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走尋常路!這些村子脫貧致富各有新招!

1月18日, 市第四批百佳攝影點(扶貧村)現場會在歙縣杞梓裡鎮坡山召開。 市攝影產業領導組、市攝影產業辦、市文聯及相關區縣分管領導,

區縣攝影辦負責人、第四批8個百佳攝影點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員、攝影點所在地負責人齊聚一堂, 通過實地考察、經驗交流, 共謀攝影扶貧良策,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正所謂, 坡山一晤、生機勃勃, 攝影扶貧掀開黃山鄉村振興新篇章。

竦塘村:教育研學“一條線”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徽州區西溪南鎮竦塘村

特色名片:徽州教育村

打造品牌:古徽州教育研學黃金線

竦塘村有著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悠久的人文景觀, 該村背倚《新安志》所稱“歙縣第二名山”的金竺山, 登山而上可瞰黃山市所在地屯溪區的大半面貌及黃山天都峰。 竦塘古有十二景, 舊時有“十裡長街”之盛, 有“徽州教育村”之譽, 2016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從第一狀元縣到徽州府, 從陶行知啟蒙館到陶行知紀念館, 從休甯中學到歙縣中學, 從潈川小學到新安小學, 從伊坑小學到隆阜四女中……這是一條民國時期徽州教育的跋涉之路, 這也是一條徽州教育的傳承之路, 這還是一條徽州文化的解碼之路。

而竦塘, 正是這條“古徽州教育研學黃金線”上耀眼的一顆明珠。

令人驚歎的是, 竦塘村鄭村常住人口僅有200餘人, 卻出了四五十位教師, 既有教授博導、專家、學者, 遍及海內外, 也有中小學教師, 在徽州本地兢兢業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大學生, 都有人從事教育事業。

近年來, 竦塘村因地制宜, 以市場為導向, 以產業為基礎,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大力發展苗木種植業、小黃牛特色養殖業, 加快建造幸福竦塘村, 打造黃山北站後花園。 下一步, 將通過百佳攝影點的推動, 進一步打響“徽州教育村”特色名片, 打造“古徽州教育研學黃金線”品牌, 探索推進“攝影+研學+旅遊+扶貧”, 助力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泗溪村:行攝休閒“一條溝”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黟縣宏村鎮泗溪村

特色名片:生態+特產+建築+古道

打造品牌:生態休閒行攝遊

泗溪村地處一條山溝之中, 連接黟縣、休寧縣兩地, 是省級貧困村。 這裡景觀資源豐富, 有溪頭瀑布、黟太古道、唐源橋遺址、石獅門、棠棣嶺怪石、千年香榧王等景觀。

還有獨一無二的徽派土樓群, 其建築材料取材於大自然的泥土原土, 運用古代“版築”技術並融入“徽派馬頭牆”的建築元素而形成徽派土樓特有風格, 是徽派古民居建築中的一種獨特樣式, 是傳統建築文化與大自生態環境高度融合的一種建築形態, 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建築價值和美學價值, 是對傳統徽州建築文化的一種豐富和補充, 是一種不可複製的傳統稀缺資源, 無論是建築形制、還是藝術審美, 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標本性示範意義。

下一步, 泗溪村將以列入第四批百佳攝影點為契機, 利用好相關扶持政策, 挖掘自身資源稟賦, 打造“泗溪•曆舍一日遊”行攝圈:曆舍土樓——泗溪觀香榧王(樹齡近千年, 單株產千斤)——石門峽谷探秘(觀石獅門)——甲溪戲水(臨溪浴足、撿奇石)——觀瀑走古道(途中可在東坑、曆舍或甲溪村、溪頭品農家樂)。同時,開發泗溪三寶(香榧、葛粉、苦丁茶)產品,並利用好泗溪與市級百佳攝影點梘潭景區緊依相連,緊鄰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木坑竹海、協裡等景區區位優勢,串連並線實行優勢互補、一體化打造生態休閒行攝遊產品,以攝影助力扶貧。

煉丹石:萬綠從中“一點紅”

(煉丹石 吳振定 攝)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祁門縣新安鎮龍源村煉丹石

特色名片:文化+生態+紅色

打造品牌:紅綠相融 星火燎原

煉丹石隸屬祁門縣新安鎮龍源村,位於海拔1300米的仙寓山脈南部,總面積19000餘畝,區域內山勢陡峭,林蔭蔽日,其間有土樓16幢,有“V”型大峽谷和稱作九龍仙池的九層瀑布。有巨石若干,其中高約10米、體積500立方米左右的一塊巨石,即為煉丹石,據傳為黃帝煉丹之地。煉丹石頂部平坦、面積約30平方,一側石壁留有明代崇禎年間的摩崖石刻。

據《祁門縣誌》記載,1931年1935年中共農民團300余人在煉丹石一帶活動,配合遊擊隊打土豪、送情報、救護紅軍傷患,仙寓山頂的卡子門留存有當年紅軍作戰的石壘戰壕200余米。1935年5月,中共祁秋(浦)貴(池)中心縣委,轉入煉丹石活動,縣委書記黃南山在此發展16名黨員,建立2個黨支部,領導開展遊擊鬥爭,後被判徒殺害。 厚重的黨史資料和光輝的戰鬥歷程,使其具備建設成為紅色課堂、黨建基地的豐厚資源。

列入第四批百佳攝影點後,該村將深入挖掘黨史資料,尋找煉丹石的紅色基因,收集豐富史料,建立紀念遺址,完善路標、景點標識牌,設立黨史資料、文物展示館,選定培訓2名以上講解員,建成紅色課堂、黨建陣地;同時,結合煉丹石自然資源,形成紅色傳承與綠水青山相融合的鄉村旅遊景區。按照紅色資料展示、餐飲和基礎設施的先後順序,分期落實經費、推進,力爭4月中旬初見雛形,6月上旬完成所列建設內容,迎接接待高潮。

大坑源:攝影探秘“一個人”

(大坑源 胡寧 攝)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歙縣岔口鎮大坑源村

特色名片:登上南極中國第一人

打造品牌:探秘農業攝影遊

大坑源村位於歙縣岔口鎮西南部,與武陽鄉接壤,由原大孟村、胡家山村、高演村3個行政村合併而成。這裡海拔並不高,但卻異常開闊,緩緩的弧型如一把張開的扇子,柔柔地將半山的諸多小村莊都嵌入其中,呈現出別樣的風景。

大坑源林山土屋有300多年的歷史,據說戰亂時期,有兩兄弟從河南逃避戰亂移居深山,現已發展到68戶, 100多棟土屋,還保存著祠堂、寺廟,前往此村還會路遇“千步雲梯”“官運石”和“起死回生樹”等景觀。近幾年,該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依託當地山村旅遊資源優勢以及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引來省內外喜愛攝影旅遊者和探秘者。

大坑源村還是第一個登上南極的中國人——張逢鏗的故鄉。張逢鏗畢業于湖南大學礦冶系,1952年12月1日,他由香港乘船赴美留學,相繼在新墨西哥採礦理工學院和聖路易大學地球物理及物理勘探專業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58年11月17日清晨6時15分,時年36歲的張逢鏗博士雙腳離開飛機的舷梯,踏上南極羅斯灣機場的大地,成為第一位踏上南極大陸的中國人。現在,大坑源村仍保留有張逢鏗故居。

當天的會上,市攝影辦主任倪國華就修繕和挖掘踏上南極中國第一人張逢鏗故居旅遊資源等提出建議,歙縣分管副縣長現場表態,下一步將以列入百佳攝影點為起點,利用優勢資源,打造探秘農業攝影旅遊品牌,為當地脫貧做出應有貢獻。

雙源村:訪古探幽“一古道”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歙縣昌溪鄉雙源村

特色名片:文昌古道+鳳鳴岐山

打造品牌:戶外徒步美食體驗遊

雙源村地處歙縣昌溪鄉東部高山上,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地質多以泥質岩類和花崗岩為主,屬中山峽谷地貌,山地坡度90%在30度以上,農戶住房階梯分佈,村內土樓與典型徽派民居相交映,美不勝收。

文昌古道從雙源村下壩的壩嶺嶺腳起,途經岔口鎮文山店至岔口村止,全長約6公里,路寬1.8米。沿路鋪設的青石板路道保存完好,是古時大洲源與昌源兩地百姓日常往來、外出經商、讀書趕考、運送物資的重要通道,途中有6個路亭供山民勞作和走親訪友歇息。近百年來,古道沿途曾布有涼亭、茶館、客棧、商鋪,浙江商人也常穿梭于這條古道,前往歙縣、績溪、旌德等地做生意。文昌古道還是一條紅色線路,由於地勢險要,解放前,遊擊隊員經常在這一帶活動。古道地勢高遠,視野開闊,遠山、村莊、道路、河流、菜畦、盡收眼底,構成一幅絕妙圖畫。2015年以來,來文昌古道的攝影發燒友絡繹不絕,文昌古道已成為我市新的攝影旅遊聚焦點。

雙源村還有一個鳳岐自然村,取自鳳鳴岐山之意,掩映在山林之中,給人以“幽、險、秀、野”的自然美感。這裡山珍特產豐富,有香椿、蕨菜、春筍、水筍、高山荒地茶、桑葚、野草莓、柿子、板栗、冬筍等,每有客人來訪,村民都會端上一道道美味菜肴:土豬肉燒蕨菜、土豬肉燉筍、土豬肉燉蕨幹筍乾等,美食體驗令人流連忘返。

桃源村:生態民俗“一朵花”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歙縣溪頭鎮桃源村

特色名片:荷花基地+保熟節民俗+綠色生態

打造品牌:民俗體驗賞花攝影遊

桃源村由桃嶺、桃坑和考坑3個村合併而成,全村主要經濟收入以茶葉菊花為主,2015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

桃源村芽塘下有荷花基地近百畝,始建於2016年,目前已初具規模,現栽種荷花品種10餘個,有觀光亭、觀光步道等配套基礎設施。荷花基地視野遼闊,依山伴水,亭閣步道相映襯,每到荷花盛開時節,蓮葉無窮碧、荷花別樣紅,一派田園風光美景。桃源村還有流傳幾百年的傳統民俗保熟節,每年農曆六月初一開始,這裡就按姓氏排出柯、汪、葉、洪等各“家”的保熟節,做各色各樣的包子、蒸糕,端上看家好菜,開桌設宴,邀來親朋好友共同品嘗美食,祈求豐收到來。2016年開始,當地挖掘荷花基地和保熟節民俗資源,連續兩年舉辦荷花節暨美食保熟節,吸引周邊遊客4萬余人次。

桃源村生態環境極佳,有鳳凰山、橫心嶺兩座海拔千米大山和多處人文自然景觀:千畝高山茶園氣勢壯觀,數百年廟宇至今香火不斷,高山土樓景色秀麗,紅豆杉等古樹繞村,高山蔬菜連片品色俱佳,還有未開發探索的洞穴等,引人入勝。

下一步,桃源村將以村部所在地芽塘下為中心點,向考坑、東峰、銀窩、中店、桃嶺等地輻射,發揮各自優勢,打造生態休閒、觀光攝影延伸線路,爭取高山滑翔項目落地、培養發展農家樂,努力打造生態美麗新桃源。

萬二村:非遺文化“一雕花”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歙縣昌溪鄉萬二村

特色名片:徽州三雕+石頭村+田園風光

打造品牌:田園觀光非遺攝影游

萬二村地處歙縣昌溪鄉西南部山間,村內民居呈梯狀分佈,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是遠近聞名的石頭村,一道道石磅在山坡的斜面上壘成一片片方圓之地,村中房屋就建在這些高高的石磅之上。村中隨處可見齊整的青石街道,石階逶迤,連通村莊的每個角落。

萬二村全村90%的住宅均為明清時期所建的徽派建築,有著“無宅不雕花”的傳統。穿行古村,隨處可見磚雕、木雕、石雕,其雕刻技法一般多為浮雕,兼有透雕、圓雕、線雕與多種技法的並用。三雕題材受儒文化影響頗深,多為情節化人物、故事,如神話典故、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生活習俗等。不僅如此,幾乎每座老屋門簷、窗沿上都有栩栩如生的壁畫,以儒家思想和喜慶祝福為主要內容,以工筆帶寫意為技法,和徽州三雕“石雕、磚雕、木雕”一起,成為村內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萬二村屬丘陵山區,平均海拔高度在200-300米之間,土層深且鬆散,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村後龍王尖山脈有富足的水資源,周公坑從村前流淌而過,村外多棵高大挺拔柏樹環繞,形成天然的防風屏障。對面山巒連綿起伏,晨曦雲霧變化莫測,構成一幅自然和諧的村居美圖。

萬二村現是戶外旅遊、攝影采風的上佳之地,2017年11月,同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簽署旅遊扶貧協定,創辦合作基地,揭開鄉村旅遊序幕。

前山村:觀光採摘“一樹桔”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歙縣街口鎮前山村

特色名片:古村觀光+柑桔採摘

打造品牌:休閒採摘攝影遊

前山村位於新安江東岸,距離浙江威坪鎮僅15分鐘車程,距離千島湖也僅需40分鐘左右車程,是黃山至千島湖的必經之地,重點打造的“皖浙1號旅遊公路”穿村而過。域內主要有觀光桔園、前山老村落等景觀,整個村落形如蝴蝶,保存有從清代至上個世紀90年代反映各個歷史特點的140余間土坯房。村莊後的和尚凸攝影點,左手可見煙波浩渺的千島湖,右手放眼山水奇秀的皖南山區星羅棋佈高山村落。

前山村是有名的“三口蜜桔”原產地之一,柑桔資源非常豐富,山水風光也很秀麗,從2006年武(陽)新(溪口)前(山)公路開通後,陸續有浙江一帶遊客來到前山村。“他們來這裡拍照片,到桔園裡自己摘桔子,然後再吃個農家飯,這讓我們意識到發展柑桔採摘攝影旅遊的潛力。”當地村民說,為做好攝影採摘旅遊文章,他們啟動了桔園改造工程,通過本地優選和外地引進的方式,改良優化桔園,充分考慮早熟、中早熟、晚熟、特晚熟的品種特性,發展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柑橘品種,延長柑橘上市和採摘期,發展柑桔採摘攝影旅遊,讓遊客親自進入桔園採摘,體驗採摘樂趣的同時觀賞高山桔園生態風光。

近年來,前山村在打造精品觀光桔園的同時,還對桔園內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在桔園內修建觀光迴圈幹道、觀光涼亭和蓄水池,優化環境,方便遊客觀光、採摘、攝影。

攝影扶貧的坡山故事

現如今提起坡山,這可是攝影圈裡的熱詞,然而5年前,這裡卻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深山小村。歙縣坡山村黨支部書記方四清在市第四批百佳攝影點(扶貧村)現場會上,向大家述說了坡山故事和他的坡山夢。

2013年3月17日,天下著濛濛細雨,歙縣論壇的網友“魚”打來電話,問方四清第二天坡山出現雲海的幾率有多大。“應該幾率很大,你們今晚過來吧。”得到肯定答覆後,當晚一行6人直奔坡山,第二天坡山雲海浩渺壯闊,讓大家不虛此行。讓方四清想不到的是,3月18日晚7點多鐘,當天早上的坡山雲海景觀在央視新聞聯播中播放了,而且播放了2分16秒,這讓他驚訝不已。也正是因為這次機會,坡山的知名度更大了,慕名來坡山攝影的人更多了,方四清發展坡山攝影旅遊的決心也更堅定了。

2013年5月,方四清組織坡山當時家庭條件和地理位置比較好的5戶村民去太平湖學習,回來後開辦了坡山的第一批農家樂。同時,成立農家樂旅遊文化協會,做到“統一宣傳、統一接待、統一分配、統一定價、統一管理”,保障農家樂接待品質和客源。慢慢的,坡山因為攝影名氣越來越大,來的遊客也越來越多,為做好攝影旅遊接待工作,經過2年多的探索,一種新的想法在方四清腦海中產生,他於2015年元月份成立了四季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生態農業促進鄉村旅遊發展,吸收村民入股(土地入股),共同參與,依靠大家的力量和努力,將坡山建成有山水依託、鄉土記憶、地域特色的休閒旅遊名村,提高村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使坡山攝影休閒旅遊產業更健康發展。

近年來,坡山村共獲上級政府及村民自籌資金1000余萬元,建設村莊基礎設施、整治村域旅遊環境,以精准定位為著力點、以全域旅遊為切入點、以宣傳行銷為支撐點、以共用發展為落腳點,大力發展攝影旅遊產業,取得明顯成效。

據統計,2013年開始發展攝影旅遊,農家樂從當時5戶發展到2017年的18戶,能同時接待460餘人住宿,農家樂接待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蛻變;年遊客接待量從2013年的1000餘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6萬餘人次,旅遊年收入從2013年的8萬餘元增長到2017年的600余萬元。2017年,坡山通過攝影旅遊帶動脫貧10戶20人。

這,就是攝影扶貧的坡山故事。

圖片除特別署名為,均為各村提供。

單株產千斤)——石門峽谷探秘(觀石獅門)——甲溪戲水(臨溪浴足、撿奇石)——觀瀑走古道(途中可在東坑、曆舍或甲溪村、溪頭品農家樂)。同時,開發泗溪三寶(香榧、葛粉、苦丁茶)產品,並利用好泗溪與市級百佳攝影點梘潭景區緊依相連,緊鄰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木坑竹海、協裡等景區區位優勢,串連並線實行優勢互補、一體化打造生態休閒行攝遊產品,以攝影助力扶貧。

煉丹石:萬綠從中“一點紅”

(煉丹石 吳振定 攝)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祁門縣新安鎮龍源村煉丹石

特色名片:文化+生態+紅色

打造品牌:紅綠相融 星火燎原

煉丹石隸屬祁門縣新安鎮龍源村,位於海拔1300米的仙寓山脈南部,總面積19000餘畝,區域內山勢陡峭,林蔭蔽日,其間有土樓16幢,有“V”型大峽谷和稱作九龍仙池的九層瀑布。有巨石若干,其中高約10米、體積500立方米左右的一塊巨石,即為煉丹石,據傳為黃帝煉丹之地。煉丹石頂部平坦、面積約30平方,一側石壁留有明代崇禎年間的摩崖石刻。

據《祁門縣誌》記載,1931年1935年中共農民團300余人在煉丹石一帶活動,配合遊擊隊打土豪、送情報、救護紅軍傷患,仙寓山頂的卡子門留存有當年紅軍作戰的石壘戰壕200余米。1935年5月,中共祁秋(浦)貴(池)中心縣委,轉入煉丹石活動,縣委書記黃南山在此發展16名黨員,建立2個黨支部,領導開展遊擊鬥爭,後被判徒殺害。 厚重的黨史資料和光輝的戰鬥歷程,使其具備建設成為紅色課堂、黨建基地的豐厚資源。

列入第四批百佳攝影點後,該村將深入挖掘黨史資料,尋找煉丹石的紅色基因,收集豐富史料,建立紀念遺址,完善路標、景點標識牌,設立黨史資料、文物展示館,選定培訓2名以上講解員,建成紅色課堂、黨建陣地;同時,結合煉丹石自然資源,形成紅色傳承與綠水青山相融合的鄉村旅遊景區。按照紅色資料展示、餐飲和基礎設施的先後順序,分期落實經費、推進,力爭4月中旬初見雛形,6月上旬完成所列建設內容,迎接接待高潮。

大坑源:攝影探秘“一個人”

(大坑源 胡寧 攝)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歙縣岔口鎮大坑源村

特色名片:登上南極中國第一人

打造品牌:探秘農業攝影遊

大坑源村位於歙縣岔口鎮西南部,與武陽鄉接壤,由原大孟村、胡家山村、高演村3個行政村合併而成。這裡海拔並不高,但卻異常開闊,緩緩的弧型如一把張開的扇子,柔柔地將半山的諸多小村莊都嵌入其中,呈現出別樣的風景。

大坑源林山土屋有300多年的歷史,據說戰亂時期,有兩兄弟從河南逃避戰亂移居深山,現已發展到68戶, 100多棟土屋,還保存著祠堂、寺廟,前往此村還會路遇“千步雲梯”“官運石”和“起死回生樹”等景觀。近幾年,該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依託當地山村旅遊資源優勢以及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引來省內外喜愛攝影旅遊者和探秘者。

大坑源村還是第一個登上南極的中國人——張逢鏗的故鄉。張逢鏗畢業于湖南大學礦冶系,1952年12月1日,他由香港乘船赴美留學,相繼在新墨西哥採礦理工學院和聖路易大學地球物理及物理勘探專業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58年11月17日清晨6時15分,時年36歲的張逢鏗博士雙腳離開飛機的舷梯,踏上南極羅斯灣機場的大地,成為第一位踏上南極大陸的中國人。現在,大坑源村仍保留有張逢鏗故居。

當天的會上,市攝影辦主任倪國華就修繕和挖掘踏上南極中國第一人張逢鏗故居旅遊資源等提出建議,歙縣分管副縣長現場表態,下一步將以列入百佳攝影點為起點,利用優勢資源,打造探秘農業攝影旅遊品牌,為當地脫貧做出應有貢獻。

雙源村:訪古探幽“一古道”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歙縣昌溪鄉雙源村

特色名片:文昌古道+鳳鳴岐山

打造品牌:戶外徒步美食體驗遊

雙源村地處歙縣昌溪鄉東部高山上,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地質多以泥質岩類和花崗岩為主,屬中山峽谷地貌,山地坡度90%在30度以上,農戶住房階梯分佈,村內土樓與典型徽派民居相交映,美不勝收。

文昌古道從雙源村下壩的壩嶺嶺腳起,途經岔口鎮文山店至岔口村止,全長約6公里,路寬1.8米。沿路鋪設的青石板路道保存完好,是古時大洲源與昌源兩地百姓日常往來、外出經商、讀書趕考、運送物資的重要通道,途中有6個路亭供山民勞作和走親訪友歇息。近百年來,古道沿途曾布有涼亭、茶館、客棧、商鋪,浙江商人也常穿梭于這條古道,前往歙縣、績溪、旌德等地做生意。文昌古道還是一條紅色線路,由於地勢險要,解放前,遊擊隊員經常在這一帶活動。古道地勢高遠,視野開闊,遠山、村莊、道路、河流、菜畦、盡收眼底,構成一幅絕妙圖畫。2015年以來,來文昌古道的攝影發燒友絡繹不絕,文昌古道已成為我市新的攝影旅遊聚焦點。

雙源村還有一個鳳岐自然村,取自鳳鳴岐山之意,掩映在山林之中,給人以“幽、險、秀、野”的自然美感。這裡山珍特產豐富,有香椿、蕨菜、春筍、水筍、高山荒地茶、桑葚、野草莓、柿子、板栗、冬筍等,每有客人來訪,村民都會端上一道道美味菜肴:土豬肉燒蕨菜、土豬肉燉筍、土豬肉燉蕨幹筍乾等,美食體驗令人流連忘返。

桃源村:生態民俗“一朵花”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歙縣溪頭鎮桃源村

特色名片:荷花基地+保熟節民俗+綠色生態

打造品牌:民俗體驗賞花攝影遊

桃源村由桃嶺、桃坑和考坑3個村合併而成,全村主要經濟收入以茶葉菊花為主,2015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

桃源村芽塘下有荷花基地近百畝,始建於2016年,目前已初具規模,現栽種荷花品種10餘個,有觀光亭、觀光步道等配套基礎設施。荷花基地視野遼闊,依山伴水,亭閣步道相映襯,每到荷花盛開時節,蓮葉無窮碧、荷花別樣紅,一派田園風光美景。桃源村還有流傳幾百年的傳統民俗保熟節,每年農曆六月初一開始,這裡就按姓氏排出柯、汪、葉、洪等各“家”的保熟節,做各色各樣的包子、蒸糕,端上看家好菜,開桌設宴,邀來親朋好友共同品嘗美食,祈求豐收到來。2016年開始,當地挖掘荷花基地和保熟節民俗資源,連續兩年舉辦荷花節暨美食保熟節,吸引周邊遊客4萬余人次。

桃源村生態環境極佳,有鳳凰山、橫心嶺兩座海拔千米大山和多處人文自然景觀:千畝高山茶園氣勢壯觀,數百年廟宇至今香火不斷,高山土樓景色秀麗,紅豆杉等古樹繞村,高山蔬菜連片品色俱佳,還有未開發探索的洞穴等,引人入勝。

下一步,桃源村將以村部所在地芽塘下為中心點,向考坑、東峰、銀窩、中店、桃嶺等地輻射,發揮各自優勢,打造生態休閒、觀光攝影延伸線路,爭取高山滑翔項目落地、培養發展農家樂,努力打造生態美麗新桃源。

萬二村:非遺文化“一雕花”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歙縣昌溪鄉萬二村

特色名片:徽州三雕+石頭村+田園風光

打造品牌:田園觀光非遺攝影游

萬二村地處歙縣昌溪鄉西南部山間,村內民居呈梯狀分佈,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是遠近聞名的石頭村,一道道石磅在山坡的斜面上壘成一片片方圓之地,村中房屋就建在這些高高的石磅之上。村中隨處可見齊整的青石街道,石階逶迤,連通村莊的每個角落。

萬二村全村90%的住宅均為明清時期所建的徽派建築,有著“無宅不雕花”的傳統。穿行古村,隨處可見磚雕、木雕、石雕,其雕刻技法一般多為浮雕,兼有透雕、圓雕、線雕與多種技法的並用。三雕題材受儒文化影響頗深,多為情節化人物、故事,如神話典故、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生活習俗等。不僅如此,幾乎每座老屋門簷、窗沿上都有栩栩如生的壁畫,以儒家思想和喜慶祝福為主要內容,以工筆帶寫意為技法,和徽州三雕“石雕、磚雕、木雕”一起,成為村內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萬二村屬丘陵山區,平均海拔高度在200-300米之間,土層深且鬆散,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村後龍王尖山脈有富足的水資源,周公坑從村前流淌而過,村外多棵高大挺拔柏樹環繞,形成天然的防風屏障。對面山巒連綿起伏,晨曦雲霧變化莫測,構成一幅自然和諧的村居美圖。

萬二村現是戶外旅遊、攝影采風的上佳之地,2017年11月,同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簽署旅遊扶貧協定,創辦合作基地,揭開鄉村旅遊序幕。

前山村:觀光採摘“一樹桔”

百佳攝影點(扶貧村):歙縣街口鎮前山村

特色名片:古村觀光+柑桔採摘

打造品牌:休閒採摘攝影遊

前山村位於新安江東岸,距離浙江威坪鎮僅15分鐘車程,距離千島湖也僅需40分鐘左右車程,是黃山至千島湖的必經之地,重點打造的“皖浙1號旅遊公路”穿村而過。域內主要有觀光桔園、前山老村落等景觀,整個村落形如蝴蝶,保存有從清代至上個世紀90年代反映各個歷史特點的140余間土坯房。村莊後的和尚凸攝影點,左手可見煙波浩渺的千島湖,右手放眼山水奇秀的皖南山區星羅棋佈高山村落。

前山村是有名的“三口蜜桔”原產地之一,柑桔資源非常豐富,山水風光也很秀麗,從2006年武(陽)新(溪口)前(山)公路開通後,陸續有浙江一帶遊客來到前山村。“他們來這裡拍照片,到桔園裡自己摘桔子,然後再吃個農家飯,這讓我們意識到發展柑桔採摘攝影旅遊的潛力。”當地村民說,為做好攝影採摘旅遊文章,他們啟動了桔園改造工程,通過本地優選和外地引進的方式,改良優化桔園,充分考慮早熟、中早熟、晚熟、特晚熟的品種特性,發展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柑橘品種,延長柑橘上市和採摘期,發展柑桔採摘攝影旅遊,讓遊客親自進入桔園採摘,體驗採摘樂趣的同時觀賞高山桔園生態風光。

近年來,前山村在打造精品觀光桔園的同時,還對桔園內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在桔園內修建觀光迴圈幹道、觀光涼亭和蓄水池,優化環境,方便遊客觀光、採摘、攝影。

攝影扶貧的坡山故事

現如今提起坡山,這可是攝影圈裡的熱詞,然而5年前,這裡卻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深山小村。歙縣坡山村黨支部書記方四清在市第四批百佳攝影點(扶貧村)現場會上,向大家述說了坡山故事和他的坡山夢。

2013年3月17日,天下著濛濛細雨,歙縣論壇的網友“魚”打來電話,問方四清第二天坡山出現雲海的幾率有多大。“應該幾率很大,你們今晚過來吧。”得到肯定答覆後,當晚一行6人直奔坡山,第二天坡山雲海浩渺壯闊,讓大家不虛此行。讓方四清想不到的是,3月18日晚7點多鐘,當天早上的坡山雲海景觀在央視新聞聯播中播放了,而且播放了2分16秒,這讓他驚訝不已。也正是因為這次機會,坡山的知名度更大了,慕名來坡山攝影的人更多了,方四清發展坡山攝影旅遊的決心也更堅定了。

2013年5月,方四清組織坡山當時家庭條件和地理位置比較好的5戶村民去太平湖學習,回來後開辦了坡山的第一批農家樂。同時,成立農家樂旅遊文化協會,做到“統一宣傳、統一接待、統一分配、統一定價、統一管理”,保障農家樂接待品質和客源。慢慢的,坡山因為攝影名氣越來越大,來的遊客也越來越多,為做好攝影旅遊接待工作,經過2年多的探索,一種新的想法在方四清腦海中產生,他於2015年元月份成立了四季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生態農業促進鄉村旅遊發展,吸收村民入股(土地入股),共同參與,依靠大家的力量和努力,將坡山建成有山水依託、鄉土記憶、地域特色的休閒旅遊名村,提高村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使坡山攝影休閒旅遊產業更健康發展。

近年來,坡山村共獲上級政府及村民自籌資金1000余萬元,建設村莊基礎設施、整治村域旅遊環境,以精准定位為著力點、以全域旅遊為切入點、以宣傳行銷為支撐點、以共用發展為落腳點,大力發展攝影旅遊產業,取得明顯成效。

據統計,2013年開始發展攝影旅遊,農家樂從當時5戶發展到2017年的18戶,能同時接待460餘人住宿,農家樂接待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蛻變;年遊客接待量從2013年的1000餘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6萬餘人次,旅遊年收入從2013年的8萬餘元增長到2017年的600余萬元。2017年,坡山通過攝影旅遊帶動脫貧10戶20人。

這,就是攝影扶貧的坡山故事。

圖片除特別署名為,均為各村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