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為對抗乾旱,印度72歲的工程師奶奶10年來打造200多座節約水壩

在印度,

每年都有超過3億人苦於缺水。

為解決此問題,

一位72歲的工程師奶奶,

帶領團隊和村民,

10 年來與大自然合作,

打造逾200座「節約水壩」,

改善近兩萬人的生活。

近幾年來, 當印度的雨季結束,

政府就必須利用火車或水車

把水運送到各地農村,

然而, 還是有不少人因為取水距離太遠,

在途中就脫水身亡了。

2000 年, 拉賈斯坦邦發生嚴重旱災,

當地的水壩工程師魯宜雅(Amla Ruia)

創辦了阿卡爾慈善信託組織

站上抗旱第一線,

她運用先人的智慧,

帶領當地團體一起建造「節約水壩」

解決缺水問題,

魯宜雅也因此獲得印度「水之母」的封號。

Amla Ruia

「我看到政府送水到各個村子,

但我認為這並非長久之計,

一定有可以長期幫助農夫的辦法。 」

魯宜雅說道。

魯宜雅的造壩方法,

並非挖開土地建人工蓄水池,

而是通過打造斜坡、隔出一定的空間,

順著地形讓大自然幫著蓄水,

就像利用天然的盆地一樣。

在造壩工程開始前,

她會與當地人及專家

一起物色當地能蓄水的地方。

魯宜雅表示:

「這並非新的方法,

我們的祖先以前就是這麼做的!」

工程師辛加說:

「我們打造的水壩,

只有中間是一段水泥牆,

所以當水壩裝滿水時,

很容易就會從這邊溢出。

其他部分是泥土,

水會直接被吸收成為地下水,

然後鄰近的井水位也升高了。 」

這樣的做法, 同時也能避免大壩潰堤的風險。

節約水壩與一般的水壩不同,

只需 2-3 個月就可以完成,

且不需要大規模遷出人口,

整體而言比較符合成本效。

魯宜雅團隊打造的每一座節約水壩,

所需資源的 60%

都由阿卡爾慈善信託組織提供,

剩下 40%則由當地社群負責籌集。

「從造壩工程的成本分擔,

到施工及維護,

我們讓當地農民都參與其中,

如此一來, 他們也就有獲得所有權的感覺。 」

魯宜雅與她的造壩團隊,

在拉賈斯坦邦打造了

超過 200 座「節約水壩」,

改善了超過 115 個村落的生活。

魯宜雅希望越來越多的人

瞭解節約水壩的益處,

打造更多的節約水壩,

由每年的 30 座增加至每年 90 座。

2016 年, 魯宜雅因其傑出的社會貢獻,

印度《周日標準報》為她頒發了「女神獎」。

節約水壩蓄存的水量

足以讓農民一整年都能灌溉作物,

過去一年只能收成一次,

而今收成 3 次都不成問題。

同時, 因此帶來的收入增長,

也讓農民得以發展畜牧產業,

許多家庭擁有 8-10 頭牛,

可帶來牛奶、精煉奶油等收益。

現在,節約水壩不僅解決了缺水的問題,

更為村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準;

女孩子們也可以去上學了,

因為她們再在不需要待在家裡

等著媽媽從大老遠取水回來。

魯宜雅說:

「我有一次跟我老公說,

我會繼續照顧我的節約水壩直到 90歲,

他說:『那妳接下來 30年要做什麼?

妳會一路工作到妳 120歲。』」

現在,節約水壩不僅解決了缺水的問題,

更為村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準;

女孩子們也可以去上學了,

因為她們再在不需要待在家裡

等著媽媽從大老遠取水回來。

魯宜雅說:

「我有一次跟我老公說,

我會繼續照顧我的節約水壩直到 90歲,

他說:『那妳接下來 30年要做什麼?

妳會一路工作到妳 120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