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過去判斷一個女性是否結婚為什麼不會弄錯?只需要看一個地方

過去女性打扮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大家現在可能都有這個感覺, 就是見到一個年輕女子, 你不知道她結婚了沒有;看到上了年紀的, 又不知道是喊大媽還是叫奶奶。 這種情況在過去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因為已婚與未婚、年輕與年長均有嚴格的標誌, 其最為準確的判斷依據就是髮式。

也就是說, 只需要看一個地方——頭, 就能判斷出準確情況。 如何判斷?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 就來說這事。

(現代女性)

舊時有個流行語叫丫環, 便源於過去女孩子的髮式。 其實應該叫“丫鬟”, 鬟是古代女孩子專用髮式, 在頭上或額旁梳成環形髻, 故名"鬟"。 因為做供人使喚的婢女, 大都梳成這髮式, 久之成了這類女孩子的代稱。

與丫環聯繫在一起的, 還有一個“丫頭”, 也是因為女孩子的髮式。

古代小孩子是男角女羈。 嬰兒出生3個月後, 不論男女都要行剪髮儀式, 剃成環形, 僅留頭頂一塊,

四周毛髮全剃掉。 頭髮長長後, 就集中束於頭頂, 編成兩個小髻, 左右分開, 看起來似牛角, 故有“總角”一名, 也稱“總髻”。

女嬰在頭髮長長後, 不是左右分開, 而是梳成“十”字形, 縱橫各一, 稱為“羈”。 因為有這一風俗, 所以《禮記·內則》中, 才有“男角女羈”的說法。

(新生兒剃髮)

在告別了男角女羈的孩童時光後, 髮式又要變化了。

男孩子的頭髮多合成一把, 豎於頭頂。 女孩子則辮成兩個小髻, 左右各一, 形如“丫”字, 稱為“髻丫”、“丫髻”。 南宋陸遊《浣花女》詩稱:“江頭女兒雙髻丫, 常隨阿母供桑麻”, 詩裡反映就是小女孩的髮式。 髻丫俗稱“丫頭”, 把未婚女孩子稱為丫頭, 就是這麼來的。

起初, 梳這種丫頭的小女孩並無貴賤之分, 不存在尊卑問題, 後來才指身份低賤的女孩子, 把婢女也稱為丫頭。

丫髻與丫鬟髮式, 都是分辮兩側, 不同的是, 前者辮成實心, 後者是空心;前者向上翹, 後者垂下來, 長可抵兩肩。

梳丫髻的女孩年齡大 了, 都會改成丫鬟, 紮成辮子。 出於美觀, 辮根和辮梢處還會用紅頭繩密密纏繞一寸多長,

逢年過節時, 辮根上還會插些紅花, 顯得活潑、喜慶。

(丫環)

丫鬟是女孩子未婚的標誌, 但是僅憑丫鬟也不能完全說是未婚女孩子, 還要看前額。

女孩子前額都要留一些短髮, 向前垂下, 這叫“劉海”。 劉海長不過眉, 如果長了, 就要將緣眉的上邊修剪整齊,

俗稱“齊眉箍”——有“齊眉箍”也是未婚標誌。

如果看辮子、齊眉箍還拿不定是否結婚了, 那最後就得她的臉上毫毛(汗毛)多不多, 如果多毛, 一定未婚。 為什麼這麼絕對?因為過去女孩子不結婚是不能把臉上的毛絞掉的, 所以, 人們又用“毛臉子”或“黃毛丫頭”來稱未婚女孩子。

辮子、齊眉箍、毛臉, 這三者都有, 喊她姑娘肯定沒錯。

如果結婚了, 情況又大不一樣。

(開臉)

一直到今天,農村婚禮上都有“開臉”風俗。就是把臉上的毫毛絞掉,再放開辮子,改換髮式,將整個頭髮擰到一起,盤於腦後,俗稱“鬏”——這就是過去典型的“媳婦”形象。

鬏是盤起來的,又名“盤龍鬏”。在做盤聾鬏的同時,前面的“齊眉箍”也要修改:在左鬢角留一小縷長髮,下垂至耳下剪齊,再從由左向右,以一寸寬左右的頭髮,整齊地梳攏到右鬢角卡住,成九十度角,下垂至右耳下,剪齊。

這種叫“鳳凰箍”,又稱“喜鵲箍”。因為鳳凰箍是從左向右橫行的,俗話又說是“歪箍”。

如此打扮,看到後是不會喊錯嫂子的。而且,前額突出,人顯得漂亮。因為兩鬢垂發遮掩了部分臉,臉變成為長方形。俗話說“長臉不醜,圓臉不俊”,現在臉看來成了鴨蛋型,自然多了幾分俊俏。

(剪紙:小媳婦回娘家,鬏上插花)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婦女還會將鬏進行裝飾,在鬏的右上角最外層一縷上,用紅頭繩密密纏繞一寸多長,俗稱“鬏拐”,用黑色細線結成一個網,把全鬏約束的很整齊,叫“鬏網子”、“鬏幕子”、“包網子”。

過去,一般還會在鬏上除橫插點翡翠、左右斜插兩支玉蘭釵外,正中再插一個“如意”形銀質“鬏芯”,鬏芯四角各安裝一個豆大銀鈴。做新娘或逢年過節時,還會在歪箍卡上及鬏的四周,插滿絨制的綠葉紅花,滿頭花枝招展,走動時就會發出清脆悅耳的銀鈴聲。

打扮盤龍鬏在風俗上也有講究。如果年紀大了,就不能太鮮豔。少婦可以用紅鬏拐,老大媽、老奶奶級別用黑鬏拐,否則就會被笑為“老來俏”。

(老年鬏)

從鬏拐顏色上,還可以知道一個婦女的家庭和婚姻狀況。

如果公婆去世了,第一年是紅鬏拐,第二、三年是藍色,第四年才恢復紅色;如果喪夫,則一律是白鬏拐,一直到子女長大結婚時才會變,為了吉利,將白色改為藍色或黑色。

(開臉)

一直到今天,農村婚禮上都有“開臉”風俗。就是把臉上的毫毛絞掉,再放開辮子,改換髮式,將整個頭髮擰到一起,盤於腦後,俗稱“鬏”——這就是過去典型的“媳婦”形象。

鬏是盤起來的,又名“盤龍鬏”。在做盤聾鬏的同時,前面的“齊眉箍”也要修改:在左鬢角留一小縷長髮,下垂至耳下剪齊,再從由左向右,以一寸寬左右的頭髮,整齊地梳攏到右鬢角卡住,成九十度角,下垂至右耳下,剪齊。

這種叫“鳳凰箍”,又稱“喜鵲箍”。因為鳳凰箍是從左向右橫行的,俗話又說是“歪箍”。

如此打扮,看到後是不會喊錯嫂子的。而且,前額突出,人顯得漂亮。因為兩鬢垂發遮掩了部分臉,臉變成為長方形。俗話說“長臉不醜,圓臉不俊”,現在臉看來成了鴨蛋型,自然多了幾分俊俏。

(剪紙:小媳婦回娘家,鬏上插花)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婦女還會將鬏進行裝飾,在鬏的右上角最外層一縷上,用紅頭繩密密纏繞一寸多長,俗稱“鬏拐”,用黑色細線結成一個網,把全鬏約束的很整齊,叫“鬏網子”、“鬏幕子”、“包網子”。

過去,一般還會在鬏上除橫插點翡翠、左右斜插兩支玉蘭釵外,正中再插一個“如意”形銀質“鬏芯”,鬏芯四角各安裝一個豆大銀鈴。做新娘或逢年過節時,還會在歪箍卡上及鬏的四周,插滿絨制的綠葉紅花,滿頭花枝招展,走動時就會發出清脆悅耳的銀鈴聲。

打扮盤龍鬏在風俗上也有講究。如果年紀大了,就不能太鮮豔。少婦可以用紅鬏拐,老大媽、老奶奶級別用黑鬏拐,否則就會被笑為“老來俏”。

(老年鬏)

從鬏拐顏色上,還可以知道一個婦女的家庭和婚姻狀況。

如果公婆去世了,第一年是紅鬏拐,第二、三年是藍色,第四年才恢復紅色;如果喪夫,則一律是白鬏拐,一直到子女長大結婚時才會變,為了吉利,將白色改為藍色或黑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