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新聞永遠在基層

迎寒風、冒冷雨, 探訪“摩騎大軍”的返鄉故事;翻山嶺、鑽隧道, 感受鐵路巡線工人的酸甜苦辣;走山鄉、串農家, 傾聽困難群眾的新年期盼……雞年新春, 一批又一批新聞工作者飽含真情, 不以山海為遠, 在風雨兼程中書寫感人故事, 於沉沉暮靄下記錄萬家燈火。 忙碌的身影背後, 留下了大量佳作, 感染了無數受眾。

越是活力迸發的時代, 越呼喚反映時代精神的新聞作品。 身處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 怎樣把握中國社會最真實的脈動?面對日漸白熱化的媒體競爭, 怎樣增強新聞報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更生動地描摹時代、為主流敘事的光譜增色,

成為每一位元編輯記者無法回避的課題。 在2月17日召開的2017年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活動座談會上, 與會者分享事蹟、激蕩觀點, 在互動交流中深深體會到, 越貼近越生動, 越深入越精彩, 基層一線永遠是新聞的源頭活水。

“涉淺水者見蝦, 其頗深者察魚鱉, 其尤深者觀蛟龍。 ”范長江歷時10個月、行程6000餘裡, 用雙腳丈量了中國的西北角;穆青“把根紮在最厚的土層裡”, 通過夜以繼日的采寫樹立起縣委書記的好榜樣。 回溯新聞史, 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篤信腳板底下出文章, 以俯下身子、沉在基層為人生常態, 在實踐中寫就不朽詩篇。 儘管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 但新聞工作樸素的價值理念依然沒有發生改變。

好新聞永遠是跑出來的。 不坐在同一條板凳上交交心, 不站在田間地頭找感覺, 就很難打撈出獨到的素材, 更遑論創作出深刻的作品。

今天,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互聯互通、無遠弗屆的互聯網時代。 當新聞傳播所面臨的環境和條件隨之改變, 當網路工具為新聞採訪提供極大便利, 有些記者卻蝸居在辦公室當起了白領, 安於“編消息”“攢稿子”。 另一方面, 面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大勢, 有的人錯誤認為創意比採訪重要, 形式創新比內容創造重要。 事實上, 再便捷的傳播手段、再精彩的文案策劃, 也無法生產來自一線的見聞, 也難以取代蹲點調研的價值。

一位老報人曾感慨, “離基層越近, 離真理越近”。

再平凡的個體, 也有獨特的呼吸;再微渺的細節, 也能折射時代的印記。 作為社會這艘航船的眺望者, 新聞工作者肩負著特殊的職責使命。 對每一位投身新聞事業、懷抱職業理想的人而言, 要想收穫觀察與思考的碩果, 不僅需要高超的眼力、腦力, 更需練就非凡的腳力, 行走在生活的大地上。 不斷深入基層一線, 讓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圖片、一個個鏡頭寄託真情實感, 新聞才能打動心靈, 新聞工作者才能在治國理政中發揮作用, 在輿論場中贏得尊重。

“要轉作風改文風, 俯下身、沉下心, 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 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前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殷切囑託, 猶在耳際。

“新春走基層”活動到今年已經連續開展7年。 從更長的歷史時段看, 它只是新聞戰線轉作風、改文風的一個新起點。 跳出狹小的辦公桌, 踏進廣闊的生活原野, 廣大新聞工作者打開的是一座座新聞富礦, 贏得的則是更出彩的職業生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