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來 一起聽延川梁家河村民說今昔

來 一起聽梁家河村民說今昔

人比山高 腳比路長

踏訪了延安梁家河村, 深以為然。

時逢寒冬, 迎著冬日暖陽, 出延安城, 上高速路,

一路上, 山連著山, 溝套著溝。 一個多小時後, 抵達深藏在陝北黃土高坡山坳裡的梁家河, 舉目四望, 全是山, 星星點點的窯洞依山而建。

1969年1月, 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 後來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 在這裡勞動、生活了7年。

“那時候, 田,

大都在山上, 交通可不是基本靠走, 全是靠走。 村部連一輛自行車都沒有, 到文安驛公社10多裡路, 就一條羊腸山道, 得走一個來小時。 ”梁家河村老支書石春陽給記者當起講解員。

“當年, 我人走了, 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 ”2015年2月, 習近平總書記回到闊別多年的梁家河, 向鄉親們如是感慨, 打動億萬國人。

7個月後, 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西雅圖市發表的一次演講中說:“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 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

走進這個“縮影”, 記憶的閘門打開, 每個人都會觸摸到自己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這光景好著咧, 自來水都通到窯洞裡來了”

掀開箅子上的籠布, 是幾個玉米麵饃饃。

“現在每天都能吃上肉, 卻不敢多吃。 患了高血壓、哮喘病, 醫生讓少吃精的, 多吃五穀雜糧, 多吃蔬菜。 ”戴著金耳環銀手鐲, 67歲的劉金蓮一邊往灶裡填柴火燒炕, 一邊和記者聊著。

劉金蓮的窯洞隔壁, 就是知青窯。 “知青舊居1號院”的牌子, 掛在劉金蓮家的老窯洞上,

窯洞懸掛著幾串黃澄澄的玉米和紅豔豔的辣椒, 這兒是北京知青在梁家河的第一個住處, 保持著原貌。

這幾年來村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 劉金蓮開了個小賣部, 出售梁家河牌的紅棗、小米和布鞋, “我雖然大字不識, 但也用上了微信支付,

遊客可以掃碼付款, 二女兒還在延川縣城開了家專賣店, 遊客不便帶走的, 留下地址, 我讓女兒快遞發貨。 ”

村上成立了梁家河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劉金蓮成為公司保潔員, 負責就近打掃知青窯的衛生, 月工資1200元, “沒想到老了還拿上工資了, 這光景好著咧, 自來水都通到窯洞裡來了。 ”

如今, 村民的飲用水源主要還是當年打的“知青井”。 在此之前, 梁家河吃水困難, 在河邊挖個滲水坑取水, 水質不好, 也不衛生。

“知青井”旁,一塊上書“飲水思源”四字的石碑矗立;村口的“知青淤地壩”,至今仍是梁家河最肥沃的一方良田……1975年10月接任梁家河村支書的石春陽,對村裡大事小情如數家珍:“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家都吃上白饃饃;1988年,村裡通了電,村民更多知道了山外的世界;2000年,全村一次性退耕還林1532畝,村民不再上山種田,改為種樹……”

當過20多年支書,除了“天下第一難”的計劃生育,石春陽說,最難做的工作是向村民徵收農業稅費,“最多時要收8種款項,那叫一個難收!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一種款項也不許再收,還給農民發放良種補貼等,看病有新農合,養老有養老金。”

石春陽眼見著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村裡道路從土路、石子路、水泥路到鋪上柏油路,現在開車到文安驛鎮上只要10分鐘。“上世紀80年代,村民普遍買了自行車;進入新世紀,摩托車又開始普及;這幾年,買小汽車的越來越多,八成農戶買了私家車,因為娃娃們大都回來了。”

鄉村振興的一種探索

“青壯年大都回村了,人改造環境,環境也在改造人”和全國眾多村莊一樣,有一段時間,梁家河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村子冷冷清清。

前些年,村裡也想請外出的能人返鄉創業,王保林就曾婉拒村幹部的邀請。

46歲的王保林是個能人,高中畢業後外出打工,輾轉北京、內蒙古、山西等地20多年,一直從事玉米澱粉的加工銷售,有經營頭腦,做到公司管理層。

3年前,聽說村裡要發展鄉村旅遊,王保林動心了。他返鄉後有了用武之地,擔任村旅遊公司總經理,“除了財務、講解這些專業性較強的崗位,公司吸納了120多名村民就業,全村土地和102孔窯洞流轉到公司統一經營。2017年,旅遊公司收入1100萬元。”

再也不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再也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如今的梁家河,家家戶戶有事幹:種蘋果,搞養殖,辦農家樂,開農家客棧。

王保林的妻子在村口開了一家農家樂“禾豐山莊”,可同時接待280人,“這兩年光山莊每年收入七八十萬元。”

“回家確實比在外面漂著強。”王保林說,當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那一刻,我知道梁家河的路走對了。”

“如果家裡好好的,誰願意背井離鄉到處跑?”31歲的張星接過話茬。他一度10多年沒在村裡過春節,“漂”在西安、延安等地,要麼當廚師,要麼幹鋼筋工,兩個職業輪流做。“村旅遊公司一成立,我就回來了,開電瓶觀光車,月工資3000元,比在外面掙得少些,但能顧家。”

張星剛註冊了一家企業,名為“梁家河張大嬸農產品有限公司”,主營石磨面,準備春節後實體店、網店一起開張。

梁家河村委會對面,是石春輝開的3孔窯洞賓館,“去年收入兩萬多元,發家致富談不上,養家糊口還可以。”石春輝笑呵呵地說。

石春輝的兒子在延川縣城開過照相館,生意不景氣,回到村旅遊公司開電瓶車。“青壯年大都回村了,人改造環境,環境也在改造人。”石春輝舉了個例子,“以前隨手就把抽完的煙盒扔了,現在都拿著,扔到垃圾桶,怎麼好意思再當眾扔?都是街坊鄰居在打掃衛生,都亂扔村裡怎會這麼乾淨?”

有大學問的一個小村莊

“大道理咱不會講,但,新時代,能行”

上午路過鐵業社時,幾個人正在宰羊,下午走進鐵業社時,鍋裡正咕咚咕咚燉著羊肉,香氣撲鼻。“花1000多元買了只羊,提前置辦點年貨。”鐵匠梁玉前笑著把記者迎進鐵業社。

梁玉前17歲起在文安驛公社打鐵,梁家河沒有鐵匠鋪,村民買農具、修農具要到公社甚至縣城,來來回回耽誤時間。為方便群眾,1974年,梁家河村黨支部組織開辦了鐵業社,梁玉前等人被請回村裡,負責修理農具,並打造鋤頭、鐝頭、鐮刀。

“那時候支部領導晚上常到鐵業社瞭解情況,有時還掄起大錘幫著我們鍛打,‘打鐵還需自身硬’,我那時就聽到過。”這位每晚必看《新聞聯播》的鐵匠早已練就“火眼金睛”:“十九大後的說法是‘打鐵必須自身硬’。”

村裡辦鄉村旅遊,63歲的梁玉前重操舊業,讓遊客多了一個體驗之處,“現在幾乎沒人買農具了,主要賣一些花鏟、花鋤等實用的小件,平均每天也有100多元收入,每月還有132元的養老金。”梁玉前一邊忙著燉羊肉一邊說,“大道理咱不會講,但,新時代,能行!”

鐵業社只是梁家河當年眾多“從無到有”創舉中的一個,最讓梁家河人提氣的還是,時任梁家河黨支部書記習近平帶領群眾,克服重重困難,1975年修起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斷言。同年9月20日,《延安通訊》通欄刊登長篇通訊《取火記》,濃墨重彩地作了報導。

采寫這篇通訊的曹穀溪現年78歲,他端詳著已發黃的報紙,說自己的得意之筆還是在文中記錄下樑家河黨支部的一句話:“他們豪邁地說:‘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

來源於延川快訊

“知青井”旁,一塊上書“飲水思源”四字的石碑矗立;村口的“知青淤地壩”,至今仍是梁家河最肥沃的一方良田……1975年10月接任梁家河村支書的石春陽,對村裡大事小情如數家珍:“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家都吃上白饃饃;1988年,村裡通了電,村民更多知道了山外的世界;2000年,全村一次性退耕還林1532畝,村民不再上山種田,改為種樹……”

當過20多年支書,除了“天下第一難”的計劃生育,石春陽說,最難做的工作是向村民徵收農業稅費,“最多時要收8種款項,那叫一個難收!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一種款項也不許再收,還給農民發放良種補貼等,看病有新農合,養老有養老金。”

石春陽眼見著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村裡道路從土路、石子路、水泥路到鋪上柏油路,現在開車到文安驛鎮上只要10分鐘。“上世紀80年代,村民普遍買了自行車;進入新世紀,摩托車又開始普及;這幾年,買小汽車的越來越多,八成農戶買了私家車,因為娃娃們大都回來了。”

鄉村振興的一種探索

“青壯年大都回村了,人改造環境,環境也在改造人”和全國眾多村莊一樣,有一段時間,梁家河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村子冷冷清清。

前些年,村裡也想請外出的能人返鄉創業,王保林就曾婉拒村幹部的邀請。

46歲的王保林是個能人,高中畢業後外出打工,輾轉北京、內蒙古、山西等地20多年,一直從事玉米澱粉的加工銷售,有經營頭腦,做到公司管理層。

3年前,聽說村裡要發展鄉村旅遊,王保林動心了。他返鄉後有了用武之地,擔任村旅遊公司總經理,“除了財務、講解這些專業性較強的崗位,公司吸納了120多名村民就業,全村土地和102孔窯洞流轉到公司統一經營。2017年,旅遊公司收入1100萬元。”

再也不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再也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如今的梁家河,家家戶戶有事幹:種蘋果,搞養殖,辦農家樂,開農家客棧。

王保林的妻子在村口開了一家農家樂“禾豐山莊”,可同時接待280人,“這兩年光山莊每年收入七八十萬元。”

“回家確實比在外面漂著強。”王保林說,當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那一刻,我知道梁家河的路走對了。”

“如果家裡好好的,誰願意背井離鄉到處跑?”31歲的張星接過話茬。他一度10多年沒在村裡過春節,“漂”在西安、延安等地,要麼當廚師,要麼幹鋼筋工,兩個職業輪流做。“村旅遊公司一成立,我就回來了,開電瓶觀光車,月工資3000元,比在外面掙得少些,但能顧家。”

張星剛註冊了一家企業,名為“梁家河張大嬸農產品有限公司”,主營石磨面,準備春節後實體店、網店一起開張。

梁家河村委會對面,是石春輝開的3孔窯洞賓館,“去年收入兩萬多元,發家致富談不上,養家糊口還可以。”石春輝笑呵呵地說。

石春輝的兒子在延川縣城開過照相館,生意不景氣,回到村旅遊公司開電瓶車。“青壯年大都回村了,人改造環境,環境也在改造人。”石春輝舉了個例子,“以前隨手就把抽完的煙盒扔了,現在都拿著,扔到垃圾桶,怎麼好意思再當眾扔?都是街坊鄰居在打掃衛生,都亂扔村裡怎會這麼乾淨?”

有大學問的一個小村莊

“大道理咱不會講,但,新時代,能行”

上午路過鐵業社時,幾個人正在宰羊,下午走進鐵業社時,鍋裡正咕咚咕咚燉著羊肉,香氣撲鼻。“花1000多元買了只羊,提前置辦點年貨。”鐵匠梁玉前笑著把記者迎進鐵業社。

梁玉前17歲起在文安驛公社打鐵,梁家河沒有鐵匠鋪,村民買農具、修農具要到公社甚至縣城,來來回回耽誤時間。為方便群眾,1974年,梁家河村黨支部組織開辦了鐵業社,梁玉前等人被請回村裡,負責修理農具,並打造鋤頭、鐝頭、鐮刀。

“那時候支部領導晚上常到鐵業社瞭解情況,有時還掄起大錘幫著我們鍛打,‘打鐵還需自身硬’,我那時就聽到過。”這位每晚必看《新聞聯播》的鐵匠早已練就“火眼金睛”:“十九大後的說法是‘打鐵必須自身硬’。”

村裡辦鄉村旅遊,63歲的梁玉前重操舊業,讓遊客多了一個體驗之處,“現在幾乎沒人買農具了,主要賣一些花鏟、花鋤等實用的小件,平均每天也有100多元收入,每月還有132元的養老金。”梁玉前一邊忙著燉羊肉一邊說,“大道理咱不會講,但,新時代,能行!”

鐵業社只是梁家河當年眾多“從無到有”創舉中的一個,最讓梁家河人提氣的還是,時任梁家河黨支部書記習近平帶領群眾,克服重重困難,1975年修起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斷言。同年9月20日,《延安通訊》通欄刊登長篇通訊《取火記》,濃墨重彩地作了報導。

采寫這篇通訊的曹穀溪現年78歲,他端詳著已發黃的報紙,說自己的得意之筆還是在文中記錄下樑家河黨支部的一句話:“他們豪邁地說:‘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

來源於延川快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