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業部: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

一、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 強基固本守住安全底線

1.穩定口糧面積。 堅持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 完善糧食收儲政策, 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 加強政策宣傳, 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結構, 積極發展優質稻米和強筋弱筋小麥, 力爭稻穀、小麥等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 會同發展改革等部門, 開展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 落實糧食安全主體責任。

2.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 選擇資源條件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生態環境良好、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的區域, 加快劃定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2.38億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基本完成水稻和小麥生產功能區劃定, 確保將優質耕地穩定用於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生產。 以劃定的“兩區”為載體, 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求, 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健全利益補償機制,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提高“兩區”物質裝備水準, 鞏固提升核心產能。

3.加強耕地品質建設。 實施藏糧於地戰略。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守住耕地紅線。 會同國土部門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5.5億畝, 做好上圖入庫、建檔立冊。 深入開展耕地品質保護和提升行動, 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控汙修復, 提升基礎地力。 繼續抓好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

健全耕地品質調查監測體系, 加密佈設監測網點, 建設覆蓋不同區域、不同土壤類型的耕地品質監測網路。 結合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 認真做好耕地品質等級評價工作。 加強耕地退化污染區域和輪作休耕區域的耕地品質監測, 探索建立“天空地”耕地品質監測資訊系統。

4.強化集成創新引領。 實施藏糧於技戰略。 選擇325個重點縣開展整建制創建, 推進綠色高質高效創建。 完善技術模式, 加快推進農機農藝融合, 分區域、分作物集成組裝一批以農業機械為載體的綠色生態環保、資源高效利用、生產效能提升的綠色高質高效標準化技術模式, 拓展創建內涵, 健全運行機制, 擴大示範效應, 引領綠色發展。

嚴格監督管理, 實行主體申報制、考核驗收制和競爭淘汰制, 組織開展省際間、縣際間交叉督導。

5.推進科學防災減災。 加強災情監測預警, 密切與氣象部門溝通會商, 研判拉尼娜現象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及早制定應對措施。 順應天時調整種植結構, 發展適應性種植, 推進主動避災。 根據災害發生情況和作物生育進程, 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方案, 落實關鍵技術, 推進科學抗災。 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抗災一線, 指導農民搞好生產恢復, 實現有效救災。

6.加強重大病蟲防控。 健全國家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預警網路, 突出智慧化、視覺化、數位化, 加快重大病蟲疫情田間監測網點、資訊化處理系統以及調度指揮平臺建設, 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組織1030個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區域站, 加密監測, 及時發佈預警資訊。 突出主要作物、重點區域、重大病蟲, 加強病蟲監測預警, 適時開展應急防治, 大力推進統防統治, 減輕病蟲危害。 對遷飛性、流行性病蟲重發區, 推行聯防聯控、群防群治, 堅決遏制病蟲暴發流行。 結合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加強監測預警, 提升裝備水準, 全力阻截重大植物疫情。 強化責任落實, 推進依法監管, 構建聯防聯控、綜合治理機制, 堅決遏制重大植物疫情傳播蔓延。

二、加力推進結構調整, 優化供給促進鄉村產業興旺

7.繼續調減無效供給。 根據市場需求變化, 適當調減水稻面積。 東北地區重點壓減寒地低產區粳稻面積, 長江流域重點壓減雙季稻產區秈稻面積,

力爭水稻面積調減1000萬畝以上。 鞏固玉米調減成果, 繼續調減“鐮刀彎”非優勢產區籽粒玉米麵積。 調減耗肥水、易感病的作物, 重點調減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區的小麥面積, 適當調減西北條銹病菌源區和江淮赤黴病易發區的小麥。

8.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 積極發展優質稻、強筋弱筋小麥、優質食用大豆、“雙低”油菜、高品質棉花、高產高糖甘蔗等, 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 促進農牧結合, 構建糧經飼三元結構。 在鞏固主產區、發展糧棉油糖優勢產區、穩步提升產能的同時, 重點打造特色區, 加快發展道地中藥材、食用菌、茶葉、水果、雜糧雜豆等特色作物。 編制《全國道地中藥材基地建設規劃》,集約資源、集中力量,打造特色道地藥材基地。穩定設施蔬菜面積,優化區域佈局,保障蔬菜均衡供應。

9.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篩選推廣優質專用品種,建立生產基地,為主食加工提供優質原料。優化產品工藝,完善主食產品配方及工藝流程,降低生產成本,逐步將馬鈴薯主食產品全粉配比提高到50%以上。加強科普知識宣傳,讓老百姓認識馬鈴薯、喜愛馬鈴薯。拓展主食產品市場,加快馬鈴薯主食產品進超市、進社區、進食堂,開闢消費管道,壯大消費群體。力爭到2020年,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10.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種養結合,以養帶種、以種促養,將種植業作為畜禽糞汙的“消納池”,促進地力培肥和環境友好。推進產加銷結合,依託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生產,積極發展保鮮、貯藏、分級、包裝等采後處理、冷鏈物流,支援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推進農旅結合,在茶葉、水果、油菜等優勢產區,因地制宜發展茶園體驗、油菜觀光、水果採摘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挖掘種植業外部增收潛力,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

三、加力推進綠色發展,改善環境促進鄉村生態宜居

11.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結合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深入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選擇一批重點縣(市)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範,加快技術集成創新,探索有效服務機制,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提煉一批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制定科學施肥具體技術方案,加強技術培訓,因地制宜落實各項關鍵技術。加強農企合作,共建化肥減量技術服務示範基地,為農民提供全程技術服務。結合延伸績效管理,將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任務分解到省、市、縣。加強宣傳引導,普及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增強科學施肥意識。

13.加快發展節水農業。結合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加快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推進品種節水,篩選推廣一批抗旱節水品種,重點在華北、西北地方,加快節水小麥品種推廣應用,力爭全國節水小麥品種比例達到20%。推進結構節水,立足水資源條件,調整種植制度,構建作物合理佈局,適當調減華北地下水漏斗區小麥、蔬菜面積。推進農藝節水,集成推廣深松深耕、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保墒技術,加快推廣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技術。推進設施節水,推行高效節水灌溉,完善農田灌排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管道輸水,減少滲漏蒸發損失,提高輸水效率。推進機制節水,配合有關部門積極探索獎補結合的水價綜合改革,合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灌溉定額和用水價格。繼續抓好河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加強技術指導和工作督導,確保取得實效。

14.推進果菜茶綠色發展。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加快優良品種推廣,強化技術集成創新,推進設施裝備升級。推行適區適種,逐步形成品種互補、檔期不同、區域協調發展的生產佈局。選擇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等重點作物,創建100個特色園藝產品優勢區,積極發展獨特品種、特殊品質和特定區域的產品。加快選育推廣一批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開展老果茶園改造試點,提升果茶品質。集成組裝一批優質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綠色生產技術模式,邊示範邊推廣。

15.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選擇一批重點縣(市)開展整建制推進試點,以耕地品質提升、水土資源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集成一套農機農藝配套、用地養地結合的技術模式,以點帶面、加快推廣。加強督促檢查,定期調度進展,完善績效考核辦法,組織開展協力廠商評估。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投入力度,爭取設立東北黑土地保護獎補政策,統籌資金,集中建設,加快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的組織方式、技術模式和政策體系。

16.擴大輪作休耕試點。擴大試點規模,輪作休耕試點面積擴大到2400萬畝。擴大試點範圍,增加東北寒地水稻低產區、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區等地區。創新實施辦法,推行老任務老辦法、新任務新辦法,原有試點繼續實行,新增加的任務實行申報制度,選擇一批重點縣(市)開展輪作整建制推進,選擇一批重點鄉鎮和行政村開展休耕整建制推進。加強指導服務,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制定完善輪作休耕技術意見,形成一批生產生態兼顧的耕作制度,集成一批用地養地結合的技術模式。強化監督檢查,開展遙感動態監測和耕地品質監測,跟蹤試點區域作物種植和耕地品質變化情況,對輪作休耕試點效果繼續開展協力廠商評價。加快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組織方式、技術模式和政策框架,實現輪作休耕常態化、制度化。

四、加力推進品質興農,提質增效促進農民生活富裕

17.推進標準化生產。結合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加快標準制修訂,在系統梳理現有標準基礎上,清理、廢止一批不適應綠色發展的標準,制修訂一批農藥殘留、技術規程、產品等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新制修訂農藥殘留標準1000項。在果菜茶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縣、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建設100個果菜茶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加快推進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建立生產記錄台賬,示範區基本實現按標生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18.優化產地環境。加強退化耕地綜合治理,針對東北黑土退化、南方土壤酸化、北方土壤鹽漬化及設施蔬菜土壤連作障礙等突出問題,開展地力培肥綜合治理。加強污染耕地修復治理,重點抓好南方重金屬污染區、北方地下水超采區和西北生態退化區的修復治理,進一步摸清底數、集成技術,加快修復治理。選擇一批設施蔬菜大縣大市,開展土壤改良治理試點,推廣輪作倒茬、深翻深耕、土壤消毒、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模式,緩解連作障礙,減輕土傳病害。

20.推進棉糖提質增效。加快劃定棉糖重要農產品保護區,開展棉糖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和棉花提質增效試點,提高品質效益,穩定棉糖生產。積極推廣株型合理、熟性適宜、含絮力適中、吐絮集中的高品質棉花品種,加快推廣高產高糖、抗性強的甘蔗品種,集成推廣輕簡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因地制宜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篩選配套機具,調優種植模式,推廣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技術,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大力發展訂單生產,推進按標生產,促進品質效益提升。

21.加強品牌建設。結合開展中國農業品牌提升行動,促進品質興農、品牌強農。依託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及大型企業集團,在糧食主產區、果菜茶優勢產區創建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共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品質好、叫得響、佔有率高的知名大品牌。按照“拾回老味道、重塑老品牌、恢復老技藝,開發新產品”的思路,創響一批有歷史沉澱、文化傳承、市場認同的特色品牌。搞好品牌推介,辦好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展會,樹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創新行銷模式,積極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格局。

五、加力推進創新驅動,提升素質促進鄉風文明

23.加快培育新型主體。結合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土地互換、土地入股等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加快培育新型服務主體,積極發展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扶持一批代耕代種、代育代插、代收代儲、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等服務組織,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在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縣,扶持1萬個設施裝備先進、服務能力強的新型服務組織。

24.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結合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有機肥替代化肥、全程綠色防控試點等項目,培訓種植大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技術骨幹,掌握技術要領,加強示範引導,提升科學種田整體水準。在專案區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扶持培訓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支撐鄉村振興。

25.推進組織方式創新。創新專案實施方式,鼓勵將政府補貼量化到小農戶、折股到合作社,支援合作社通過統一服務帶動小農戶應用先進品種技術,引導推動龍頭企業等與合作社、小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關係,帶動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在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縣、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縣選擇1000個村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實現發展成果共用、鄉村有效治理。

六、加力推進法治建設,夯實基礎促進依法治農

26.貫徹《農藥管理條例》。開展《農藥管理條例》貫徹落實推進年活動。研究制定農藥產業政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品質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發揮農藥登記引導作用,促進農藥技術創新,提高農藥登記門檻,減少新登記同質化產品數量,有序淘汰高毒農藥,積極發展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環保新型農藥,優化產品結構。加強生產許可管理,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佈局。加強經營許可管理,實施限制使用農藥定點經營,加強農藥生產經營監管。強化農藥使用指導,加快農藥殘留標準制定,推進科學選藥用藥。加強農藥管理隊伍建設,推進資訊化管理,加快建立覆蓋登記、試驗、生產、經營等農藥數位化平臺,提升農藥管理水準。

27.推動科學立法。會同國務院法制辦,推進《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出臺,及早制定配套規章。修訂《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完善疫情監測調查、阻截防控和種子種苗檢疫監管等各項制度,明確職責、嚴格監管。積極參與《土地管理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制修訂工作,切實推進依法治農、依法建農。

28.規範行政審批。修訂全國農藥登記評審委員會章程,完善評審規則,規範評審程式,建立保密、回避等評審制度。修訂《肥料登記管理辦法》《肥料登記資料要求》,精簡審批事項,規範審批流程,嚴格審批制度。完善肥料登記評審委員會章程和肥料登記檢測試驗單位管理辦法等檔,建立肥料登記資訊服務平臺,強化肥料登記證後監管。規範國外引種檢疫審批,完善專家評審和風險評估制度,強化後續監管,保障引種安全。

29.推進科學執法。加強農藥、肥料等農資市場監管,開展農藥產品品質監督抽查和農藥生產經營主體專項檢查,依法嚴肅查處制售假劣農藥的違法行為。在用肥備肥高峰時期,組織開展肥料監督抽查,維護農民和合法企業利益。組織農藥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強職業安全培訓,防範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環節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加強資訊公開,對農藥、肥料行政審批和執法監管資訊及時依法公開。

編制《全國道地中藥材基地建設規劃》,集約資源、集中力量,打造特色道地藥材基地。穩定設施蔬菜面積,優化區域佈局,保障蔬菜均衡供應。

9.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篩選推廣優質專用品種,建立生產基地,為主食加工提供優質原料。優化產品工藝,完善主食產品配方及工藝流程,降低生產成本,逐步將馬鈴薯主食產品全粉配比提高到50%以上。加強科普知識宣傳,讓老百姓認識馬鈴薯、喜愛馬鈴薯。拓展主食產品市場,加快馬鈴薯主食產品進超市、進社區、進食堂,開闢消費管道,壯大消費群體。力爭到2020年,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10.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種養結合,以養帶種、以種促養,將種植業作為畜禽糞汙的“消納池”,促進地力培肥和環境友好。推進產加銷結合,依託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生產,積極發展保鮮、貯藏、分級、包裝等采後處理、冷鏈物流,支援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推進農旅結合,在茶葉、水果、油菜等優勢產區,因地制宜發展茶園體驗、油菜觀光、水果採摘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挖掘種植業外部增收潛力,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

三、加力推進綠色發展,改善環境促進鄉村生態宜居

11.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結合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深入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選擇一批重點縣(市)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範,加快技術集成創新,探索有效服務機制,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提煉一批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制定科學施肥具體技術方案,加強技術培訓,因地制宜落實各項關鍵技術。加強農企合作,共建化肥減量技術服務示範基地,為農民提供全程技術服務。結合延伸績效管理,將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任務分解到省、市、縣。加強宣傳引導,普及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增強科學施肥意識。

13.加快發展節水農業。結合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加快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推進品種節水,篩選推廣一批抗旱節水品種,重點在華北、西北地方,加快節水小麥品種推廣應用,力爭全國節水小麥品種比例達到20%。推進結構節水,立足水資源條件,調整種植制度,構建作物合理佈局,適當調減華北地下水漏斗區小麥、蔬菜面積。推進農藝節水,集成推廣深松深耕、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保墒技術,加快推廣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技術。推進設施節水,推行高效節水灌溉,完善農田灌排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管道輸水,減少滲漏蒸發損失,提高輸水效率。推進機制節水,配合有關部門積極探索獎補結合的水價綜合改革,合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灌溉定額和用水價格。繼續抓好河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加強技術指導和工作督導,確保取得實效。

14.推進果菜茶綠色發展。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加快優良品種推廣,強化技術集成創新,推進設施裝備升級。推行適區適種,逐步形成品種互補、檔期不同、區域協調發展的生產佈局。選擇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等重點作物,創建100個特色園藝產品優勢區,積極發展獨特品種、特殊品質和特定區域的產品。加快選育推廣一批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開展老果茶園改造試點,提升果茶品質。集成組裝一批優質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綠色生產技術模式,邊示範邊推廣。

15.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選擇一批重點縣(市)開展整建制推進試點,以耕地品質提升、水土資源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集成一套農機農藝配套、用地養地結合的技術模式,以點帶面、加快推廣。加強督促檢查,定期調度進展,完善績效考核辦法,組織開展協力廠商評估。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投入力度,爭取設立東北黑土地保護獎補政策,統籌資金,集中建設,加快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的組織方式、技術模式和政策體系。

16.擴大輪作休耕試點。擴大試點規模,輪作休耕試點面積擴大到2400萬畝。擴大試點範圍,增加東北寒地水稻低產區、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區等地區。創新實施辦法,推行老任務老辦法、新任務新辦法,原有試點繼續實行,新增加的任務實行申報制度,選擇一批重點縣(市)開展輪作整建制推進,選擇一批重點鄉鎮和行政村開展休耕整建制推進。加強指導服務,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制定完善輪作休耕技術意見,形成一批生產生態兼顧的耕作制度,集成一批用地養地結合的技術模式。強化監督檢查,開展遙感動態監測和耕地品質監測,跟蹤試點區域作物種植和耕地品質變化情況,對輪作休耕試點效果繼續開展協力廠商評價。加快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組織方式、技術模式和政策框架,實現輪作休耕常態化、制度化。

四、加力推進品質興農,提質增效促進農民生活富裕

17.推進標準化生產。結合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加快標準制修訂,在系統梳理現有標準基礎上,清理、廢止一批不適應綠色發展的標準,制修訂一批農藥殘留、技術規程、產品等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新制修訂農藥殘留標準1000項。在果菜茶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縣、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建設100個果菜茶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加快推進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建立生產記錄台賬,示範區基本實現按標生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18.優化產地環境。加強退化耕地綜合治理,針對東北黑土退化、南方土壤酸化、北方土壤鹽漬化及設施蔬菜土壤連作障礙等突出問題,開展地力培肥綜合治理。加強污染耕地修復治理,重點抓好南方重金屬污染區、北方地下水超采區和西北生態退化區的修復治理,進一步摸清底數、集成技術,加快修復治理。選擇一批設施蔬菜大縣大市,開展土壤改良治理試點,推廣輪作倒茬、深翻深耕、土壤消毒、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模式,緩解連作障礙,減輕土傳病害。

20.推進棉糖提質增效。加快劃定棉糖重要農產品保護區,開展棉糖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和棉花提質增效試點,提高品質效益,穩定棉糖生產。積極推廣株型合理、熟性適宜、含絮力適中、吐絮集中的高品質棉花品種,加快推廣高產高糖、抗性強的甘蔗品種,集成推廣輕簡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因地制宜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篩選配套機具,調優種植模式,推廣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技術,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大力發展訂單生產,推進按標生產,促進品質效益提升。

21.加強品牌建設。結合開展中國農業品牌提升行動,促進品質興農、品牌強農。依託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及大型企業集團,在糧食主產區、果菜茶優勢產區創建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共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品質好、叫得響、佔有率高的知名大品牌。按照“拾回老味道、重塑老品牌、恢復老技藝,開發新產品”的思路,創響一批有歷史沉澱、文化傳承、市場認同的特色品牌。搞好品牌推介,辦好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展會,樹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創新行銷模式,積極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格局。

五、加力推進創新驅動,提升素質促進鄉風文明

23.加快培育新型主體。結合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土地互換、土地入股等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加快培育新型服務主體,積極發展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扶持一批代耕代種、代育代插、代收代儲、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等服務組織,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在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縣,扶持1萬個設施裝備先進、服務能力強的新型服務組織。

24.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結合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有機肥替代化肥、全程綠色防控試點等項目,培訓種植大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技術骨幹,掌握技術要領,加強示範引導,提升科學種田整體水準。在專案區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扶持培訓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支撐鄉村振興。

25.推進組織方式創新。創新專案實施方式,鼓勵將政府補貼量化到小農戶、折股到合作社,支援合作社通過統一服務帶動小農戶應用先進品種技術,引導推動龍頭企業等與合作社、小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關係,帶動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在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縣、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縣選擇1000個村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實現發展成果共用、鄉村有效治理。

六、加力推進法治建設,夯實基礎促進依法治農

26.貫徹《農藥管理條例》。開展《農藥管理條例》貫徹落實推進年活動。研究制定農藥產業政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品質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發揮農藥登記引導作用,促進農藥技術創新,提高農藥登記門檻,減少新登記同質化產品數量,有序淘汰高毒農藥,積極發展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環保新型農藥,優化產品結構。加強生產許可管理,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佈局。加強經營許可管理,實施限制使用農藥定點經營,加強農藥生產經營監管。強化農藥使用指導,加快農藥殘留標準制定,推進科學選藥用藥。加強農藥管理隊伍建設,推進資訊化管理,加快建立覆蓋登記、試驗、生產、經營等農藥數位化平臺,提升農藥管理水準。

27.推動科學立法。會同國務院法制辦,推進《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出臺,及早制定配套規章。修訂《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完善疫情監測調查、阻截防控和種子種苗檢疫監管等各項制度,明確職責、嚴格監管。積極參與《土地管理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制修訂工作,切實推進依法治農、依法建農。

28.規範行政審批。修訂全國農藥登記評審委員會章程,完善評審規則,規範評審程式,建立保密、回避等評審制度。修訂《肥料登記管理辦法》《肥料登記資料要求》,精簡審批事項,規範審批流程,嚴格審批制度。完善肥料登記評審委員會章程和肥料登記檢測試驗單位管理辦法等檔,建立肥料登記資訊服務平臺,強化肥料登記證後監管。規範國外引種檢疫審批,完善專家評審和風險評估制度,強化後續監管,保障引種安全。

29.推進科學執法。加強農藥、肥料等農資市場監管,開展農藥產品品質監督抽查和農藥生產經營主體專項檢查,依法嚴肅查處制售假劣農藥的違法行為。在用肥備肥高峰時期,組織開展肥料監督抽查,維護農民和合法企業利益。組織農藥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強職業安全培訓,防範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環節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加強資訊公開,對農藥、肥料行政審批和執法監管資訊及時依法公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