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美文遊記徵集大賽」No1.有人說,縉雲也有“三清山”,那叫“漕頭寨背”

從2月5日起, 縉雲智慧旅遊線上微信公眾號將陸續推送“詩畫浙江·醉美縉雲”美文遊記徵集大賽投稿作品, 快來給你喜歡的選手打Call!

“詩畫浙江·醉美縉雲”美文遊記徵集大賽1號作品

縉雲版“三清山”

第一次去大洋, 是在2009年夏天, 從此知道了大洋不僅有可觀日出的大洋山, 有可避暑的林場, 還有漕頭寨背這個微版“三清山”。

漕頭寨背距離環湖村約五公里, 可延著“環湖—漕頭”的康莊公路前往:驅車,

步行, 皆可。 從環湖村出發, 驅車約四公里處, 就能看到各種奇峰異石, 遠處的山峰則被雲霧繚繞著, 樹木蒼翠青綠, 雨後山中的空氣顯得異常的清晰, 心曠神怡, 讓人忍不住多吸了幾口氣。 眼見著一塊“漕頭村農家樂歡迎你”看板, 也就到了漕頭寨背。

下得車來, 環顧四周, 視線所及盡是連成片的奇峰異石。 每座山頭上至少“安放”著一塊, 有的甚至數塊特立獨行的岩石。 這似乎成了每座山峰統一的名片, 告訴前來參觀的人們, 它們是同屬寨背風景線, 屬於一個整體, 有著天然的淵源。 視線右側,

一座酷似一頭臥匍著的大象赫然在目, 這就是當地人口中的“象山”。 山頂處也“擺放”著一塊巨石, 說不清像什麼。

象山

從路口往裡走幾步, 向左望去, 就能看到漕頭村的農舍了。 沿著用粗大的沙石鋪成的小路(現如今已經鋪上了水泥石板路)往裡走, 移步易景,

座座山峰上的山石造型毫不吝惜地衝擊著我們的眼球, 讓人應接不暇, 並由衷地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瞧右側, 山腰處幾塊山石組合像極了一隻免子, 其正沿著山路往上爬呢。 而在其正前方不遠, 則似乎是一隻爬累了的小免子, 正側臥著休息, 兩隻小耳朵依稀可見。再看左邊不遠處,那不是沙漠岩嗎?一種看起來像極了沙漠紋理的沙黃色岩石。若不是身處深山,不是邊上依稀生長著的樹木告訴我們這只是一塊岩石,而是用相機將其來個特寫,並以此為據,告訴你的朋友,你曾經去過沙漠,相信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腳下深淵處,是一潭湖水和一座小房子。同伴介紹說,這就是龍宮洞水電站,別看它規模小,也就一池塘大小,但從大洋水庫引過來的水,經由400米的水位落差,發電量相當可觀。再往裡走約50米,就到了此行的最後一個山峰。站在山腳朝上望去,可見山頂處一座佛殿,前面還有護欄。殿底下是一塊突出的石頭,站在正下方望上去,仿佛是佛祖蓮花寶座的一角。山腳右下方,一隻小石龜正抬起頭向上望著,不知在看些什麼。回來細看拍攝下來的照片,驚喜地發現,石龜後面的小山峰也像極了烏龜的龜殼。一虛一實間,組成了自然界的烏龜親子圖。

當地老百姓為何在這麼高的山石上建殿?建殿的材料又是如何送上去的呢?這些都不得而知。也許當地的農家樂經營戶可以跟我們的遊客講講個中的故事。繞過佛殿山腳下的小路,走過幾級臺階,就到了當地人口中的“一線天”了(農家樂老闆提起過):兩塊巨石之間只留下一條狹窄的通道,只容一個人通過;胖點的人還需側身方可通過;如果再胖點,要想通過恐怕就成問題了。

一線天

扶著“一線天”兩邊的岩石,登上兩段約三四十級的臺階,就到了當地人口中的第二個“一線天”了。這裡沒有臺階可供通過,只有泥路。因雨天路滑,向裡望去又看不到盡頭,為安全起見,我們沒有從此通過。避開第二個“一線天”,沿著盤旋而上的狹窄階梯小路,就到了山頂。

首先迎接我們的是一對不大卻仍不失威武的石獅,替這裡神殿中的仙家把門,似乎也告訴到此的人們,這裡的殿雖小,但五臟俱全。石獅左側不遠處,一塊錐形的巨石驚現眼前,頂部還有凹陷處。走近細看,巨石底部與底下岩石之間只有兩個意思一下的接觸點,而且是傾斜著的,仿佛是一天外來石突然掉落在此,被底下的岩石接住了。這不免讓人擔心起它何時會滾落,但事實卻是它在此屹立了不知多少年。這讓我再一次感歎起大自然的神奇與不朽。

依稀記得聽農家樂老闆說起過大洋有塊風動岩,意即風吹過岩石,岩石會搖一搖,但就是不會掉落,當下我們都以為這就是傳說中的風動岩了。後來才知道,風動岩並不在此,但此石同樣有一個與其相配的名字:淩霄石。

淩霄石

淩霄石正前方是一棵傲然獨立的松樹,猶如一頂巨大的盤景。順著松樹的方向放眼望去,山峰疊巒,雲霧飄緲,好一派風光,趕緊拍照留念。

站在山頂,放眼望去,四周美景盡收眼底,一種“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突然想起大學一位山東籍同學對南方山的印象,她說南方的山不像北方的山那般光突突,而是被樹木覆蓋,有如江南的姑娘,多了幾分妖嬈和嫵媚。但寨背的山,似乎不像同學印象中南方的山。不知是寨背的山太愛顯擺,不甘自己不同與人的肌體被埋沒而出來炫耀一番,還是這裡的樹木太善良了,不忍將岩石長期埋於底下,從而自己退而求其次,讓其出來透透氣,以致與樹木相比,山石更是主角。

寨背風光

在山頂一個入口處找到一路小路,順其而下,側身穿過一塊只能容人通過傾斜著的巨石 ,就到了殿前。殿內供奉著三個神像,不知是何方神仙。殿旁豎立著的一塊功德碑,告訴我們此殿叫“甄岩殿”。從殿前下得山來,陣雨後周圍的景色越發地清新明亮起來,山越發顯得蒼翠。與同伴提起江西的“三清山”,問其是否與此差不多。同伴告之,如果說三清山是大家閨秀的話,那麼寨背風光算得上是小家碧玉,都不失為美人。

哦,那權當寨背是咱縉雲的微版“三清山”吧!

兩隻小耳朵依稀可見。再看左邊不遠處,那不是沙漠岩嗎?一種看起來像極了沙漠紋理的沙黃色岩石。若不是身處深山,不是邊上依稀生長著的樹木告訴我們這只是一塊岩石,而是用相機將其來個特寫,並以此為據,告訴你的朋友,你曾經去過沙漠,相信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腳下深淵處,是一潭湖水和一座小房子。同伴介紹說,這就是龍宮洞水電站,別看它規模小,也就一池塘大小,但從大洋水庫引過來的水,經由400米的水位落差,發電量相當可觀。再往裡走約50米,就到了此行的最後一個山峰。站在山腳朝上望去,可見山頂處一座佛殿,前面還有護欄。殿底下是一塊突出的石頭,站在正下方望上去,仿佛是佛祖蓮花寶座的一角。山腳右下方,一隻小石龜正抬起頭向上望著,不知在看些什麼。回來細看拍攝下來的照片,驚喜地發現,石龜後面的小山峰也像極了烏龜的龜殼。一虛一實間,組成了自然界的烏龜親子圖。

當地老百姓為何在這麼高的山石上建殿?建殿的材料又是如何送上去的呢?這些都不得而知。也許當地的農家樂經營戶可以跟我們的遊客講講個中的故事。繞過佛殿山腳下的小路,走過幾級臺階,就到了當地人口中的“一線天”了(農家樂老闆提起過):兩塊巨石之間只留下一條狹窄的通道,只容一個人通過;胖點的人還需側身方可通過;如果再胖點,要想通過恐怕就成問題了。

一線天

扶著“一線天”兩邊的岩石,登上兩段約三四十級的臺階,就到了當地人口中的第二個“一線天”了。這裡沒有臺階可供通過,只有泥路。因雨天路滑,向裡望去又看不到盡頭,為安全起見,我們沒有從此通過。避開第二個“一線天”,沿著盤旋而上的狹窄階梯小路,就到了山頂。

首先迎接我們的是一對不大卻仍不失威武的石獅,替這裡神殿中的仙家把門,似乎也告訴到此的人們,這裡的殿雖小,但五臟俱全。石獅左側不遠處,一塊錐形的巨石驚現眼前,頂部還有凹陷處。走近細看,巨石底部與底下岩石之間只有兩個意思一下的接觸點,而且是傾斜著的,仿佛是一天外來石突然掉落在此,被底下的岩石接住了。這不免讓人擔心起它何時會滾落,但事實卻是它在此屹立了不知多少年。這讓我再一次感歎起大自然的神奇與不朽。

依稀記得聽農家樂老闆說起過大洋有塊風動岩,意即風吹過岩石,岩石會搖一搖,但就是不會掉落,當下我們都以為這就是傳說中的風動岩了。後來才知道,風動岩並不在此,但此石同樣有一個與其相配的名字:淩霄石。

淩霄石

淩霄石正前方是一棵傲然獨立的松樹,猶如一頂巨大的盤景。順著松樹的方向放眼望去,山峰疊巒,雲霧飄緲,好一派風光,趕緊拍照留念。

站在山頂,放眼望去,四周美景盡收眼底,一種“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突然想起大學一位山東籍同學對南方山的印象,她說南方的山不像北方的山那般光突突,而是被樹木覆蓋,有如江南的姑娘,多了幾分妖嬈和嫵媚。但寨背的山,似乎不像同學印象中南方的山。不知是寨背的山太愛顯擺,不甘自己不同與人的肌體被埋沒而出來炫耀一番,還是這裡的樹木太善良了,不忍將岩石長期埋於底下,從而自己退而求其次,讓其出來透透氣,以致與樹木相比,山石更是主角。

寨背風光

在山頂一個入口處找到一路小路,順其而下,側身穿過一塊只能容人通過傾斜著的巨石 ,就到了殿前。殿內供奉著三個神像,不知是何方神仙。殿旁豎立著的一塊功德碑,告訴我們此殿叫“甄岩殿”。從殿前下得山來,陣雨後周圍的景色越發地清新明亮起來,山越發顯得蒼翠。與同伴提起江西的“三清山”,問其是否與此差不多。同伴告之,如果說三清山是大家閨秀的話,那麼寨背風光算得上是小家碧玉,都不失為美人。

哦,那權當寨背是咱縉雲的微版“三清山”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