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帆:“旅行青蛙”走紅,但逃避並非良方

繼“跳一跳”風靡朋友圈之後, 仿佛一夜之間, 社交媒體就被一隻無所事事的青蛙攻佔了。 朋友圈的“少女”、“寶寶”們秒變嘮叨“老母親”, 一會兒嫌棄在家看書的“蛙兒子”太宅:兒子, 老媽不需要你上清華北大, 快出去浪啊!可真等到“蛙兒子”出去了, 又立刻切換到“兒行千里母擔憂”模式, 在朋友圈裡呼喊:兒子, 你去哪兒了?怎麼還不回來?

可以說, 這款遊戲, 要懸念沒懸念, 要刺激沒刺激, 要謀略沒謀略, 但它勝出的是什麼, 它讓玩家有很強的代入感—玩家的任務有且只有一樣, 那就是收集三葉草, 至於其他的, 只能萬事隨緣了。

但就是這麼“佛系”的遊戲, 擊穿了很多現代都市人的心理防線, 讓大家都心甘情願地供養“蛙兒子”。 這種“靜靜待著就好”, 也是現在許多年輕人的生活態度。 愛也好, 不愛也好, 都行吧;老闆獎勵也好, 責駡也好, 我都可以。 什麼都無所謂, 反正就那樣……有人稱之為“佛系”, 有人稱之為“性冷淡風”。 近兩年來, 青年亞文化都有這一明顯趨勢:放棄反抗, 但也不合作。 其背後的心理基礎, 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孤獨感和疏離感。

與其掙扎, 不如放下。 年輕人紛紛皈依“佛系”了。 萬事不關心, 連戀愛、結婚都懶得花力氣, 有也好, 沒有也行。 由於年輕人在網路的話語權相對較大, 青年亞文化借互聯網之勢往主流文化蔓延, 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 於是,

90後脫髮、佛系青年、“旅行青蛙”紛至遝來, 總能引起一陣狂歡。

因此, 可以說, 這款遊戲火起來背後, 有社交滿足, 有對現實生活孤獨、疏離感的自我投射, 也有與電子寵物之間彼此陪伴的自我慰藉, 本質上是人們孤獨的內心與渴望社交心理的一次碰撞。 它滿足並釋放了玩家的母性與需要慰藉陪伴的孤獨感, 而在朋友圈的分享恰恰又可以滿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在遊戲中, 年輕人固然可以暫時舒緩一下情緒, 獲得一些安慰。 但遊戲終歸只是遊戲, 最終人還是要回到真實的人生中來。 孤獨、疏離、佛系, 有時候都是對無力擺脫的困境的逃避。 而逃避永遠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宣洩過後, 回歸現實, 用最大的努力去應對挑戰, 年輕人才有可能迎來陽光和夢想。

稿源:荊楚網

作者:高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