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

漢台區位於陝西省漢中盆地中心, 是漢中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資訊中心。 漢台區是陝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購物中心之一, 輻射面可及周邊各縣及陝、川、甘毗鄰地區。

漢台區位於陝西省南部, 秦嶺北立, 巴山南臥, 地處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中心, 母親河漢江發源于漢中甯強縣, 自西向東流經其內。 下轄7個街道、7個鎮。 素有“漢家之源、天府之心”和“中華漢城、天漢勝地、川陝要塞、秦巴首府”的盛譽。

漢台區還是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科技先進區、全國體育先進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2017年12月, 入選首批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漢台區列車客運直達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青島等中心城市, 民航可直達西安, 公路交通四通八達, 108、316兩條橫貫南北、東西的國道在這裡交會, 程式控制電話、無線通訊、網路通訊體系健全。

漢台區

中文名稱

漢台區

外文名稱

Hantai District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陝西漢中

下轄地區

轄7鎮7個街道辦事處

政府駐地

漢台區中山街

電話區號

0916

郵政區碼

723000

地理位置

漢中盆地中心

面 積

556平方公里

人 口

57.52萬

方 言

西南官話-陝南片-漢中話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氣候, 雨量充沛, 氣候濕潤

著名景點

古漢台、拜將壇、石門棧道

機 場

漢中城固機場

火車站

漢中站

車牌代碼

陝F

行政代碼

610902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因劉邦行宮古漢台而得名。 西元前206年, 漢王劉邦駐蹕漢台, 築壇拜將, 以此為發祥地, 建立西漢王朝。

明清代為漢中知府衙門駐地, 解放後辟為博物館。 1996年, 原漢中市改為區時, 以“漢台”名之。

建置沿革

漢台區的前為南鄭縣。

春秋時南鄭屬秦, 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 “左庶長城南鄭”。

秦躁公二年(前441), 南鄭離秦屬蜀。 秦惠公十三年(前387), 秦伐蜀奪回南鄭。 秦獻公十七年(前368)。 南鄭又被蜀佔據。 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 秦滅蜀南鄭複歸秦。 後元十三年(前312), 秦楚丹陽之戰大敗楚軍, 置漢中郡, 治西城(今安康), 南鄭為漢中郡屬縣。

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後,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南鄭為漢中郡屬縣。

漢高祖元年(前206),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 “王巴、蜀、漢中”三十一縣, 定都南鄭。 漢朝建立後, 南鄭為漢中郡屬縣, 隸益州漢中郡。 更始帝劉玄二年(24), 封漢宗室大將劉嘉為漢中王, 建都南鄭, 旋為蜀王公孫述佔據。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 漢中郡治所由西城(今安康)遷南鄭。 此後, 歷代南鄭為漢中郡(道、路、府)治所附郭首縣。 漢昭帝元鳳六年(75), 褒城縣改置褒中縣(今漢台區新溝橋、宗營、張寨、褒河等鄉屬之)。

縣治設打鐘寺壩(今新溝橋鄉打鐘寺以南), 隸漢中郡。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 張魯據漢中, 改漢中郡為漢寧郡, 治設南鄭。

建安二十年(215), 張魯降曹魏, 曹魏改漢寧郡為漢中郡, 郡治南鄭。 建安二十四年(219), 劉備由益州攻佔漢中, 自立為漢中王, 南鄭歸蜀漢。 蜀漢炎興元年, 曹魏景元四年(263), 魏滅蜀漢, 南鄭歸魏。

晉武帝泰始二年(266), 分益州, 置梁州, 州治南鄭。 太康十年(289), 立濮陽王之子司馬迪為漢王, 改梁州為“漢國”, 南鄭隸屬之。 晉孝武帝甯康元年(373), 梁州刺史楊亮為前秦符堅戰敗, 秦將朱彤佔據漢中, 南鄭屬前秦。 孝武帝太元九年(384), 前秦梁州刺史潘猛棄漢中, 奔長安, 梁州之地(南鄭隸屬)複歸於晉。 晉安帝義熙九年(413),

改褒中縣為苞中縣, 治南城。

南北朝(420—589)時, 南鄭為州、郡治所。 廢苞中縣。 梁武帝天鑒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前屬南朝, 梁、秦二州刺史夏侯道遷降北魏, 南鄭屬於北魏。 延昌元年(512), 分南鄭縣北部置武鄉縣(今漢台區武鄉鎮)。 延昌中期, 分縣西南部置廉水縣。 均屬褒中郡。 永平四年(511), 複置褒中縣, 同時新設褒中郡, 縣、郡治設打鐘寺壩。 褒中郡領褒中、武鄉、廉水三縣。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 南鄭複入于梁, 梁廢廉水縣仍入南鄭縣。 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 南鄭又入于魏。 西魏廢帝三年(554), 改南鄭縣為光義縣。 同時, 改武鄉縣為白雲縣。 北周改漢中郡為漢川郡, 南鄭為其屬縣。

隋文帝開皇初年(581), 改光義縣為南鄭縣。 三年(583)撤漢川郡, 留梁州, 南鄭為其屬縣。 煬帝大業初年廢梁州複置漢川郡,南鄭為郡治,同時併入白雲縣。大業八年(612),將縣城遷移故城西南臨漢水(即今漢台區城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漢川郡,置梁州,南鄭為州治所。武德三年(620),又分南鄭北部置白雲縣。武德九年(626),廢白雲縣入城固縣。太宗貞觀元年(627),設山南道,南鄭為山南道梁州屬縣。貞觀三年(629),改褒內縣為褒城縣。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為東西兩道,梁州屬山南西道,道治南鄭。德宗興元元年(784)三月,德宗李適來南鄭避難,六月亂平,將返京城長安時,下詔“改梁州為興元府”,升南鄭為赤縣。又曰次畿縣,與京畿長安縣同等。《資治通鑒》載:“用帝王年號命府名始此。”南鄭為府、道治所。“興元”之名,延用至明洪武三年(1370)五月,共586年。昭宗天複二年(902),前蜀佔據興元,南鄭屬前蜀。莊宗同光三年(925)南鄭歸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南鄭歸後蜀。這一時期南鄭均為府、道治所。後蜀亡,南鄭歸宋。

北宋初年,南鄭為峽西路興元府轄縣,並為路、府治所。嘉祐中(1056—1063),褒城縣治由打鐘寺壩移于山河堰西(今勉縣紅廟鄉褒城村)。神宗熙寧五年(1072),分峽西路為利州、夔州兩路。南鄭為利州路,興元府治所。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又分南鄭西南部置廉水縣。理宗年間廢,複入南鄭縣。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轄興元府,南鄭縣為路、府治所。

元初,設陝西行中書省,改興元府為興元路,南鄭為路治所。此為南鄭縣劃歸陝西之始。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改興元路為漢中府。九年(1376),改陝西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佈政使司,轄漢中府,南鄭為府治所。

清代,漢中府隸屬陝西布政使司,南鄭為府治所。

中華民國2年(1913),廢漢中府設漢中道,南鄭縣屬之。17年(1928),撤銷漢中道,南鄭縣直屬省轄。24年(1935)漢中為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鄭縣城。民國38年(1949)5月18日,陝西省政府及所屬機關遷駐南鄭縣城。

1949年12月6日,南鄭解放。南鄭城關五鎮設南鄭市,市政府駐城區;農村鄉鎮為南鄭縣,縣政府駐十八裡鋪。陝甘寧邊區漢中分區督察專員公署駐南鄭市城區,漢台區直屬之。

1953年6月1日,南鄭市改為省轄市。

1954年1月1日,南鄭市更名為漢中市,屬漢中專區。

1958年10月28日,省政府通知,將南鄭縣、留壩縣及褒城、黎坪部分地區併入漢中市(縣級),將柳林鄉劃歸城固縣,望江鄉劃歸漢中市(縣級)。12月,合併後的市政府對外辦公。

1961年8月29日,市縣分設,漢中市(縣級)轄城區、褒河、鋪鎮、武鄉區和石馬、漢水鄉。

1964年6月5日,撤銷漢中市(縣級),設立漢中縣。1980年8月17日,恢復漢中市(縣級),撤銷漢中縣。

1996年2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漢中地區,設立地級漢中市;撤銷縣級漢中市,設立漢台區。同年7月18日,召開“地級漢中市暨漢台區成立大會”,正式掛牌對外辦公。市、區機關均駐漢台城區。

旅遊

漢台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石門十三品被譽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拜將壇與飲馬池、明珠橋、漢台區府文廟、寶峰寺、天臺山、漢南書院。有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歷史文化名城紀念地8處。現存古遺址有褒斜棧道、山河堰、古漢台、拜將壇、飲馬池、瑞王府等;古建築有東塔、漢台區府文廟、漢台區府城隍廟琉璃照壁、明珠橋、虎頭橋等;風景名勝有天臺山、啞姑山、磨子橋等;有興元湖、蓮花池及天臺山森林公園三座公園。

漢台區是劉邦稱王、平定三秦、成就漢室基業的發祥地,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遺有古漢台、拜將壇、張良廟、蔡倫墓、武侯墓、古褒斜棧道、石門十三品、靈崖寺摩崖石刻等,是西漢、三國文化旅遊熱線,其中列入國家教文的保護單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8處。

煬帝大業初年廢梁州複置漢川郡,南鄭為郡治,同時併入白雲縣。大業八年(612),將縣城遷移故城西南臨漢水(即今漢台區城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漢川郡,置梁州,南鄭為州治所。武德三年(620),又分南鄭北部置白雲縣。武德九年(626),廢白雲縣入城固縣。太宗貞觀元年(627),設山南道,南鄭為山南道梁州屬縣。貞觀三年(629),改褒內縣為褒城縣。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為東西兩道,梁州屬山南西道,道治南鄭。德宗興元元年(784)三月,德宗李適來南鄭避難,六月亂平,將返京城長安時,下詔“改梁州為興元府”,升南鄭為赤縣。又曰次畿縣,與京畿長安縣同等。《資治通鑒》載:“用帝王年號命府名始此。”南鄭為府、道治所。“興元”之名,延用至明洪武三年(1370)五月,共586年。昭宗天複二年(902),前蜀佔據興元,南鄭屬前蜀。莊宗同光三年(925)南鄭歸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南鄭歸後蜀。這一時期南鄭均為府、道治所。後蜀亡,南鄭歸宋。

北宋初年,南鄭為峽西路興元府轄縣,並為路、府治所。嘉祐中(1056—1063),褒城縣治由打鐘寺壩移于山河堰西(今勉縣紅廟鄉褒城村)。神宗熙寧五年(1072),分峽西路為利州、夔州兩路。南鄭為利州路,興元府治所。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又分南鄭西南部置廉水縣。理宗年間廢,複入南鄭縣。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轄興元府,南鄭縣為路、府治所。

元初,設陝西行中書省,改興元府為興元路,南鄭為路治所。此為南鄭縣劃歸陝西之始。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改興元路為漢中府。九年(1376),改陝西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佈政使司,轄漢中府,南鄭為府治所。

清代,漢中府隸屬陝西布政使司,南鄭為府治所。

中華民國2年(1913),廢漢中府設漢中道,南鄭縣屬之。17年(1928),撤銷漢中道,南鄭縣直屬省轄。24年(1935)漢中為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鄭縣城。民國38年(1949)5月18日,陝西省政府及所屬機關遷駐南鄭縣城。

1949年12月6日,南鄭解放。南鄭城關五鎮設南鄭市,市政府駐城區;農村鄉鎮為南鄭縣,縣政府駐十八裡鋪。陝甘寧邊區漢中分區督察專員公署駐南鄭市城區,漢台區直屬之。

1953年6月1日,南鄭市改為省轄市。

1954年1月1日,南鄭市更名為漢中市,屬漢中專區。

1958年10月28日,省政府通知,將南鄭縣、留壩縣及褒城、黎坪部分地區併入漢中市(縣級),將柳林鄉劃歸城固縣,望江鄉劃歸漢中市(縣級)。12月,合併後的市政府對外辦公。

1961年8月29日,市縣分設,漢中市(縣級)轄城區、褒河、鋪鎮、武鄉區和石馬、漢水鄉。

1964年6月5日,撤銷漢中市(縣級),設立漢中縣。1980年8月17日,恢復漢中市(縣級),撤銷漢中縣。

1996年2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漢中地區,設立地級漢中市;撤銷縣級漢中市,設立漢台區。同年7月18日,召開“地級漢中市暨漢台區成立大會”,正式掛牌對外辦公。市、區機關均駐漢台城區。

旅遊

漢台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石門十三品被譽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拜將壇與飲馬池、明珠橋、漢台區府文廟、寶峰寺、天臺山、漢南書院。有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歷史文化名城紀念地8處。現存古遺址有褒斜棧道、山河堰、古漢台、拜將壇、飲馬池、瑞王府等;古建築有東塔、漢台區府文廟、漢台區府城隍廟琉璃照壁、明珠橋、虎頭橋等;風景名勝有天臺山、啞姑山、磨子橋等;有興元湖、蓮花池及天臺山森林公園三座公園。

漢台區是劉邦稱王、平定三秦、成就漢室基業的發祥地,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遺有古漢台、拜將壇、張良廟、蔡倫墓、武侯墓、古褒斜棧道、石門十三品、靈崖寺摩崖石刻等,是西漢、三國文化旅遊熱線,其中列入國家教文的保護單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8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