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科院海洋所相建海獲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

近日記者從國際甲殼動物學會(The Crustacean Society,TCS)理事會獲悉, 該會授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員2017年度“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The Crustacean Society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Research, TCSAER)”。 授獎儀式將於2018年5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第九屆國際甲殼動物學大會上舉行。

相建海研究員工作照

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1982年設立, 是終生成就獎, 授予長期從事甲殼動物學研究並取得舉世公認成就與貢獻的個人。 自設立以來, 先後有29位國際著名甲殼動物學家榮獲該獎項, 如:國際著名海洋十足類學研究專家, 引領國際真蝦類研究長達70年的美國施密森研究院國家自然博物館F.A.Chace, Jr.博士(1985年獲獎);國際著名甲殼動物形態學、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家, 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R.R.Hessler博士(1997年獲獎)。 從獲獎者所在的國家分佈看, 絕大多數獲獎者來自歐美, 亞洲僅有3名科學家獲獎, 中科院海洋所占了2名(2007年授予劉瑞玉院士,

2017年授予相建海研究員)。

相建海研究員是我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和甲殼動物學家, 曾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甲殼動物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在甲殼動物遺傳學和免疫學研究及其在遺傳育種和病害控制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 迄今為止以甲殼動物為主, 發表論文近300篇, 其中SCI論文160餘篇, 他引4000餘次;出版專著8部, 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0余項, 獲得2項新品種國審證書。

相建海研究員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甲殼動物細胞遺傳學和繁殖生物學研究。 他帶領的團隊首先在國際上攻克了蝦類染色體操作的相關技術, 在國際上首次培育出對蝦的三倍體, 並系統研究了對蝦三倍體的生物學特點,

為蝦類細胞工程育種奠定了基礎。 自90年代起相建海宣導開展了對蝦的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 建立了對蝦基因組、轉錄組和蛋白組等組學技術體系, 構建了目前國際上唯一的對蝦BAC基因組文庫, 為對蝦基因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國際上率先破譯了對蝦複雜基因組, 為闡明對蝦的繁殖生物學、免疫學和生理學過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重要支撐。

相建海研究員針對水產養殖病害頻發、嚴重影響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連續申報、主持了2個水產病害防治機理的973項目, 對水產病害尤其是對蝦發生機制機理及免疫體系進行了系統研究, 較全面地詮釋了對蝦應答病原感染的分子機制和主要調控通路,

為對蝦病害控制提供了重要指導。

相建海研究員針對對蝦良種匱乏的突出問題, 宣導將現代分子標記技術用於指導對蝦的遺傳育種。 從2001年開始, 經過十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 培育了生長快、抗逆性強的兩個凡納濱對蝦新品種, 產生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除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外, 相建海研究員還對推動中國海洋生物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曾參與863海洋領域早期立項的研究, 為國家海洋生物工程發展獻策。 海洋863立項伊始, 他主持了首個啟動的海洋生物技術重大專項, 並曾擔任國家海洋領域863海洋生物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和863資源環境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 承擔了國家中長期科技戰略規劃編寫,

組織編寫了“十一五”資環領域高技術戰略報告, 對我國海洋領域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相建海研究員在推動國際海洋生物工程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他曾擔任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兩屆理事和學會亞洲協調人, 於2003年、2006年和2015年三次被聘為聯合國FAO/WHO諮詢會議和聯合國環境署(UNEP)國際資源委員會(IRP)會議專家;主持承辦了多個國際學術會議, 為擴大和提升我國海洋水產工程的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建海研究員本次獲獎, 不僅是對他本人在甲殼動物學學術研究中重要成果的褒獎和作為本領域領軍人物的肯定, 也是對我國廣大甲殼動物學研究工作者的鼓舞和勉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