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女留學生騙父300萬拉黑全家,早做好這件事何至於此?

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 哪料到也能翻臉成仇。

最近, 一位父親在網上控訴, 他說自己的女兒要到加拿大留學, 他拿出攢了一輩子的300萬, 原準備給女兒4年留學期間使用, 誰知女兒一夜之間把錢全部轉走, 不僅揮霍無度, 還把全家拉黑。

一個“走投無路的父親”

這位爆料人姓柴, 來自四川。

父女親情, 人之天性, 怎麼就被300萬生生撕裂?

柴某對媒體稱, 之所以爆料, 是因為自己已經走投無路。

女兒想要去加拿大留學, 他二話不說拿出大部分積蓄供女兒出國。

當時的300萬是以女兒名義存的, 卡和密碼都由父親掌管。 然而女兒偷了卡, 試出密碼, 將300萬轉走。

父親苦口婆心地教訓了幾次之後, 女兒竟然拉黑了全家, 就此音訊全無。

他和女兒最後一次在網上交流, 是在2017年12月24日, 那時, 他銀行卡上的300萬已經被女兒轉走, 他說:“女兒, 我問你個問題, 如兩天內收不到你的資訊, 我只有死……我被你騙的身無分文。 ”

別輕信“女兒要富養”

這位失敗的父親說, 最後悔的是相信了“女兒要富養”的說法。 “對她的要求, 即便覺得不合理, 最後也會妥協。 ”

如今已經翻臉成仇的女兒, 也曾是父親的驕傲。 小學到初中都是班裡的前三名, 高中也進了“火箭班”。

可是從高二起, 女兒慢慢變了, 喜歡打扮, 花錢大手大腳, 原本每月2000元的生活費不夠用了。

父女倆因此發生過衝突。

然而“每次有想要的化妝品想要的衣服, 都把我直接扭到高檔消費場合, 不買就拉著臉, 幾天不理。 ”

於是父親妥協了。

今天妥協, 明天也妥協, 妥協到最後, 父女倆走到了反目成仇的這一步。

最後這300萬, 把親情徹底撕裂。

親情和金錢哪個重要, 這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 這兩樣, 本來就不應該放到天平的兩端衡量。

可是生活中為了金錢反目成仇的例子絕不鮮見, 成都這位憤怒而無奈的父親, 不過是為人潮人海中上演的一幕幕人生悲喜劇增添了最新的一出劇碼。

追逐財富, 喜歡金錢, 這不是錯。 但把金錢看得比什麼都重, 這就錯了。

成都父女反目這件事, 歸根結底, 還是把金錢和親情的位置弄顛倒了。

沒有錢當然是萬萬不能的, 但是金錢絕對不是萬能的。

養兒育女, 提高ta的智商, 注意ta的情商, 最後別忘了還得培養ta的財商。 智商, 情商和財商, 是人立足于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三大基本素質。

財商, 不只是賺錢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怎麼認識金錢, 怎麼對待金錢, 是駕馭財富, 還是被財富駕馭, 這一點相當重要。

跟孩子好好談談“錢”

對孩子的財商教育, 很多人真沒這個意識, 即使有聽說過這個概念的, 也覺得離自己有點遠。

網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不要嫌棄性教育早, 因為壞人永遠不會嫌你的孩子小。 ”

財商教育也一樣, 你不跟孩子談錢, 將來總會有人會以一種令人崩潰的方式, 來和ta好好談談。 而這, 肯定是你不想看到的。

跟孩子談錢, 公認的最好時機是7到12歲之間, 孩子太小的話, 不會有啥效果, 到了16歲, 再談也沒用了。 16歲的孩子, 性格愛好審美金錢觀世界觀已經基本定型, 不會有啥大變化了。

和孩子談錢,父母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告訴孩子,“爸媽的錢就是你的錢”,或者“等你長大了,爸媽的錢都是你的”。

雖然事實上這話不算錯,但你心裡知道就行了,別這麼敞敞亮亮地告訴孩子。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明白,我們家有錢,但那是我們通過勞動掙來的,而你,沒錢。

如果想擁有金錢,孩子,你可以通過自己的付出來獲取。比如飯後洗碗,打掃庭院,幫忙洗菜擇菜。有付出,才有收穫。

或者用啟發式思維:爸爸媽媽在為這個家努力工作,孩子,你能為我們的家做點什麼呢?

金錢最終還是要和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掛鉤,對孩子來說,就是玩具、衣服、一頓美味的大餐。

孩子喜歡什麼,就給ta買什麼,而且買很多,好多家長都這樣。畢竟在玩具衣服美食這些小事上,大多數父母都是不差錢的。

然而這是不對的。

比如,孩子喜歡玩具汽車,於是爸爸買了媽媽買,爺爺奶奶買了外公外婆也買,過生日送一台,考試完了送一台,放暑假送一台,放寒假也送一台,最終家裡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玩具汽車堆出十幾台,機械的電動的遙控的大型的袖珍的,充分滿足孩子的喜好。

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買製作精良的玩具,不要多,三五台即可。同時告訴孩子,想要體驗更多玩具的樂趣,可以和小夥伴們交換。

佔有物資,適度為好。因為適度,孩子才會珍惜。讓孩子學會珍惜,珍惜金錢,珍惜父母的付出,這就是簡單的財商教育。

而最最基本的財商教育,可以從讓孩子去超市打醬油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ta可以知道三件事:金錢可以買到物資;這些物資應該是有用的、生活中需要的;在得到這些物資的過程中,ta是可以幫助家人的。

而你,至少能自豪的在朋友圈裡宣佈:“我兒子(女兒)都會打醬油了。”

和孩子談錢,父母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告訴孩子,“爸媽的錢就是你的錢”,或者“等你長大了,爸媽的錢都是你的”。

雖然事實上這話不算錯,但你心裡知道就行了,別這麼敞敞亮亮地告訴孩子。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明白,我們家有錢,但那是我們通過勞動掙來的,而你,沒錢。

如果想擁有金錢,孩子,你可以通過自己的付出來獲取。比如飯後洗碗,打掃庭院,幫忙洗菜擇菜。有付出,才有收穫。

或者用啟發式思維:爸爸媽媽在為這個家努力工作,孩子,你能為我們的家做點什麼呢?

金錢最終還是要和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掛鉤,對孩子來說,就是玩具、衣服、一頓美味的大餐。

孩子喜歡什麼,就給ta買什麼,而且買很多,好多家長都這樣。畢竟在玩具衣服美食這些小事上,大多數父母都是不差錢的。

然而這是不對的。

比如,孩子喜歡玩具汽車,於是爸爸買了媽媽買,爺爺奶奶買了外公外婆也買,過生日送一台,考試完了送一台,放暑假送一台,放寒假也送一台,最終家裡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玩具汽車堆出十幾台,機械的電動的遙控的大型的袖珍的,充分滿足孩子的喜好。

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買製作精良的玩具,不要多,三五台即可。同時告訴孩子,想要體驗更多玩具的樂趣,可以和小夥伴們交換。

佔有物資,適度為好。因為適度,孩子才會珍惜。讓孩子學會珍惜,珍惜金錢,珍惜父母的付出,這就是簡單的財商教育。

而最最基本的財商教育,可以從讓孩子去超市打醬油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ta可以知道三件事:金錢可以買到物資;這些物資應該是有用的、生活中需要的;在得到這些物資的過程中,ta是可以幫助家人的。

而你,至少能自豪的在朋友圈裡宣佈:“我兒子(女兒)都會打醬油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