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鄭戈 2017書單|欲盡智慧傾巧技,涵育智慧需讀書

文 | 鄭戈

來源 | 雅理讀書

薦書人

鄭戈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 曾任教于香港大學法學院。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憲法、比較憲法和法理學。

鄭戈 | 我的2017年書單

自從2015年第一次給雅理讀書公號寫年度書單以來, 這就成了一項和年度科研績效考核一樣的任務。 好在作為一個職業讀書人, 每年讀的書倒也不少。 借此機會整理一下自己的閱讀記憶, 分享一下自己讀來有心得的書目,

也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

回顧:

01

《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

蘇力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

自從十幾年前《法律與文學》面世以來, “蘇力的新書”一直是力粉翹首以待的事物。 在這些年裡, 蘇力一直在思考中國在遭遇“現代性”之前的國家構成和國家治理問題,

也就是古代中國自身的“憲制”問題“。 霍姆斯曾經說過:“應當想事兒而不是想詞兒”, 蘇力的思路也是這樣, 他“不是從習慣的憲制/法的定義或其他一些高大上概念切入, 而是緊扣引論題記的兩句老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及’多難興邦’(’多難以固其國, 啟其疆土’), 基於有記錄的中國歷史經驗, 其實只是一些歷史常識”, 來“努力展示中國這個政治文明體發生、發展和構成的獨特性及其道理。 ”在此期間, 他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來講述這個道理。 本書是這一段思想歷程的一個總結。 正如蘇力一直以來的作品一樣, 你可以不同意其中的觀點, 卻無法不被其中展現的語言魅力和智慧火花所吸引。

02

《荊棘叢》

盧埃林著, 明輝譯,

盧埃林的《荊棘叢》是美國法律現實主義傳統中的奠基性作品之一, 也是美國法學院書單上的常青樹, 迄今仍然被不斷推薦和閱讀。 這裡推薦的是它的中譯本。 書的內容是盧埃林在1928-1929學年給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新生所做的講座, 旨在幫助法學院新生思考“我們是誰”(做法律學徒意味著什麼)、”我們從哪裡來“(法學院學習與直覺、常識以及此前的人生閱歷和知識積累有什麼關係)以及”我們往哪裡去“(法律職業是怎樣的一種職業,

法律人是幹什麼的)。 在這些問題上, 盧埃林的觀點與強調規則和邏輯的法律形式主義者不同, 他認為法學是一門預測科學, 學習法律的“關鍵在於觀察法律官員做什麼, 他們如何處理糾紛或者其他任何事務, 通過觀察他們的所作所為, 從中尋找某種獨特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使人們有可能對法律官員及其他官員今後的所作所為作出預測。 ”正因為法律不是一套整整齊齊的、邏輯嚴密的知識體系, 所以學習法律的過程也不是一個被動吸收現成答案的過程, 而更像一個披荊斬棘的主動進擊過程。盧埃林指出,法學院第一年的學習是一個荊棘叢,第二、三年又是另一個荊棘叢。這聽起來挺嚇人的,但同時也是蠻激發鬥志的。

03

《我們的孩子》

派特南著,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

《我們的孩子》觸及的是每一位元為人父母者都會思考的問題:我的孩子在我身處的社會有多大的發展前景,他/她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種思考不會是無憑無據的異想天開,而是處在一個社會建構的參照系中。不論出身、有一技之長便能出人頭地的“美國夢”便是這樣一種參照系,一種被美國家庭分享的社會想像。派特南選取了包括自己故鄉俄亥俄州克林頓港在內的幾個尋常地點,收集了若干家庭的生活史素材,並將這些素材放置在全美國社會統計資料的背景中,展現了社區隔離和教育隔離如何固化著階級差異、阻斷著社會流動性的美國現實,這種現實與“美國夢”相去甚遠。對於正在面對類似社會現象的中國讀者來說,此書定能引起共鳴,激發思考。

04

《在世界與我之間》

科茨著,於霄譯,

譯林出版社,2017年

《在世界與我之間》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媒體人塔那西斯·科茨寫給兒子的三封長信。作品一出版即受到廣泛歡迎,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為他贏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等諸多大獎。這些家書並沒有講述種族平等、為權利而鬥爭等大道理,也沒有灌輸“美國夢”,而是用一個個作者親身經歷或見聞的故事來串成有說服力的人生經驗,讓我們看到制度環境和歷史行程如何限定著個人努力的邊界,而個人又如何能夠在給定的自我屬性(身為少數族裔)和社會環境中追求最大可能的自我實現。全書給人的教益非常近似於電影《無問西東》中梅老師的一句臺詞:我們要活得真實,而真實意味著“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

----

----

而更像一個披荊斬棘的主動進擊過程。盧埃林指出,法學院第一年的學習是一個荊棘叢,第二、三年又是另一個荊棘叢。這聽起來挺嚇人的,但同時也是蠻激發鬥志的。

03

《我們的孩子》

派特南著,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

《我們的孩子》觸及的是每一位元為人父母者都會思考的問題:我的孩子在我身處的社會有多大的發展前景,他/她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種思考不會是無憑無據的異想天開,而是處在一個社會建構的參照系中。不論出身、有一技之長便能出人頭地的“美國夢”便是這樣一種參照系,一種被美國家庭分享的社會想像。派特南選取了包括自己故鄉俄亥俄州克林頓港在內的幾個尋常地點,收集了若干家庭的生活史素材,並將這些素材放置在全美國社會統計資料的背景中,展現了社區隔離和教育隔離如何固化著階級差異、阻斷著社會流動性的美國現實,這種現實與“美國夢”相去甚遠。對於正在面對類似社會現象的中國讀者來說,此書定能引起共鳴,激發思考。

04

《在世界與我之間》

科茨著,於霄譯,

譯林出版社,2017年

《在世界與我之間》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媒體人塔那西斯·科茨寫給兒子的三封長信。作品一出版即受到廣泛歡迎,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為他贏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等諸多大獎。這些家書並沒有講述種族平等、為權利而鬥爭等大道理,也沒有灌輸“美國夢”,而是用一個個作者親身經歷或見聞的故事來串成有說服力的人生經驗,讓我們看到制度環境和歷史行程如何限定著個人努力的邊界,而個人又如何能夠在給定的自我屬性(身為少數族裔)和社會環境中追求最大可能的自我實現。全書給人的教益非常近似於電影《無問西東》中梅老師的一句臺詞:我們要活得真實,而真實意味著“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

----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