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與王世襄《中國葫蘆》那些事

我很喜歡收藏葫蘆。 上海城隍廟曾經有過“地攤時代”, 上世紀九十年代豫園附近街巷的馬路牙子上一個挨一個, 賣葫蘆的不多, 但也覓得不少好葫蘆。 後來出讓了收藏的大部分葫蘆, 賺了點小錢。 而今的上品葫蘆, 都集中在古玩城裡商鋪的玻璃櫃中, 周圍還打上冷光燈, 頓時身價非凡。

收藏葫蘆, 不得不提到王世襄先生的大作《中國葫蘆》。 該書1998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初版3000冊印量, 定價85元。 香港的壹出版早在1993年就出版了繁體字版的《說葫蘆》, 內容和《中國葫蘆》這本大同小異, 但比大陸早出了5年。 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傢俱珍賞》和《明式傢俱研究》這兩部大作也是先在香港出版的。

我知道香港有這麼一本《說葫蘆》, 但托人買也買不到, 印量太少。 一直等到1998年,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葫蘆》, 我才在新華書店買到一本, 興高采烈地騎車回家, 準備好好欣賞一下王先生收藏的寶貝葫蘆(王先生收藏的部分葫蘆已在幾年前由中國嘉德拍賣了)。

到了家門口一看, 才發現卡在自行車後座的書袋已渺無蹤影, 書丟了!

卡的這麼牢固怎麼還丟了呢?百思不得其解。

沒辦法, 再到新華書店去買一本吧, 到了書店一問, 說是此書已售罄。 再轉到其它書店瞧瞧, 也沒有了。

我不死心。 我想了想, 應該到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門市部去碰碰運氣, 弄不好會有。

等到某個週一的中午(我怕出版社的門市部休息, 所以不在公休日去), 我騎車趕到紹興路上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門市部。 還沒進門, 透過門市部的玻璃窗發現書架上陳列著一本封皮黃綠兩色相雜的書, 非常像《中國葫蘆》!推門走近細瞧, 果然是它!哎呀,

可又逮到你了!二話不說, 趕快付款。

這次我汲取教訓, 把書放在了自行車前面的車鬥裡。 現在, 每當我看見共用單車的車鬥, 我就會想起當年我騎車買書的這一幕幕場景。 一個愛書者(談不上藏書家)如果和一本好書失之交臂, 那真比沒漲上工資還難受。 如果得而復失, 真不知該如何形容此般感受。

我買的很多書都是趁在單位午休空閒時讀完的, 這本《中國葫蘆》也是這樣。 但“悲劇”也悄然發生了。 那天中午看了會兒書, 因為有點事就出去了。 辦公室裡還有其他同事, 我就沒關門。 等我辦完事再回到辦公室的座位上, 總感覺不對勁兒, 桌子上仿佛少了什麼東西。 是少了東西, 《中國葫蘆》不見了。 不見了, 沒有了, 失蹤了!(借用英國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中大偵探赫柯爾·波洛的這句臺詞來形容我當時的心情我感覺是非常恰當的。

)

這麼大的單位, 樓上樓下都是同事, 誰拿去了呢?那時候的辦公室、走廊、樓梯普遍都沒有監控, 如果是現在就丟不了了。 也有可能是打掃衛生收紙簍的拿去了?各種猜疑都在我腦中過了一遍,

就這樣無的放矢地折騰了一下午。

書沒了, 騎車也慢了, 到了家連說話也沒有力氣了。 這本《中國葫蘆》真這樣和我“拜拜”了?

這本書後來沒買到過。 可能書店裡有, 但工作太忙, 也不可能天天去打探。 大概兩三年後, 在盧灣區的一個收藏品集市上, 我又看到了這本書, 品相很差。 想了想, 我還是決定買了下來, 放在單位裡看看也好, 就不拿回家了。

非常幸運, 這本書一直跟著我沒再丟過。 前幾年頻繁到香港去, 在舊書店又覓到了港版的《說葫蘆》, 品相還不錯(舊書低於九品就沒什麼收藏價值了)。 但心中已頓失先前得書後的興奮勁了, 好像輕巧容易就能得到的物件, 沒什麼可“顯擺”的。

二十一世紀的“王世襄熱”中,我把這本《中國葫蘆》讓給了一位書友,他說是要帶到北京,讓王老給簽個名。我想,這麼破的一本書,簽名是假,你是想讓王老給你換本新的吧?呵呵,王老那兒可能也沒“庫存”了……

王世襄先生已去世近10年,他的大部分寶貝都已經委託拍賣了。這是一位後無來者的“玩人”,中國也不太可能再出現這樣的收藏家了。

最後,說一個笑話。王老有一道名菜(王老是收藏家兼美食家),叫“燜蔥”。我很喜歡吃上海的名菜“蔥烤大排”,我就想這“燜蔥”的滋味一定不差。買了王老哲嗣敦煌先生的大作《吃主兒》,我就照著書裡寫的做法,開始了我的廚藝實踐。

實踐的結果是一敗塗地。正應了一句俗話: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王老的名菜“燜蔥”被我做成了“焦蔥”,菜裡的海米(上海話叫“開洋”)都碳化了,真有虐待動物之嫌。

所謂美食家,不能只會吃不會做,南北通吃的各路美食家們大言不慚,可有幾個會下廚做得一桌好飯菜?筆上頭頭是道,那不是真功夫。

“藏書家”也一樣。家裡蓋了幾幢藏書樓,高價收購的古今秘笈一本都不看,甚至連看都看不懂,把書放在紫檀木書匣裡當“美金”欣賞。這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藏書家吧?

捫心自問,我不過是個吃貨兼書蠹罷了。

文:蒙奇奇的書架

二十一世紀的“王世襄熱”中,我把這本《中國葫蘆》讓給了一位書友,他說是要帶到北京,讓王老給簽個名。我想,這麼破的一本書,簽名是假,你是想讓王老給你換本新的吧?呵呵,王老那兒可能也沒“庫存”了……

王世襄先生已去世近10年,他的大部分寶貝都已經委託拍賣了。這是一位後無來者的“玩人”,中國也不太可能再出現這樣的收藏家了。

最後,說一個笑話。王老有一道名菜(王老是收藏家兼美食家),叫“燜蔥”。我很喜歡吃上海的名菜“蔥烤大排”,我就想這“燜蔥”的滋味一定不差。買了王老哲嗣敦煌先生的大作《吃主兒》,我就照著書裡寫的做法,開始了我的廚藝實踐。

實踐的結果是一敗塗地。正應了一句俗話: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王老的名菜“燜蔥”被我做成了“焦蔥”,菜裡的海米(上海話叫“開洋”)都碳化了,真有虐待動物之嫌。

所謂美食家,不能只會吃不會做,南北通吃的各路美食家們大言不慚,可有幾個會下廚做得一桌好飯菜?筆上頭頭是道,那不是真功夫。

“藏書家”也一樣。家裡蓋了幾幢藏書樓,高價收購的古今秘笈一本都不看,甚至連看都看不懂,把書放在紫檀木書匣裡當“美金”欣賞。這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藏書家吧?

捫心自問,我不過是個吃貨兼書蠹罷了。

文:蒙奇奇的書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