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兒科告急背後 請對一線醫生多些體諒

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名兒內科醫生, 在一夜診療67個孩子、3次大搶救、若干次小搶救之後, 於1月27日腦血管破裂, 倒在了患兒床邊。 同一天, 同一科室的一名規培醫生連軸轉, 感染上了腦炎。 1月28日, 記者瞭解到, 當晚醫院集合了全院的專家力量, 對勞累過度導致腦血管破裂的醫生進行了全力搶救。 (1月28日澎湃新聞)

假如將這件事與這家醫院當天發生的另一件事聯繫在一起, 就會讓人五味雜陳。 1月28日, 連雲港海州公安微警務發佈通報, 27日2時38分, 一名3歲患兒的家長因沒有及時找到醫生, 打砸急診值班室內的電腦、印表機等物品。 當時, 這名醫生正在另一處搶救患者。

儘管該通報指出, 第一人民醫院另兩名醫生的病情與此案當事人無關, 但兩件事同時發生, 不能不讓人思考。 因兒科醫生荒, 該院急診醫生分擔了部分兒科工作, 沒被急診患兒家長及時找到完全可以理解,

何況家長當時面臨的事情只是看一看皮試結果。 不知這位家長知道幾乎在自己打砸醫院的同時, 一名兒科醫生倒下了, 會是什麼心情。

家長鬧事與醫生累倒同樣存在內在關聯。 待遇低、工作累、風險高, 是很多人不願意做兒科醫生的幾大原因。 除了兒科診療比較困難外, 更關鍵的是, 孩子是家長的寶貝疙瘩, 受一點委屈或怠慢, 家長往往表現得更有戾氣。 兒科已成為醫患衝突的重災區, 導致兒科醫生的數量難以增加, 甚至出現改行或辭職等現象。 兒科醫生少了, 現有兒科醫生就會更累, 他們累倒累病, 自然會讓兒科資源更加緊缺。

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帶給社會的啟示是, 化解兒科醫生荒, 需要從各方面發力。

其中, 降低兒科醫生的職業風險, 是極其重要的方面。 假如兒科醫生總是在惶恐中工作, 則難以增加兒科醫生的職業吸引力。

文/羅志華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 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