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人口雪崩?大家都少算了1億人!

文 | T教授

2018年1月, 我們又如期引來了各類資料的大轟炸。

不過, 較於那些一如既往的波瀾不驚、漂亮的讓人麻木的數據, 如GDP等。 今年的一項資料著實炸了鍋, 因它太不漂亮, 也太出人預料了, 它就是人口出生數據。

據國家統計資料顯示, 2017年中國新出生人口為1723萬, 與2016年(1786萬人)比, 同比減少了63萬人, 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至5.32‰的驚人低生育水準。

即是說, 在全面實施二胎政策的第2年, 中國的新出生人口反而不增反降。

在二胎政策的實施之初, 國家衛計委對2017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預測值為2023.2萬。

是不是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

在2017年出生的人口當中, 二胎占比達到了51.2%, 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也即2016年二胎占比為46.13%。

看似全面二胎政策還是起了很大作用, 其實不然, 二胎占比之所以大幅擴大, 是因一孩的出生人口大幅下降。

在2017年, 中國一孩的出生人口為841萬, 比2016年的一孩962萬, 足足少了121萬人。

這意味著, 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在不斷下降, 而二胎政策完全無法彌補一孩下降造成的缺口。

更不幸的是, 按照之前的預測, 即使在2017年出生人口增加的情況下, 中國的出生人口也將在2018年迎來高峰。

而事實的真相是, 在實施二胎政策的第一年(2016年), 中國就迎來了人口出生高峰。

人口乃國之根本, 而過去40年的輝煌成就也恰建立在人口紅利的基礎之上, 所以, 2018年的人口資料, 對我們來說, 無疑是一記警鐘。

不過, 昨日(1.27)的一則新聞, 讓我們看到了化解人口和勞動力危機的一絲曙光—— 智慧化機器人。

重慶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副主任楊麗瓊27日透露, 重慶為推動傳統製造業智慧化轉型升級。

到2020年, 將支援500家企業開展“機器換人”計畫,

建成20個智慧工廠、200個數位化車間和2000個數位化生產線。

▌不容樂觀的人口形勢

拋開下降的新出生人口, 即使站在人口總量的角度, 中國的人口也不再是一個優勢, 因為, 我國的人口結構實在是不容樂觀。

從下面這張中國人口結構圖就可看出, 中國45 — 49歲年齡段的人口高峰對應到25 — 29歲的人口出生高峰;

那麼, 即使我們基於年輕一代受教育水準高、社會觀念開放等因素, 把生育年齡往後推遲3 — 5年, 上一波25 — 29歲的人口高峰也應該要對應0到4歲的人口高峰。

但就2017年的資料顯示, 預期中的人口高峰並沒有出現。

更重要的是, 20 — 24歲的人口比25 — 29歲少了一大截(如上圖所示), 即是說, 未來能生育人口是進一步減少, 再疊加生育意願的下滑等因素, 中國的人口將會出現斷崖式下滑。

不意外的話, 30年後, 中國的人口結構就是右下圖的一根直柱。

這根“直柱”對我們的兒輩、孫輩來說, 就是一座壓在他們輩上的五指山, 可比現在的房貸重多了。

不說30年後, 即使是當下, 新增勞動力遲緩、及未富先老的壓力已經開始顯現。

據人社部發佈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報告2016》顯示, 當下中國的撫養比平均值是為2.8(即2.8個繳納養老保險的勞動力要養一位元老人), 而這個資料從2014年的2.97到2015年的2.87再到2016年2.8, 是一路下滑。

因為我國各地區發展不均衡問題, 比如經濟發達的廣東撫養比是9.25, 位居全國第一,而超出全國平均的只有8個省,而資料最低的是黑龍江,僅1.3,幾乎相當於1個勞動力養一位老人。

而不同的養老比,就必然導致不同的養老壓力。

就整體而言,全國養老金餘額平均支付17.2個月,廣東、北京,憑著撫養比和工資雙高,完全沒有養老壓力,但像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等省都沒這麼幸運了。

如2016年,黑龍江、遼寧、河北、吉林、內蒙古、湖北、青海等7省已經出現養老金的入不敷出問題。

30年後,在養老問題上,能夠倖免於難的怕是只有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省一級的行政區包括廣東,可能都要淪陷。

可能大家對30年之後的事,還難以有危機感,甚至會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僥倖心理。

但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可以從已經進入發達社會、老齡化嚴重及人口陷入萎縮的國家,看到我們的明天。

沒錯,筆者說的就是已經迷失了30年的日本和深陷歐債危機的希臘等歐豬國家。

而且更重要的是,30年後,恰是我們這些人需要安享晚年的時候。

是不是覺得我們自己這一生很背?

▌少算了1億人?

基於傳統發展經驗看,人口無疑決定一個國家和經濟體發展的關鍵因素,就猶如人一樣,年輕的時候恰是幹事的時候。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我們能否找到其他因素來彌補人口下降造成的缺口呢?

畢竟計劃生育對我國造成的影響已不可挽回,單純的放開計劃生育乃至日後出臺稅收、生育獎勵等措施,都將於事無補。因為生育率和生育意願的下降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體現,是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無法逆轉。

所以,對於化解人口危機,我們不能把希望單純的寄託在放開計劃生育、提高生育率上。

縱觀近代社會200多年的發展史,人類之所以能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短短200年創造的財富比過去幾千年的總和都多,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技術,即3次工業革命。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一個國家或社會要實現持續性的繁榮,無外乎三要素:人、技術(工具)、資本的緊密結合。

三者的完美結合大大提高社會財富創造的效率,而財富總額及效率的提升,又提升了單個人的財富分配總額,而個人財富的增加又提升了社會總需求(消費),進而推動著社會經濟進入一個良性的迴圈。

這個邏輯最佳的實踐案例就是,1914年,亨利·福特大幅提升工人工資,其結果是大大帶動了福特車的消費,進而觸發了一場消費革命。

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過去200多年間,雖然發生了3次工業革命,但最有效率的生產率仍是人和工具的結合。

直到近兩年,AI(人工智慧)出現,AI的本意是讓機器具有某些“人的智慧”,如無人駕駛等,這為把人從勞動力裡解放出來成為了可能。

即是說,在人口減少的情況下,智慧型機器的出現,能夠保證社會總財富的創造及供給不會因為人口的減少而減少。

而令人欣慰的是,在這次的“人工智慧”革命中,我國趕了個早集。

在AI的終端消費領域,百度等企業已經躋身第一陣營。

而在製造領域,中國工業機器人化是《中國製造2025》這一宏大計畫的核心,在我國制定的諸多目標中就包括將每萬名工人配備的機器人數量提升至150(現今為49)。而當下,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工業機器人需求約占全球三分之一。

據中國工信部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前十個月的工業機器人產量已經突破10萬大關,全年產量或將達到12萬,較2016年,大漲66.6%。

所以,未來工業及終端消費的智慧型機器人將有可能彌補中國人口下降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小結

可能有人會疑惑:智慧型機器人是可以解決勞動創造問題,但問題是機器人不會消費呀。若沒有消費只有供給,只會帶來更多的產能過剩,而且更重要的是,智慧型機器人創造的財富只會集中公司和股東手裡,即會帶來更大的貧富不均。

筆者承認,這確實是個問題。

而破解的關鍵就是,政府強行參與社會勞動成果的二次分配。

只要解決了勞動成果的二次分配,那麼,消費不足問題就迎刃而解,貧富差距也能得到化解。

畢竟,只要有錢,哪怕七老八十,大家也懂得怎麼去享受。

所以,未來,當智慧智慧型機器人普及的時候,政府最應該做的不是現的減稅,而是要大幅提高對企業的稅負,來補貼普通大眾。

而對於打過土豪、分過田地的我們來說,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位居全國第一,而超出全國平均的只有8個省,而資料最低的是黑龍江,僅1.3,幾乎相當於1個勞動力養一位老人。

而不同的養老比,就必然導致不同的養老壓力。

就整體而言,全國養老金餘額平均支付17.2個月,廣東、北京,憑著撫養比和工資雙高,完全沒有養老壓力,但像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等省都沒這麼幸運了。

如2016年,黑龍江、遼寧、河北、吉林、內蒙古、湖北、青海等7省已經出現養老金的入不敷出問題。

30年後,在養老問題上,能夠倖免於難的怕是只有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省一級的行政區包括廣東,可能都要淪陷。

可能大家對30年之後的事,還難以有危機感,甚至會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僥倖心理。

但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可以從已經進入發達社會、老齡化嚴重及人口陷入萎縮的國家,看到我們的明天。

沒錯,筆者說的就是已經迷失了30年的日本和深陷歐債危機的希臘等歐豬國家。

而且更重要的是,30年後,恰是我們這些人需要安享晚年的時候。

是不是覺得我們自己這一生很背?

▌少算了1億人?

基於傳統發展經驗看,人口無疑決定一個國家和經濟體發展的關鍵因素,就猶如人一樣,年輕的時候恰是幹事的時候。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我們能否找到其他因素來彌補人口下降造成的缺口呢?

畢竟計劃生育對我國造成的影響已不可挽回,單純的放開計劃生育乃至日後出臺稅收、生育獎勵等措施,都將於事無補。因為生育率和生育意願的下降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體現,是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無法逆轉。

所以,對於化解人口危機,我們不能把希望單純的寄託在放開計劃生育、提高生育率上。

縱觀近代社會200多年的發展史,人類之所以能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短短200年創造的財富比過去幾千年的總和都多,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技術,即3次工業革命。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一個國家或社會要實現持續性的繁榮,無外乎三要素:人、技術(工具)、資本的緊密結合。

三者的完美結合大大提高社會財富創造的效率,而財富總額及效率的提升,又提升了單個人的財富分配總額,而個人財富的增加又提升了社會總需求(消費),進而推動著社會經濟進入一個良性的迴圈。

這個邏輯最佳的實踐案例就是,1914年,亨利·福特大幅提升工人工資,其結果是大大帶動了福特車的消費,進而觸發了一場消費革命。

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過去200多年間,雖然發生了3次工業革命,但最有效率的生產率仍是人和工具的結合。

直到近兩年,AI(人工智慧)出現,AI的本意是讓機器具有某些“人的智慧”,如無人駕駛等,這為把人從勞動力裡解放出來成為了可能。

即是說,在人口減少的情況下,智慧型機器的出現,能夠保證社會總財富的創造及供給不會因為人口的減少而減少。

而令人欣慰的是,在這次的“人工智慧”革命中,我國趕了個早集。

在AI的終端消費領域,百度等企業已經躋身第一陣營。

而在製造領域,中國工業機器人化是《中國製造2025》這一宏大計畫的核心,在我國制定的諸多目標中就包括將每萬名工人配備的機器人數量提升至150(現今為49)。而當下,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工業機器人需求約占全球三分之一。

據中國工信部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前十個月的工業機器人產量已經突破10萬大關,全年產量或將達到12萬,較2016年,大漲66.6%。

所以,未來工業及終端消費的智慧型機器人將有可能彌補中國人口下降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小結

可能有人會疑惑:智慧型機器人是可以解決勞動創造問題,但問題是機器人不會消費呀。若沒有消費只有供給,只會帶來更多的產能過剩,而且更重要的是,智慧型機器人創造的財富只會集中公司和股東手裡,即會帶來更大的貧富不均。

筆者承認,這確實是個問題。

而破解的關鍵就是,政府強行參與社會勞動成果的二次分配。

只要解決了勞動成果的二次分配,那麼,消費不足問題就迎刃而解,貧富差距也能得到化解。

畢竟,只要有錢,哪怕七老八十,大家也懂得怎麼去享受。

所以,未來,當智慧智慧型機器人普及的時候,政府最應該做的不是現的減稅,而是要大幅提高對企業的稅負,來補貼普通大眾。

而對於打過土豪、分過田地的我們來說,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