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大調研謀啥大事?改革開放再出發!

上周, 上海有兩件大事。 一件是上海“兩會”召開;一件是年初啟動的“大調研”即將滿月。

“兩會”會場, 與會代表、委員熱議改革、開放、創新——自貿區、科創、社會治理、長三角一體化……會場外, 圍繞這些話題開展的大調研正在全市緊鑼密鼓進行。

2018是上海“調研年”。 上海的領導幹部都在深入基層一線、深入群眾, 瞭解情況、找准瓶頸、解決問題。 這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勇當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的大調研, 將為期一年。 來看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的報導。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上海這場規模空前的大調研,

所謀為何?上海市委書記李強釋放的強烈信號是, 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

1月2日, 新年首個工作日, 李強到上海虹橋商務區調研, 並主持召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座談會, 他認為, 上海有今天的發展, 依靠的是改革開放, 下一步發展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 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指示要求, 深入貫徹十一屆市委三次全會精神, “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和決心, 堅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開放這篇大文章, 努力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 以優異成績迎接改革開放40周年。 ”

上海大調研的序幕就此拉開。

“真找問題”和“找真問題”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虹橋商務區調研。 圖/陳正寶攝

此次大調研沒有預設主題, 要領導幹部到基層去“真找問題”, “找真問題”。

2017年11月15日, 李強主持履新後第一次區、大口黨委書記季度工作會議。 他力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 最終解決實際問題。

此後, 李強不斷談到大調研, 反復提及“問題意識”。

“要關注老百姓生活和企業發展遇到的問題, 關注政策制定和工作推進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而李強自己的數次調研, 也都圍繞問題展開, 所問、所思直指發展難點、痛點、堵點。

把問題曬出來, 不怕面子上不好看?在上海決策層看來, 發現問題恰是掌握基層真實情況、謀求新作為最直接的方式, 是尋找發展機遇、找准工作發力點的重要突破口。

“真找問題”“找真問題”成了調研重點。

專門為大調研而設立的微信公號“上海大調研”, 被網友親切稱為“小研”。 “小研”一直追蹤著幹部調研蹤跡, 直播大調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過程。 自留地配置、農機補貼、蔬菜保護區管理等等問題怎麼解, 地段醫院“配藥難”如何破……這些問題都被擺上微信平臺,

和民眾“零距離”討論。 公號推出兩周來, “小研”也已收到了市民提出的各類建議1.4萬餘條, “小研”將網友留言分類篩選, 按所涉領域@相關各區和委辦局, 並將得到的回饋及時在公眾號上發佈。 “小研”還開設了“書記手記”和“調研手劄”, 專題推送各級幹部在大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感悟, 既有對調研方法思考, 也有對自身工作的反思。

上海大調研微信公號在“兩會”現場做起了“廣告”。 圖/上海大調研微信公號

過去, 幹部們怕將問題擺上桌面。 現在, 幹部們下去調研, 要求基層直接談問題。

普陀區委書記曹立強在調研手記中寫道:與群眾、企業溝通交流, 每每提到困難, 最常聽到的是“這樣的問題不知能不能講?”我們必須回答:“多大的問題, 多小的問題, 都能講!”

寶山區委書記汪泓不打招呼到楊行鎮大黃村調研發現, 以前去調研, 基層都說挺好或者象徵性提1個問題, 這一次, 村裡提了污水納管、村級經濟等10個具體問題。 汪泓邊記邊回應, 現場解決3個, 7個帶回去研究, 目前已有6個問題鎮裡正在抓緊解決, 1個涉及市里政策已上報有關部門。

大調研發現的問題,很多是發展中的新問題。上海市發改委調研組到郊區奉賢區青村鎮、莊行鎮鄔橋敬老院調研,發現中心城區養老院“一床難求”,但遠郊地區床位空置率較高。青村鎮敬老院床位空置率達55%,新增床位投入使用後,空置率將達72%。空置原因涉及收費、財政補貼方式、市區聯動等等。市發改委表示,要進一步深入調研,尋找解決之道。

“走下去就都是辦法”成流行語

地鐵人民廣場站試點分道安檢。 圖/上海軌交公安

李強反復強調“坐在辦公室裡都是問題,走下去就都是辦法”,這句話成了大調研的流行語,點透了大調研的方式、方法和目的——一切從實際出發,真正沉入基層,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調研,發現問題最終是為了解決問題。

今年1月,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軌道公交總隊開展軌道公交公安工作大調研。調研組深入全市387個地鐵站、744個安檢點,調研早晚高峰客流量及進出站速度,希望在提升安全檢查水準的同時,保證進出站效率。

“上海軌交有666公里,運營里程是世界第一,53%公交出行在軌交,平均每天客流量近1000萬人。乘地鐵就是圖便捷,不能為了安檢犧牲通行效率,安全檢查和進出站效率哪一個都不能少。”上海市公安局軌道公交總隊指揮處處長王偉華說。

近一個月的蹲點調研,軌交公安收集了744個安檢點早晚高峰期兩小時之內的統計資料:客流量多少,乘客中帶大包多少人、小包多少人,安檢習慣如何等等。通過資料分析,軌交公安在世紀大道、人民廣場等22個車站試行大、小包分道安檢,在有條件的車站增添新科技裝備,設置快速通道。分道安檢車站過包率提升60%,大大縮短乘客進站時間。

在嘉定,區委書記馬春雷一個月調研下來總結出一條,幹什麼事情,調研是把金鑰匙、是個傳家寶。坐在辦公室裡苦思冥想出來的“藥方子”,是不是真有“藥性”,是不是能療傷止痛、藥到病除,還是要到群眾中去“把脈問診”、到事件中去“臨床檢驗”。

馬春雷調研發現,企業職工住宿“供需問題”突出,雖已建立“政府保障、市場主導、社會參與、企業自建、鎮村補充”的住房租賃體系,但真正操作起來不簡單。他計畫進一步調查全區企業職工住宿問題,瞭解全區到底還有多大剛性缺口,區級層面如何統籌考慮和逐步解決?在更大範圍摸清“缺口”、尋准“入口”、找到“出口”。

為改革創新尋找“入口”,找到“出口”

楊浦翔殷路491弄社區的“大象樂園”。 圖/上海楊浦

在更大範圍摸清“缺口”、尋找“入口”、找到“出口”,正是上海大調研深層次的意義,通過對難點、痛點、堵點的梳理,為政府改革創新、為制度創新,提供“入口”,找到“出口”。

大調研全程都建立問題清單、措施清單、解決清單、制度清單,一方面,“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音”;另一方面,把基層探索的有益經驗固化、提升、複製,研究普遍性問題的解決思路,有的放矢,形成有效制度供給。

楊浦區針對街鎮在社區規劃、建設及管理方面的短板,借鑒同濟大學師生參與社區“微更新”做法,首創“社區規劃師制度”,和同濟開展區校合作,聘請12位同濟學者為社區規劃師,將專業力量引入老舊社區改造和更新,做好社區品質把控。

松江區大調研發現,產業專案行政審批存在五個方面瓶頸,包括審批環節過多,審批週期較長,職能部門以批代管等。區裡組織現場推進會、座談會、專題會,一個一個問題“過堂”討論,一個一個環節研究整改,將儘快出臺“G60科創走廊”產業集群項目“零距離”綜合審批制度改革方案,力爭將政府審批權力放到離企業最近的地方。

去年底的上海十一屆市委三次全會上,李強談到2018年四個工作著力點,將“突出制度供給”列在第二位,“我們現在經濟社會發展最缺的不是資本、人才,而是制度供給。只有通過有效的制度供給,把新的要素引入原有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實現新的組合,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善、更加優質的制度保障,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優質制度從哪裡來?來自對基層的深入洞察,來自對未來發展的充分預見。用崇明區委書記唐海龍的話來講,跑遍所有的村鎮、企業,去現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只是走好大調研“最先一公里”,更重要的是,要反思哪些是全區面上的共性問題,哪些是我們可以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哪些是我們已經有了政策但卻沒有起到很好效果的問題?使我們的政策舉措更加貼近企業需求、符合群眾需要,是大調研要跑贏的“最後一公里”。

調研方法在變,幹部思路也在變

手機上的“社區通”是寶山區大調研線上平臺。圖/上海大調研微信公號

大調研本身是一場改革,調研方法、調研路徑在變,幹部作風也在改變。

1月2日,金山區委書記趙衛星在金山工業區開了一場“不打招呼”的座談會。“我接到通知時已是放假前的晚上,就問我有沒有空,書記請大家談談企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上海凱茂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戴素霞說,“以前,這類座談會都很早就安排,內容也會提前溝通。”

座談會上,大家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拋出,有些當場得到解決,一時辦不了的,區裡則明確責任人,不推諉扯皮。戴素霞感慨,座談會“夠坦誠、夠敞亮”。

金山區將大調研與原有的制度化群眾工作體系相結合,比如“三訪四步工作法”,領導幹部聯繫走訪、黨員幹部上門家訪、基層黨員就地察訪,暢通民意管道;通過收集意見、分析樹立、研究解決、資訊回饋,規範化解問題流程。“大調研不是一陣風,機關幹部要時時刻刻做有心人,把大調研作為一種工作方法、工作狀態,最後形成一種工作自覺、工作習慣。” 趙衛星表示。

上海將大調研納入幹部績效考核,並作為年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檢查和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一項內容,幹部提拔、晉升和獎懲,也要看大調研搞得實不實。上海希望,大調研革新的不僅是聯繫群眾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風,還有幹部思維。

去年底,上海十一屆三次市委全會,李強脫稿談了星巴克烘培中心案例,為有關部門的審批創新點贊。這家坐落在南京西路繁華商業街上的烘焙中心,集咖啡烘焙、生產、包裝、煮制為一體,它是咖啡生產車間,也是餐飲和商店,還是“網紅”旅遊景點——開業以來,很多人在寒風中排隊等候入場,就是為了一睹“咖啡工廠”生產流程。這麼多業態集中在一個項目上,行業審批沒有先例可循,上海食藥監局通過深入調研和一系列技術研究、風險評估,為新業態打開大門,制定了《上海市焙炒咖啡開放式生產許可審查細則》,讓類似業態在上海的審批和事後監督都有了法律依據。

新情況、新問題、新需求層出不窮的時代,固守老觀念、舊制度,就會錯失新機遇。在聽實話、察實情中問需問計,在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中及時創新,立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上海大調研,正謀求新時代的新氣象、新作為。

資料: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郝洪

編輯:景雯

1個涉及市里政策已上報有關部門。

大調研發現的問題,很多是發展中的新問題。上海市發改委調研組到郊區奉賢區青村鎮、莊行鎮鄔橋敬老院調研,發現中心城區養老院“一床難求”,但遠郊地區床位空置率較高。青村鎮敬老院床位空置率達55%,新增床位投入使用後,空置率將達72%。空置原因涉及收費、財政補貼方式、市區聯動等等。市發改委表示,要進一步深入調研,尋找解決之道。

“走下去就都是辦法”成流行語

地鐵人民廣場站試點分道安檢。 圖/上海軌交公安

李強反復強調“坐在辦公室裡都是問題,走下去就都是辦法”,這句話成了大調研的流行語,點透了大調研的方式、方法和目的——一切從實際出發,真正沉入基層,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調研,發現問題最終是為了解決問題。

今年1月,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軌道公交總隊開展軌道公交公安工作大調研。調研組深入全市387個地鐵站、744個安檢點,調研早晚高峰客流量及進出站速度,希望在提升安全檢查水準的同時,保證進出站效率。

“上海軌交有666公里,運營里程是世界第一,53%公交出行在軌交,平均每天客流量近1000萬人。乘地鐵就是圖便捷,不能為了安檢犧牲通行效率,安全檢查和進出站效率哪一個都不能少。”上海市公安局軌道公交總隊指揮處處長王偉華說。

近一個月的蹲點調研,軌交公安收集了744個安檢點早晚高峰期兩小時之內的統計資料:客流量多少,乘客中帶大包多少人、小包多少人,安檢習慣如何等等。通過資料分析,軌交公安在世紀大道、人民廣場等22個車站試行大、小包分道安檢,在有條件的車站增添新科技裝備,設置快速通道。分道安檢車站過包率提升60%,大大縮短乘客進站時間。

在嘉定,區委書記馬春雷一個月調研下來總結出一條,幹什麼事情,調研是把金鑰匙、是個傳家寶。坐在辦公室裡苦思冥想出來的“藥方子”,是不是真有“藥性”,是不是能療傷止痛、藥到病除,還是要到群眾中去“把脈問診”、到事件中去“臨床檢驗”。

馬春雷調研發現,企業職工住宿“供需問題”突出,雖已建立“政府保障、市場主導、社會參與、企業自建、鎮村補充”的住房租賃體系,但真正操作起來不簡單。他計畫進一步調查全區企業職工住宿問題,瞭解全區到底還有多大剛性缺口,區級層面如何統籌考慮和逐步解決?在更大範圍摸清“缺口”、尋准“入口”、找到“出口”。

為改革創新尋找“入口”,找到“出口”

楊浦翔殷路491弄社區的“大象樂園”。 圖/上海楊浦

在更大範圍摸清“缺口”、尋找“入口”、找到“出口”,正是上海大調研深層次的意義,通過對難點、痛點、堵點的梳理,為政府改革創新、為制度創新,提供“入口”,找到“出口”。

大調研全程都建立問題清單、措施清單、解決清單、制度清單,一方面,“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音”;另一方面,把基層探索的有益經驗固化、提升、複製,研究普遍性問題的解決思路,有的放矢,形成有效制度供給。

楊浦區針對街鎮在社區規劃、建設及管理方面的短板,借鑒同濟大學師生參與社區“微更新”做法,首創“社區規劃師制度”,和同濟開展區校合作,聘請12位同濟學者為社區規劃師,將專業力量引入老舊社區改造和更新,做好社區品質把控。

松江區大調研發現,產業專案行政審批存在五個方面瓶頸,包括審批環節過多,審批週期較長,職能部門以批代管等。區裡組織現場推進會、座談會、專題會,一個一個問題“過堂”討論,一個一個環節研究整改,將儘快出臺“G60科創走廊”產業集群項目“零距離”綜合審批制度改革方案,力爭將政府審批權力放到離企業最近的地方。

去年底的上海十一屆市委三次全會上,李強談到2018年四個工作著力點,將“突出制度供給”列在第二位,“我們現在經濟社會發展最缺的不是資本、人才,而是制度供給。只有通過有效的制度供給,把新的要素引入原有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實現新的組合,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善、更加優質的制度保障,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優質制度從哪裡來?來自對基層的深入洞察,來自對未來發展的充分預見。用崇明區委書記唐海龍的話來講,跑遍所有的村鎮、企業,去現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只是走好大調研“最先一公里”,更重要的是,要反思哪些是全區面上的共性問題,哪些是我們可以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哪些是我們已經有了政策但卻沒有起到很好效果的問題?使我們的政策舉措更加貼近企業需求、符合群眾需要,是大調研要跑贏的“最後一公里”。

調研方法在變,幹部思路也在變

手機上的“社區通”是寶山區大調研線上平臺。圖/上海大調研微信公號

大調研本身是一場改革,調研方法、調研路徑在變,幹部作風也在改變。

1月2日,金山區委書記趙衛星在金山工業區開了一場“不打招呼”的座談會。“我接到通知時已是放假前的晚上,就問我有沒有空,書記請大家談談企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上海凱茂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戴素霞說,“以前,這類座談會都很早就安排,內容也會提前溝通。”

座談會上,大家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拋出,有些當場得到解決,一時辦不了的,區裡則明確責任人,不推諉扯皮。戴素霞感慨,座談會“夠坦誠、夠敞亮”。

金山區將大調研與原有的制度化群眾工作體系相結合,比如“三訪四步工作法”,領導幹部聯繫走訪、黨員幹部上門家訪、基層黨員就地察訪,暢通民意管道;通過收集意見、分析樹立、研究解決、資訊回饋,規範化解問題流程。“大調研不是一陣風,機關幹部要時時刻刻做有心人,把大調研作為一種工作方法、工作狀態,最後形成一種工作自覺、工作習慣。” 趙衛星表示。

上海將大調研納入幹部績效考核,並作為年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檢查和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一項內容,幹部提拔、晉升和獎懲,也要看大調研搞得實不實。上海希望,大調研革新的不僅是聯繫群眾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風,還有幹部思維。

去年底,上海十一屆三次市委全會,李強脫稿談了星巴克烘培中心案例,為有關部門的審批創新點贊。這家坐落在南京西路繁華商業街上的烘焙中心,集咖啡烘焙、生產、包裝、煮制為一體,它是咖啡生產車間,也是餐飲和商店,還是“網紅”旅遊景點——開業以來,很多人在寒風中排隊等候入場,就是為了一睹“咖啡工廠”生產流程。這麼多業態集中在一個項目上,行業審批沒有先例可循,上海食藥監局通過深入調研和一系列技術研究、風險評估,為新業態打開大門,制定了《上海市焙炒咖啡開放式生產許可審查細則》,讓類似業態在上海的審批和事後監督都有了法律依據。

新情況、新問題、新需求層出不窮的時代,固守老觀念、舊制度,就會錯失新機遇。在聽實話、察實情中問需問計,在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中及時創新,立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上海大調研,正謀求新時代的新氣象、新作為。

資料: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郝洪

編輯:景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