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過度的愛是種傷害

【本文原創獨家。 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更多親子教育好文】

作者:蒙琪琪(爸媽內參主筆)

01

很多父母都不明白, 對孩子而言, 過度的愛是種傷害,

比如留學生王猛(化名)的爸媽。

這兩天, 一則名為《留學生發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引起了網路熱議。

如果只看王猛學生時期的簡歷, 你一定會覺得這不就是很多父母做夢都想培養出來的優秀孩子嗎?

從小到大,

王猛都是班裡成績數一數二的學生。

高考是四川一地級市的理科狀元, 大學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系錄取, 本科畢業後又成為了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按理說, 這樣的學歷背景絕對會成就一個非凡的人生, 然而出了校門的王猛工作並不順利。

用他自己的話說:

“在原生家庭裡受的傷害使他性格孤僻, 無法開展正常的人際交往, 動手能力差, 導致公司交給他的很多項目無法如期完成。 ”

工作屢屢受挫的他, 最後打算回北大報考一個心理學博士, 以此來解決積壓自己心底已久的心理問題。

這樣優秀的孩子究竟有什麼心理問題呢?真的有這麼嚴重嗎?是中毒已深還是無病呻吟?

在王猛看來, 他的心理問題源于自己的成長經歷,

以及他和父母扭曲的親情關係。

34歲的王猛, 早在12年前就不再回家過春節了;6年前, 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最近的10年, 王猛僅回過一次家, 還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要更換過期身份證, 不得不回家拿戶口本。

而那次返鄉, 他只在家呆了10分鐘, 在所在的城市只呆了6個小時。

02

世上的愛有很多種, 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說是最天然, 最持久和無私的了。

可就是這最純粹的愛, 如果表現的形式和方法出了問題, 也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在王猛長達15000餘字“控訴父母”的長信裡, 我們不難看出以下這幾個傷害:

1. 生活自理能力差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學, 在小白看來, 王猛父母在對王猛的保護上有些過度了。

據這位同學回憶, 當時王猛學校到家的距離只有幾分鐘, 但只要是下雨天, 下晚自習前, 王猛的父母一定會準時出現在教室的後門, 手上一定是拿著一把雨傘和一雙雨靴, 連續幾年都是這樣。

雖然我們不得而知王猛在父母照顧下的生活細節, 但是不難推理的是父母的“無微不至”,

也是王猛反復強調自己動手能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2. 缺乏社交能力

看似優秀的王猛, 其實內心孤僻、自卑, 嚴重缺乏社交能力。

在王猛看來, 這和父母對他的控制不無關係。

父母對他的愛和保護已經異化為了壓力, 並且超出了王猛的承受範圍。

“我母親一直傾向于把我關在家裡, 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

王猛至今記憶深刻的一件事發生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

那時學校要舉辦文藝演出, 前一天老師要求大家統一穿齊膝短褲參加, 但演出時卻只有王猛沒按要求著裝。

“我母親不由分說地讓我穿長褲, 我提出帶上短褲備用的請求也沒被准許。 ”在穿衣的事情上, 這不是孤例。

王猛說,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選擇的。

王猛是大院子弟,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所有的生活圈子幾乎都在這個院子裡,“包括朋友,都是他們(父母)認識、瞭解或者聽過的,跳出學校的幾乎沒有”。

正是這一封閉單純的環境讓王猛的社交能力從小就受到了影響,長期與同學的難以相處也讓他對人際交往不再期盼。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王猛的爸媽給在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兒子。

結果可想而知,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樣“照顧”王猛:不斷給他打電話,甚至私下裡聯繫他同學瞭解情況。

在王猛看來,這不是照顧,就是一種控制,讓他壓抑、喘不過氣。

3. 無法正常感知愛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都會發自內心地渴望來自父母的保護和支持。

當我們有感情需要的時候,如果對方及時的給予了我們想要的,那相互之間的關係就會得到加強,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但是在王猛看來,每次他需要父母挺身而出的時候,他的父母都沒有做出他期望的反應,更多的是說教式地把他往外推。

所以在王猛的印象裡,爸媽向來不支援他。

王猛說:

小學時,因為不會剝雞蛋,他遭到同學的取笑,後來傳到家裡親戚耳裡,又一次遭到了親戚的取笑,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但面對取笑,家人從來沒有保護過我。

上學擇校的問題上,同樣有類似遭遇。

王猛稱,在大院學校上高中時,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卻遭到了父親的打罵:

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高二時,再向父母反映學校的處境,提出想跟校方談談時,父親依然沒有支持,而是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每當王猛提出自己的訴求時,爸媽都是一票否決,一律以標準式的說教來終結問題。

孩子的情緒需求從未得到滿足,而且還要承受父母對自己更高的要求,能不壓抑嗎?

王猛表達最多的就是父母不顧他的感受。

感受說起來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東西,但其實不然,邏輯學裡認為人的想法是主觀事實,不會憑空產生,它的來源依然是現實中的事物或事件。

正是長久以來,王猛與父母之間的大大小小不愉快的事情、積累的傷害,才讓他的這種負面感受深刻且不容置疑,不可推翻。

不理解、不保護、不支持,導致了王猛消極的人生態度,在他的內心深處,自己是孤獨的,缺愛的。

爸媽的愛和保護更像是冷冰冰的冰塊,不斷地擊打在他的心上,留下一個個坑。

長此以往,他的心也封閉了,感知不到美好,也不願意去發現美好。

所以這麼久過去了,沒有一件事能淡化和抹去父母對他的傷害,他也無法通過自己的調整讓此事翻篇。這段成長經歷帶給他的,是每想一次就痛一次的傷痛。

最終,他選擇通過拉黑斷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絕望。

03

也許你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也許你的孩子還剛剛出生;也許,你還沒有自己的孩子。

也許你和孩子相處愉快,家庭氛圍和諧;也許,你和孩子總是說不到一塊去,你們之間沒有你想要的親近感。

不管你是上面的哪一種,給孩子適度的愛,恰當的保護是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哪怕你暫時不需要考慮育兒問題,但是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也都要面對這個問題。

1. 學會放手

愛並不一定是時時刻刻把對方攥在手裡。

放手,會讓孩子超出你的控制範圍,也許他會因此受到一些傷害,比如摔跤、和別人產生矛盾。不過這不就是他需要經歷的嗎?

不要為了自己內心片刻的安寧,去剝奪孩子經歷的權利和機會,這些都是他寶貴的財富,日後都將沉澱為他強大的力量。

2. 給予及時的支援和鼓勵

每個人都會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這就是人性。

所以,即便是你的孩子,他也需要你的喜歡。

喜歡的表達不一定是直白的語言,也可以是更具體的行動,比如支持、鼓勵、肯定、讚美。

這些正向的行為暗示,會在孩子心裡生動地勾勒出一個善良溫柔的媽媽和和藹可親的爸爸。

你要相信,先入為主的魔力是驚人的,形象一旦形成,在孩子們的腦子裡就是根深蒂固的。

3. 有效的溝通是任何時候都必不可少的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可是隨著他的成長,白紙上會逐漸有他自己的內容和顏色。有一些是受你影響,父母給予的;還有一些是他自己形成的,與你無關的。

慢慢的,他的認知體系會形成,並隨著他閱歷的增長而不斷豐盈和更進。

其實當孩子有了基本的表達和思考能力的時候,他就開始和你產生矛盾了。

你所表達的話也許初衷是關心,但選擇了一種對方不喜歡的方式,那可能在孩子看來就是控制,他不但沒有感恩還會厭惡。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經常和孩子溝通,發現他們思想裡的微妙變化,以此來及時調整自己語言和行為的方式方法。

並且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才能形成有效溝通。

04

親子關係裡的雞同鴨講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白天不懂夜的黑也是一件挺無奈的事。

王猛的父母到現在都無法理解自己的兒子為何要如此固執、極端、抓住過去不放。

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逆的,比如孩子的成長,很多重要的節點,錯過就是錯過了,彌補遠比你想像中難得多。

不久的將來,我也會組建自己的小家庭,我會有自己的孩子。

到那時候,我會盡我所能地保護他,但是是在他需要我的時候。

我希望自己的保護對他來說,不是讓他絕不受傷,而是受該受的傷,但是轉身我的擁抱和創可貼一直都在。

作者簡介: 蒙琪琪,富書簽約作者,90後,走在成熟的路上,卻有一顆不願世故的心,時而熱血少年,卻也有安靜文藝的獨自時光,努力嘗試,跟隨內心,不斷實現生命的價值與厚度,堅信用最美的心活出自己絢爛的四季。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

王猛說,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選擇的。

王猛是大院子弟,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所有的生活圈子幾乎都在這個院子裡,“包括朋友,都是他們(父母)認識、瞭解或者聽過的,跳出學校的幾乎沒有”。

正是這一封閉單純的環境讓王猛的社交能力從小就受到了影響,長期與同學的難以相處也讓他對人際交往不再期盼。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王猛的爸媽給在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兒子。

結果可想而知,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樣“照顧”王猛:不斷給他打電話,甚至私下裡聯繫他同學瞭解情況。

在王猛看來,這不是照顧,就是一種控制,讓他壓抑、喘不過氣。

3. 無法正常感知愛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都會發自內心地渴望來自父母的保護和支持。

當我們有感情需要的時候,如果對方及時的給予了我們想要的,那相互之間的關係就會得到加強,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但是在王猛看來,每次他需要父母挺身而出的時候,他的父母都沒有做出他期望的反應,更多的是說教式地把他往外推。

所以在王猛的印象裡,爸媽向來不支援他。

王猛說:

小學時,因為不會剝雞蛋,他遭到同學的取笑,後來傳到家裡親戚耳裡,又一次遭到了親戚的取笑,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但面對取笑,家人從來沒有保護過我。

上學擇校的問題上,同樣有類似遭遇。

王猛稱,在大院學校上高中時,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卻遭到了父親的打罵:

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高二時,再向父母反映學校的處境,提出想跟校方談談時,父親依然沒有支持,而是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每當王猛提出自己的訴求時,爸媽都是一票否決,一律以標準式的說教來終結問題。

孩子的情緒需求從未得到滿足,而且還要承受父母對自己更高的要求,能不壓抑嗎?

王猛表達最多的就是父母不顧他的感受。

感受說起來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東西,但其實不然,邏輯學裡認為人的想法是主觀事實,不會憑空產生,它的來源依然是現實中的事物或事件。

正是長久以來,王猛與父母之間的大大小小不愉快的事情、積累的傷害,才讓他的這種負面感受深刻且不容置疑,不可推翻。

不理解、不保護、不支持,導致了王猛消極的人生態度,在他的內心深處,自己是孤獨的,缺愛的。

爸媽的愛和保護更像是冷冰冰的冰塊,不斷地擊打在他的心上,留下一個個坑。

長此以往,他的心也封閉了,感知不到美好,也不願意去發現美好。

所以這麼久過去了,沒有一件事能淡化和抹去父母對他的傷害,他也無法通過自己的調整讓此事翻篇。這段成長經歷帶給他的,是每想一次就痛一次的傷痛。

最終,他選擇通過拉黑斷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絕望。

03

也許你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也許你的孩子還剛剛出生;也許,你還沒有自己的孩子。

也許你和孩子相處愉快,家庭氛圍和諧;也許,你和孩子總是說不到一塊去,你們之間沒有你想要的親近感。

不管你是上面的哪一種,給孩子適度的愛,恰當的保護是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哪怕你暫時不需要考慮育兒問題,但是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也都要面對這個問題。

1. 學會放手

愛並不一定是時時刻刻把對方攥在手裡。

放手,會讓孩子超出你的控制範圍,也許他會因此受到一些傷害,比如摔跤、和別人產生矛盾。不過這不就是他需要經歷的嗎?

不要為了自己內心片刻的安寧,去剝奪孩子經歷的權利和機會,這些都是他寶貴的財富,日後都將沉澱為他強大的力量。

2. 給予及時的支援和鼓勵

每個人都會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這就是人性。

所以,即便是你的孩子,他也需要你的喜歡。

喜歡的表達不一定是直白的語言,也可以是更具體的行動,比如支持、鼓勵、肯定、讚美。

這些正向的行為暗示,會在孩子心裡生動地勾勒出一個善良溫柔的媽媽和和藹可親的爸爸。

你要相信,先入為主的魔力是驚人的,形象一旦形成,在孩子們的腦子裡就是根深蒂固的。

3. 有效的溝通是任何時候都必不可少的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可是隨著他的成長,白紙上會逐漸有他自己的內容和顏色。有一些是受你影響,父母給予的;還有一些是他自己形成的,與你無關的。

慢慢的,他的認知體系會形成,並隨著他閱歷的增長而不斷豐盈和更進。

其實當孩子有了基本的表達和思考能力的時候,他就開始和你產生矛盾了。

你所表達的話也許初衷是關心,但選擇了一種對方不喜歡的方式,那可能在孩子看來就是控制,他不但沒有感恩還會厭惡。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經常和孩子溝通,發現他們思想裡的微妙變化,以此來及時調整自己語言和行為的方式方法。

並且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才能形成有效溝通。

04

親子關係裡的雞同鴨講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白天不懂夜的黑也是一件挺無奈的事。

王猛的父母到現在都無法理解自己的兒子為何要如此固執、極端、抓住過去不放。

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逆的,比如孩子的成長,很多重要的節點,錯過就是錯過了,彌補遠比你想像中難得多。

不久的將來,我也會組建自己的小家庭,我會有自己的孩子。

到那時候,我會盡我所能地保護他,但是是在他需要我的時候。

我希望自己的保護對他來說,不是讓他絕不受傷,而是受該受的傷,但是轉身我的擁抱和創可貼一直都在。

作者簡介: 蒙琪琪,富書簽約作者,90後,走在成熟的路上,卻有一顆不願世故的心,時而熱血少年,卻也有安靜文藝的獨自時光,努力嘗試,跟隨內心,不斷實現生命的價值與厚度,堅信用最美的心活出自己絢爛的四季。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