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返鄉農民成了“菜”狀元

1月22日, 一場寒流不期而遇, 氣溫降到零下8攝氏度。 在萊城區牛泉鎮賀小莊村的溫室大棚裡, 村民亓軍正在侍弄土地, 為即將播種的小番茄做準備, 電子公告牌上顯示棚內氣溫有20攝氏度。 “這大棚高級著哩, 用手機就能操控, 在家裡抬抬手就能把地澆了。 ”亓軍說。 只見他先用手機撥號, 接到語音提示後輸入密碼, 不到一分鐘, 涓涓肥水從黑色的滴管中滲出。 “說實話, 對種菜我只能算個新手, 初中畢業就在外打工, 去年8月才辭職回家種地。 ”亓軍說,

賀小莊村有536戶村民, 1600多口人, 1700多畝土地幾乎被家家戶戶用來種植蔬菜。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村民將這裡出產的土豆、山藥、苤藍、煙葉用小推車運到20多公里的泰安去賣, 獲利頗豐。 後來, 村裡引入了章丘大蔥、荷蘭土豆, 並積極培育當地特產雞腿蔥, 僅去年就出產大蔥1000多萬斤、土豆800萬斤, 年收入1500多萬元。 然而, 經過幾年生產規模的擴大, 賀小莊也遇到了發展瓶頸:農業技術缺乏, 產品附加值低, 年人均收入徘徊不前, 勞動力流失嚴重。 “種蔥、種土豆, 誰都會, 每年都是那些產量, 收購價還不穩定, 想富起來很難, 現在1/4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 ”村支書王兆申說。

去年7月, 賀小莊鼓勵農民自己建大棚, 生產高附加值的綠色優質農產品。 然而村民不懂大棚種植技術, 害怕自己種出來的蔬菜賣不出去, 最終無人響應。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 王兆申帶領全村所有黨員和村民代表先後四次到壽光蔬菜高科技示範園進行考察, 並在壽光職教中心接受培訓教育, 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 有7位農戶動了心。 “這7位村民以前都是在外打工的, 手頭有點錢, 思想前衛, 敢擔風險。 ”王兆申說。 為了讓農民儘快掌握溫室大棚管理種植技術, 王兆申聯繫上了山東省農業專業技術協會, 協會工作人員先後三次來村裡進行了考察, 確定了生產規模, 種植種類。 7戶村民每戶投資4萬元先建兩個大棚, 資金由村集體和農戶對半出, 14個大棚專門種植富硒農作物瓠子, 農技協人員負責教授大棚維護管理和種植技術, 並全程輔導, 成熟期後由壽光一家果菜公司按保底價收購。

年末, 14個大棚半年出的六茬瓠子有40萬多斤, 按照當時收購價每斤1元來算, 僅這半年, 平均每戶就賺了近6萬元, 7位農民工“搖身一變”成了村裡的“菜”狀元。 “以前在外打工, 一天能掙200多元, 現在在家種地, 一年少說有10萬元。 ”亓軍說, “技術、資金、市場心裡都有數了, 我現在辭了職, 一心就想把地種好。 ”不僅如此, 在市農業局的幫助下, 14個大棚還裝配了遠端智慧灌溉控制系統, 實行微滴灌和水肥一體化, 不僅節水節肥節省人工, 而且用手機隨時隨地都能澆地。

看著“菜”狀元們嘗到了甜頭, 村裡今年準備擴建100多個大棚的消息得到了村民的積極回應。 “我們聽從省農技協的安排, 準備種植由廣西大學培育出的‘粉貝貝’小番茄,

村集體按每斤2元進行收購, 將來一年每戶能收入12萬元。 ”王兆申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