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老人得癌症該不該告訴他實情 應該溝通告知

老人得癌症該不該告訴他實情?是人都會有生老病死, 人到了年紀死亡是早晚都要面對的事情, 而讓老人更加有尊嚴的離去也是一種選擇, 對於老人來說, 到了生命的尾聲, 病人往往想的是自己還能夠做些什麼, 還有哪些可以彌補, 還能夠留下些什麼, 做完這些然後安然離世對他們來說其實才是最好的選擇。

不知道自己為何而走的爺爺

“因為之前的病房住太久了, 所以要換到這個新病房!”“這是準備出院的病房!回家之前, 要先讓醫生做一個總評估。 ” 當家屬不願意讓病人得知病情, 會對長輩說些善意的謊言。

臨床中有位爺爺, 因為家人忙碌, 很少到醫院探望, 經常讓他一個人待在病房, 不免就會胡思亂想。 “我到底是生什麼病?”病人打從第一天進院的時候, 抓到人就追問。 “這次為什麼住院住這麼久?”面對爺爺頻頻追問, 醫護人員也十分為難。

因為家屬不讓病人知道病情, 所以病歷上注記“不要告知病情”, 雖然曾經和家屬討論是不是可以循序漸進地讓長輩知情, 但家屬就是不接受, 覺得反正時間不多了, 該處理的事情都已經準備妥當, 所以不願讓病人知道詳細情況。

雖然得不到答案, 老爺爺卻已經有了死亡覺知, 幾天之後他就說:“我是不是快死了?”“爺爺你怎麼會這樣子想呢?對於死亡這件事情, 你有什麼感覺?”由於不能講病情, 醫護人員只能詢問他對死亡的看法。

爺爺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了, 其實並不會避諱死亡, 即便如此, 家屬仍舊不願意告知真相。 再過幾天, 爺爺的體力更差了, 他不再問說:“我是不是快死了?”反倒跟醫護人員講了一個故事, 他說:“當年我媽媽生病的時候,

臥床了五年, 到最後一年的時候, 全身骨頭都攣縮變形了, 我看媽媽那時候活得非常的痛苦, 所以到最後一年, 我祈求大媽(媽祖)帶走她!”講完這個故事, 他又補充一句:“我現在也祈求大媽(媽祖)帶我走……” 對於家人經常不在身邊的病人, 內心其實存在著許多衝擊, 不到兩個星期, 爺爺從不知道病情, 期待能夠出院, 轉而知覺到“快死了”, 再到“祈求大媽帶走他”, 對於生命和身體狀況的感知, 呈現出階段性的轉變。

就在講完希望大媽(媽祖)帶他走的隔兩天, 他就進入了長時間的昏睡, 醒來時也是呈現一片茫茫然。 遺憾的是, 子女們最終還是沒有告訴爺爺真相…… 希望大媽能夠啟發也安慰爺爺的子女們, 讓這樣的遺憾成為過去式。

#p#副標題#e#

遺憾的事, 錯失情感的傳遞

“善別”與“善終”的關鍵, 在於彼此的溝通, “善別”、“善終”不是僅指最後的時間點, 而是一段歷程, 彼此之間能夠把握機會, 不要有所隱瞞, 坦白把想講的話告訴對 方, 反而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因為這將會是一段刻骨銘心的互動, 有太多案例演變成複雜性的悲傷案例, 關鍵都在於最後那段歷程, 有著太多的隱瞞, 許多話都來不及說, 於是在每個人的心上留下很大的缺憾, 有些病人在辭世前與家屬稍做道別, 但終究還是來不及把話講完、把情訴盡, 所以 假使能夠“儘早講”, 甚至多談一點都會比較好。

上段提到老爺爺的案例, 讓人感到相當可惜, 因為安寧醫療人員不斷對他的子女說: “其實爺爺已有心理準備了,

他可以面對, 你們要不要讓他知道真實的狀況?”

爺爺其實都已經知道了, 爺爺內心的糾結正是:“你們為什麼都不明白跟我講?”告知是一種交代, 也是一種情感交流, 身為子女的常常認為, 反正老人家年紀那麼大 了, 所有的事情都幫他安排好了, 但這是“事情的安排”, 老人家的心情卻沒有被照顧到。

其實一個人將要離開的時候, 最掛心的應該不是財產, 而是與家人情感聯繫的那一 塊, 也許爺爺想要告訴子女們一些話, 這份心願卻沒有被實現。

大部分晚輩都認為把事情處理好、後事安排好、照片選好、地點挑好, 認為這樣就是 “善終”的概念, 然而當自己變老, 躺在病床上的時候, 才知道真正的照顧、臨終的陪伴, 重點絕對不只是在於身後的地點選得多好,而是家人能不能真正陪伴在側。

有時候晚輩在照顧長輩的過程當中,也會因為看到老人家對疼痛與症狀的忍耐,而產 生一種感觸:“原以為老人家已經什麼都不行,就只能這樣子,完全依賴別人的照顧,換做是我,我可能會受不了……,可是沒想到他卻用另一種方式,展現他這個階段另一個層次的生命韌性:他怕打擾我、麻煩我,寧願忍受這些痛楚……”感受到老人家令人尊敬的 那一面,從而發自內心開始重新形成與長輩的情感交流。

晚輩此時看見的,再也不是一個無法生產的老人,而是他臨終的教導,這裡指的不是智慧的語彙,因為長輩這時候可能已經無法說話,這時候傳達的人生智慧,是透過真正的 陪伴,深層的情感互動而產生。#p#副標題#e#

從企圖自殺到了無牽掛的老爺爺

當家屬願意誠實地告知病情,讓長輩有時間交代後事,也才能了卻一椿心願,讓彼此都不留遺憾。一位祖籍山東的九十幾歲老爺爺,有次在安寧病房中,從看護手中騙過水果刀後,便捅向自己的心臟,卻因為方向偏掉而刺傷胃部,當場作緊急縫線手術,之後通知精神科醫生會診。

“你是來看他的精神科醫生嗎?”醫生還沒到病床前,就有兩位六十幾歲的婦人擋在門口,神情相當緊張,看到醫生就問。“是的,不過我也是安寧專科醫生!”醫生回。“千萬別對我爸講到病情,他不知道他罹癌的事。”兩人異口同聲地說。進到病房後,當醫生坐在床邊和他講話,注意到兩位女兒四隻眼睛緊盯著,深怕醫生講了什麼,但爺爺怎麼問就是不肯回答。

前兩次看診都沒什麼進展,直到第三次探望時,老爺爺終於說話了。 “醫生,我到底得了什麼病?”老爺爺問。兩個女兒在醫生對面用手勢暗示著:“你不要講出來!”“你家人沒有告訴你,應該有他們的理由!”醫生對爺爺這麼說。“醫生,那你可以回去了!”他的聲音充滿力量。

重點絕對不只是在於身後的地點選得多好,而是家人能不能真正陪伴在側。

有時候晚輩在照顧長輩的過程當中,也會因為看到老人家對疼痛與症狀的忍耐,而產 生一種感觸:“原以為老人家已經什麼都不行,就只能這樣子,完全依賴別人的照顧,換做是我,我可能會受不了……,可是沒想到他卻用另一種方式,展現他這個階段另一個層次的生命韌性:他怕打擾我、麻煩我,寧願忍受這些痛楚……”感受到老人家令人尊敬的 那一面,從而發自內心開始重新形成與長輩的情感交流。

晚輩此時看見的,再也不是一個無法生產的老人,而是他臨終的教導,這裡指的不是智慧的語彙,因為長輩這時候可能已經無法說話,這時候傳達的人生智慧,是透過真正的 陪伴,深層的情感互動而產生。#p#副標題#e#

從企圖自殺到了無牽掛的老爺爺

當家屬願意誠實地告知病情,讓長輩有時間交代後事,也才能了卻一椿心願,讓彼此都不留遺憾。一位祖籍山東的九十幾歲老爺爺,有次在安寧病房中,從看護手中騙過水果刀後,便捅向自己的心臟,卻因為方向偏掉而刺傷胃部,當場作緊急縫線手術,之後通知精神科醫生會診。

“你是來看他的精神科醫生嗎?”醫生還沒到病床前,就有兩位六十幾歲的婦人擋在門口,神情相當緊張,看到醫生就問。“是的,不過我也是安寧專科醫生!”醫生回。“千萬別對我爸講到病情,他不知道他罹癌的事。”兩人異口同聲地說。進到病房後,當醫生坐在床邊和他講話,注意到兩位女兒四隻眼睛緊盯著,深怕醫生講了什麼,但爺爺怎麼問就是不肯回答。

前兩次看診都沒什麼進展,直到第三次探望時,老爺爺終於說話了。 “醫生,我到底得了什麼病?”老爺爺問。兩個女兒在醫生對面用手勢暗示著:“你不要講出來!”“你家人沒有告訴你,應該有他們的理由!”醫生對爺爺這麼說。“醫生,那你可以回去了!”他的聲音充滿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