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村的那些同齡人,幾十年後相見,一切都不再是兒時的模樣!

文:華德陽

無論村莊大小, 同一年出生的人總會有幾個, 一個大隊同一年出生的人就更多了, 這些同齡人就是以後幾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重要玩伴。

大孩不給小孩玩, 小孩只好和同齡人玩一起玩。 離得再遠, 一個住莊東頭, 一個住莊西頭, 另一個住莊南頭, 除了吃飯、睡覺、走親戚, 幾乎是形影不離的。

玩什麼?似乎沒得玩。 沒有玩具, 大人幹活的農具就是最好的玩具。 弄輛平車, 再弄個平車輪子, 往車轅上一放, 用麻繩一紮一綁, 就成了“四輪車”, 一人坐在上面掌握方向盤, 幾人在後面推, 從高崗上往下一放, 那感覺和今天開豪車兜風應該差不多。

或者一人推一個平車輪子, 在當街、在場裡、在誰家的當院子裡, 滿頭大汗地比誰推的快, 比誰叫的響, 那種感覺, 似乎和在酒桌上拼酒逞能相似。

既然是同齡人, 上學就是同班同學, 一塊上學一塊放學一塊寫作業。 你吃了飯就去喊我, 我吃了飯就去邀你, 爬麥穰垛、走河沿、擠籬笆, 一路歡快去上學;放了學, 興高采烈地戳馬蜂窩、掏麻雀、捂知了;放假就一起去放羊, 放羊的時候爬個瓜、偷個桃、薅個蘿蔔、捉個青蛙……

十幾年後, 同齡人們走到岔路口, 不同家庭的人選擇了不同的路。

家境比較窮的, 早早的輟學, 小學畢業就下地幹活了, 應為上到初中甚至高中, 最後還不是“家裡蹲屋裡系刷鍋洗碗帶掃地”, 考大學太難了!

並且那時上學還要交費, 各種學雜費每學期也就幾十元吧, 但是也讓很多家庭吃不消;上了初中、高中要搭夥,

交糧食不行, 要換“洋面”, 還得買菜票……考大學更是難上加難, 一個村子裡幾年出不了一個大學生。

父母端鐵飯碗的, 有人便及早的接班;也有下礦的, 也有上技校的;也有走考學這條路的……

幾十年後, 同齡人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 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多多少少胖了、頭髮白了。

於是聚會、喝酒、憶舊……鄉村的同齡人回到鄉村, 發現兒時洗過澡的大坑被填平, 乘涼的小樹林裡堆滿了垃圾, 放羊的茅草荒蓋起了廠房……一切都不在是兒時的模樣, 只有同齡人的存在, 似乎才能證明曾經發生過的一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