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特色小鎮如何全盤規劃?

2017年, 是中國特色小鎮井噴式發展的一年。 在PP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專案運作模式)東風的鼓舞下, 用一個字概括:火。

關於特色小鎮的發展之路, 各方專家紛紛著書立說設壇開講, 總體來看, 有以下幾大觀點:

一是以旅遊特色建鎮並發展。 這種路線, 當然已經被證明是可行的, 但並不確保成功。 典型的成功案例有周莊、烏鎮、西塘、郝堂等。

二是作為旅遊副產品、伴生品出現並有可能發展出獨特個性的特色小鎮。 典型案例有陝西咸陽禮泉縣的袁家村(近昭陵)。

三是被很多人推崇的產業+旅遊模式。 這種發展模式顯然是不錯的, 也是借鑒了河北固安新型城鎮化(產城融合)的成功經驗, 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四是純產業特色小鎮模式。 依託某種地方原有的特色產業, 將其放大、做大, 培育成產業小巨人, 如天津的楊柳青,

江西的景德鎮。 顯然, 景德鎮現已發展成為以陶瓷為主產業的大城市。

特色小鎮的火, 其實蘊藏了巨大的隱憂。 上述這些主流或非主流的觀點, 都有成功的案例做理論支撐, 但是, 要想知道觀點背後的不成功的案例有多少, 則是沒有人來統計, 這就有必要令我們開展理性和審慎的思辨。

模式重要還是內容重要

所謂模式, 並不見得有那麼重要, 內容為王, 方顯英雄本色。 一個特色小鎮的成功, 顯然是因為內容本身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和市場感召力, 而非某種模式。 在現階段, 折衷考慮地方財力所限和發展訴求的可行路徑之一, 就是採用PPP模式。 當然, 這種模式本身需要定位於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強調較強的公益性特徵,

通常是在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領域, 若是用好該模式, 相當於以公共財力或公共資源普惠於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 這正是PPP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建設重要還是運營重要

最近這三年(2015-2017)是PPP快速發展、狂飆突進的三年。 絕大多數的項目存在有重建設、輕運營的趨向。 而特色小鎮項目的特殊性, 有必要把運營放在超前和最重要的地位, 如果運營的問題沒有想好, 那麼建設的問題寧可先放一放, 等想好了、想透了再做。

“黃金半徑”的價值

發展特色小鎮, 無論以何為主題特色, 在當代中國, 都面臨“黃金半徑”的考驗。 所謂“黃金半徑”, 並無絕對的定義, 但一般認為, 車程在1~1.5小時以內的, 與雙休日制度的結合, 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市場。 這就是為什麼江浙滬長三角區域會湧現出如此眾多特色小鎮的原因。

未來中國的一個發展趨勢是:地鐵和高鐵, 將左右生產力佈局。 在大城市, 住宅社區、商業、學校、醫院等, 統統要考慮距離地鐵出口的距離。 在城市周邊或城市之間, 譬如特色小鎮, 看准高鐵網站, 則是專案選址成敗的關鍵。 假如把整個國家看作是一個城市, 那麼, 高鐵就相當於這個城市的地鐵, 在地鐵站口附近, 當然意味著時間的節省。

文化底蘊將價值連城

中國是一個既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度, 同時也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的大國, 在宗教信仰上更是具有非一教主義特色, 這就決定具有某種文化底蘊特色的資源, 將越來越稀有。 凡是從事特色小鎮規劃設計的工作團隊,

都應意識到這個價值, 從而把文化價值的發掘、表現、表達、有形化、產業化商業運營作為最主要的脈絡來看待。

文化主題的特色小鎮的建設, 首先要求創意者、規劃者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學養, 最好同時要具備商業運營的頭腦, 這二者的彙集, 必將產生一個又一個新奇而又熟悉好項目, 開拓出一片又一片全新的藍海。

獨有的自然資源的稀缺性

每一個地方, 都或多或少地具備某種獨有的自然資源。 有的已經被人發現並加以利用, 如北戴河、承德、天目山, 是典型的避暑資源, 有的還“養在深山人未識”, 這正是做該類型特色小鎮者的福音。

文化內涵的單一、博大與深刻之辯

一般而言, 一個很突兀地出現的文化特色小鎮, 除非其文化同道的人口基礎足夠地大,否則難以支撐小鎮的可持續發展。有各種為博眼球而籌謀的特色小鎮,其所宣揚的主題足夠另類,如燈籠、旗袍、算命等,不是不可以籌謀,但是要把這種另類特色的單一性與發展規模、發展方式等作一個綜合性的考量。當然,如果某種文化足夠有影響,足夠博大與深刻,其信眾的人口基數也足夠大,那麼就很有必要在主題開發、配套建設、交通銜接等方面狠下苦功,做出像樣的產品綜合體出來。

文化與商業的結合,於此背景下,是一個頗大的命題。長久以來,很多人已經儼然習慣于“建設單位法人負責制”的套路,喜歡在單一專案上思考問題,這當然有計劃經濟的慣性在。能不能夠走出思維的局限、認知的束縛?一定能!

產業的硬氣程度是小鎮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前面我們對小鎮的地理、地域、建設模式、文化屬性、自然資源等作過系列的分析,已經能夠看得出: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決定小鎮是否能夠獲得成功。這個問題,適當地歸攏一下——我們需要審視特色小鎮在產業上的硬氣程度,即某個特色所基於的產業底色如何,是一個內在的決定性因素,誰能夠在這個問題上給出響亮的回答和絕對有實力的背書,誰將勝出。

大家知道,好萊塢的製片人一般是不把來自美東的投資人看在眼裡的。自成體系的好萊塢有足夠的本事,靠內容、創意制勝,他們宛若印鈔廠,不差錢,需要就自己印,全球為之付費。這是好萊塢的產業底色,夠硬氣。在國內,一個具有標本意義的小鎮就是貴州茅臺鎮。當然,茅臺鎮是不可複製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在《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號)中把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放在了培育要求的第一位,說明了頂層設計已經把產業看得足夠重。

有的小鎮,比如烏鎮,雖以文化旅遊興盛,卻不停留于吃老本,創新,迎著互聯網的大潮,一次又一次把烏鎮推向時代的最前沿,這種精神是彌足珍貴的,也是確保一塊金字招牌永不褪色的法寶。到烏鎮去,去體味其內在的精神,感觸幾百年烏鎮人的精神追求,文脈傳承,你會發現,特色的背後,有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和精神仰仗。

由此看來,做小鎮更深一層的本質,不是所謂的景觀,不是所謂的基礎設施,而是在於人。產業的硬氣與否,顯然也是取決於服務于人的廣度和深度。

產業沒有那麼硬氣怎麼辦

前文我們分析了產業的硬氣程度(通俗語言),所涉及的產業範例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如貴州的茅臺鎮、浙江桐鄉的烏鎮,甚至還提到了全球市值最高的蘋果公司。這當然是為了講明一些道理。但現實中,絕大多數的小鎮是遠遠達不到這種馳名天下的境界的,這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第一,要清楚、要判斷的是,產業本身的價值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這裡的產業,包括很多地方本自具有的旅遊資源、文化資源的開發。相當多的地方,其資源的開發幾乎是自發形成的,地方政府因勢利導就可以;而有些地方特有的資源,可能屬於“養在深山人未識”,或者是開發的力度不夠,或者是開發的層次和水準不夠(前面有提及),客觀上有可能已經對資源(尤其是無形資產)構成破壞性開發,或者是糟蹋了寶貴的資源,這些都是要汲取教訓的。

第二,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基建業務,更要把注意力放在運營(含公益項目和商業項目)的品質上來。當前,一提起特色小鎮,不少人馬上就把它和大興土木聯繫起來,修路、架橋、造園、蓋房子……在這方面,不少地方吃的苦頭已經足夠多,有些投資人的淚水尚未擦乾。

第三,要研究小鎮與中心城市的關係。前文提到“黃金半徑”的理念,正是基於這個命題。中國經濟地理版圖十分雄辯地呈現出一個事實:人口密度自東向西逐漸變小,東部城市的人口吸納量越來越大。要想讓東部人跨越幾百、上千公里到中西部小鎮,這種概率不會很大。浙江省在特色小鎮方面一直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來自上海、杭州的客人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走進這些小鎮,獲得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感知,不用消耗太多的時間和金錢。

第四,要重視現行法律法規尤其是城鄉規劃和國土資源對特色小鎮建設的約束性。中國東部地區是一個人口密集、土地稀缺的區域,規劃特色小鎮一定要從這個基本事實出發,不能貪大求全。“小而精”,和特色鮮明,應該是現實追求。在烏鎮,我們能夠感覺到小型的博物館、古跡、名人故居所傳遞出的那種雅致,並不減損這個小鎮的魅力,相反,有了內容,有了氣質,有了文化,有了靈魂,會讓人流連忘返。

除非其文化同道的人口基礎足夠地大,否則難以支撐小鎮的可持續發展。有各種為博眼球而籌謀的特色小鎮,其所宣揚的主題足夠另類,如燈籠、旗袍、算命等,不是不可以籌謀,但是要把這種另類特色的單一性與發展規模、發展方式等作一個綜合性的考量。當然,如果某種文化足夠有影響,足夠博大與深刻,其信眾的人口基數也足夠大,那麼就很有必要在主題開發、配套建設、交通銜接等方面狠下苦功,做出像樣的產品綜合體出來。

文化與商業的結合,於此背景下,是一個頗大的命題。長久以來,很多人已經儼然習慣于“建設單位法人負責制”的套路,喜歡在單一專案上思考問題,這當然有計劃經濟的慣性在。能不能夠走出思維的局限、認知的束縛?一定能!

產業的硬氣程度是小鎮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前面我們對小鎮的地理、地域、建設模式、文化屬性、自然資源等作過系列的分析,已經能夠看得出: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決定小鎮是否能夠獲得成功。這個問題,適當地歸攏一下——我們需要審視特色小鎮在產業上的硬氣程度,即某個特色所基於的產業底色如何,是一個內在的決定性因素,誰能夠在這個問題上給出響亮的回答和絕對有實力的背書,誰將勝出。

大家知道,好萊塢的製片人一般是不把來自美東的投資人看在眼裡的。自成體系的好萊塢有足夠的本事,靠內容、創意制勝,他們宛若印鈔廠,不差錢,需要就自己印,全球為之付費。這是好萊塢的產業底色,夠硬氣。在國內,一個具有標本意義的小鎮就是貴州茅臺鎮。當然,茅臺鎮是不可複製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在《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號)中把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放在了培育要求的第一位,說明了頂層設計已經把產業看得足夠重。

有的小鎮,比如烏鎮,雖以文化旅遊興盛,卻不停留于吃老本,創新,迎著互聯網的大潮,一次又一次把烏鎮推向時代的最前沿,這種精神是彌足珍貴的,也是確保一塊金字招牌永不褪色的法寶。到烏鎮去,去體味其內在的精神,感觸幾百年烏鎮人的精神追求,文脈傳承,你會發現,特色的背後,有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和精神仰仗。

由此看來,做小鎮更深一層的本質,不是所謂的景觀,不是所謂的基礎設施,而是在於人。產業的硬氣與否,顯然也是取決於服務于人的廣度和深度。

產業沒有那麼硬氣怎麼辦

前文我們分析了產業的硬氣程度(通俗語言),所涉及的產業範例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如貴州的茅臺鎮、浙江桐鄉的烏鎮,甚至還提到了全球市值最高的蘋果公司。這當然是為了講明一些道理。但現實中,絕大多數的小鎮是遠遠達不到這種馳名天下的境界的,這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第一,要清楚、要判斷的是,產業本身的價值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這裡的產業,包括很多地方本自具有的旅遊資源、文化資源的開發。相當多的地方,其資源的開發幾乎是自發形成的,地方政府因勢利導就可以;而有些地方特有的資源,可能屬於“養在深山人未識”,或者是開發的力度不夠,或者是開發的層次和水準不夠(前面有提及),客觀上有可能已經對資源(尤其是無形資產)構成破壞性開發,或者是糟蹋了寶貴的資源,這些都是要汲取教訓的。

第二,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基建業務,更要把注意力放在運營(含公益項目和商業項目)的品質上來。當前,一提起特色小鎮,不少人馬上就把它和大興土木聯繫起來,修路、架橋、造園、蓋房子……在這方面,不少地方吃的苦頭已經足夠多,有些投資人的淚水尚未擦乾。

第三,要研究小鎮與中心城市的關係。前文提到“黃金半徑”的理念,正是基於這個命題。中國經濟地理版圖十分雄辯地呈現出一個事實:人口密度自東向西逐漸變小,東部城市的人口吸納量越來越大。要想讓東部人跨越幾百、上千公里到中西部小鎮,這種概率不會很大。浙江省在特色小鎮方面一直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來自上海、杭州的客人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走進這些小鎮,獲得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感知,不用消耗太多的時間和金錢。

第四,要重視現行法律法規尤其是城鄉規劃和國土資源對特色小鎮建設的約束性。中國東部地區是一個人口密集、土地稀缺的區域,規劃特色小鎮一定要從這個基本事實出發,不能貪大求全。“小而精”,和特色鮮明,應該是現實追求。在烏鎮,我們能夠感覺到小型的博物館、古跡、名人故居所傳遞出的那種雅致,並不減損這個小鎮的魅力,相反,有了內容,有了氣質,有了文化,有了靈魂,會讓人流連忘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