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評論|冰雪災害面前,除了暖心事我們還需要什麼?

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大範圍降雪目前已經接近尾聲, 但由暴雪引發災害並沒有完全結束。 風雪面前, 有些城市應對得當, 有些城市則顯得有些慌亂, 一場風雪, 充分暴露出一些城市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的短板。

有的城市雪後潔淨如洗

上海以及南京等地在降雪之後, 這樣一道特殊的風景席捲了朋友圈。

網友曬出的雪後魔都

網友曬出的南京城

無論是上海還是南京, 之所以是這樣一番井井有條的面貌, 背後是有序的應對和掃雪人的辛勤付出——徹夜奮戰、掃雪除冰的武警官兵, 環衛、路政、公安交警、物業……

有的城市卻“慌了神”……

1月26日至27日,大雪降臨武漢。這場暴雪的到來似乎讓武漢有些“措手不及”,有地鐵站出站口頂棚被壓塌,多條城市主幹道快速路臨時封閉,還有擠爆的公車、起步價翻倍的計程車……

△強降雪導致武漢範湖地鐵站A出口頂棚發生坍塌,未造成人員傷亡。

△27日,武漢解放大道香港路立交橋因冰雪封閉,途經車輛行駛緩慢。

△27日,武漢琴台往江漢一橋方向,由於道路結冰,交通出現嚴重擁堵,公車輛排成長龍。

他們的堅守,溫暖人心

風雪面前,一些新聞卻讓我們感到了滿滿的暖意。

比如在武漢,武漢交警曹勇和同事在江漢一橋配合城管融雪除冰,推出一台又一台被困車輛。他們中途摔了一跤又一跤,但爬起來接著推,絲毫沒有怨言。

這樣的暖人事蹟還有很多。不僅發生在像上海南京這樣的城市,也發生在像武漢這樣的城市。在風雪面前,我們當然需要感人事蹟溫暖人心,這反映出人心的溫度。但同時,個體的溫暖足以應對冰雪等災害性天氣嗎?

央視評論

伴隨著近些年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來襲愈加頻繁,怎樣應對不期而遇的極端天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近期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大範圍降雪天氣,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城市在管理水準和應對能力上的真功夫,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城市的短板和不足。當然,各個城市之間應對冰雪災害的反應能力存在差距,其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各地氣溫和降雪量也未必一樣。但形成如此鮮明的對比,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

△27日,武漢,降雪持續 ,路面及車輛積滿雪。

在我國南方,一些城市多年都不曾降雪,更別說暴雪。這些城市在應對大範圍冰雪天氣的能力方面尚有不足,這有可以理解的客觀性因素。但眾所周知,幾年不下雪不等於一直不會下雪,災害天氣往往有偶發性,災害的應急處置需要“功夫在平時”--有完備的應急預案和真刀實槍的歷練。一旦大雪來臨,如何做好災害預警,怎樣統籌各個部門的職能,哪些區域和人群需重點關注,如何有效引導社情輿情,都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反應和部署。假若缺乏平時的操練,要想周密完備地應對災情根本不可能。人們常說“災情就是命令”,保衛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硬道理,沒有任何條件可講。客觀條件雖然給城市管理者帶來了難度,但這不該是理由。

更重要的是,儘管大雪天氣並非年年出現,但在一些城市中,類似的極端天氣隔幾年就會襲來一次。比如武漢,2017年夏天就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而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給我們的啟示似乎就在昨天,我們不能用“小概率事件”一筆帶過,更不能成為城市系統性安排不足、機制化應對不力的藉口。

事實上,無論是夏季的汛情、不期而遇的城市暴雨、還是冬天的冰雪嚴寒天氣……每次災害往往都會戳中城市的痛點,暴露出城市管理的某些短板。一些城市在補齊短板中不斷提升城市的管理水準,這讓人感到欣慰。但還有不少城市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在極端天氣應對方面還有諸多需要加強的方面,而這些都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感人的事蹟總是在寒冬中溫暖人心,這值得點贊。但僅僅靠個體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沒有系統性的安排和機制化應對,其溫度顯然還不足以應對暴風雪。而感人事蹟溫暖人心的背後,恰恰暴露了我們在某些方面的制度性保障能力不足,機制性應對災害仍存差距。比方說在武漢,如果能夠及時將馬路上的積雪清掃乾淨,交警摔跤推車的事情估計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大幅下降,甚至沒有。事實上,一場針對冰雪災害的戰鬥,我們不僅僅需要感人的事蹟和職業的奉獻,更需要周密部署和精心指揮,更需要用制度溫暖人心。只有制度的溫暖和人心的溫暖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體現一個城市的溫度和管理的高度。缺少其中一個,都會顯得不足。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這同樣包括制度性應對災害的能力和水準。只有我們的城市應急體系更完備,統籌保障更有力,應對指揮更迅疾,才能在應對極端天氣時有條不紊,舉重若輕。

文丨央視評論特約撰稿 王健

有的城市卻“慌了神”……

1月26日至27日,大雪降臨武漢。這場暴雪的到來似乎讓武漢有些“措手不及”,有地鐵站出站口頂棚被壓塌,多條城市主幹道快速路臨時封閉,還有擠爆的公車、起步價翻倍的計程車……

△強降雪導致武漢範湖地鐵站A出口頂棚發生坍塌,未造成人員傷亡。

△27日,武漢解放大道香港路立交橋因冰雪封閉,途經車輛行駛緩慢。

△27日,武漢琴台往江漢一橋方向,由於道路結冰,交通出現嚴重擁堵,公車輛排成長龍。

他們的堅守,溫暖人心

風雪面前,一些新聞卻讓我們感到了滿滿的暖意。

比如在武漢,武漢交警曹勇和同事在江漢一橋配合城管融雪除冰,推出一台又一台被困車輛。他們中途摔了一跤又一跤,但爬起來接著推,絲毫沒有怨言。

這樣的暖人事蹟還有很多。不僅發生在像上海南京這樣的城市,也發生在像武漢這樣的城市。在風雪面前,我們當然需要感人事蹟溫暖人心,這反映出人心的溫度。但同時,個體的溫暖足以應對冰雪等災害性天氣嗎?

央視評論

伴隨著近些年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來襲愈加頻繁,怎樣應對不期而遇的極端天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近期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大範圍降雪天氣,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城市在管理水準和應對能力上的真功夫,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城市的短板和不足。當然,各個城市之間應對冰雪災害的反應能力存在差距,其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各地氣溫和降雪量也未必一樣。但形成如此鮮明的對比,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

△27日,武漢,降雪持續 ,路面及車輛積滿雪。

在我國南方,一些城市多年都不曾降雪,更別說暴雪。這些城市在應對大範圍冰雪天氣的能力方面尚有不足,這有可以理解的客觀性因素。但眾所周知,幾年不下雪不等於一直不會下雪,災害天氣往往有偶發性,災害的應急處置需要“功夫在平時”--有完備的應急預案和真刀實槍的歷練。一旦大雪來臨,如何做好災害預警,怎樣統籌各個部門的職能,哪些區域和人群需重點關注,如何有效引導社情輿情,都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反應和部署。假若缺乏平時的操練,要想周密完備地應對災情根本不可能。人們常說“災情就是命令”,保衛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硬道理,沒有任何條件可講。客觀條件雖然給城市管理者帶來了難度,但這不該是理由。

更重要的是,儘管大雪天氣並非年年出現,但在一些城市中,類似的極端天氣隔幾年就會襲來一次。比如武漢,2017年夏天就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而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給我們的啟示似乎就在昨天,我們不能用“小概率事件”一筆帶過,更不能成為城市系統性安排不足、機制化應對不力的藉口。

事實上,無論是夏季的汛情、不期而遇的城市暴雨、還是冬天的冰雪嚴寒天氣……每次災害往往都會戳中城市的痛點,暴露出城市管理的某些短板。一些城市在補齊短板中不斷提升城市的管理水準,這讓人感到欣慰。但還有不少城市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在極端天氣應對方面還有諸多需要加強的方面,而這些都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感人的事蹟總是在寒冬中溫暖人心,這值得點贊。但僅僅靠個體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沒有系統性的安排和機制化應對,其溫度顯然還不足以應對暴風雪。而感人事蹟溫暖人心的背後,恰恰暴露了我們在某些方面的制度性保障能力不足,機制性應對災害仍存差距。比方說在武漢,如果能夠及時將馬路上的積雪清掃乾淨,交警摔跤推車的事情估計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大幅下降,甚至沒有。事實上,一場針對冰雪災害的戰鬥,我們不僅僅需要感人的事蹟和職業的奉獻,更需要周密部署和精心指揮,更需要用制度溫暖人心。只有制度的溫暖和人心的溫暖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體現一個城市的溫度和管理的高度。缺少其中一個,都會顯得不足。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這同樣包括制度性應對災害的能力和水準。只有我們的城市應急體系更完備,統籌保障更有力,應對指揮更迅疾,才能在應對極端天氣時有條不紊,舉重若輕。

文丨央視評論特約撰稿 王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