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石首市城市總體規劃正式發佈 給你知曉未來13年內的石首

為切實發揮城鄉規劃的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作用, 提高總體規劃的科學性、強制性和可實施性, 我市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有關要求, 在對原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和論證的基礎上, 對其進行修訂。 修訂完善的《石首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於2017年12月25日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實施。 為進一步加強公眾和社會監督, 提高全社會遵守城鄉規劃的意識,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關於城鄉規劃公開公示的規定》, 現將《石首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進行批後公佈。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依法批准的城鄉規劃,

服從規劃管理。 在公佈期內,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在定點公佈地點或者登錄網站查詢相關內容。

一、公佈時間:2018年1月26日至2018年2月25日。

二、公佈地點:石首門戶網。

三、公佈內容

1、規劃期限

本規劃規劃期限為 2016 年——2030 年, 其中:

近期:2016 年——2020 年;

遠期:2021 年——2030 年;

遠景:2030 年以後。

2、規劃地域層次

 本規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市域。 規劃範圍為石首市域的行政管轄範圍, 面積為1427 平方公里。

第二層次為城市規劃區, 面積約為 200 平方公里。

第三層次為中心城區, 遠期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約為 36.75 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面積約為 49.35 平方公里。

3、城市規劃區

石首市城市規劃區的範圍為:北至長江, 西至南口鎮界(一段)-S221-藕池河-躍進渠一線, 南至高基廟荷伍壋村-馬家垸村-打穀台村-上津湖(一段)一線, 東至東升-高基廟鎮界(一段)-天八線(一段)一線, 總面積 200 平方公里。

4、人口與城鎮化水準

近期2020年常住人口為67.03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為33.85萬人,

城鎮化水準為 50.5%;全市戶籍人口城鎮化水準為 50%。

遠期 2030 年常住人口為 75.33 萬人, 城鎮人口為 47.40 萬人, 城

鎮化水準為 62.91%, 全市戶籍人口城鎮化水準為 60%。

5、城鎮等級結構

至規劃期末, 石首市域城鎮將包含:

一個中心城區:為石首中心城區。

一個副中心城鎮:新廠鎮作為江北中心城鎮進行建設, 遠期建成石首市域的副中心。

三個城區 一體化鎮:東升鎮、高基廟鎮、南口鎮。

四個中心鎮:北部中心鎮 ——橫溝市鎮; 西部中心鎮 ——高陵鎮; 東部中心鎮 ——調關鎮; 南部中心鎮——團山寺鎮。

五個一般鎮:小河口鎮、大垸鎮、桃花山鎮、久合垸鄉、天鵝洲經濟開發區。

6. 城鎮空間結構

以城鎮空間集約化發展、區域協調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統籌等為原則,

規劃形成“一主一副, 四心兩軸”的市域空間格局。

一主一副:以石首中心城區為主中心, 與東升鎮、高基廟鎮及南口鎮形成中心城鎮圈, 輻射全市域;以新廠鎮為江北副中心, 重點輻射江北各鄉鎮。

四心:以四個中心鎮為各個區域的重點, 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北部中心鎮——橫溝市鎮, 帶動大垸鎮、天鵝洲經濟開發區和小河口鎮;東部中心鎮——調關鎮, 帶動桃花山鎮;西部中心鎮——高陵鎮;南部中心鎮——團山寺鎮, 帶動久合垸鄉。 確立以中心城區及新廠為主副中心、中心鎮為片區中心、一般鎮、中心村組成的佈局合理、級次分明、點軸相連、互動並進的現代化網路型城鄉體系框架。

兩軸:沿公石線形成的東西城鎮發展主軸和沿潛石高速公路、石常高速形成的南北城鎮發展次軸。 東西城鎮發展軸是市域層面確定的最重要的城鎮發展帶,是城鎮化空間和功能集約化發展的主體功能帶,是協調區域發展、拓展城市空間以及產業集聚的主要空間載體。南北城鎮發展軸是聯繫區域的主要交通走廊,也是串聯石首長江兩岸的主要通道,是未來石首與區域其他城市相聯繫的重要紐帶。

7、用地發展方向選擇

城市發展方向為:依託現狀,近期重點向南、向東發展為主,兼顧向北發展並優化空間,遠期主要向東大規模拓展。

8、建設範圍與遠景拓展

城市建設範圍主要位於市轄兩個街道辦事處內(筆架山街道和繡林街道),並納入江南高速和蒙華鐵路以北部分高基廟鎮範圍;遠景向東與東升鎮區對接、向南與高基廟鎮區對接。

9、城區空間增長邊界

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為:西至車落湖一線、北至長江及長江幹堤、東至城東大道、南至江南高速,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範圍為49.35 平方公里,其中,本規劃期末城市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為 36.75平方公里。

10、城市性質

石首市的城市性質為:連結長江經濟帶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區域中心城市,新型工業城市、山水園林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

11、市域空間管制

根據市域環境保護要求,將全市域劃分為城鎮空間(現有城鎮建設區域及未來適宜建設城鎮區域)、農業空間(包括各類農田、農業地帶以及農村建設區域)、生態空間(包括需要加強建設控制的自然風景較好、生態較敏感的區域),並劃出需要進行嚴格保護的生態紅

線區(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地以及風景名勝區的核心保護區域),制定相應的空間管制措施,保障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城鎮空間

城鎮已建區為已經建設區,主要分佈在中心城區及鄉鎮集中建設區域。區內建設用地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與提升,合理佈局,優化用地結構,改善環境。城鎮適宜建設區主要分佈在現狀中心城區、現狀鄉鎮集中建設區域周邊,為城鎮進一步擴展的備用區域,但建設行為也要根據資源環境條件,科學合理地確定開發模式、規模和強度。

(2)農業空間

包括現狀農田分佈區域,且不適宜進行集中城鎮建設的其他農業區域。其建設活動必須以發展農村和農業為前提,滿足嚴格的農村建設限制條件。農業空間中還包括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地下水防護區、風景名勝區非核心區、自然保護區非核心區和緩衝區、森林公園非生態保育區、濕地公園非保育區和恢復重建區、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文物地下埋藏區、市政走廊預留和道路紅線外控制區、礦產採空區週邊、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蓄澇洪區、行洪河道週邊一定範圍等,限制大規模的城鎮開發行為。

(3)生態空間

生態空間主要包括生態極其敏感的區域,如團山河、藕池河和蛟子河等 10 條河流以及桃花山湖群、腹地湖群、西南片湖群和江北湖群等 36 個較大型湖泊等河湖溝渠水面範圍;同時也包括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長江水源保護地一級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核心區以及長江兩岸行洪區範圍,原則上禁止一切與保護無關的城鄉建設行為,在特定的區域內進行建設,需做出相應的生態影響評價和提出生態補償措施。

12、劃定水源保護區

為防止取水構築物及其附近水域受到直接污染,在取水點周圍半徑不小於 100 米的水域內,嚴禁捕撈、停靠船隻、游泳和從事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動,並應設置明顯的範圍標誌。

生活飲用水的水源地應按要求劃定一定的水源保護區。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為取水口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水域寬度為長江中泓線至右岸的水域;陸域長度為一級保護區水域河長,陸域寬度為右岸至防洪堤內區域。二級保護區水域長度為取水口上游 3000 米至下游 300 米,水域寬度為河道防洪堤以內一級保護區外的水域;陸域長度為二級保護區水域河長,陸域寬度為一級保護區陸域外防洪堤以內的陸域。水源保護區內不得排入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護範圍內,不堆放廢渣,不設置有害化學物品的倉庫或堆疊,不設立裝卸垃圾糞便和有毒物品的碼頭。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陸域範圍設置生物隔離工程——防護林,以減少人類活動對水源保護區水質的影響,二級保護區範圍內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引導居民推廣無污染的生產經營項目,居民生活污水須集中收集處理後排放。有條件的可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分期搬遷至保護區外。

13、中心城區道路系統規劃

規劃至 2030 年,形成"六縱六橫"的幹道網佈局,"六縱"為南北向的六條幹道,分別為:石首大道、東嶽山路-中山路-發展大道、繡林大道、明珠大道、楚天大道和城東大道;"六橫"為東西向的六條幹道,分別為:沿江大道-楚雄大道、東方大道、解放大道、建甯大道、康莊大道、粟田大道。

14、中心城區公共綠地規劃

(1)城市級綜合公園

結合城市用地規劃佈局,規劃城市級綜合公園,一般為集休憩、文化觀賞和運動健身等多項功能為一體。園內以綠色環境為主體,在疏林草地中設置一些中小型體育健身設施,為中心城區市民體育健身和休閒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場所。規劃期內,中心城區規劃改擴建南嶽山森林公園群(包括筆架山森林公園、南嶽山森林公園)、新建繡林山公園、陳家湖公園、濱江公園、湖區休閒公園群(包括山底湖公園、官田湖公園、顯揚湖公園)等處城市級綜合性公園。

(2)居住區級公園/功能區級公園

居住區級公園主要為所在居住區服務,通常為一般性公園。各居住區內根據人口密度和服務半徑,宜佈局 1~2 個居住區級公園,公園面積一般為 1~2 公頃。結合城市級公園,各公園服務半徑一般不超過1.0 公里。一般應為開敞性設計,以綠化為主,可適當設置小型公園廣場用地,方便居民使用,結合居住區級公共中心建設。規劃期內,規劃設置以下居住區級公園,分別是港口公園、廖家淵公園、蔡家潭公園、商務公園、民族公園、明珠公園等 6 處。同時,按照均衡便利的規劃原則,在中心城區各個片區佈置 14 個綠地廣場。

(3)社區級/街頭綠地

鼓勵開發主體在滿足規劃要求前提下,多設立社區級以及街頭綠地。

(4)城市郊野公園

結合城市濱水格局的打造,規劃市級郊野公園。城市郊野綠地不計入城市規劃建設用地範圍,但應作為限制建設地區進行嚴格建設管制。規劃期內新建城市郊野公園包括了:濱江濕地公園、黃蓮湖風景區、黃家拐湖-大-小鴨子湖風景區、車落湖生態公園。

15、中心城區城市空間佈局結構

基於 2030 年的城市發展格局和遠景城市空間增長邊界,東部至潛石高速的區域是城市增長的關鍵所在。遠景階段,石首的城市空間將形成“一水兩岸,一主四副,一城三鎮”的總體結構。

一水兩岸:隨著東部新城空間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將會形成東西兩城圍繞中間湖區發展的空間結構,從空間上形成以城東新區商業中心和東部新城商業中心組成的雙心結構。同時,使城市湖區周邊形成連續的景觀與休閒區域,成為未來石首的城市名片之一。

一主四副:由老城區和城東新區共同組成主城區,由張城垸工業園、繡林港和臨港工業園組成的北部港口與工業組團,東部新城組團,黃蓮湖風景區組團以及由金平工業園、站前片區和南部物流園區組成的南部工業組團形成的四個副中心組團,使中心城區的結構更趨完整。

一城三鎮:未來使石首中心城區與東升鎮、高基廟鎮以及南口鎮形成連片發展,在更大的空間內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和產業的集群化,真正形成“大石首”的城市格局。

石首市城鄉規劃管理局

2018年1月26日

東西城鎮發展軸是市域層面確定的最重要的城鎮發展帶,是城鎮化空間和功能集約化發展的主體功能帶,是協調區域發展、拓展城市空間以及產業集聚的主要空間載體。南北城鎮發展軸是聯繫區域的主要交通走廊,也是串聯石首長江兩岸的主要通道,是未來石首與區域其他城市相聯繫的重要紐帶。

7、用地發展方向選擇

城市發展方向為:依託現狀,近期重點向南、向東發展為主,兼顧向北發展並優化空間,遠期主要向東大規模拓展。

8、建設範圍與遠景拓展

城市建設範圍主要位於市轄兩個街道辦事處內(筆架山街道和繡林街道),並納入江南高速和蒙華鐵路以北部分高基廟鎮範圍;遠景向東與東升鎮區對接、向南與高基廟鎮區對接。

9、城區空間增長邊界

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為:西至車落湖一線、北至長江及長江幹堤、東至城東大道、南至江南高速,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範圍為49.35 平方公里,其中,本規劃期末城市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為 36.75平方公里。

10、城市性質

石首市的城市性質為:連結長江經濟帶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區域中心城市,新型工業城市、山水園林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

11、市域空間管制

根據市域環境保護要求,將全市域劃分為城鎮空間(現有城鎮建設區域及未來適宜建設城鎮區域)、農業空間(包括各類農田、農業地帶以及農村建設區域)、生態空間(包括需要加強建設控制的自然風景較好、生態較敏感的區域),並劃出需要進行嚴格保護的生態紅

線區(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地以及風景名勝區的核心保護區域),制定相應的空間管制措施,保障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城鎮空間

城鎮已建區為已經建設區,主要分佈在中心城區及鄉鎮集中建設區域。區內建設用地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與提升,合理佈局,優化用地結構,改善環境。城鎮適宜建設區主要分佈在現狀中心城區、現狀鄉鎮集中建設區域周邊,為城鎮進一步擴展的備用區域,但建設行為也要根據資源環境條件,科學合理地確定開發模式、規模和強度。

(2)農業空間

包括現狀農田分佈區域,且不適宜進行集中城鎮建設的其他農業區域。其建設活動必須以發展農村和農業為前提,滿足嚴格的農村建設限制條件。農業空間中還包括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地下水防護區、風景名勝區非核心區、自然保護區非核心區和緩衝區、森林公園非生態保育區、濕地公園非保育區和恢復重建區、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文物地下埋藏區、市政走廊預留和道路紅線外控制區、礦產採空區週邊、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蓄澇洪區、行洪河道週邊一定範圍等,限制大規模的城鎮開發行為。

(3)生態空間

生態空間主要包括生態極其敏感的區域,如團山河、藕池河和蛟子河等 10 條河流以及桃花山湖群、腹地湖群、西南片湖群和江北湖群等 36 個較大型湖泊等河湖溝渠水面範圍;同時也包括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長江水源保護地一級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核心區以及長江兩岸行洪區範圍,原則上禁止一切與保護無關的城鄉建設行為,在特定的區域內進行建設,需做出相應的生態影響評價和提出生態補償措施。

12、劃定水源保護區

為防止取水構築物及其附近水域受到直接污染,在取水點周圍半徑不小於 100 米的水域內,嚴禁捕撈、停靠船隻、游泳和從事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動,並應設置明顯的範圍標誌。

生活飲用水的水源地應按要求劃定一定的水源保護區。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為取水口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水域寬度為長江中泓線至右岸的水域;陸域長度為一級保護區水域河長,陸域寬度為右岸至防洪堤內區域。二級保護區水域長度為取水口上游 3000 米至下游 300 米,水域寬度為河道防洪堤以內一級保護區外的水域;陸域長度為二級保護區水域河長,陸域寬度為一級保護區陸域外防洪堤以內的陸域。水源保護區內不得排入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護範圍內,不堆放廢渣,不設置有害化學物品的倉庫或堆疊,不設立裝卸垃圾糞便和有毒物品的碼頭。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陸域範圍設置生物隔離工程——防護林,以減少人類活動對水源保護區水質的影響,二級保護區範圍內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引導居民推廣無污染的生產經營項目,居民生活污水須集中收集處理後排放。有條件的可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分期搬遷至保護區外。

13、中心城區道路系統規劃

規劃至 2030 年,形成"六縱六橫"的幹道網佈局,"六縱"為南北向的六條幹道,分別為:石首大道、東嶽山路-中山路-發展大道、繡林大道、明珠大道、楚天大道和城東大道;"六橫"為東西向的六條幹道,分別為:沿江大道-楚雄大道、東方大道、解放大道、建甯大道、康莊大道、粟田大道。

14、中心城區公共綠地規劃

(1)城市級綜合公園

結合城市用地規劃佈局,規劃城市級綜合公園,一般為集休憩、文化觀賞和運動健身等多項功能為一體。園內以綠色環境為主體,在疏林草地中設置一些中小型體育健身設施,為中心城區市民體育健身和休閒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場所。規劃期內,中心城區規劃改擴建南嶽山森林公園群(包括筆架山森林公園、南嶽山森林公園)、新建繡林山公園、陳家湖公園、濱江公園、湖區休閒公園群(包括山底湖公園、官田湖公園、顯揚湖公園)等處城市級綜合性公園。

(2)居住區級公園/功能區級公園

居住區級公園主要為所在居住區服務,通常為一般性公園。各居住區內根據人口密度和服務半徑,宜佈局 1~2 個居住區級公園,公園面積一般為 1~2 公頃。結合城市級公園,各公園服務半徑一般不超過1.0 公里。一般應為開敞性設計,以綠化為主,可適當設置小型公園廣場用地,方便居民使用,結合居住區級公共中心建設。規劃期內,規劃設置以下居住區級公園,分別是港口公園、廖家淵公園、蔡家潭公園、商務公園、民族公園、明珠公園等 6 處。同時,按照均衡便利的規劃原則,在中心城區各個片區佈置 14 個綠地廣場。

(3)社區級/街頭綠地

鼓勵開發主體在滿足規劃要求前提下,多設立社區級以及街頭綠地。

(4)城市郊野公園

結合城市濱水格局的打造,規劃市級郊野公園。城市郊野綠地不計入城市規劃建設用地範圍,但應作為限制建設地區進行嚴格建設管制。規劃期內新建城市郊野公園包括了:濱江濕地公園、黃蓮湖風景區、黃家拐湖-大-小鴨子湖風景區、車落湖生態公園。

15、中心城區城市空間佈局結構

基於 2030 年的城市發展格局和遠景城市空間增長邊界,東部至潛石高速的區域是城市增長的關鍵所在。遠景階段,石首的城市空間將形成“一水兩岸,一主四副,一城三鎮”的總體結構。

一水兩岸:隨著東部新城空間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將會形成東西兩城圍繞中間湖區發展的空間結構,從空間上形成以城東新區商業中心和東部新城商業中心組成的雙心結構。同時,使城市湖區周邊形成連續的景觀與休閒區域,成為未來石首的城市名片之一。

一主四副:由老城區和城東新區共同組成主城區,由張城垸工業園、繡林港和臨港工業園組成的北部港口與工業組團,東部新城組團,黃蓮湖風景區組團以及由金平工業園、站前片區和南部物流園區組成的南部工業組團形成的四個副中心組團,使中心城區的結構更趨完整。

一城三鎮:未來使石首中心城區與東升鎮、高基廟鎮以及南口鎮形成連片發展,在更大的空間內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和產業的集群化,真正形成“大石首”的城市格局。

石首市城鄉規劃管理局

2018年1月26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