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豆製品的好與壞

大豆是一個最具爭議的食品之一。 它是可以是最佳的植物蛋白質來源也可以像瘟疫一樣讓人避之不及。 科學家們對大豆推崇備至,

與之相關的研究成千上萬, 從食品安全到防癌治癌。 這是好事, 但也帶來了大量的混亂的問題, 你要是注意過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往往是矛盾的。 比如有的說豆漿是非常好的飲料, 而有的研究又說豆漿含有大量的雌激素。 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它的好壞。

好的方面

1. 大豆是一種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大豆是最優質的植物蛋白質來源, 包含所有必需氨基酸和亮氨酸, 這些都是構建肌肉的最關鍵的營養。 從理論上說, 這是素食者最大的蛋白質來源。

2. 大豆的營養豐富

大豆咋看起來是一個很奇怪的食物, 含有大量的植物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等人體所需的營養, 然而大豆含有大量的植酸, 能抑制人體對鐵和鋅等礦物質的吸收。

也有少量的研究表明, 這種影響會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儘管這些研究都沒有最後結論性的肯定。

3. 能使人更健康

亞洲人的大都攝入量普遍比西方人的高, 所以健康方面來說也更好, 這完全符合大多數的研究結果:豆類植物會給身體帶來積極的作用。

4. 大豆發酵是完美的益生菌來源

許多大豆發酵食品如豆豉、味増、納豆都能為腸道提供有益的細菌, 讓你的腸道更健康。

5. 大豆能夠降低癌症的風險

觀察性研究顯示:大豆的攝入量與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呈反比。 這個結果很困惑, 例如一項綜合分析發現, 女性大量攝入大豆能夠增加乳腺癌的風險。 但另一項研究發現絕經後的婦女食用大量的味増和異黃酮(大豆中的抗氧化劑)能夠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

所以這就 讓事情複雜化了, 所以在後面壞的部分我會讓大家看看相關的論點。

6.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有許多的研究表明多吃大豆可以明顯的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 例如一項在上海的女性研究歷時3年跟蹤了75000名女性, 發現大量攝入大豆的死於心臟及相關疾病的比例相對較低。 但是在西方的一項規模小的多的研究就沒有發現相關的證據。 新加坡一項針對63257名成年人的研究也沒有發現彼此間的聯繫。 這很有意思不是嗎?

此外, 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大豆可以降低膽固醇, 減少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水準。 表面上看這貌似能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 但不幸的是它無法降低關鍵指標甘油三酯的水準,

也就意味著大豆可以降低膽固醇但並不能保證能夠減少患心臟病的概率。 那麼是什麼物質能降低心臟病呢?這可能要歸功於裡面所含的抗氧化劑和膳食纖維。 此外, 大豆的含糖量很低, 可以減少身體的炎症反應並減少脂肪的獲得。 但說實話這些好處我從蔬菜和某些水果中能夠獲取, 沒必要這麼大量的使用大豆。

7. 可以提高女性骨骼強度

大豆中的異黃酮合成藥物後可以用於治療骨質疏鬆,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大豆在治療骨質疏鬆上有一定的效用, 尤其是女性預防絕經後的骨密度下降, 同時還能減少雌激素替代療法的副作用。 例如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年長的女性長期大量攝入大豆製品其臀部和全身的骨密度均有較好的表現。

不好的方面

1. 大豆油可能導致肥胖和糖尿病

大豆被認為是造成美國人肥胖的主要原因。 一項研究顯示, 大豆油比果糖造成的肥胖和糖尿病更嚴重, 尤其在大量使用時, 能導致代謝問題的產生特別是液態形式下。 比椰子油增加25%的體重, 比高果糖增加9%的體重。 同時還導致糖尿病、葡萄糖誘導、胰島素抵抗等問題。 這些代謝紊亂導致基因表達的變化, 致使肝臟代謝藥物的能力, 讓其它化合物進入人體。 這表明食用藥物能夠影響藥物反應和環境毒素。

2. 大豆像糖一樣添加到所有的工業食品

目前大豆已經被用於食品加工的所有方面, 你所能想到的麵包、餅乾、蛋糕等所有的食品中, 同時也大量出現在調味品、霜淇淋、糖果和所有的烘焙食品中,如果你細心在一些肉類產品中你也會發現他們的身影。這還不算被精煉的大豆油製品。在美國近100年來大豆的使用量增加了116300倍。

3. 抑制甲狀腺功能

類似致甲狀腺腫素的化合物還存在於十字花科、玉米中,致甲狀腺腫素的致病機理是致甲狀腺腫素優先與血液中碘結合,致使甲狀腺素合成所需碘來源不足,導致甲狀腺代償性增生腫大。但是在一項研究中補充海藻後大豆補充劑對甲狀腺沒有任何的負面影響,另一項研究也沒有發現大豆蛋白對對甲狀腺功能有影響。儘管如此,如果你被診斷為甲狀腺功能減退,那麼就要避免大豆及其製品是一個不錯的提議。

危險的

. 孤立的異黃酮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大豆含有異黃酮等染料木素、大豆苷和黃豆黃素。這些化合物模擬體內的雌激素可能會擾亂正常的內分泌。最初的觀察性研究顯示這些異黃酮可以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尤其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因為他們可以與雌激素受體結合,遮罩天然的雌激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大豆異黃酮令乳腺癌細胞加速繁殖,這可能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在另一項的研究中,月30%的絕經婦女每日服用大豆蛋白6個月後導致雌激素水準升高同時乳腺上皮細胞也增加,這些都會造成癌症風險。

. 大豆可以擾亂激素功能

正如上面提到的,大豆的化合物與體內的雌激素受體結合,簡單來說可以提高或降低體內雌激素和睾酮的水準。不幸的是,大豆影響激素水準是不穩定的。例如一個針對年輕女性的研究發現,異黃酮能夠干擾月經週期,其中有60%的人變長,20%的人變短。研究人員最後得出結論大豆異黃酮激素水準改變和影響了下腦丘體性腺軸,讓中央大腦發生了變化。

也有證據表明,大豆中的雌激素的影響力取決於不同的化合物,如女性體內雌激素的高低、生活環境接觸的雌激素等都能影響效果。例如更年期後的女性,豆類的食物可能會啟動雌激素受體,有效的提高雌激素的水準,減輕更年期的症狀。但在自然高雌激素的環境中,如育齡女性,豆類食物就可能阻止真正的雌激素化合物受體,從而降低雌激素水準。這可能有利於患有月經障礙的女性。

對於男性來說,研究同樣令人困惑。2010年研究發現,亞洲男性由於大量進食豆類導致總體睾酮降低,2013年的一份研究顯示了同樣的結果,該項研究給訓練有素的年輕男子每天補充20克的大豆蛋白,連續14天后受試人員的睾酮水準明顯降低。這主要是大豆阻礙合成信號並增加了男性體內雌激素的水準。200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使用大豆蛋白的年輕男性體內的睾酮和雌激素水準都有相似的結論,睾酮降低雌激素上升。研究人員認為這對預防前列腺癌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但這都是要改變體內激素水準為代價,真的值得嗎?

. 大豆是最嚴重的轉基因產品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大豆種子都是轉基因的產品,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轉基因的大豆占總產量的94%,這意味著有許多即使打著有機大豆的也逃脫不了轉基因的命運。此外大豆的病蟲害較多,需要大量的噴灑農藥和除草劑,這就意味著有大量的農藥殘留,這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避免這些的方法只有選擇真正有機種子培養出來的產品。

怎麼辦

1. 老生常談,避免所有的加工食品,選擇天然食物,減少大豆和大豆油的攝入

2.如果你非要選擇包括豆奶、豆腐、毛豆、大豆蛋白或其他形式的製品,一定要保證它的有機性。一個小竅門就是買最貴的大豆,因為他們的產量很低。

3.有機發酵大豆是益生菌的重要來源,包括味増、豆豉、納豆等都利於你的腸道。

4. 如果有其他的蛋白質來源就儘量不選大豆蛋白。

參考:

· Watanabe, S., et al. Effects of isoflavone supplement on healthy women. Biofactors. 2000. 12(1-4), 233-241.

Cassidy, A., et al. Biological effects of a diet of soy protein rich in isoflavones on the menstrual cycle of premenopausal wom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94. 60(3), 333-340.

Anderson, J., 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soy protein intake on serum lipid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5. 333(5):276-82.

Hwang, Y., et al. Soy food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Nutrition and Cancer. 2009. 61(5):598-606.

Lee, M., et al. Soy and Isoflavone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Prostate Cancer Risk in China.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 2003. 12(7):665-8.

Zhang, X., et al. Soy food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ese wome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3. 133(9):2874-8.

Hwang, C., et al. Isoflavone metabolites and their in vitro dual functions: they can act as an estrogenic agonist or antagonist depending on the estrogen concentration. 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cal Molecular Biology. 2006. 101(4-5):246-53.

Dillingham, B., et al. Soy protein isolates of varying isoflavone content exert minor effects on serum reproductive hormones in healthy young me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5. 135(3), 584-591.

Blasbalg, T., et al. Changes in consumption of omega-3 and omega-6 fatty acids in the U.S. during the 20th Americ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1

Doerge, D., Sheehan, D. Goitrogenic and estrogenic activity of soy isoflavon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2. 110

Divi, R., et al. Anti-thyroid isoflavones from soybean: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1997. 54(10):1087-96.

Dillingham, B., et al. Soy Protein Isolates of Varied Isoflavone Content Do Not Influence Serum Thyroid Hormones in Healthy Young Men. Thyroid. 2007. 17(2):131-7

Teas, J., et al. Seaweed and Soy: Companion Foods in Asian Cuisin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yroid Function in American Women.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007. 10

Van Der Schouw, Y.,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n Usual Dietary Phytoestrogen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Western Women. Circulation. 2005. 111(4):465-71

Deol, P., et al. Soybean Oil Is More Obesogenic and Diabetogenic than Coconut Oil and Fructose in Mouse: Potential Role for the Liver. PLOS One. 2015. 10(7)

Kraemer, W., et al. The Effects of Soy and Whey Protein Supplementation on Acute Hormonal Reponses to Resistance Exercise in Men.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utrition. 2013. 32(1), 66-74.

Messina, M. Soybean isoflavone exposure does not have feminizing effects on me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linical evidence.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10. 93(7):2095-104

Kreider, R., et al. ISSN exercise & sport nutrition review: research &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2010. 7(7).

同時也大量出現在調味品、霜淇淋、糖果和所有的烘焙食品中,如果你細心在一些肉類產品中你也會發現他們的身影。這還不算被精煉的大豆油製品。在美國近100年來大豆的使用量增加了116300倍。

3. 抑制甲狀腺功能

類似致甲狀腺腫素的化合物還存在於十字花科、玉米中,致甲狀腺腫素的致病機理是致甲狀腺腫素優先與血液中碘結合,致使甲狀腺素合成所需碘來源不足,導致甲狀腺代償性增生腫大。但是在一項研究中補充海藻後大豆補充劑對甲狀腺沒有任何的負面影響,另一項研究也沒有發現大豆蛋白對對甲狀腺功能有影響。儘管如此,如果你被診斷為甲狀腺功能減退,那麼就要避免大豆及其製品是一個不錯的提議。

危險的

. 孤立的異黃酮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大豆含有異黃酮等染料木素、大豆苷和黃豆黃素。這些化合物模擬體內的雌激素可能會擾亂正常的內分泌。最初的觀察性研究顯示這些異黃酮可以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尤其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因為他們可以與雌激素受體結合,遮罩天然的雌激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大豆異黃酮令乳腺癌細胞加速繁殖,這可能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在另一項的研究中,月30%的絕經婦女每日服用大豆蛋白6個月後導致雌激素水準升高同時乳腺上皮細胞也增加,這些都會造成癌症風險。

. 大豆可以擾亂激素功能

正如上面提到的,大豆的化合物與體內的雌激素受體結合,簡單來說可以提高或降低體內雌激素和睾酮的水準。不幸的是,大豆影響激素水準是不穩定的。例如一個針對年輕女性的研究發現,異黃酮能夠干擾月經週期,其中有60%的人變長,20%的人變短。研究人員最後得出結論大豆異黃酮激素水準改變和影響了下腦丘體性腺軸,讓中央大腦發生了變化。

也有證據表明,大豆中的雌激素的影響力取決於不同的化合物,如女性體內雌激素的高低、生活環境接觸的雌激素等都能影響效果。例如更年期後的女性,豆類的食物可能會啟動雌激素受體,有效的提高雌激素的水準,減輕更年期的症狀。但在自然高雌激素的環境中,如育齡女性,豆類食物就可能阻止真正的雌激素化合物受體,從而降低雌激素水準。這可能有利於患有月經障礙的女性。

對於男性來說,研究同樣令人困惑。2010年研究發現,亞洲男性由於大量進食豆類導致總體睾酮降低,2013年的一份研究顯示了同樣的結果,該項研究給訓練有素的年輕男子每天補充20克的大豆蛋白,連續14天后受試人員的睾酮水準明顯降低。這主要是大豆阻礙合成信號並增加了男性體內雌激素的水準。200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使用大豆蛋白的年輕男性體內的睾酮和雌激素水準都有相似的結論,睾酮降低雌激素上升。研究人員認為這對預防前列腺癌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但這都是要改變體內激素水準為代價,真的值得嗎?

. 大豆是最嚴重的轉基因產品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大豆種子都是轉基因的產品,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轉基因的大豆占總產量的94%,這意味著有許多即使打著有機大豆的也逃脫不了轉基因的命運。此外大豆的病蟲害較多,需要大量的噴灑農藥和除草劑,這就意味著有大量的農藥殘留,這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避免這些的方法只有選擇真正有機種子培養出來的產品。

怎麼辦

1. 老生常談,避免所有的加工食品,選擇天然食物,減少大豆和大豆油的攝入

2.如果你非要選擇包括豆奶、豆腐、毛豆、大豆蛋白或其他形式的製品,一定要保證它的有機性。一個小竅門就是買最貴的大豆,因為他們的產量很低。

3.有機發酵大豆是益生菌的重要來源,包括味増、豆豉、納豆等都利於你的腸道。

4. 如果有其他的蛋白質來源就儘量不選大豆蛋白。

參考:

· Watanabe, S., et al. Effects of isoflavone supplement on healthy women. Biofactors. 2000. 12(1-4), 233-241.

Cassidy, A., et al. Biological effects of a diet of soy protein rich in isoflavones on the menstrual cycle of premenopausal wom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94. 60(3), 333-340.

Anderson, J., 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soy protein intake on serum lipid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5. 333(5):276-82.

Hwang, Y., et al. Soy food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Nutrition and Cancer. 2009. 61(5):598-606.

Lee, M., et al. Soy and Isoflavone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Prostate Cancer Risk in China.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 2003. 12(7):665-8.

Zhang, X., et al. Soy food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ese wome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3. 133(9):2874-8.

Hwang, C., et al. Isoflavone metabolites and their in vitro dual functions: they can act as an estrogenic agonist or antagonist depending on the estrogen concentration. 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cal Molecular Biology. 2006. 101(4-5):246-53.

Dillingham, B., et al. Soy protein isolates of varying isoflavone content exert minor effects on serum reproductive hormones in healthy young me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5. 135(3), 584-591.

Blasbalg, T., et al. Changes in consumption of omega-3 and omega-6 fatty acids in the U.S. during the 20th Americ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1

Doerge, D., Sheehan, D. Goitrogenic and estrogenic activity of soy isoflavon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2. 110

Divi, R., et al. Anti-thyroid isoflavones from soybean: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1997. 54(10):1087-96.

Dillingham, B., et al. Soy Protein Isolates of Varied Isoflavone Content Do Not Influence Serum Thyroid Hormones in Healthy Young Men. Thyroid. 2007. 17(2):131-7

Teas, J., et al. Seaweed and Soy: Companion Foods in Asian Cuisin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yroid Function in American Women.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007. 10

Van Der Schouw, Y.,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n Usual Dietary Phytoestrogen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Western Women. Circulation. 2005. 111(4):465-71

Deol, P., et al. Soybean Oil Is More Obesogenic and Diabetogenic than Coconut Oil and Fructose in Mouse: Potential Role for the Liver. PLOS One. 2015. 10(7)

Kraemer, W., et al. The Effects of Soy and Whey Protein Supplementation on Acute Hormonal Reponses to Resistance Exercise in Men.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utrition. 2013. 32(1), 66-74.

Messina, M. Soybean isoflavone exposure does not have feminizing effects on me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linical evidence.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10. 93(7):2095-104

Kreider, R., et al. ISSN exercise & sport nutrition review: research &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2010. 7(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