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江浦走出的京劇百年三傑

周信芳(1895—1975)出生于清江浦南門東側虹橋, 祖籍浙江慈溪。 父親周慰堂是位學識淵博、技藝精湛的戲曲演員, 某戲班班主。 周信芳從五六歲起即開始練功學戲。 7歲時隨父親金琴仙(周慰堂藝名)到杭州抗震橋天仙茶樓雷鋒班唱戲, 7歲登臺即受到觀眾的讚賞和歡迎, 就此以七齡童為名到處去演出。 11歲時在上海桂榮園搭班, 當時寫戲報的先生誤將“七齡”寫成麒麟, 而麒麟被看成是吉祥之物, 故從此他就以麒麟童為名響遍大江南北和東海之濱。

評論家和觀眾常說:“梅蘭芳是‘美’的化身, 而周信芳是‘力’的藝術”。

周信芳的戲無論唱、做、念、打都很地道有勁。 他演出的戲有鮮明的節奏, 他扎實的唱念和表演有著強烈的感人力量, 使觀眾看得過癮, 聽得動情。 因此, 在上海曾出現家家聽播《追韓信》、處處學唱《打嚴嵩》的情景。 周信芳一生共演出近600出戲, 其中以連臺本戲為主, 這是世界級演員中唯一有此紀錄者。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反映國家興亡和忠奸鬥爭的政治戲, 並在選材上注重反映時代的需要和群眾的呼聲。

京劇是中國“國粹”, 曾是中國最為普及的劇種。 京劇藝術源遠流長, 流派紛呈, 近現代一百多年以來是它最興盛的時期。 而明清時期的清江浦, 以官商文化為主體, 就恰恰給京劇藝術的流行提供了最為適宜的土壤和氣候。

在明清兩代, 特別是清代, 淮安是水利樞紐, 交通咽喉, 也是漕糧運輸、海鹽集散中心, 掌控著封建王朝的經濟命脈, 因此在這裡設了河道總督署和漕運總督署, 還有鹽運禦史等機構, 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 再者, 趁交通發達之便, 商賈雲集, 鹽運發達, 便又出現了以鹽商為代表的富商階層。 無論是官僚還是富商, 他們天生就有追求聲色犬馬之樂的天性;更何況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從這裡經過, 他們還要準備著迎駕、接駕, 進行供奉性演出, 這樣一來, 除了大小官員、富商自家養一些家班、戲班之外, 全國各地的昆劇、徽劇以及其他各劇種的戲班都先後來到這裡, 這就匯成了連續不斷的戲劇演出的空前盛況, 也為戲劇人才的湧現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

僅在近現代的一百多年裡, 淮安就產生了著名的京劇三傑——“通天教主”王瑤卿、麒派宗師周信芳和荀派傳人宋長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