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城市的進步,是管出來的嗎?城市的偉大,是開發出來嗎?

打破城市治理的迷思。

第252位造就者 劉維公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

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

德國特里爾大學社會學博士

大家好, 我是來自臺北的劉維公, 今天很高興能跟各位分享我在最近這幾年來關於城市的觀察。

我覺得城市的發展, 科技很重要, 但城市是人在居住的, 而人是跟“心”有關的。

有些時候, 我們常常以為創新是跟科技有關, 跟資金有關, 跟組織有關, 其實創新應該回到“你為什麼要做創新”這個點上, 我們要知道創新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想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城市創新的迫切性

所以, 這裡的 “創xin”, 不只是“新舊“的“新”, 更重要的是“心愛”的“心”。

城市創新, 也不是專家學者的一個理想, 在當前世界整體環境之下, 它極具迫切性。 前一段時間, 麥肯錫公佈了它的報告書《非典型破壞》, 這裡面的資料就凸顯了這種迫切性。

第一, 人口增長。 全世界每年新增6500萬人, 相當於七個芝加哥。 天津預計到2025年, 城市人口將相當於瑞典整個國家的人口。

第二, 科技的快速變遷。 全世界的收音機使用者超過5000萬花了38年, 電視機只花了13年。 第一部電話發明出來的130多年後, 才有第一個網頁, 但是從第一個網頁到第一部iPhone,

只花了16年。

以前我們說“倍數”的時候, 大家已經覺得變遷很快了, 可是現在不是“倍數”, 叫“指數”, 所謂“指數”的意思就是不斷地、很快很快地、密集地在改變。

第三, 人口老齡化。 到2050年的時候, 年輕世代的比例會越來越低, 老年人口比例會越來越高。

在公共政策上面,

為人所熟悉的議題經常是怎麼讓年輕人進入到勞動市場, 如何讓年輕人受教育等等, 比如早期在臺北, 公車其實不會關心老年人口, 因為主要的乘客都是年輕人, 所以那個時候臺北沒有低底盤的公車。 類似這樣的很多基礎設施跟不上來, 這當然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治理創新的課題。

第四, 更密集的全球連接。 以股市為例, 因為全球連接的範圍越來越廣, 華爾街股市全年大動盪的天數越來越多。

這些都實實在在地提醒著我們, 城市治理需要改變思路。

回歸人文價值

我們所熟悉的城市治理模式是利用科技、資金, 大氣魄、大手筆、大規模, 然後把一個藍圖畫得非常的漂亮。

不久前,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王儲公佈了他的NEOM計畫, 到2025年要用5000億美金在沙漠上建成一個相當於33個紐約這樣大的超級城市。 這個計畫到目前為止, 殘酷地來講, 是失敗的。 它所宣稱的可容納居住人口和零碳理念, 事實上並沒有達到。

在城市治理上, 我們太習慣談速度, 我們都希望在最快的時間之內超英趕美, 從發展中國家變成發達國家。我們太習慣各式各樣的開發區,不斷地蓋高樓。好像一座城市樓越高,就表示這個城市越有競爭力。

我的購物中心一定要越大越好;

我的工廠一定要越大越好;

我的所有經營計畫或者是我能夠承載的運量都越大越好;

……

我們一直都有這樣的迷思在。

其實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發展模式,我們要比的是溫度,我們要比的是深度,更重要的是態度。

城市的發展還是要回歸到人文價值。一個城市的偉大,其實是來自于人文價值。

因為我是做文化公共政策的人,我不喜歡聊城市的開發量,我更喜歡聊的是城市的性格。我們的公共政策常常都忽視這件事情。

其實各位在腦海裡面想一下,你最要好的朋友,或者那些能夠吸引到你的人,他們常常是最有性格的人,城市也需要性格。

這是錄影藝術家袁廣鳴2002年的一個作品,這是一些經過特殊處理的照片,把車子抹掉,把人抹掉,我們看到了一個很疏離的城市,也就是說當你太重視物質和科技的層面的時候,城市其實是疏離的。

我在臺北市文化局任內的時候,大家都說:劉局長,臺北市的招牌好醜,你要怎麼處理?

我非常清楚地跟他們說,我不想說他們的招牌很醜。

我們不能去限制他招牌的大小,或者讓委員會去審查他,因為覺得人家招牌醜就不讓人做。

各位,我們真的要撇開知識份子的這種偏見和潔癖。因為對一些店主來說,招牌就只是要讓大家看到他的店在那裡,他只是要盈利,只是要存活而已,你用美醜去批判他,其實是非常殘酷的。

我覺得城市沒有辦法這樣管理,尤其是關於城市的美學,我們不能用管理的角度去看它,城市管理其實是跟創造力有關的。

我們需要嘗試用不同的路徑讓店家知道,招牌可以不大一樣,招牌最重要的不是大,最重要的是你要讓人們看到你的品牌,你這家店的特色。

這是一家茶餐廳,它原來長這樣:

我們找了一個非常棒的設計師,為它設計了這樣一個招牌:

老闆非常非常喜歡它,因為這個招牌把它的特色找出來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老闆看著這個招牌,他發現他的店必須改變了。結果,我們花了3萬塊錢為他做招牌,這個老闆花100多萬把他的店重新改造了。

這才是我們想要做的。我們的想法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方式,讓大家覺得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是有意義的事情,不單是公共政策的問題,也不是背後有什麼偉大的象徵,就只是讓你覺得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而且是你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我在任內非常重視的就是參與度,就是讓更多人一起來做有意義的事情。

城市的進步,光靠科技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的是更多有熱血的人。一個城市重點不在於你到底有多少個物聯網,一個城市的進步,不在於你到底招了多少商,有多少全球的企業總部。

一個城市真正的進步,在於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是我們渴望的生活,什麼是我們所認為美好的生活。

讓城市講故事

我認為未來的城市,不是智慧城市,未來的城市應該是內容城市,要懂得去說故事,一個城市最重要的資產和競爭力來自於它的生活。

很多關於旅行的書籍,都會千篇一律地告訴你,這個地方有多麼的經典,其實城市的探索不是這樣的,城市的故事,可以通過很多的方式去講述。

誠品書店就是臺北市最好的例子。它有一句廣告語叫“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這句話非常打動人心,讓很多人願意到誠品買書、看書。

我們提到城市,常常談到的都是一些基礎設施,比如環路、更大頻寬的網路等等,可是書店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

我稱它為“人文的荷爾蒙”,因為當你到書店的時候,你會清楚地感覺到,你欠缺的是什麼,或者清楚地感覺到,你可以成長,這是我們最想要的力量。

臺北是一個非常適合走路的城市,我們把臺北最長的一條公車路線307途經的地方所經歷的演變,和它創造出來的一些獨特的文化,比如牛肉麵、珍珠奶茶,甚至自行車等等整理出來,讓人們能夠看到臺北的獨特性,鼓勵人們去發現。

我們還可以透過色彩,去表現一個城市的風土。

我們常常羡慕其它國家的城市發展,倫敦、巴賽隆納……但你再仔細想一下,其實自己居住的城市,無論如何才是最珍貴的,沒有所謂的完美城市。

我們也常常寄託于未來,認為未來科技會讓城市變得更美好,然後忘記了當下,當下才是才是最重要的時刻。

城市的創新,不可能只仰賴政府,或者科技,城市的進步,需要每一個人,熱愛自己的城市,為自己的城市做一些事情,這樣它才會進步,才會變得美好。

謝謝大家!

編輯:洪漫倩

校對:李其奇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點擊藍字“瞭解更多”,獲取更多「造就」精彩內容。

從發展中國家變成發達國家。我們太習慣各式各樣的開發區,不斷地蓋高樓。好像一座城市樓越高,就表示這個城市越有競爭力。

我的購物中心一定要越大越好;

我的工廠一定要越大越好;

我的所有經營計畫或者是我能夠承載的運量都越大越好;

……

我們一直都有這樣的迷思在。

其實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發展模式,我們要比的是溫度,我們要比的是深度,更重要的是態度。

城市的發展還是要回歸到人文價值。一個城市的偉大,其實是來自于人文價值。

因為我是做文化公共政策的人,我不喜歡聊城市的開發量,我更喜歡聊的是城市的性格。我們的公共政策常常都忽視這件事情。

其實各位在腦海裡面想一下,你最要好的朋友,或者那些能夠吸引到你的人,他們常常是最有性格的人,城市也需要性格。

這是錄影藝術家袁廣鳴2002年的一個作品,這是一些經過特殊處理的照片,把車子抹掉,把人抹掉,我們看到了一個很疏離的城市,也就是說當你太重視物質和科技的層面的時候,城市其實是疏離的。

我在臺北市文化局任內的時候,大家都說:劉局長,臺北市的招牌好醜,你要怎麼處理?

我非常清楚地跟他們說,我不想說他們的招牌很醜。

我們不能去限制他招牌的大小,或者讓委員會去審查他,因為覺得人家招牌醜就不讓人做。

各位,我們真的要撇開知識份子的這種偏見和潔癖。因為對一些店主來說,招牌就只是要讓大家看到他的店在那裡,他只是要盈利,只是要存活而已,你用美醜去批判他,其實是非常殘酷的。

我覺得城市沒有辦法這樣管理,尤其是關於城市的美學,我們不能用管理的角度去看它,城市管理其實是跟創造力有關的。

我們需要嘗試用不同的路徑讓店家知道,招牌可以不大一樣,招牌最重要的不是大,最重要的是你要讓人們看到你的品牌,你這家店的特色。

這是一家茶餐廳,它原來長這樣:

我們找了一個非常棒的設計師,為它設計了這樣一個招牌:

老闆非常非常喜歡它,因為這個招牌把它的特色找出來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老闆看著這個招牌,他發現他的店必須改變了。結果,我們花了3萬塊錢為他做招牌,這個老闆花100多萬把他的店重新改造了。

這才是我們想要做的。我們的想法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方式,讓大家覺得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是有意義的事情,不單是公共政策的問題,也不是背後有什麼偉大的象徵,就只是讓你覺得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而且是你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我在任內非常重視的就是參與度,就是讓更多人一起來做有意義的事情。

城市的進步,光靠科技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的是更多有熱血的人。一個城市重點不在於你到底有多少個物聯網,一個城市的進步,不在於你到底招了多少商,有多少全球的企業總部。

一個城市真正的進步,在於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是我們渴望的生活,什麼是我們所認為美好的生活。

讓城市講故事

我認為未來的城市,不是智慧城市,未來的城市應該是內容城市,要懂得去說故事,一個城市最重要的資產和競爭力來自於它的生活。

很多關於旅行的書籍,都會千篇一律地告訴你,這個地方有多麼的經典,其實城市的探索不是這樣的,城市的故事,可以通過很多的方式去講述。

誠品書店就是臺北市最好的例子。它有一句廣告語叫“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這句話非常打動人心,讓很多人願意到誠品買書、看書。

我們提到城市,常常談到的都是一些基礎設施,比如環路、更大頻寬的網路等等,可是書店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

我稱它為“人文的荷爾蒙”,因為當你到書店的時候,你會清楚地感覺到,你欠缺的是什麼,或者清楚地感覺到,你可以成長,這是我們最想要的力量。

臺北是一個非常適合走路的城市,我們把臺北最長的一條公車路線307途經的地方所經歷的演變,和它創造出來的一些獨特的文化,比如牛肉麵、珍珠奶茶,甚至自行車等等整理出來,讓人們能夠看到臺北的獨特性,鼓勵人們去發現。

我們還可以透過色彩,去表現一個城市的風土。

我們常常羡慕其它國家的城市發展,倫敦、巴賽隆納……但你再仔細想一下,其實自己居住的城市,無論如何才是最珍貴的,沒有所謂的完美城市。

我們也常常寄託于未來,認為未來科技會讓城市變得更美好,然後忘記了當下,當下才是才是最重要的時刻。

城市的創新,不可能只仰賴政府,或者科技,城市的進步,需要每一個人,熱愛自己的城市,為自己的城市做一些事情,這樣它才會進步,才會變得美好。

謝謝大家!

編輯:洪漫倩

校對:李其奇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點擊藍字“瞭解更多”,獲取更多「造就」精彩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