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泰州這座山,一直流傳著神仙的傳說,山下還壓著一座西周古城

四面環水, 環境清幽, 有著神仙傳說……許多年前, 薑堰天目山就已經聲名遠揚, 不少文人墨客曾將此地寫進詩篇。 在當地人心中,

天目山是一座神仙島!

不過, 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 天目山的另一個秘密才被揭曉。 原來, 這座“仙山”下面, 還壓著一座西周古城!

西周古城怎麼會被埋到山下?這座古城又挖掘出了怎樣的寶貝呢?本期城史, 將帶你走進薑堰天目山遺址……

【遺址簡介】

天目山遺址,

位於薑堰城區北部, 西距海陵城區21公里, 東距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15公里, 與西側的單塘河新石器遺址相隔1公里, 均處於古長江北岸的沙嘴上。

連同河道在內, 該遺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 相當於5個足球場大小。 2006年5月, 天目山遺址作為“特殊類遺址”, 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 薑堰天目山遺址與南京明孝陵、徐州漢楚王墓群、無錫闔閭城遺址、高郵龍虯莊遺址等8個遺址, 一起被公佈為首批“江蘇大遺址”。

(天目山遺址全貌) 偶然發現揭開驚世秘密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這句話放在薑堰天目山, 再合適不過了。 遠古的天目山曾一直被視為一座蓬萊仙山, 根據史料記載, 可以推想天目山得名應早在東晉道士王冶隱居此山之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期, 人們在天目山一角的地下發現過宋代和漢代墓葬, 出土了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和鐵劍、銅鏡、五銖錢等文物。 但這些零星的發現並沒有引起考古工作者更多的注意, 最終與西周古城擦肩而過。

直到1983年冬, 人們在天目山修建泰縣生產資料倉庫時, 在深30釐米至40釐米的土中又發現了陶器、銅器、獸骨等, 這裡的秘密才漸漸被人發現。 隨後, 泰縣圖書館對這些陶片與獸骨進行了調查, 最後發現這些陶片與獸骨很有可能就是西周時期的遺物。

(西周·獸骨)

1985年9月, 天目山遺址被公佈為泰縣文物保護單位。 兩年後, 考古工作者周煜、黃炳煜將《天目山、單塘河古遺址調查簡報》發表在《東南文化》上, 引起了省內考古學界的重視。

2000年8月起, 南京博物院、泰州博物館和姜堰文管辦組成聯合考古隊, 對天目山遺址展開了考古發掘。

通過兩次正式的考古挖掘探究, 一座3000多年前的西周古城遺址從地下慢慢地浮現在世人面前。

(天目古城剖面圖) 這是一座什麼樣的遺址?

該西周古城遺址依天目山地形而建, 東西較長、南北較短, 面積約2.5萬平方米, 設外城和內城。 外城呈長方形, 面積約2.3萬平方米, 四周是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70米的護城河道。

外城裡包著一座內城, 其東西約70米、南北約55米, 面積約3800平方米。

除發現古城牆、河道、排水溝外, 考古人員同時在發掘中還清理出了房址、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銅器、鹿角等大量遺物。經測定,這些遺物都已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是西周中晚期先民們所使用的器物。

透過這些看似粗陋的物件,今天的人們可以遙想:3000多年前,天目山陸地上草木繁盛、鳥獸成群,河塘裡碧水蕩漾、魚蟹豐富,先民們以漁獵、採集和種植來獲取生活資料……物質條件雖很簡陋,可居住環境卻很愜意,這裡就是一處世外桃源。

(西周.印紋硬陶罐殘片)

儘管出土文物眾多,但專家們更看重的是古城遺址。經進一步考證,專家們認為,天目山古城遺址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遺跡,在時代上早於常州淹城遺址(約2500年前),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

讓考古人員驚奇的是,天目山古城城牆的結構很堅挺,考古解剖城牆時發現,牆體中竟沒有後來樹木的根莖鑽入,堪稱“鐵壁銅牆”。

關於天目山遺址的價值和意義,當年發掘報告的“結語”中作了這樣的闡述:

天目山遺址為西周時代的古城,城址規模雖小,但其內外城結構和水道環繞特點,明顯具有南部水網地區古代城市的風格。江淮地區西周時期的文化特徵一直存在爭論,該地區周代考古學文化尤其是東部地區一直面貌不太清晰,天目山遺址作為一個城址,在當時應具有該地區的代表性,通過分析其文化性質,可以把握江淮東部地區的文化特徵。

(陶簋guǐ)

如今

考古發掘的原土已經回填,再次把古城封存在地下。作為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目山遺址多年來一直默默地看著河水緩緩從它身邊流過,以原生態的風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些歷史的碎片仿佛告訴人們,天目山這條看似已經枯萎的城市根脈其實還活著,它就那麼安靜地躺在河畔,像剖開歷史土壤的一把銅刀,告訴我們前人在此曾經有過的那些經歷。

(魚簍形陶罐)

☞知道多些

天目山的“神仙”傳說

雖然不像浙江天目山那樣有著崇山峻嶺,但薑堰天目山卻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在發現古遺址前,這裡向來以“仙”聞名。

相傳,因為天目山全是土,崇尚“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東晉道士王冶,為得道升天、長生不老,就選擇來到天目山潛心修煉。 被道家稱為“海陵十仙”之一的王冶在此隱居後,煉丹存神,歷經宋、齊、梁一百多年。

王冶在得道升天之前,暗藏了許多寶物於天目山的兩口井裡;他的徒弟王妙行,是天目山草莽間的五色鹿所生,被稱為鹿女,也投藏不少寶物于井中;南北朝時,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立為太子後,也曾來天目山觀井致禮;而北宋神宗年間的發運使蔣之琦來天目山拜謁時,從井中挖得了許多鹿角、金龍和玉璧。

考古人員同時在發掘中還清理出了房址、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銅器、鹿角等大量遺物。經測定,這些遺物都已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是西周中晚期先民們所使用的器物。

透過這些看似粗陋的物件,今天的人們可以遙想:3000多年前,天目山陸地上草木繁盛、鳥獸成群,河塘裡碧水蕩漾、魚蟹豐富,先民們以漁獵、採集和種植來獲取生活資料……物質條件雖很簡陋,可居住環境卻很愜意,這裡就是一處世外桃源。

(西周.印紋硬陶罐殘片)

儘管出土文物眾多,但專家們更看重的是古城遺址。經進一步考證,專家們認為,天目山古城遺址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遺跡,在時代上早於常州淹城遺址(約2500年前),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

讓考古人員驚奇的是,天目山古城城牆的結構很堅挺,考古解剖城牆時發現,牆體中竟沒有後來樹木的根莖鑽入,堪稱“鐵壁銅牆”。

關於天目山遺址的價值和意義,當年發掘報告的“結語”中作了這樣的闡述:

天目山遺址為西周時代的古城,城址規模雖小,但其內外城結構和水道環繞特點,明顯具有南部水網地區古代城市的風格。江淮地區西周時期的文化特徵一直存在爭論,該地區周代考古學文化尤其是東部地區一直面貌不太清晰,天目山遺址作為一個城址,在當時應具有該地區的代表性,通過分析其文化性質,可以把握江淮東部地區的文化特徵。

(陶簋guǐ)

如今

考古發掘的原土已經回填,再次把古城封存在地下。作為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目山遺址多年來一直默默地看著河水緩緩從它身邊流過,以原生態的風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些歷史的碎片仿佛告訴人們,天目山這條看似已經枯萎的城市根脈其實還活著,它就那麼安靜地躺在河畔,像剖開歷史土壤的一把銅刀,告訴我們前人在此曾經有過的那些經歷。

(魚簍形陶罐)

☞知道多些

天目山的“神仙”傳說

雖然不像浙江天目山那樣有著崇山峻嶺,但薑堰天目山卻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在發現古遺址前,這裡向來以“仙”聞名。

相傳,因為天目山全是土,崇尚“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東晉道士王冶,為得道升天、長生不老,就選擇來到天目山潛心修煉。 被道家稱為“海陵十仙”之一的王冶在此隱居後,煉丹存神,歷經宋、齊、梁一百多年。

王冶在得道升天之前,暗藏了許多寶物於天目山的兩口井裡;他的徒弟王妙行,是天目山草莽間的五色鹿所生,被稱為鹿女,也投藏不少寶物于井中;南北朝時,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立為太子後,也曾來天目山觀井致禮;而北宋神宗年間的發運使蔣之琦來天目山拜謁時,從井中挖得了許多鹿角、金龍和玉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