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資料尚未打通,2017年AI概念加持下的教育資訊化有哪些突破?

芥末堆 甯寧 1月29日報導

2017年12月16日,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發言中給出一組資料顯示, 目前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90%, 多媒體教室比例增加到83%。

過去一年芥末堆走訪寧夏、雲南等地縣鄉級學校、教學點觀察到, 網路和硬體設施在當地得到極大改善, 甚至部分山區學校也已解決最基礎的網路問題。 在這些學校裡, 培訓老師的應用能力, 以及調動老師使用的積極性成為目前教育資訊化的重點工作。

與此同時, 過去一年, 資料化、智慧化、個性化幾乎是整個教育資訊化市場都在提的概念。

AI在教育領域的持續熱度也同樣投射到教育資訊化領域。 政策層面的鼓勵也在很明顯, 2017年初發佈的教育十三五規劃中提出, 鼓勵學校利用大資料技術開展對教育教學活動和學生行為資料的收集、分析和回饋工作, 為推動個性化學習及針對性教學提供支援。

對一二線城市已經進行過幾輪資訊化產品更新的學校來說, 如何將校內平臺及產品的資料打通, 形成最終的大資料是當下校長們最大的困惑之一。 與教育領域其他問題一樣, 教育資訊化的發展水準和階段就全國來說存在較大差異, 各自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難點各有不同, 但一個共性是, 教育系統內對教育資訊化的投入已經過了採購基礎硬體階段,

更多是軟體、服務和內容資源的採購。

網路及硬體漸趨完善後, 資訊化產品如何用起來?

2017年上半年, 芥末堆曾走訪過寧夏、雲南等地市縣和鄉鎮級學校。 在一些鄉鎮中心校, 網路班班通已基本實現。 寧夏官方給出的資料顯示, 寧夏自治區基礎教育已經有70%的中小學教師、40%的學生開通了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 硬體方面, 寧夏全區各級各類學校都以不同方式接入了網路, 教學點實現了衛星數位全覆蓋, 中小學81%的教學班配備了多媒體設備。

網路和硬體設施完善後, 如何讓老師用起來是當地教育部門及學校重點推進的工作。 2013年開始, 寧夏自治區財政每年投入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示範校、達標縣、系統運行維護和優質資源的採購等專案。

而資訊化專家委員會對示範校的評估重點之一就是平臺及資源有沒有用起來。

寧夏的特殊之處在于, 省級建設了一個教育雲平臺, 由省級政府統一向企業採購軟體服務及內容資源, 給學校免費使用。 這大大節省了各區縣及學校自建平臺的成本, 同時內容資源也更為豐富。

當地教育部門鼓勵老師使用的措施還包括, 組織專業人員培訓老師使用教育雲平臺, 開展各類曬課競賽。 初期, 老師們最常使用的功能多是上傳下載課件, 熟練運用教室內的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

無論是在寧夏還是雲南, 最初推行時困難和阻力都很大。 縣、鄉級學校老師年齡結構偏大, 一時轉變觀念並非易事,

軟體及平臺操作層面的培訓難度也不小。 這是一個持續培育的過程。 在芥末堆走訪的學校中, 最終真正接納資訊化的老師絕大多數是在逐漸使用過程中感受到對教學的實際幫助, 減輕了備課負擔。 有的因為多媒體設備, 課堂材料的展現形式變得多樣, 教學模式某種程度也被改變了。

隨著上傳的課件逐漸增多, 老師們又重新面臨一個困擾, 怎麼篩選出優質的課件內容, 怎麼找到最適合自己授課風格的資源?這將是政府及學校在採購企業內容資源時重點考慮的問題。

針對提升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優質資源的供給能力方面, 杜占元曾提到, 目前“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活動參與教師超過1400萬人次,

形成1300萬堂優課資源。 這一力度仍在加大。 2017年初公佈的《2017年教育資訊化工作要點》中提出, 要將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與全部省級平臺及一批市縣級平臺、企業平臺互聯互通。 屆時, 國家層面的優質資源將更便捷地輸送到各地學校。

芥末堆實地走訪地方學校發現, 現階段儘管有“曬課”的內容資源, 但因各地教材版本不同、教學難度不一, 優質內容資源的需求呈現差異化, 教育企業在其中的參與空間仍然很大。

校內資料化、智慧化如何打通?

過去一年, 體制內學校和市場化企業分別興起了各自的關鍵熱詞, “未來學校”的概念被頻頻提及, 成為不少學校致力於打造的特色之一。 而在教育資訊化企業中, 資料化和智慧化成為其產品對外宣稱的主打特色。 兩者之間又互相影響。

未來學校的核心之一是未來課堂。在2017年11月中國教科院主辦的第四屆未來學校大會上,學者、教育部門管理者、校長對未來課堂有著各自的理解。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傑認為,未來課堂的要素包括面向真實的情景,跨學科,打破固定課時,學習方式靈活多樣,評價方式不僅僅局限於紙筆測試。成都青羊區教育局副局長徐琨在論壇上分享,青羊區探索的新課堂模式有無邊界課堂、智慧課堂、國際理解課堂、基於學科教學規範的現代課堂。

單從課堂場景的變化來看,無論是想要實現跨學科、無邊界的課堂,還是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的多元,技術在其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資料化和智慧化是最終呈現的方式和結果。

技術和資訊化產品對課堂場景的改變在過去一年越來越顯著。2017年11月底,芥末堆在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的一節語文課上看到,平板和課堂教學軟體已經深入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老師的教學方式。課堂的開始不再是老師指定學生翻開課本,而是先答題,回饋結果,分析結果,然後根據測試反映出來的問題再逐步切入課堂重點。每個重點講完再做測試題,查看學生的掌握情況。課堂的最後是學生的互評。這些環節借助平板和相應的軟體得以高效實施。

及時回饋幾乎是芥末堆接觸過的老師對課堂教學軟體最為認可的方面之一。就初中和高中而言,老師對資訊化產品的訴求基本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這既對產品性能要求較高,同時對配套的內容資源需求也更為強烈。

過去一年平板教室已經在不少學校越來越普遍。使用熟練的老師所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用平板的問題,而是如何重新設計課堂、怎麼設計提前預習的知識點和試題、設置什麼激勵機制保證學生主動提前學習、課堂什麼時候該翻轉,什麼時候該老師主講、回饋和評價機制如何重新設計等等。這是老師不可替代的價值所在。

資料化和智慧化是教育資訊化企業過去一年一直標榜的概念。初級應用是採集學生校內的學習資料,做學情診斷,精准推送。之後當資料累積到足夠多的維度後,形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報告,為老師個性化教學提供輔助支援。過程性評價也被寄期望於技術來實現。

但這裡存在一個最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即平臺及產品收集到的資料是否足夠大,維度是否足夠多。即便幾年前就已經全校推行資訊化、使用過多種平臺和產品的學校,其校長仍然向芥末堆坦言,目前還都是停留在各個平臺的小資料,不同平臺、不同產品之間資料無法打通,也就無法匯總成大資料。以初中和高中來看,目前還沒有一所學校聲稱已經形成了學生的大資料,甚至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大部分還只是開始。學業測評方面的資料是目前較為全面的。

所謂的大資料分析、個性化教學目前階段仍然是一個美好的想像,距離真正大範圍落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畫

確定無疑的是,資料化和智慧化是未來的趨勢。杜占元曾透露,教育部將實施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畫,這一行動計畫要力爭實現“三個轉變”: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資訊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其資訊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發展向創新發展轉變。

具體著手點包括,重塑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方式,變結果導向的“單一”評價為綜合性、過程性的“多維度”評價;建立數位教育資源品質標準和監管制度;推進基於大資料的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資訊資源開放目錄,形成規範統一、互聯互通、安全可控的國家教育資料開放體系。

對教育資訊化企業而言,產品的資料化、智慧化將成為競爭的核心和關鍵。商業模式上,在繼續 to B 的同時,更多企業開始探索B2B2C。業內人士曾向芥末堆坦言,目前 to C 運營的轉化並不理想,都處於探索階段,還沒有跑通一條能真正實現規模營收的路子。畢竟從學校向學生和家長收費存在著諸多敏感區。

技術推動教育公平的可能性

隨著教育資訊化在偏遠地區的普及和完善,其在彌補薄弱地區教育資源匱乏、推進教育公平方面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可能性。

在寧夏涇源縣涇河源鎮的中心小學裡,芥末堆曾看到一節特別的音樂雙師課堂。中心學校的音樂老師在帶著班裡40多名學生上課的同時,教室內懸掛的電子螢幕裡還有12個教學點的學生也跟著她唱歌跳舞。這些教學點多散佈在山區,距離鄉鎮短則幾公里路,長則十幾公里。就讀教學點的學生多是一二年級,因父母外出打工,無人接送,去中心校上學遙不可及。而教學點的師資又是最為薄弱的,往往只有一到兩名老師,且年齡結構偏大,很難開齊全部課程。

當地採取的解決辦法是中心校的“一拖二”課堂模式,即一所中心校帶兩個教學點,通過教室的直播設備,同步給教學點的孩子上課。隔段時間這些老師會到教學點與孩子見面熟悉。

這種方式大大緩解了教學點缺老師的難題。另外,在寧夏不通網路的教學點也能通過衛星設備接收到“教學點數位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中的課件資源。網路課程資源很大程度減輕了教學點老師的教學負擔,有時候一個老師同時帶兩個年級的兩門學科,以往沒有課程資源支持時,教起來非常吃力。

根據去年12月發佈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6》,2015年全國共有不足100人的鄉村小規模學校111420所,占鄉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55.7%。全國不足10人的鄉村校點達3.39萬個。寧夏教學點的條件並非個例。

除了教學點,偏遠地區的小學也因互聯網平臺和技術開起了更豐富的課程。2017年11月,河南省盧氏縣馬耳岩小學開設了外教口語課。學校借助互聯網直播平臺,將一線城市教育機構的外教老師連接到教室內,成為孩子們的外教老師。從孩子們與視頻裡老師的互動程度來看,他們顯然已經和老師互相熟悉了,絲毫沒有膽怯的表現。不僅僅是外語課,三門峽市教育局還整合了當地美術老師開設遠端直播課,以解決不少山村學校缺少美術老師的師資問題。

這得益於當地政府的重視。從區域大範圍上整合優質師資和課程,輸送到薄弱學校,需要政府做全面的協調,同時在硬體上大力投入。在義務教育均衡驗收的國家政策要求下,偏遠地區學校的硬體水準逐漸得到改善,包括網路設施的完善。但師資問題始終困擾著這些學校,即便當地政府額外給出補助,仍然留不住老師。教育資訊化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和解決方式。隨著資訊化水準的提升,可以預見的是,這一模式未來將在更多偏遠落後地區複製。

兩者之間又互相影響。

未來學校的核心之一是未來課堂。在2017年11月中國教科院主辦的第四屆未來學校大會上,學者、教育部門管理者、校長對未來課堂有著各自的理解。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傑認為,未來課堂的要素包括面向真實的情景,跨學科,打破固定課時,學習方式靈活多樣,評價方式不僅僅局限於紙筆測試。成都青羊區教育局副局長徐琨在論壇上分享,青羊區探索的新課堂模式有無邊界課堂、智慧課堂、國際理解課堂、基於學科教學規範的現代課堂。

單從課堂場景的變化來看,無論是想要實現跨學科、無邊界的課堂,還是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的多元,技術在其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資料化和智慧化是最終呈現的方式和結果。

技術和資訊化產品對課堂場景的改變在過去一年越來越顯著。2017年11月底,芥末堆在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的一節語文課上看到,平板和課堂教學軟體已經深入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老師的教學方式。課堂的開始不再是老師指定學生翻開課本,而是先答題,回饋結果,分析結果,然後根據測試反映出來的問題再逐步切入課堂重點。每個重點講完再做測試題,查看學生的掌握情況。課堂的最後是學生的互評。這些環節借助平板和相應的軟體得以高效實施。

及時回饋幾乎是芥末堆接觸過的老師對課堂教學軟體最為認可的方面之一。就初中和高中而言,老師對資訊化產品的訴求基本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這既對產品性能要求較高,同時對配套的內容資源需求也更為強烈。

過去一年平板教室已經在不少學校越來越普遍。使用熟練的老師所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用平板的問題,而是如何重新設計課堂、怎麼設計提前預習的知識點和試題、設置什麼激勵機制保證學生主動提前學習、課堂什麼時候該翻轉,什麼時候該老師主講、回饋和評價機制如何重新設計等等。這是老師不可替代的價值所在。

資料化和智慧化是教育資訊化企業過去一年一直標榜的概念。初級應用是採集學生校內的學習資料,做學情診斷,精准推送。之後當資料累積到足夠多的維度後,形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報告,為老師個性化教學提供輔助支援。過程性評價也被寄期望於技術來實現。

但這裡存在一個最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即平臺及產品收集到的資料是否足夠大,維度是否足夠多。即便幾年前就已經全校推行資訊化、使用過多種平臺和產品的學校,其校長仍然向芥末堆坦言,目前還都是停留在各個平臺的小資料,不同平臺、不同產品之間資料無法打通,也就無法匯總成大資料。以初中和高中來看,目前還沒有一所學校聲稱已經形成了學生的大資料,甚至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大部分還只是開始。學業測評方面的資料是目前較為全面的。

所謂的大資料分析、個性化教學目前階段仍然是一個美好的想像,距離真正大範圍落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畫

確定無疑的是,資料化和智慧化是未來的趨勢。杜占元曾透露,教育部將實施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畫,這一行動計畫要力爭實現“三個轉變”: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資訊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其資訊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發展向創新發展轉變。

具體著手點包括,重塑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方式,變結果導向的“單一”評價為綜合性、過程性的“多維度”評價;建立數位教育資源品質標準和監管制度;推進基於大資料的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資訊資源開放目錄,形成規範統一、互聯互通、安全可控的國家教育資料開放體系。

對教育資訊化企業而言,產品的資料化、智慧化將成為競爭的核心和關鍵。商業模式上,在繼續 to B 的同時,更多企業開始探索B2B2C。業內人士曾向芥末堆坦言,目前 to C 運營的轉化並不理想,都處於探索階段,還沒有跑通一條能真正實現規模營收的路子。畢竟從學校向學生和家長收費存在著諸多敏感區。

技術推動教育公平的可能性

隨著教育資訊化在偏遠地區的普及和完善,其在彌補薄弱地區教育資源匱乏、推進教育公平方面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可能性。

在寧夏涇源縣涇河源鎮的中心小學裡,芥末堆曾看到一節特別的音樂雙師課堂。中心學校的音樂老師在帶著班裡40多名學生上課的同時,教室內懸掛的電子螢幕裡還有12個教學點的學生也跟著她唱歌跳舞。這些教學點多散佈在山區,距離鄉鎮短則幾公里路,長則十幾公里。就讀教學點的學生多是一二年級,因父母外出打工,無人接送,去中心校上學遙不可及。而教學點的師資又是最為薄弱的,往往只有一到兩名老師,且年齡結構偏大,很難開齊全部課程。

當地採取的解決辦法是中心校的“一拖二”課堂模式,即一所中心校帶兩個教學點,通過教室的直播設備,同步給教學點的孩子上課。隔段時間這些老師會到教學點與孩子見面熟悉。

這種方式大大緩解了教學點缺老師的難題。另外,在寧夏不通網路的教學點也能通過衛星設備接收到“教學點數位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中的課件資源。網路課程資源很大程度減輕了教學點老師的教學負擔,有時候一個老師同時帶兩個年級的兩門學科,以往沒有課程資源支持時,教起來非常吃力。

根據去年12月發佈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6》,2015年全國共有不足100人的鄉村小規模學校111420所,占鄉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55.7%。全國不足10人的鄉村校點達3.39萬個。寧夏教學點的條件並非個例。

除了教學點,偏遠地區的小學也因互聯網平臺和技術開起了更豐富的課程。2017年11月,河南省盧氏縣馬耳岩小學開設了外教口語課。學校借助互聯網直播平臺,將一線城市教育機構的外教老師連接到教室內,成為孩子們的外教老師。從孩子們與視頻裡老師的互動程度來看,他們顯然已經和老師互相熟悉了,絲毫沒有膽怯的表現。不僅僅是外語課,三門峽市教育局還整合了當地美術老師開設遠端直播課,以解決不少山村學校缺少美術老師的師資問題。

這得益於當地政府的重視。從區域大範圍上整合優質師資和課程,輸送到薄弱學校,需要政府做全面的協調,同時在硬體上大力投入。在義務教育均衡驗收的國家政策要求下,偏遠地區學校的硬體水準逐漸得到改善,包括網路設施的完善。但師資問題始終困擾著這些學校,即便當地政府額外給出補助,仍然留不住老師。教育資訊化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和解決方式。隨著資訊化水準的提升,可以預見的是,這一模式未來將在更多偏遠落後地區複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