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搭橋手術之後反而會降低存活率,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心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 一旦出現不良狀況, 就一定要及時醫治以免生命受到威脅。 目前, 隨著經濟的發展, 醫療技術也得到了提高, 為很多病人帶來了希望。 心臟搭橋手術就是其中一種很值得關注的治療手段, 它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治療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心臟裡的冠狀動脈狹窄的近端和遠端之間建立一條通道, 使血液繞過狹窄部位而到達遠端, 以達到改善心臟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及延長壽命的目的。 這就是我們說的搭橋手術, 這種手術又被稱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在充滿動脈血的主動脈根部和缺血心肌之間建立起了一條暢通的路徑。 心臟搭橋手術只是在心臟表面開刀, 而不是解剖心臟, 對心臟的損傷極小, 心臟搭橋手術的風險不高, 成功率高達97%以上。 心臟搭橋手術具有手術損傷小, 簡單易行的特點。 搭橋術後沒有類似支架的異物存在, 因此不會產生血小板聚集, 預後良好。

2009年1月24日,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第二次接受心臟搭橋手術, 歷時8個多小時, 前一次手術於1991年在英國進行。 2012年2月11日, 日本天皇在東京大學附屬醫院接受心臟周圍冠狀動脈狀況以及血液流動的詳細檢查, 查出3條冠狀動脈中的2條血管狹窄, 其中1條血管狹窄的症狀較前一年檢查時相比更為明顯,

被診斷為心絞痛, 於當月18日接受了包括三條冠狀動脈在內的心臟搭橋手術。 術後健康狀況十分穩定。

再看南美洲, 2010年8月, 哥倫比亞新上任的副總統加爾松上任僅兩天便因心臟病住院, 成功接受了心臟搭橋手術。 靜養一個多月後, 加爾松開始正常工作。

在北美, 接受搭橋手術的政要更多。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由於酷愛漢堡和薯條等垃圾食品, 患有嚴重的高血脂和高血壓, 其心臟在2004年也出現大問題, 不得不接受搭橋手術。 美國前副總統切尼, 37歲時患上心臟病, 近40年中做了8次手術, 其中包括1次心臟搭橋手術。

一般情況下, 80歲以上老人可單獨使用大隱靜脈搭橋, 55歲以下可考慮全用動脈搭橋, 其他年齡可用一根乳內動脈加上大隱靜脈。

搭橋手術的適用人群

左主幹病變:按照國內外的指南, 外科手術是左主幹病變的首選。 因為左主幹一旦發生堵塞或再狹窄, 可能會致命。 為了縮小風險, 最好選擇搭橋。

三支病變:病變血管較多, 如果選擇介入治療, 要放很多支架, 這會使再狹窄、發生血栓的幾率大大增高。

而且, 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較重。

伴有心功能不全:這類患者需要完全性的血運重建以促進缺血心肌的恢復, 介入很難做到。

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普通支架對糖尿病患者的再狹窄率較高, 而藥物支架問世時間較短, 還沒有明確證據表明介入治療會比搭橋有更好的療效。

冠心病心肌梗死後併發症患者:心室破裂、室間隔穿孔、二尖瓣關閉不全等都必須選擇外科搭橋手術治療。 由於支架需要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對此藥物過敏的患者也應考慮搭橋手術。 然而, 如果患者有呼吸系統的疾病, 接受全面麻醉可能會有危險, 不適合接受常規體外迴圈搭橋, 而應選擇介入治療。

手術風險

心臟搭橋手術風險是有很多, 和病人的年齡, 身體狀況都有關, 也和選擇的手術方法有關的。 心臟搭橋手術的風險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可能, 急性心肌梗塞可能, 心律失常等。

心臟搭橋手術是在心臟表面開刀, 而不是解剖心臟, 對心臟的損傷極小, 心臟搭橋手術的風險不高,成功率高達98.5%.目前統計表明,國內心臟搭橋手術成功率97%-98%。正常情況住院總費用在15萬左右。手術風險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等。以下是相關詳細心臟搭橋手術風險的詳細介紹。

治療冠心病主要有藥物治療、搭橋手術及支架介入三種方式,內科大夫負責開藥和放支架,外科大夫主要負責搭橋手術。長期以來,內科、外科大夫經常發生“爭執”,試圖說明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其實,治療冠心病三種方式各有千秋。藥物治療雖不能改變血管狹窄狀況,但仍是冠心病治療的基礎及重要手段。放支架雖然創傷小,可以讓狹窄的血管變得更通暢,但有血管再狹窄的風險。搭橋手術則要麻煩得多,不僅要全麻,手術時間也長,給人一種風險大的假像。心臟搭橋風險沒有那麼高,在患者看來,在心臟上動刀子,風險肯定不小,這也成為人們不願意接受搭橋手術的主要原因。其實,心臟血管多在心臟表面,也就是說搭橋手術是在心臟表面開刀,而不是解剖心臟,對心臟的損傷極小。在國外,搭橋手術都是年輕大夫做,資歷深的大夫做先心病、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由此證明,搭橋手術風險並不高。

心臟搭橋手術風險與療效同在心臟搭橋手術雖然有一定風險,但採用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仍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治療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醫院裡,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種適合病人症狀的最佳治療手段,如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治療。介入治療的優點是創傷小、恢復快,易於被患者接受。但是,介入治療有一定的適應症範圍,而且血管狹窄的復發率較高,做普通支架半年內可能有20%左右的患者會出現血管再狹窄的現象,而採用藥物塗層支架使血管再狹窄有了明顯下降。

目前採用介入治療冠心病的範圍越來越廣,由早期簡單的、局限的單支病變、兩支病變到現在治療冠狀動脈狹窄的各類病變等。但是,介入治療並不適合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對於病變比較廣泛以及特殊部位病變的患者,採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治療要比介入治療效果好。因為採用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可以徹底地解決病人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復發率低,遠期效果好。但該手術創傷比較大,而且有一定的手術風險。尤其是對於年齡較大、既往有合併腦動脈硬化、發生過腦梗塞病史的人,容易出現腦神經併發症,輕者會出現一過性記憶力減退,但絕大多數患者在1周至7個月之內可以恢復正常。而嚴重者可能會遺留永久性腦損傷,包括昏迷、偏癱、失語、嚴重記憶力減退、性格改變等。這種情況一般局限在部分高危病人,發生率較低。

儘管如此,採用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仍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治療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手術後,血液繞過狹窄部分,到達心臟缺血部位,改善心肌的血液供應,進而達到緩解心絞痛症狀、改善心臟功能,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和延長壽命的目的。隨著治療冠心病的方法日益完善,創傷小的支架治療成為很多心臟病患者的首選。甚至有人聲稱,“心臟搭橋”手術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其實,搭橋手術的優勢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再狹窄率一直是介入治療的軟肋,在狹窄的冠狀動脈處放置普通支架,半年的再狹窄率為30%左右,即使使用藥物塗層支架,再狹窄率也在5%左右。而心臟搭橋手術,就不用過多擔心再狹窄的問題。另外,並不是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適合做支架治療,比如血管的分叉處,或者一根血管有兩處以上狹窄,或者血管完全閉塞等情況放支架就比較困難,而且風險大。事實上,對於複雜病變,外科心臟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仍是最佳選擇。用“立竿見影”形容搭橋手術的術後效果很貼切,許多患者在接受“心臟搭橋”手術後幾天,便能上下樓梯,一周後便能走出家門,術後1~2個月就能上班。近年來,隨著外科微創技術迅速發展,搭橋手術不用切開胸骨就能完成。因此,“心臟搭橋”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手術麻醉

心臟搭橋手術麻醉很重要。心臟搭橋手術有體外和非體外迴圈下心臟搭橋手術兩種,而非體外迴圈下搭橋手術具有創傷小、併發症少等優點,可以避免體外迴圈有可能發生的臟器或腦損傷。這兩種手術方法都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歐美國家治療冠心病採用體外迴圈搭橋仍占很大比例,有的甚至全部用體外迴圈搭橋。

國內搭橋技術發展較快,有些醫院已基本採用非體外迴圈下搭橋手術治療,但對麻醉技術、外科手術要求比較嚴格。非體外迴圈下搭橋手術是指在患者心臟跳動的情況下,外科醫生為患者縫合血管,手術難度要比體外迴圈搭橋大,雖然可以免除體外迴圈搭橋可能帶來的危害,但也有一定的危險,如手術中心臟位置的搬動,對患者的心律和血壓會造成嚴重的影響,也容易出現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的現象。病人能否順利經受手術、能否從圍術期脫離危險和康復,不僅取決於外科醫生的手術技巧和嫺熟程度,麻醉醫生也擔負著極大的風險和責任,病人的病情越嚴重,麻醉風險也越大。

儘管非體外迴圈下搭橋手術有很多優點,但並不適合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如血管細、有室壁瘤的病人,就需要在體外迴圈下做搭橋手術。

術後護理

“心臟搭橋”是治療冠心病的理想治療方法,心臟搭橋後患者康復中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1、傷口勤護理出院時傷口處有輕微的發紅、疼痛、腫脹,有時甚至會持續幾個月,這是正常現象。回家後要經常檢查傷口,若發現有感染跡象,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傷口處每日要用清水或抗菌皂沖洗,傷口要用無菌敷料覆蓋。術後腳踝部可能會腫脹數星期,可以穿彈力襪或在休息時將患肢抬高,以減輕腫脹。

2、科學安排飲食手術後每天應保證攝入適量的水果和蔬菜,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魚類、蛋類等)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玉米油、橄欖油、葵花子油等),少吃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油、奶油等)。

3、少量飲酒和嚴禁吸煙術後最好不飲酒,每天最多喝50毫升紅酒。吸煙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故應嚴禁吸煙。

4、多多休息在術後4-6星期的恢復期內,每天要保證8-10小時睡眠。所有活動應該安排在充足睡眠之後,活動量以不感覺勞累為宜。

5、適當參加活動出院後先可早晚各散步10分鐘,數天后逐步提高速度,並延長距離。增加運動量過程中,若有輕微頭痛、疲勞、出汗、全身酸痛等症狀是正常現象。若在運動(如散步)時心絞痛發作,應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仍不緩解,或伴有氣急、大汗、疼痛超過15分鐘,應儘快到醫院就診。夏天鍛煉時宜選擇在早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冬天可選擇在體育館內。上樓是一種中、重度體力活動,家住樓上的患者,可以自行緩慢上樓。以後可改為做一些輕微的家務,如打掃衛生、做飯、洗菜等。要避免抬舉重物,如搬家具、擦地板等。術後4-6星期內避免牽拉胸部的動作,包括抱小孩、推移重物、開車等。

6、注意記憶力和視力的改變手術後可能出現記憶力暫時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通常在幾星期內可以恢復正常。術後一般都有輕微的視力改變,但6個月後都能恢復至術前視力。

7、注意心理的負面影響手術不僅對身體創傷較大,而且對精神心理也有較大的負面影響,不少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如果出現睡眠障礙、乏力、嗜睡、冷漠等症狀及絕望和自殺傾向,這些都是抑鬱症的表現,應當及時到正規醫院心理諮詢科就診。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心胸健康方面的資訊,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國心律失常防護中心。

心臟搭橋手術的風險不高,成功率高達98.5%.目前統計表明,國內心臟搭橋手術成功率97%-98%。正常情況住院總費用在15萬左右。手術風險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等。以下是相關詳細心臟搭橋手術風險的詳細介紹。

治療冠心病主要有藥物治療、搭橋手術及支架介入三種方式,內科大夫負責開藥和放支架,外科大夫主要負責搭橋手術。長期以來,內科、外科大夫經常發生“爭執”,試圖說明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其實,治療冠心病三種方式各有千秋。藥物治療雖不能改變血管狹窄狀況,但仍是冠心病治療的基礎及重要手段。放支架雖然創傷小,可以讓狹窄的血管變得更通暢,但有血管再狹窄的風險。搭橋手術則要麻煩得多,不僅要全麻,手術時間也長,給人一種風險大的假像。心臟搭橋風險沒有那麼高,在患者看來,在心臟上動刀子,風險肯定不小,這也成為人們不願意接受搭橋手術的主要原因。其實,心臟血管多在心臟表面,也就是說搭橋手術是在心臟表面開刀,而不是解剖心臟,對心臟的損傷極小。在國外,搭橋手術都是年輕大夫做,資歷深的大夫做先心病、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由此證明,搭橋手術風險並不高。

心臟搭橋手術風險與療效同在心臟搭橋手術雖然有一定風險,但採用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仍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治療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醫院裡,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種適合病人症狀的最佳治療手段,如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治療。介入治療的優點是創傷小、恢復快,易於被患者接受。但是,介入治療有一定的適應症範圍,而且血管狹窄的復發率較高,做普通支架半年內可能有20%左右的患者會出現血管再狹窄的現象,而採用藥物塗層支架使血管再狹窄有了明顯下降。

目前採用介入治療冠心病的範圍越來越廣,由早期簡單的、局限的單支病變、兩支病變到現在治療冠狀動脈狹窄的各類病變等。但是,介入治療並不適合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對於病變比較廣泛以及特殊部位病變的患者,採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治療要比介入治療效果好。因為採用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可以徹底地解決病人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復發率低,遠期效果好。但該手術創傷比較大,而且有一定的手術風險。尤其是對於年齡較大、既往有合併腦動脈硬化、發生過腦梗塞病史的人,容易出現腦神經併發症,輕者會出現一過性記憶力減退,但絕大多數患者在1周至7個月之內可以恢復正常。而嚴重者可能會遺留永久性腦損傷,包括昏迷、偏癱、失語、嚴重記憶力減退、性格改變等。這種情況一般局限在部分高危病人,發生率較低。

儘管如此,採用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仍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治療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手術後,血液繞過狹窄部分,到達心臟缺血部位,改善心肌的血液供應,進而達到緩解心絞痛症狀、改善心臟功能,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和延長壽命的目的。隨著治療冠心病的方法日益完善,創傷小的支架治療成為很多心臟病患者的首選。甚至有人聲稱,“心臟搭橋”手術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其實,搭橋手術的優勢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再狹窄率一直是介入治療的軟肋,在狹窄的冠狀動脈處放置普通支架,半年的再狹窄率為30%左右,即使使用藥物塗層支架,再狹窄率也在5%左右。而心臟搭橋手術,就不用過多擔心再狹窄的問題。另外,並不是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適合做支架治療,比如血管的分叉處,或者一根血管有兩處以上狹窄,或者血管完全閉塞等情況放支架就比較困難,而且風險大。事實上,對於複雜病變,外科心臟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仍是最佳選擇。用“立竿見影”形容搭橋手術的術後效果很貼切,許多患者在接受“心臟搭橋”手術後幾天,便能上下樓梯,一周後便能走出家門,術後1~2個月就能上班。近年來,隨著外科微創技術迅速發展,搭橋手術不用切開胸骨就能完成。因此,“心臟搭橋”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手術麻醉

心臟搭橋手術麻醉很重要。心臟搭橋手術有體外和非體外迴圈下心臟搭橋手術兩種,而非體外迴圈下搭橋手術具有創傷小、併發症少等優點,可以避免體外迴圈有可能發生的臟器或腦損傷。這兩種手術方法都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歐美國家治療冠心病採用體外迴圈搭橋仍占很大比例,有的甚至全部用體外迴圈搭橋。

國內搭橋技術發展較快,有些醫院已基本採用非體外迴圈下搭橋手術治療,但對麻醉技術、外科手術要求比較嚴格。非體外迴圈下搭橋手術是指在患者心臟跳動的情況下,外科醫生為患者縫合血管,手術難度要比體外迴圈搭橋大,雖然可以免除體外迴圈搭橋可能帶來的危害,但也有一定的危險,如手術中心臟位置的搬動,對患者的心律和血壓會造成嚴重的影響,也容易出現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的現象。病人能否順利經受手術、能否從圍術期脫離危險和康復,不僅取決於外科醫生的手術技巧和嫺熟程度,麻醉醫生也擔負著極大的風險和責任,病人的病情越嚴重,麻醉風險也越大。

儘管非體外迴圈下搭橋手術有很多優點,但並不適合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如血管細、有室壁瘤的病人,就需要在體外迴圈下做搭橋手術。

術後護理

“心臟搭橋”是治療冠心病的理想治療方法,心臟搭橋後患者康復中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1、傷口勤護理出院時傷口處有輕微的發紅、疼痛、腫脹,有時甚至會持續幾個月,這是正常現象。回家後要經常檢查傷口,若發現有感染跡象,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傷口處每日要用清水或抗菌皂沖洗,傷口要用無菌敷料覆蓋。術後腳踝部可能會腫脹數星期,可以穿彈力襪或在休息時將患肢抬高,以減輕腫脹。

2、科學安排飲食手術後每天應保證攝入適量的水果和蔬菜,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魚類、蛋類等)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玉米油、橄欖油、葵花子油等),少吃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油、奶油等)。

3、少量飲酒和嚴禁吸煙術後最好不飲酒,每天最多喝50毫升紅酒。吸煙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故應嚴禁吸煙。

4、多多休息在術後4-6星期的恢復期內,每天要保證8-10小時睡眠。所有活動應該安排在充足睡眠之後,活動量以不感覺勞累為宜。

5、適當參加活動出院後先可早晚各散步10分鐘,數天后逐步提高速度,並延長距離。增加運動量過程中,若有輕微頭痛、疲勞、出汗、全身酸痛等症狀是正常現象。若在運動(如散步)時心絞痛發作,應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仍不緩解,或伴有氣急、大汗、疼痛超過15分鐘,應儘快到醫院就診。夏天鍛煉時宜選擇在早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冬天可選擇在體育館內。上樓是一種中、重度體力活動,家住樓上的患者,可以自行緩慢上樓。以後可改為做一些輕微的家務,如打掃衛生、做飯、洗菜等。要避免抬舉重物,如搬家具、擦地板等。術後4-6星期內避免牽拉胸部的動作,包括抱小孩、推移重物、開車等。

6、注意記憶力和視力的改變手術後可能出現記憶力暫時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通常在幾星期內可以恢復正常。術後一般都有輕微的視力改變,但6個月後都能恢復至術前視力。

7、注意心理的負面影響手術不僅對身體創傷較大,而且對精神心理也有較大的負面影響,不少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如果出現睡眠障礙、乏力、嗜睡、冷漠等症狀及絕望和自殺傾向,這些都是抑鬱症的表現,應當及時到正規醫院心理諮詢科就診。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心胸健康方面的資訊,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國心律失常防護中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