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杭州的崛起,是上海的最大幸運?

文/元淦恭說

上海是老天爺賞飯吃的城市

其實, 上海是座老天爺賞飯吃的城市, 上海的自然地理環境之優越, 不僅在中國城市中極為罕見, 在全世界範圍內也能算得上翹楚。

以上海為中心的大灣區示意圖

在“上海是否已經成了環杭州城市”的討論掀起之前,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曾經透露, 中央正在考慮編制以上海為中心的大灣區規劃, 這個“大灣區”叫什麼名字現在還沒定, 但這個灣區是“∑”形, 這已經是定下來的。

從杭州灣的角度看, 上海在左岸, 從長江的角度看, 上海在右岸, 這種“左擁右抱”的格局, 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罕見的。 由此, 上海擁有了極為廣闊的經濟腹地。 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經濟帶十一省市, 人口5.9億, GDP34萬億, 分別占全國的42.9%和43.2%。

如果長江經濟帶是一個經濟體, 它的人口僅次於中國和印度, 排名世界第三, 它的經濟總量也僅次於美國和中國,

排在世界第三。

長江經濟帶的經濟規模, 比整個日本還要多出2000億美元, 上海, 作為一個如此龐大經濟腹地的前臺和樞紐, 真可謂是“老天爺賞飯吃”了。

坐擁長江地利的上海, 還同時處在中國海岸線的幾乎中間位置, 這使上海海運的優勢更加凸顯。 更令其他城市嫉妒的還有上海的地理環境, 一馬平川宜於建設的地形, 長江泥沙每年淤積出的新增土地, 以及氣候溫和有著極大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江南腹地。

比起上海, 香港、深圳都在丘陵地帶, 城市因而依山勢佈局, 天然的建設成本就高了很多, 而在土地匱乏時它們都要依靠填海造地, 而上海根本不用操這個心。

自然條件如此優越的上海, 怎麼會成為杭州的“環”呢?

成就上海的還有歷史的行程

老天爺賞飯吃, 對一座城市而言固然重要, 但成就上海的, 更要靠“歷史的行程”。

開埠160多年來, 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就像是開了“外掛”一樣。 成就上海的, 主要有三股力量, 這三股外力的助推, 讓今天的上海坐穩了中國城市的頭把交椅。

第一股力量自然是外資, 上海極為優越的地理位置, 讓這裡成為外國人在遠東最大的樂園。 長期華洋雜處的文化浸潤, 讓上海成為中國最“洋化”的城市, 雖然1949年以後上海的開放歷史一度中斷, 但改革開放之後上海又重新成為外國人最青睞的中國城市。 上海過去是, 現在也仍然是中國對接世界的一大視窗。

第二股力量則是江浙人。 太平天國的兵災, 讓上海的租界成為華東一隅的“避風港”,

刺激了江浙移民的第一波大規模湧入。 此後, 江浙人, 尤其是寧波等地的浙江人大量進入上海, 給上海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第三股力量是中央政府。 事實上, 上海幾乎是舊中國唯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城市, 即使是被譽為“小上海”的無錫, 工業在經濟中的占比也並不算高, 而天津、武漢等港口商埠, 雖有一定的工業化基礎, 但總體上還是以物資運輸的樞紐身份而興, 腹地還是小農經濟。

新政權成立後, 為了儘快推動工業化進程, 上海被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全國龍頭, 得到了中央政府最多的投資, 到1980年時, 上海的GDP總量高達311.89億, 占全國的6.8%(2016年是3.7%), 分別是當時北京、天津和廣州的2.24倍、3.01倍和5.42倍,

足見計劃經濟時代中央政府對上海的資源挹注。

在分析中國城市地理的時候, 政治因素是繞不開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 “政策不是萬能的, 但沒有政策是萬萬不能的”。

上海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城市, 也是執政黨第一次全代會的舉行之地, 以“工人階級先鋒隊”為標榜的執政黨, 對上海有著非常特殊的情結。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大經濟特區成立, 華南地區成為對外開放的“搶跑者”, 毗鄰港澳的廣東經濟迅疾起飛, 而被計畫體制高度規訓的上海, 步伐顯得老邁沉重。

進入90年代, 伴隨著前後兩任上海市委書記進京主掌黨政, 上海又有了一大波新的政策紅利:全面開發浦東, 成立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上海市也有了更多的政策工具。

在國務院對上海城市規劃的批復中,有一個引人注意的細節。這一批復給了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定位。“全球城市”也稱“世界城市”,現在比較公認的全球城市是紐約、倫敦、巴黎和東京。“全球城市”這個帽子現在明確戴在了上海的頭上,這也是上海新一波政策紅利的一個側面。

上海為什麼出不了阿裡巴巴?

說到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討論上海和杭州的關係,背後繞不開的就是阿裡巴巴。為什麼杭州能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企業,而上海不行?為什麼杭州能夠吸引家在上海的人做往返滬杭之間的“候鳥”?而這在很多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答。世界上的工商業都會,本來就有兩類,一類城市的優勢在於聚集,另一類城市的優勢在於生產和創造。用流行的時髦的互聯網語言來闡釋,前一類城市是“運營導向”的城市,後一類城市是“技術或產品導向”的城市。

上海當然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有極為龐大的製造業規模,但是上海的未來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一定是它作為商業、金融和貿易中心的地位。

做一個金融和商業的中心,其實就是一個平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海這個城市的功能本身,其實和阿裡巴巴就很像,阿裡巴巴的電商是個平臺,阿裡並不是賣貨的,它提供了是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通路;阿裡的菜鳥也是平臺,菜鳥是一個物流的系統,它連接物流商和用戶,但自身沒有一個快遞員。阿裡不需要“擁有”很多,但是它可以得到很多。

上海也是這樣,上海的港口不需要都運輸上海產的貨物,上海的交易所不需要都交易註冊地在上海的標的,上海的土壤並不一定能夠長出阿裡巴巴,但阿裡巴巴一直都在擁抱上海。

前段時間有人把深圳和上海做比較,說深圳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經是上海的兩倍。但其實深圳和上海並不是同一類城市,深圳雖然也有交易所,也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之一,但放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宏闊背景下,深圳不是個“運營導向”的城市,而是一個“產品導向”的城市。深圳是一個靠生產起家的城市,而上海的優勢在於連接。

放眼全世界,以集聚為生存之道的城市,通常都不太適合創業,這樣的城市聚集的效應太強,以至於地價和房價高企,這的確是創業者的“天敵”;這樣的城市擁有太多“高大上”的資源,當一個職業經理人乃至於高級打工仔也可以過得非常體面,也大大影響了居民的冒險精神。

所以上海出不了阿裡巴巴是正常的,在提升創業吸引力和支撐能力的方面,上海的確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要讓上海變得像深圳和杭州一樣成為“創業之都”,那恐怕要改變這個城市的基因,其實這沒多大必要。

上海和杭州是對好CP

上海這樣的“運營型城市”,她的發展有沒有隱憂呢?當然是有的。做一個平臺,從下游來看,需要龐大的客戶資源,從上游來看,也要有產品和技術的反覆運算能力。從目前來看,上海是不會缺客戶的,但是上海需要反覆運算和更新的能力。

上海是個很依賴外力的城市,中央政府的資源和外國客商的青睞,都是支撐上海的外力。而現在,杭州正在做的,是從上游為上海賦能,阿裡巴巴和杭州的創新活力,正在全面地反哺上海。

杭州擁有158家在境內外上市的公司,雖然數量還不及上海,但因為大多數杭州上市公司都是民營企業,所以有著比上海上市公司更大的靈活性。以阿裡巴巴為首,浙商企業對上海的戰略價值不可小覷。

盒馬鮮生上海虹橋店內景

從歷史上看,上海雖然過去隸屬江蘇,但和浙江的心理距離一直比較近。從浙江獲取上海的升級動力,對上海而言是很自然的,而向上海輸出技術和資本,也是浙江企業的必然選擇。

從某種程度上說,成就上海就是杭州成就自己的最短路徑,阿裡巴巴在上海越來越深的佈局就是如此,而今,螞蟻金服的子公司支付寶註冊地在上海,大規模開展線下新零售試驗的盒馬鮮生總部也在上海,從南京路的升級改造到地鐵的刷臉支付,上海正在成為阿裡巴巴龐大商業試驗的前臺。

世界正在發生深度變革,新技術正在改造各個傳統領域。上海龐大的城市規模和體量,使她成為這種改造最好的試驗田和時間場,正是有了上海這樣闊大的舞臺,才能安放杭州越來越牛逼的靈魂。

上海和杭州的關係,看起來似乎有點像廣州和深圳的關係,但其實細究起來並非如此。上海和杭州是一對好CP,這兩座城市太互補了。

相較上海,杭州當然有很多短板,杭州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但上海可以為杭州提供全球性門戶,杭州的科教資源相對較少,高端人才也不多,上海正好可以彌補。

現在上海的確已經是杭州的人才庫,杭州只有2家“雙一流”大學,而上海有13家,相較而言,廣東全省只有5所“雙一流”大學,長三角相對珠三角在智力資源上的優勢非常明顯。

另一方面,從某種程度上說,阿裡巴巴引領的在上海挖角的風潮,正在讓滬嘉杭走廊的一體化變得水到渠成。杭州的崛起不會讓上海失去什麼,相反,上海會因為杭州輸出的資本和技術,變得更有競爭力。

其實說到底,阿裡巴巴是一家企業服務公司,這和上海這個城市的定位有著內在的契合,阿裡能帶杭州飛,當然也會帶著整個杭州灣飛。從這個意義上說,杭州的存在是上海最大的幸運,在通向“全球城市”的征途上,杭州將是上海的“神助攻”,上海沒什麼好焦慮的。

在國務院對上海城市規劃的批復中,有一個引人注意的細節。這一批復給了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定位。“全球城市”也稱“世界城市”,現在比較公認的全球城市是紐約、倫敦、巴黎和東京。“全球城市”這個帽子現在明確戴在了上海的頭上,這也是上海新一波政策紅利的一個側面。

上海為什麼出不了阿裡巴巴?

說到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討論上海和杭州的關係,背後繞不開的就是阿裡巴巴。為什麼杭州能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企業,而上海不行?為什麼杭州能夠吸引家在上海的人做往返滬杭之間的“候鳥”?而這在很多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答。世界上的工商業都會,本來就有兩類,一類城市的優勢在於聚集,另一類城市的優勢在於生產和創造。用流行的時髦的互聯網語言來闡釋,前一類城市是“運營導向”的城市,後一類城市是“技術或產品導向”的城市。

上海當然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有極為龐大的製造業規模,但是上海的未來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一定是它作為商業、金融和貿易中心的地位。

做一個金融和商業的中心,其實就是一個平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海這個城市的功能本身,其實和阿裡巴巴就很像,阿裡巴巴的電商是個平臺,阿裡並不是賣貨的,它提供了是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通路;阿裡的菜鳥也是平臺,菜鳥是一個物流的系統,它連接物流商和用戶,但自身沒有一個快遞員。阿裡不需要“擁有”很多,但是它可以得到很多。

上海也是這樣,上海的港口不需要都運輸上海產的貨物,上海的交易所不需要都交易註冊地在上海的標的,上海的土壤並不一定能夠長出阿裡巴巴,但阿裡巴巴一直都在擁抱上海。

前段時間有人把深圳和上海做比較,說深圳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經是上海的兩倍。但其實深圳和上海並不是同一類城市,深圳雖然也有交易所,也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之一,但放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宏闊背景下,深圳不是個“運營導向”的城市,而是一個“產品導向”的城市。深圳是一個靠生產起家的城市,而上海的優勢在於連接。

放眼全世界,以集聚為生存之道的城市,通常都不太適合創業,這樣的城市聚集的效應太強,以至於地價和房價高企,這的確是創業者的“天敵”;這樣的城市擁有太多“高大上”的資源,當一個職業經理人乃至於高級打工仔也可以過得非常體面,也大大影響了居民的冒險精神。

所以上海出不了阿裡巴巴是正常的,在提升創業吸引力和支撐能力的方面,上海的確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要讓上海變得像深圳和杭州一樣成為“創業之都”,那恐怕要改變這個城市的基因,其實這沒多大必要。

上海和杭州是對好CP

上海這樣的“運營型城市”,她的發展有沒有隱憂呢?當然是有的。做一個平臺,從下游來看,需要龐大的客戶資源,從上游來看,也要有產品和技術的反覆運算能力。從目前來看,上海是不會缺客戶的,但是上海需要反覆運算和更新的能力。

上海是個很依賴外力的城市,中央政府的資源和外國客商的青睞,都是支撐上海的外力。而現在,杭州正在做的,是從上游為上海賦能,阿裡巴巴和杭州的創新活力,正在全面地反哺上海。

杭州擁有158家在境內外上市的公司,雖然數量還不及上海,但因為大多數杭州上市公司都是民營企業,所以有著比上海上市公司更大的靈活性。以阿裡巴巴為首,浙商企業對上海的戰略價值不可小覷。

盒馬鮮生上海虹橋店內景

從歷史上看,上海雖然過去隸屬江蘇,但和浙江的心理距離一直比較近。從浙江獲取上海的升級動力,對上海而言是很自然的,而向上海輸出技術和資本,也是浙江企業的必然選擇。

從某種程度上說,成就上海就是杭州成就自己的最短路徑,阿裡巴巴在上海越來越深的佈局就是如此,而今,螞蟻金服的子公司支付寶註冊地在上海,大規模開展線下新零售試驗的盒馬鮮生總部也在上海,從南京路的升級改造到地鐵的刷臉支付,上海正在成為阿裡巴巴龐大商業試驗的前臺。

世界正在發生深度變革,新技術正在改造各個傳統領域。上海龐大的城市規模和體量,使她成為這種改造最好的試驗田和時間場,正是有了上海這樣闊大的舞臺,才能安放杭州越來越牛逼的靈魂。

上海和杭州的關係,看起來似乎有點像廣州和深圳的關係,但其實細究起來並非如此。上海和杭州是一對好CP,這兩座城市太互補了。

相較上海,杭州當然有很多短板,杭州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但上海可以為杭州提供全球性門戶,杭州的科教資源相對較少,高端人才也不多,上海正好可以彌補。

現在上海的確已經是杭州的人才庫,杭州只有2家“雙一流”大學,而上海有13家,相較而言,廣東全省只有5所“雙一流”大學,長三角相對珠三角在智力資源上的優勢非常明顯。

另一方面,從某種程度上說,阿裡巴巴引領的在上海挖角的風潮,正在讓滬嘉杭走廊的一體化變得水到渠成。杭州的崛起不會讓上海失去什麼,相反,上海會因為杭州輸出的資本和技術,變得更有競爭力。

其實說到底,阿裡巴巴是一家企業服務公司,這和上海這個城市的定位有著內在的契合,阿裡能帶杭州飛,當然也會帶著整個杭州灣飛。從這個意義上說,杭州的存在是上海最大的幸運,在通向“全球城市”的征途上,杭州將是上海的“神助攻”,上海沒什麼好焦慮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