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騎觀察|解讀《自行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

日前, 我們轉發了體育經濟司發佈的關於印發《自行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戳“閱讀原文”查看詳情)。 該通知由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衛生計生委、旅遊局聯合發出,

接收通知者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體育局、發展改革委、科學技術廳、工業和資訊化廳(委)、公安廳、財政廳(局), 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衛生計生委、旅遊局(委)。

很多讀者在留言中表示對通知“看不懂”或“看不出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這裡就和大家解讀一下, 《規劃》對於我們實際的騎行生活有什麼影響。

一、“放管服”, 來自各級政府部門更科學的支持

在通知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到, 這個通知的發出者和接收者涵蓋各級各地多個政府部門, 這意味這自行車運動將得到更全面的關注,

包括上級部門的指導和引導, 以及地方政府部門在場地、資金等方面提供的支持——眾所周知, 自行車運動, 尤其是場地這個基礎要素, 離不開政府的協助。 自行車運動得到政府的支持, 不僅可以解決賽事活動場地的問題, 甚至還會催生各類專門的自行車運動場地, 以及帶來更友好的騎行基礎設施。

《規劃》提到“放管服”——即簡政放權, 放管結合, 優化服務。 “放”意味著市場主體對市場活動、賽事和活動組織等工作享有更多的控制權, 讓更懂市場經濟規律的商人主導商業活動, 對於自行車運動的商業運行將更有好處。 而政府提供的管理和服務, 則可以保證行業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並獲得必要的支持。

這些調整,

對於參與市場的商家來說將會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和支援去提供更好的商品和利潤從而賺取利益;對於普通車友來說, 意味著可以享受更好的市場帶來的良好消費體驗, 以及相對完善的賽事活動體系, 還會減少在某些場地騎車遭到驅趕的尷尬情況。

二、解決制約自行車運動發展的基礎設施問題

在和很多行業人士交流中, 我們總結出在國內, 騎行場所和基礎設施的欠缺是制約自行車運動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規劃》中重點指出要“鼓勵並引導自行車運動健身場所的規劃建設工作”, 除了打造“自行車運動特色小鎮、自行車運動主題公園和自行車運動產業示範基地”外, 還“增加以自行車騎遊為特色的體育旅遊市場供給”。

簡單來說就是將會有一系列不同難度和主題的騎行場所, 適應不同的騎行人群使用。 這就解決了現在很多車友無處可騎, 而不得不放棄騎行愛好這個難堪局面, 還可以進一步促進自行車運動的消費。

隨著政策的支持, 我們也見證了近幾年國內自行車公園的數量實現了從無到有, 從少到多的發展態勢。

三、更規範的賽事體系

《規劃》指出, “要規範並完善各級各類自行車賽事活動的管理和運營”。 雖然“規範賽事運營流程”、“完善賽事管理體系”、“完善賽事評價體系”和“優化賽事品質和服務”多少有點老生常談, 但是隨著沈金康教練當選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主席, 並在中自協大會上表現出的斬釘截鐵的決心, 讓我們對自行車運動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更規範的賽事運營流程和更完善的賽事管理體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前幾年自行車賽事“野蠻生長”帶來的亂象, 而且長期存在爭議的“業餘職業車手”、頂級選手參加次級比賽(或比賽組別)搶獎金這樣的情況, 也會隨著車手註冊體系以及賽事分級體系的完善而改善。

更有意思的是,為優化市場發展環境,《規劃》要求“建立覆蓋自行車賽事舉辦機構、從業人員和參賽人員的行業信用體系,建立‘黑名單’制度和退出機制”,強化市場監管,有利於過濾不及格的賽事活動和從業人員,從根本上保證賽事活動系統的健康發展。

而賽事活動的這些體制改善,有利於建立規範的市場環境,促進市場發展。而無論對處於頂端的職業車手,還是純粹享受比賽或者騎行樂趣的普通車友,都能夠各得其所,充分享受騎行的回饋。

四、加大自行車運動的宣傳

2016年國內自行車運動的參與人數為800萬,只占全國人口0.6%不到,理論上自行車運動人口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大多數人對於自行車運動並不瞭解,這也是制約他們加入自行車運動群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規劃》指出,要“加大宣傳自行車運動健身常識,努力營造良好的自行車運動輿論氛圍,引導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自行車健身活動中”。各級政府以及大眾媒體對騎行運動的關注,尤其是運動健身常識等正向引導,將會影響更多人參與到騎行運動中來。

更大的騎行群體,不僅對於商家來說意味著更大的消費市場,而對於騎行愛好者來說除了能結識更多的騎行小夥伴之外,還可以享受群體壯大帶來更多的政策關注。

五、培養青少年市場和人才體系

當提到為什麼國內較少青少年騎車,導致自行車運動人才稀缺時,很多網友的即時反應是“功課都做不完,哪有時間騎車”、“爸媽說,好好讀書,別整些沒用的”……這也確實反映了目前國內教育事業的現狀。

本次印發的《規劃》中,也針對青少年市場和自行車運動人才體系作出了指導。在青少年自行車運動方面,“積極開發青少年市場,廣泛開展青少年自行車運動活動……構建學校、家庭和社區相結合的青少年自行車運動網路,豐富和完善青少年自行車運動培訓體系……促進國際間青少年自行車運動的交流……打造系列青少年自行車運動品牌活動和賽事,積極探索青少年自行車運動商業模式。”

而在自行車人才方面,“構建完備的自行車運動教育培訓體系”和“建立專業運動員良性發展機制”,擴寬相關人才的發展空間和就業管道,並鼓“勵退役運動員創業創新,指導和扶持從事自行車運動產業的有關工作”。

可以說,《規劃》無論從解決現在青少年參與自行車運動的門檻以及未來解決自行車運動相關人才的就業問題,都提出了相應的辦法。不過,要讓家長們對自行車從業價值有信心,必須有自行車運動行業的壯大作為前提,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六、與國際接軌

中國的自行車運動尚處於初級的發展階段,與歐美等發達地區的自行車運動產業仍有一定距離。與國際接軌,學習國外先進經驗,一方面可以在發展上少走彎路,二來可以迅速擴大產業規模,提高其商業價值以及滿足更多人的運動需求。《規劃》中包括基本原則、賽事運營管理、青少年市場以及裝備製造方面,均提及與國際接軌。這說明相比之前只有愛好者、部分媒體以及專業賽事方面與國際交流較多的情況,之後自行車運動產業將以更全面的開放姿態吸納先進經驗。

在《規則》印發通知發佈後,有車友的評論表示“都是空話”。不過,仔細閱讀通知,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份規劃對於自行車運動還是涉及得比較全面,而且也談及很多細節。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自行車運動的發展又涉及方方面面諸多細枝末節,政策的全面見效需要時間和耐心,不太可能一步到位。但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政府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應該對自行車運動在中國的發展持有充分的信心。

也會隨著車手註冊體系以及賽事分級體系的完善而改善。

更有意思的是,為優化市場發展環境,《規劃》要求“建立覆蓋自行車賽事舉辦機構、從業人員和參賽人員的行業信用體系,建立‘黑名單’制度和退出機制”,強化市場監管,有利於過濾不及格的賽事活動和從業人員,從根本上保證賽事活動系統的健康發展。

而賽事活動的這些體制改善,有利於建立規範的市場環境,促進市場發展。而無論對處於頂端的職業車手,還是純粹享受比賽或者騎行樂趣的普通車友,都能夠各得其所,充分享受騎行的回饋。

四、加大自行車運動的宣傳

2016年國內自行車運動的參與人數為800萬,只占全國人口0.6%不到,理論上自行車運動人口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大多數人對於自行車運動並不瞭解,這也是制約他們加入自行車運動群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規劃》指出,要“加大宣傳自行車運動健身常識,努力營造良好的自行車運動輿論氛圍,引導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自行車健身活動中”。各級政府以及大眾媒體對騎行運動的關注,尤其是運動健身常識等正向引導,將會影響更多人參與到騎行運動中來。

更大的騎行群體,不僅對於商家來說意味著更大的消費市場,而對於騎行愛好者來說除了能結識更多的騎行小夥伴之外,還可以享受群體壯大帶來更多的政策關注。

五、培養青少年市場和人才體系

當提到為什麼國內較少青少年騎車,導致自行車運動人才稀缺時,很多網友的即時反應是“功課都做不完,哪有時間騎車”、“爸媽說,好好讀書,別整些沒用的”……這也確實反映了目前國內教育事業的現狀。

本次印發的《規劃》中,也針對青少年市場和自行車運動人才體系作出了指導。在青少年自行車運動方面,“積極開發青少年市場,廣泛開展青少年自行車運動活動……構建學校、家庭和社區相結合的青少年自行車運動網路,豐富和完善青少年自行車運動培訓體系……促進國際間青少年自行車運動的交流……打造系列青少年自行車運動品牌活動和賽事,積極探索青少年自行車運動商業模式。”

而在自行車人才方面,“構建完備的自行車運動教育培訓體系”和“建立專業運動員良性發展機制”,擴寬相關人才的發展空間和就業管道,並鼓“勵退役運動員創業創新,指導和扶持從事自行車運動產業的有關工作”。

可以說,《規劃》無論從解決現在青少年參與自行車運動的門檻以及未來解決自行車運動相關人才的就業問題,都提出了相應的辦法。不過,要讓家長們對自行車從業價值有信心,必須有自行車運動行業的壯大作為前提,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六、與國際接軌

中國的自行車運動尚處於初級的發展階段,與歐美等發達地區的自行車運動產業仍有一定距離。與國際接軌,學習國外先進經驗,一方面可以在發展上少走彎路,二來可以迅速擴大產業規模,提高其商業價值以及滿足更多人的運動需求。《規劃》中包括基本原則、賽事運營管理、青少年市場以及裝備製造方面,均提及與國際接軌。這說明相比之前只有愛好者、部分媒體以及專業賽事方面與國際交流較多的情況,之後自行車運動產業將以更全面的開放姿態吸納先進經驗。

在《規則》印發通知發佈後,有車友的評論表示“都是空話”。不過,仔細閱讀通知,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份規劃對於自行車運動還是涉及得比較全面,而且也談及很多細節。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自行車運動的發展又涉及方方面面諸多細枝末節,政策的全面見效需要時間和耐心,不太可能一步到位。但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政府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應該對自行車運動在中國的發展持有充分的信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