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史家教育集團副校長陳鳳偉:讓孩子學有感覺的數學|名家

恰逢期末考試, 不知有多少家長在擔心孩子在數學的考場上出狀況, 擔心孩子看不懂、看不清題意, 擔心孩子解題步驟不完整、計算不準確,

還擔心題量在規定的時間完不成……

究竟學什麼樣兒的數學, 怎麼學數學, 才能在孩子心中種下優質的數學種子, 讓其發芽、長葉、開花、結果, 有自己生長的力量呢?

最近看到北京電視臺“我是演說家”節目中游斯彬的兩次《數學之美》演講, 震撼、欣喜之中, 猶如看到了植根于心中、生機勃發的數學種子, 那就是數學懂他, 他也懂數學。 游斯彬初到英國受語言影響, 能聽懂的課程就是數學啦!所以他那如逢甘露的感受, 讓他發出了“數學是人與宇宙唯一相通的語言”的讚頌。

我們有多少孩子也在受著“數學聽不懂”的困擾啊。 所以, 我特別想借遊斯彬的經歷, 喚起大家關注每個孩子數學學習的感受。 一定要讓孩子學聽得懂的數學,

學看得見的數學, 學能操作的數學, 學能表達的數學。

不是我們怎麼教數學, 而是孩子要如何學數學;不是孩子學到了多少數學知識, 而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哪些體驗;不是孩子學會了數學, 而是孩子要學會學習。 其核心是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提升孩子的思維水準。

那麼孩子需要怎樣的數學學習?

第一, 孩子需要在對話中學習, 與家長、老師的對話, 與同伴的對話, 還有與書本的對話。 對話式的溝通從心理和方式上都是“平等”的, 孩子需要這種安全的環境, 他們的精力才能集中, 思維才能打開。

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說過“沒有對話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和教育”。 要將“知識”變為“話題”, 將“說教”變為“聊天”。 與孩子的“對話”學習, 不是對孩子講了多少, 而是說了多少孩子能聽懂、理解的話。 語言是思維的外化, 在對話中孩子才能“整理”自己的思考, 在對話中我們才能“看到”孩子的思維進程。

第二, 孩子需要在對接中學習, 對接他們的生活經驗, 認知基礎。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有的經歷,

要讀懂、借助孩子的經驗, 讓他們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

比如在建立數學概念的時候, 讓熟悉的事物來幫忙, 將不熟悉的與熟悉的進行對接。 比如“小數的認識”借助生活原型元、角、分來理解, 將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貫通起來。

第三, 孩子需要在操作中學習, 做數學活動、數學模型、數學圖表、數學遊戲等等。 數學不是只有公式、定理。

與孩子研究數學問題的時候, 經常發現他們在想不清楚也說不清楚的時候, 本能的需要動手做一做。 比如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等等, 讓模糊的思緒在操作中視覺化, 手、眼、腦結合, 思維就在操作中延伸下去。

第四, 孩子需要在閱讀中學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龍菲爾德說過:“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提高孩子的數學能力, 絕不是一味地做題再做題, 而是通過閱讀來實現的。 不僅是語言文字的閱讀, 還包括數學特有的符號、圖示、圖表語言的閱讀。

數學閱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組成, 數學的歷史。 給孩子講一講數學史的故事, 不管是數位的產生、符號的發明, 還是代數、微積分、黎曼幾何的豐功偉績, 以及現在的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 都會還數學的真實面貌, 呈現其美與力的真實結合。

讓孩子學有感覺的數學, 促進孩子的思維發展, 必須改變孩子的數學學習方式。 那麼, 我們就要拉著孩子的手, 貼近孩子的心, 以孩子的視角讀懂他們眼中的數學, 一起探索數學世界的奧妙。

作者:陳鳳偉(北京史家教育集團副校長)

內容轉載 | “現代教育報”(ID:modedunews)

編輯 | 殷碩

作者:陳鳳偉(北京史家教育集團副校長)

內容轉載 | “現代教育報”(ID:modedunews)

編輯 | 殷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