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果業強 果鄉美 果農富——陝西省延安市大力推進產業扶貧紀實

豐收時節, 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的果農正在挑選剛剛採摘的蘋果。 延安市委宣傳部供圖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蘋果論個賣,

一個最高可以賣到60元。 ”

這並不是天方夜譚, 而是發生在革命聖地延安的真實故事。

近年來, 陝西省延安市按照“果業強, 果鄉美, 果農富”的要求,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蘋果產業, 以蘋果產業推進脫貧攻堅, 形成了“蘋果大產業, 農民大脫貧”的延安產業扶貧模式。 原本不起眼的“小蘋果”, 如今已成為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的“金蘋果”, 而蘋果這個延安的老產業, 在新的時代, 也正逐漸煥發出新氣象, 展現出延安脫貧攻堅的新作為。

立足優勢打造脫貧產業

1月16日, 在延安市寶塔區臨鎮廟家原蘋果扶貧示範點, 記者見到了52歲的鄰村村民馬如龍。

馬如龍告訴記者, 自己因為意外, 半邊手腳不靈活, 沒法做重活。 家裡還有上高中的女兒和常年生病的老伴。

長期以來, 這個貧困家庭僅靠種玉米所得的兩三千塊錢維持生計。

“前年開始種了七八畝蘋果, 現在掛果的有四畝, 收成一萬多斤, 賣了三萬多塊。 ”馬如龍高興地說。

近年來, 像馬如龍這樣, 通過種植蘋果脫貧的農民, 在延安不在少數。

這首先有賴於延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這裡溝壑縱橫, 雨熱同季, 晝夜溫差大, 降雨量適中, 不僅是農業部確定的我國四大蘋果主產區之一, 更成為全球唯一全部符合7項蘋果生長氣候指標的最佳優生區。

圍繞這一自然資源優勢, 延安市委、市政府多次邀請全國一流專家把脈, 探尋致富產業, 通過效益比較, 一致認定蘋果比糧食效益高、比畜牧業風險小、比棚栽業投資少, 是延安農民脫貧致富的首選產業。

近年來, 延安市委、市政府結合實際, 制定出臺了《加快以蘋果為主的綠色產業發展決定》《延安果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等政策措施和發展規劃, 促使蘋果產業開始由南到北、由小到大、由零星到連片的快速擴展, 讓更多的農民通過選擇蘋果產業走上脫貧致富路。

據統計, 2016年, 延安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568元, 其中果業收入占到62.4%, 南部縣達到90%以上。 “蘋果產業已成為我市覆蓋面積最廣、從業人數最多、持續效益最好、產業扶貧貢獻最大的朝陽產業。 ”延安市果業局局長路樹國表示。

科技引領帶動產業升級

蘋果對延安人來說, 並不是什麼新產業。 早在1947年, 洛川農民李新安就將第一批蘋果苗栽種到了延安的黃土地上。

自那時起, 延安種植蘋果的歷史至今已有71年。

但是, 如何有效防治病蟲災害, 優化蘋果種植技術, 提高成果品質與產量?這是一直困擾廣大果農的問題。

在黃陵縣上官村農業示範園內, 隆坊鎮黨委書記張海甯向記者介紹了園區內的標準化配套設施:“園區裡安裝了果園水肥一體化設施, 可以有效提高勞動效率, 降低人工成本。 ”他指著果樹上方的防護網說:“這是防雹網, 能有效防止冰雹災害, 降低雹災損失。 ”

在推動蘋果產業改造升級的過程中, 延安市引導整合涉農資金向蘋果產業傾斜, 近年來, 延安市與各縣每年投入蘋果產業的資金在3億元以上, 建成國家級標準園11個、省級標準果園137個, 市級標準化示範區50萬畝、示範園226個;同時,

積極開展“千名科技人員服務低收入村”、“111”百萬果農素質提升培訓工程等培訓, 切實做到“扶貧扶智”, 使廣大農民掌握果園管理新技術, 受益人次超過40萬。

“以前種蘋果都是自己瞎搗鼓, 現在好了, 鎮上會定期請專家來給我們免費培訓, 手把手教技術, 幫助很大。 蘋果品質和數量提高了, 收入自然也跟著上來了。 ”正在園內更換防雹網的果農對記者說。

蘋果產業後整理促群眾增收

為了進一步打好脫貧攻堅戰、加快百姓脫貧致富的步伐, 2017年, 延安市委、市政府發佈了《關於加快蘋果產業後整理的通知》, 提出“全力抓好蘋果產業後整理工作, 讓群眾在全產業鏈上增收”的工作目標。

在陝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看來, 蘋果後整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著眼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讓農民分享蘋果全產業鏈的利益,推動延安由蘋果大市向蘋果強市跨越。

走進延安洛川美域高公司,成百上千個蘋果正依次經過一條自動化光電分選線,經過分揀、清洗、包裝等環節,最終成為寄送到千家萬戶的蘋果禮盒。工作人員介紹,這條選果線一小時就能分揀12噸蘋果,是一個熟練工人每天分揀量的幾十倍,並且還能自動識別蘋果的成色、大小、糖分,甚至能檢測出是否存在黴心病,高效地滿足了不同客戶群的需求。

除了蘋果鮮果的銷售,延安市還大力開發蘋果汁、蘋果脆片等衍生品,努力提高蘋果製品的附加值。目前,延安市建成關聯加工企業45家,年消耗鮮果30萬噸。“延安蘋果本身品質好,後期稍加整理,效益就能大幅提升。”路樹國說。

蘋果產業的興盛還帶動了關聯產業的發展:2017年,延安市生產果袋52.3億隻、果網25.6億隻、周轉箱2148萬個、紙箱1100萬個、反光膜1000萬米,有機肥15.7萬噸;建成果業行銷企業270多家,其中市級以上企業51家;打造了30個採摘、休閒、觀光為一體的果游觀光園區,2017年接待遊客133.3萬人,實現綜合收入19586.6萬元……

新時代,延安的“小蘋果”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蘋果”,延安的蘋果產業將為延安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實的產業保障。

責編:王亦

蘋果後整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著眼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讓農民分享蘋果全產業鏈的利益,推動延安由蘋果大市向蘋果強市跨越。

走進延安洛川美域高公司,成百上千個蘋果正依次經過一條自動化光電分選線,經過分揀、清洗、包裝等環節,最終成為寄送到千家萬戶的蘋果禮盒。工作人員介紹,這條選果線一小時就能分揀12噸蘋果,是一個熟練工人每天分揀量的幾十倍,並且還能自動識別蘋果的成色、大小、糖分,甚至能檢測出是否存在黴心病,高效地滿足了不同客戶群的需求。

除了蘋果鮮果的銷售,延安市還大力開發蘋果汁、蘋果脆片等衍生品,努力提高蘋果製品的附加值。目前,延安市建成關聯加工企業45家,年消耗鮮果30萬噸。“延安蘋果本身品質好,後期稍加整理,效益就能大幅提升。”路樹國說。

蘋果產業的興盛還帶動了關聯產業的發展:2017年,延安市生產果袋52.3億隻、果網25.6億隻、周轉箱2148萬個、紙箱1100萬個、反光膜1000萬米,有機肥15.7萬噸;建成果業行銷企業270多家,其中市級以上企業51家;打造了30個採摘、休閒、觀光為一體的果游觀光園區,2017年接待遊客133.3萬人,實現綜合收入19586.6萬元……

新時代,延安的“小蘋果”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蘋果”,延安的蘋果產業將為延安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實的產業保障。

責編:王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