效率差異,有天壤之別。

05

人口減少真會造成“災難性”後果?

在發達國家中,德國、日本正通過大舉吸引移民,促進生育提升人口數量。這兩個國家擔心人口繼續萎縮,會導致整個社會養老體系崩潰。

然而米塞斯協會研究員Peter St. Onge認為,這麼做是錯的。

人口下降對於一個國家不是災難,實際上可能有積極意義。因為如果人口減少,包括耕地在內的資本保持不變,就會有盈餘:相同的資源供應了相對較少的人。現在,如果人口下降,並不是因為自然災難,而是因為人們自願生更少的小孩,那麼經濟還不會因此損失勞動力。

以德國為例:在移民大幅增加之前,德國適齡女性生育率平均為1.25,這相當於在一個週期內人口下降三分之一(以75歲平均預期壽命為一個週期)。德國可能在2100年人口下降1/3,那麼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Peter St. Onge認為,雖然人口撫養比惡化是事實,但是它同樣忽略了兩個問題:

首先,過去100年中發達國家預期壽命沒有顯著增長,但是預期健康壽命卻每隔10年增長了1.4歲。這意味著2100年65歲老人的身體狀況,相當於目前53歲的人;78歲的人身體狀況,相當於目前65歲的人。這意味著會有更多高齡勞動力回歸就業市場。

第二,是長期經濟增長趨勢。從量化角度看,過去50年裡,德國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長1.65%。這意味著到2100年,一個德國工人產出是現在的4倍。

總之,更健康的預期壽命,意味著德國2100年德國的實際撫養比會減少,而經濟增長則意味著德國工人會變得4倍富有,而人口負擔下降了80%以上。所以,人們選擇減少生育導致的人口下降,根本不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就中國來看,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指出,人口不止有數量,勞動力素質亦是供給端效率的重要影響因數之一,中國的高教育素質人口紅利(“工程師紅利”)正在形成,人口紅利深刻影響中國上一個二十年,“工程師紅利”將深刻影響中國下一個十年。(點擊可查看相關文章)

你怎麼看?

新媒體總監 位宇祥

華爾街見聞官方微信(ID:wallstreetcn)

喜歡此文,歡迎轉發和點贊支持見聞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