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標本大師做出的昆蟲出比彩虹更驚豔,我竟然會有被蟲子治癒的一天

很多人天不怕地不怕, 就怕蟲子,

看到蟲子的圖就恨不得把手機直接扔飛:

這是病, 得治。

現在, 狂丸這裡就有一份速效藥:

看看這個呈棱鏡狀分佈的昆蟲標本,

仿佛是一頂紫色花冠,

沒有絲毫噁心之感, 反而典雅高貴。

如果說標本是治癒「昆蟲恐懼症」的良藥,

那作者克里斯多夫·馬利就是這個神醫。

身為藝術家的他也一度非常懼怕各種昆蟲,

但鼓起勇氣直面恐懼之後,

他發現昆蟲中竟蘊含了無限的設計項目。

為了創作出更加唯美的昆蟲藝術作品,

馬利不僅要在昆蟲市場上精挑細選,

還得親自深入世界各地的深山野林,

用捕網嘗試捕捉各種奇異珍稀的昆蟲。

夜晚也是馬利填充自己素材庫的好時機,

只需一盞照明燈即可吸引各路昆蟲前來朝拜,

幕布上的這只「長臂天牛」是當晚最大收穫,

其背紋恰好與古代印加部落的戰鬥圖騰相似。

被選中的昆蟲會進行尖端的真空處理,

偶爾還需用石墨等顏料適當地調色補色,

讓美更長久地駐留在標本中。

完成繁雜的標本製作工序後,

馬利會依據形狀等特性佈置標本,

最後再將它們裱入畫框收藏起來。

於是, 壽命短暫的昆蟲,

在標本形態下擁有了超越時間的美。

馬利作品中最輕盈動感的就是這些「豆娘」,

淡琥珀色的虹彩翅膀,

有著建築般的結構美感。

很多人分不清豆娘和蜻蜓的區別,

其實相比之下,豆娘明顯嬌小很多,

它們是世界上最為脆弱的昆蟲之一,

如果蜻蜓是禦姐,那豆娘就是蘿莉。

這些豆娘棲息于人跡罕至的菲律賓偏遠地區,

從頂部的翡翠綠漸變至底部的深鈷藍,

堪稱世界上最豔麗的豆娘族群。

「吉丁蟲」同樣色澤鮮豔,

它們體表具有多種金屬光澤,

因此也被稱作「彩虹之眼」。

藍色吉丁是馬利從菲律賓捉到的,

紅色吉丁來自蘇門答臘島,

恰好與亞洲綠色吉丁組成了完美搭檔。

來自熱帶的象鼻蟲三兄弟站成一排,

仿佛在用自身的色彩訴說家鄉風情,

雖然象鼻蟲因破壞農作物而臭名昭著,

但你卻無法否認,它們還挺可愛的。

鍬形蟲背對背擺出不可突破的防禦陣勢,

它們有著古木的質感與青銅色的外骨骼,

就算體型龐大、外形兇悍卻仍熱愛和平,

看到它們不僅不慌,還多了份安全感。

形似小提琴的甲蟲是「琴步甲」,

只分佈在馬來西亞,

扁平的身軀讓它們得以在樹皮下生存。

必要時它們會釋放出毒性酸進行防禦,

足以讓人手麻痹24小時。

翅膀退化的「步行竹節蟲」,

兩雙超級迷你的翅膀並不能用於飛翔。

相比之下「竹節蟲」就優越多了,

其閃亮的金色雙翼能閃瞎進犯的侵略者,

遇敵戰略基本就是扔個閃光彈立馬跑路。

同級別的偽裝大師還有「枯葉螳螂」,

馬利替這些螳螂進行了適當的染色,

才得以保留並展現出如此美麗的色調。

這只「大王花金龜」,

是全球最頂尖的重量級甲蟲選手,

但它們是沒什麼攻擊欲的食草動物,

所以很多昆蟲愛好者熱衷於把它當寵物。

這只蟬就更不一般了,

正是蟬中王者「帝王蟬」,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蟬,

其蟬鳴聲甚至能與猿啼相提並論。

而常見的蝗蟲居然也有這樣魅惑的品種,

它們是「藍翼綠巨蝗」,

身形巨大,最大翅展可達20多釐米。

至於這只色彩斑斕的,

應該是昆蟲界最美的「蝴蝶」吧?

但其實它是「旌蛉」,發音和精靈相同。

別看「旌蛉」現在靈氣十足,

其幼蟲卻是一種陰險狡詐的捕食者,

它們會埋伏在自己挖的沙坑陷阱中,

將路過的其他昆蟲毫不留情地吃掉,

蛻變為成蟲之後才變成了素食主義者。

接著往下看,這總該是「蝴蝶」了?

可惜它又雙叒叕不是,而是一隻蛾子。

不過,這跟狂丸認識的蛾子,

完全是兩種生物。

原來它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日落蛾」,

傳說5-7月時可以欣賞到它們成群飛過。

「日落蛾」風情無限的色彩並非來自色素,

而是源於其翅膀上帶狀鱗片的微觀結構,

它干涉了光線的行進並讓光形成了散射,

於是也因此成為了光學領域的研究物件。

自從183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開始,

「日落蛾」的彩翼就被用於製作各色珠寶,

其實它的翅膀是帶有毒性的,

但既然這麼好看,毒就毒吧。

美到不像蛾子的蛾子標本還有很多,

這只「錦燕蛾」是亞洲最大最優雅的飛蛾,

翅膀尾部的質感如天鵝絨一般柔軟。

金屬色調爆棚的「斑蛾」,

一看就知道它的毒性不淺。

酷似噴氣式戰鬥機的是「彗星尾天蠶蛾」,

奇特的是,

它們生來便不具備用來進食的「口器」,

一輩子所有的飯在毛毛蟲階段就吃完了,

這也意味著它們最多只能活10天左右。

與之相似的是這種「大尾天蠶蛾」,

標本將它維持在了日常休息的狀態:

前翅展開至水準,

後翅交叉而雙足伸展向外,

在馬利看來這就是它們最美的靜態瞬間。

上圖通體金黃的「大尾天蠶蛾」是雄性,

雌性呈淺薄荷綠色,

但在斑紋、鱗片等方面稍遜一籌。

雖然是「害蟲」,

但是這些蛾子被馬利變成了藝術品,

可謂另一種「飛蛾撲火」的意境。

蛾子已經如此美麗,蝴蝶就更不用說:

「玫瑰青鳳蝶」僅存於新幾內亞高地,

特點是翅膀上耀眼的紫斑。

「藍尾翠鳳蝶」仿佛泛著翠綠色的青光,

是來自印尼島嶼上的明星級蝴蝶。

「玫瑰水晶眼蝶」的翅脈清晰可見,

翅膀除略微泛紅的尾部幾乎完全透明,

自帶櫻花般的日式美。

相比之下「黑脈帛斑蝶」則似中國水墨,

纖細的身軀難以駕馭寬實的翅膀,

所以它們極少扇動翅膀,多靠滑翔行進,

因為帶有毒性才免遭捕食。

美麗的蝴蝶給了馬利最多的靈感,

他將形狀顏色統一的「菲粉蝶」疊放成環,

讓標本呈現出秋日落葉般的寧靜優雅,

同時也塑造出良好的立體層次感。

還將成群的「藍色閃蝶」呈動態堆疊,

恰似春暖花開之際的碧海連天之景,

又好像深不見底的遙遠夢境,

這幅美不勝收的作品價格高達29萬元。

看過這些做工精美各具特色的昆蟲標本,

反正狂丸的「昆蟲恐懼症」是好了很多:

下一步進化方向,貝爺。

↓猛戳左下角「瞭解更多」,更多精彩就在下方

馬利作品中最輕盈動感的就是這些「豆娘」,

淡琥珀色的虹彩翅膀,

有著建築般的結構美感。

很多人分不清豆娘和蜻蜓的區別,

其實相比之下,豆娘明顯嬌小很多,

它們是世界上最為脆弱的昆蟲之一,

如果蜻蜓是禦姐,那豆娘就是蘿莉。

這些豆娘棲息于人跡罕至的菲律賓偏遠地區,

從頂部的翡翠綠漸變至底部的深鈷藍,

堪稱世界上最豔麗的豆娘族群。

「吉丁蟲」同樣色澤鮮豔,

它們體表具有多種金屬光澤,

因此也被稱作「彩虹之眼」。

藍色吉丁是馬利從菲律賓捉到的,

紅色吉丁來自蘇門答臘島,

恰好與亞洲綠色吉丁組成了完美搭檔。

來自熱帶的象鼻蟲三兄弟站成一排,

仿佛在用自身的色彩訴說家鄉風情,

雖然象鼻蟲因破壞農作物而臭名昭著,

但你卻無法否認,它們還挺可愛的。

鍬形蟲背對背擺出不可突破的防禦陣勢,

它們有著古木的質感與青銅色的外骨骼,

就算體型龐大、外形兇悍卻仍熱愛和平,

看到它們不僅不慌,還多了份安全感。

形似小提琴的甲蟲是「琴步甲」,

只分佈在馬來西亞,

扁平的身軀讓它們得以在樹皮下生存。

必要時它們會釋放出毒性酸進行防禦,

足以讓人手麻痹24小時。

翅膀退化的「步行竹節蟲」,

兩雙超級迷你的翅膀並不能用於飛翔。

相比之下「竹節蟲」就優越多了,

其閃亮的金色雙翼能閃瞎進犯的侵略者,

遇敵戰略基本就是扔個閃光彈立馬跑路。

同級別的偽裝大師還有「枯葉螳螂」,

馬利替這些螳螂進行了適當的染色,

才得以保留並展現出如此美麗的色調。

這只「大王花金龜」,

是全球最頂尖的重量級甲蟲選手,

但它們是沒什麼攻擊欲的食草動物,

所以很多昆蟲愛好者熱衷於把它當寵物。

這只蟬就更不一般了,

正是蟬中王者「帝王蟬」,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蟬,

其蟬鳴聲甚至能與猿啼相提並論。

而常見的蝗蟲居然也有這樣魅惑的品種,

它們是「藍翼綠巨蝗」,

身形巨大,最大翅展可達20多釐米。

至於這只色彩斑斕的,

應該是昆蟲界最美的「蝴蝶」吧?

但其實它是「旌蛉」,發音和精靈相同。

別看「旌蛉」現在靈氣十足,

其幼蟲卻是一種陰險狡詐的捕食者,

它們會埋伏在自己挖的沙坑陷阱中,

將路過的其他昆蟲毫不留情地吃掉,

蛻變為成蟲之後才變成了素食主義者。

接著往下看,這總該是「蝴蝶」了?

可惜它又雙叒叕不是,而是一隻蛾子。

不過,這跟狂丸認識的蛾子,

完全是兩種生物。

原來它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日落蛾」,

傳說5-7月時可以欣賞到它們成群飛過。

「日落蛾」風情無限的色彩並非來自色素,

而是源於其翅膀上帶狀鱗片的微觀結構,

它干涉了光線的行進並讓光形成了散射,

於是也因此成為了光學領域的研究物件。

自從183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開始,

「日落蛾」的彩翼就被用於製作各色珠寶,

其實它的翅膀是帶有毒性的,

但既然這麼好看,毒就毒吧。

美到不像蛾子的蛾子標本還有很多,

這只「錦燕蛾」是亞洲最大最優雅的飛蛾,

翅膀尾部的質感如天鵝絨一般柔軟。

金屬色調爆棚的「斑蛾」,

一看就知道它的毒性不淺。

酷似噴氣式戰鬥機的是「彗星尾天蠶蛾」,

奇特的是,

它們生來便不具備用來進食的「口器」,

一輩子所有的飯在毛毛蟲階段就吃完了,

這也意味著它們最多只能活10天左右。

與之相似的是這種「大尾天蠶蛾」,

標本將它維持在了日常休息的狀態:

前翅展開至水準,

後翅交叉而雙足伸展向外,

在馬利看來這就是它們最美的靜態瞬間。

上圖通體金黃的「大尾天蠶蛾」是雄性,

雌性呈淺薄荷綠色,

但在斑紋、鱗片等方面稍遜一籌。

雖然是「害蟲」,

但是這些蛾子被馬利變成了藝術品,

可謂另一種「飛蛾撲火」的意境。

蛾子已經如此美麗,蝴蝶就更不用說:

「玫瑰青鳳蝶」僅存於新幾內亞高地,

特點是翅膀上耀眼的紫斑。

「藍尾翠鳳蝶」仿佛泛著翠綠色的青光,

是來自印尼島嶼上的明星級蝴蝶。

「玫瑰水晶眼蝶」的翅脈清晰可見,

翅膀除略微泛紅的尾部幾乎完全透明,

自帶櫻花般的日式美。

相比之下「黑脈帛斑蝶」則似中國水墨,

纖細的身軀難以駕馭寬實的翅膀,

所以它們極少扇動翅膀,多靠滑翔行進,

因為帶有毒性才免遭捕食。

美麗的蝴蝶給了馬利最多的靈感,

他將形狀顏色統一的「菲粉蝶」疊放成環,

讓標本呈現出秋日落葉般的寧靜優雅,

同時也塑造出良好的立體層次感。

還將成群的「藍色閃蝶」呈動態堆疊,

恰似春暖花開之際的碧海連天之景,

又好像深不見底的遙遠夢境,

這幅美不勝收的作品價格高達29萬元。

看過這些做工精美各具特色的昆蟲標本,

反正狂丸的「昆蟲恐懼症」是好了很多:

下一步進化方向,貝爺。

↓猛戳左下角「瞭解更多」,更多精彩就在下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