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源頭活水綠如藍 “一訴多贏”山也笑

每年冬季霧塵茫茫, 商販熊先生早已習以為常。 但2017年的冬天, 他每天清晨在福建省三明市城區行走時卻會來一個深呼吸:道路潔淨,

粉塵少了, 空氣也清新了。

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是三明市檢察機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個成果。 2017年, 該市三分之一的縣榮登全國深呼吸小城榜單, 將樂縣斬獲“美麗中國·深呼吸第一城”稱號。 在山青水綠、空氣清新的背後, 凝聚著檢察監督護航生態文明的法治力量。

生態檢察監督 人大立法支持

三明是新興工業城市。 90年代以來, 在該市三元區城郊周邊, 陸續有煤場進駐, 每到冬季, 煤灰粉塵尤甚, 隨風乘隙而入, 一天下來, 甚至一夜之間, 居民陽臺常落下一層黑乎乎的灰塵。

“念好發展經, 畫好山水畫”。 2017年4月, 三明市打響藍天保衛戰, 煤場被列為整治重點。 三元區檢察院發揮檢察職能, 深入煤場調查, 向轄區5個職能部門發出檢察建議。

不到一個月, 12家不合格煤場全部關停, 存煤限期清理完畢, 煤炭加工企業搬遷。 截至2017年12月31日, 已連續保持249天沒有原煤粉塵污染記錄。 空氣品質改善, 群眾由衷點贊。 熊先生感歎, 好環境是“治”出來的。

“這個‘治’, 就是法治的力量。 ”三明市檢察院檢察長張時貴說, 保護生態環境, 檢察機關義不容辭, 更須相關職能部門配合形成合力。 以此為出發點, 該市檢察院總結近年來生態司法實踐經驗, 推動地方立法強化生態檢察監督。

2016年4月, 三明市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加強生態檢察監督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定》, 要求檢察機關從社會影響大、問題突出的環節入手, 對生態領域行政違法行為加大監督力度。

檢察監督有了立法作後盾,

行政機關更加認真辦理檢察建議, 自覺履行生態保護職責。 2017年, 該市清除違法堆放危廢物品240余噸, 關停非法排汙企業9家, 取締非法采砂點49處;啟動環境公益訴訟訴前程式112件, 整改率85%, 提起訴訟10件, 督促追繳生態公益補償保證金和水土保持費675萬元。

區域聯動機制 力保源頭綠如藍

“地處閩江之源、閩山之巔, 我們將一以貫之地從源頭保護水長綠、山長青。 ”盤點過去一年生態檢察工作, 建甯縣檢察院向當地人大作的工作報告這樣寫道。

三明境內河流縱橫交錯, 是閩江、九龍江的重要源頭。 在曾經的流域治理中, 下游治汙, 而上游卻排汙不止, 成效不顯。

2016年, 三明市檢察院在全省率先探索跨區劃流域治理機制,

組織流域沿線檢察院簽訂協定, 形成既“各管一段”、又跨區域聯動的機制, 環環相連, 整體推進, 鞏固治理成果。

為確保閩江源頭水環境安全, 三明市檢察機關還與環保、水利、國土、林業等行政執法部門聯手, 開展“沙溪、巴溪、文江河流域污染區域聯動專項整治”行動。 治理中, 永安市檢察院發現境內有兩處污染源均來自大田縣的一家礦山企業, 於是將線索移送該縣檢察院, 大田縣檢察院立即掛牌督辦, 協調環保部門嚴肅查處整改。

以整治流域生態環境為契機, 三明市兩級檢察院在河長辦設立檢察聯絡室, 實現轄區流域生態監管全覆蓋和環保資訊共用, 借助河長制、“兩法銜接”平臺, 及時督促職能部門依法履職, 形成“水髒了有人管,

河濁了有人問”的新常態。

2017年5月, 大田縣、尤溪縣與一脈相鄰的泉州市德化縣建立跨區域生態保護聯盟, “部門協作, 區域聯動”機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得益於檢察監督, 行政行為更加規範, 執法更加嚴格, 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也更加順暢。 ”大田縣生態綜合執法局局長劉傳貴說, 過去文江河水被戲稱為“核桃露”, 在區域聯動治理後, 如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探索“一案雙責” 修復受損生態

在尤溪縣非法建廠, 焚燒熔煉廢棄電路板、污染環境的蘇某等10名被告人, 2017年8月被判刑後, 又被三明市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同年12月29日, 法院判決該10人承擔危險廢物處置費159萬元, 並限期修復被污染的地塊, 未履行的, 承擔生態修復賠償費用274萬餘元。

三明市檢察機關在辦理破壞生態資源環境犯罪案件中,探索實踐“一案雙責”模式,不僅追究涉罪者的刑事責任,還要求其承擔民事責任,讓生態破壞者變成環境修復者,防止出現“人關了,山荒了,地也髒了”現象,達到“一訴多贏”的生態效果。

三明市森林覆蓋率達76.8%,有“中國最綠省份之最綠城市”的美譽。張時貴說,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檢察機關用法治呵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一條條河流、一座座青山。2017年,該市共批捕涉林犯罪和破壞土地、礦山、河流等領域犯罪55件70人,起訴132件197人,立案監督破壞環境資源犯罪12件21人。

2017年,該市檢察機關推行恢復性生態司法,落實福建省檢察院《關於在辦理破壞環境資源刑事犯罪案件中健全和完善生態修復機制的指導意見》,用好生態修復令,督促“補植複綠”林地743畝,實現辦理一個案、挽救一家人、恢復一片林的有機統一。

三明市檢察機關在辦理破壞生態資源環境犯罪案件中,探索實踐“一案雙責”模式,不僅追究涉罪者的刑事責任,還要求其承擔民事責任,讓生態破壞者變成環境修復者,防止出現“人關了,山荒了,地也髒了”現象,達到“一訴多贏”的生態效果。

三明市森林覆蓋率達76.8%,有“中國最綠省份之最綠城市”的美譽。張時貴說,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檢察機關用法治呵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一條條河流、一座座青山。2017年,該市共批捕涉林犯罪和破壞土地、礦山、河流等領域犯罪55件70人,起訴132件197人,立案監督破壞環境資源犯罪12件21人。

2017年,該市檢察機關推行恢復性生態司法,落實福建省檢察院《關於在辦理破壞環境資源刑事犯罪案件中健全和完善生態修復機制的指導意見》,用好生態修復令,督促“補植複綠”林地743畝,實現辦理一個案、挽救一家人、恢復一片林的有機統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