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媒體融合,讓兩會好聲音更快更響

“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兩會的開放透明, 因記者的筆和鏡頭而更加立體全景;兩會的民主務實, 因媒體的聚焦而更增含金量。 而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觀察家眼中, 兩會也是檢視成果的絕佳視窗。

今年兩會, 從民主政治到精准扶貧,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到年輕人如何看兩會, 人民日報評論部第一次嘗試評論的視覺化呈現, 評論員們集體走到鏡頭前, 將“兩會侃侃談”。 不少讀者留言:很驚喜!光明網女記者扛著的一架“鋼鐵俠多通道直播雲台”驚豔會場, 這台“單兵作戰神器”似乎也成了人們心中融合的隱喻:傳統媒體正快速長出“三頭六臂”,

壯大主流聲音。

從全媒體裝備到全媒體記者再到全媒體平臺, 一個“全”字, 道出了兩會報導融合的底色。 兩會前, 人民直播、新華社“現場雲”、央視新聞移動網紛紛上線, 直播“國家隊”讓人看到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堅實步伐;兩會中, 人民日報推出的微視頻《人民代表習近平》、浙江日報推出的融媒體產品《全國兩會那些事兒》都走紅網路, 主流媒體在建構主流話語的過程中都很拼, 即使民法總則草案這樣的嚴肅話題, 也借道新媒體獲得了四兩撥千斤的傳播效果。 縱覽兩會報導, 從中央到地方, 融合發展的媒體矩陣已經浮現。

有人說, 推進媒體融合進程, 早已不是未雨綢繆的理想預案,

而是當下傳媒競爭的必然要求。 這一進程表面看是技術之爭, 實質是“神經中樞”的較量。 媒體深度融合, 是一場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難點在重構採編發流程, 關鍵在於“中央廚房”這個龍頭。 兩會前, 人民日報全媒體指揮中樞總編調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大腦升級”帶來的是新聞生產方式制度化的革命。 通過兩會的檢驗, 部門單兵突進的傳統機制被打破, 適應融媒體生產的策採編發流程被啟動, “移動端講快、PC端講全、報紙講深”的梯度報導格局基本形成。

從相加走向相融, 是方向也是要求。 媒體融合絕非是對“鋼鐵俠”的技術迷戀, 也非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的“兩張皮”, 更不是媒體人不管市場回饋的自娛自樂。

就像兩會報導中, 普通公眾誰也不關心傳統媒體融合之“名”, 只會用切身體驗來評價其“實”。 代表委員的聲音是否及時準確送達了?專業嚴肅的提案建議是否因為媒體人的巧勁提煉柔化了?只要存在堵點, 就是融合發展需要攻克的難點。

進一步說, 不管技術、管道如何變化, 媒體融合發展不可能偏離一塊基石, 即“從大眾情感的最深層次尋找共鳴點和傳播點”。 前些天, 新媒體部門的一位同事發了一條朋友圈資訊:“做完國務院扶貧辦發佈會的直播, 滿滿都是感動, 劉永富很真誠地擺出問題、亮明決心, 講到一些困難地區的情況, 語氣語調都變了, 在場做直播的幾個人都被感動了。 ”感動現場的聲音, 一定也會感動大眾。 讓這樣不失真、打動人心的“現場感”被更多人感知,

媒體融合才能佔據技術與管道的制高點, 也才能走進人心的至深處。

對話, 交流, 思考, 碰撞……兩會媒體的融合報導, 不僅讓更多人參與到兩會中來, 也讓兩會好聲音傳得更快更響。 凝聚更多正能量, 傳播更多好聲音, 媒體人還需在融合的道路上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 為中國發展前行加油助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