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韓長賦: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2016年5月, 習近平同志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 要採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 調動農民積極性, 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黑土地保護,

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 落實習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有關要求, 各有關部門和東北四省區加強研究、制定規劃、出臺政策、推進落實, 東北黑土地保護邁出有力步伐。 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進一步凝聚思想共識、聚焦重點發力、採取有效措施, 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 繼續把黑土地保護利用這篇大文章做好, 不斷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黑土是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 近年來東北黑土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 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黑土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 形成極為緩慢, 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釐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400年。 全球黑土區僅有三片, 分別位於烏克蘭第聶伯河畔、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國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北大倉”。 由於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 黑土區耕地長期透支, 地下水超采嚴重, 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 生態環境亮起了“紅燈”。

黑土變“瘦”了。 黑土地之所以“黑”, 就在於它覆蓋著一層黑色的腐殖質, 這種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鬆、最適宜耕作。 老百姓常用“一兩黑土二兩油”來形容黑土地的肥沃。 但過去多年的重用輕養導致黑土地有機質含量逐漸下降。 據監測, 近60年來, 東北黑土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下降1/3,

部分地區下降50%。 有機質含量過低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減弱。 老百姓講, 現在的黑土地越來越“饞”, 化肥越上越多。

黑土變“薄”了。 東北黑土區坡耕地較多, 主要採用順坡種植, 坡面較長, 雨後極易形成地表徑流, 夏季暴雨沖刷, 帶來土壤流失;春季乾旱少雨多風, 一場大風就能把地表浮土刮去一層, 土壤風蝕嚴重。 據有關部門統計, 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面積有27萬多平方公里, 形成大型侵蝕溝29萬餘條。 目前, 東北黑土區耕地的黑土層平均厚度只有30釐米左右, 比開墾之初減少了約40釐米。 部分坡耕地已變成肥力較低的薄層黑土, 有的甚至露出了底層的黃土, 成為老百姓俗稱的“破皮黃”黑土。

黑土變“硬”了。

過去, 東北地區大馬力機械少, 一般使用小馬力拖拉機作業, 翻耕深度只有15釐米。 加之受水蝕風蝕和農機具碾壓等因素影響, 導致犁底層上移, 致使土壤結構退化、土質硬化, 蓄水保墒能力下降, 農作物根系難以利用土壤深層水分和養分, 降低了土壤、水、肥、氣、熱協調能力。

多年來, 東北地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但也帶來黑土地退化問題。 當前, 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主線。 進入新時代、適應新形勢、順應新要求, 我們要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加強黑土地保護和治理修復, 讓超載的黑土地“減減壓”,

實現黑土地可持續利用。

保護東北黑土地是歷史使命、系統工程, 要按照綠色發展要求綜合施策、形成合力、久久為功

黑土地是大自然的饋贈, 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資源, 決不能讓黑土地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搞少了、搞瘦了。 要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堅持科學治理、有效保護、永續利用, 為子孫後代留下良田沃土和生存發展空間。 總的考慮是,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 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土地資源安全、農業生態安全為目標, 加大力度、重點保護、全面規劃、統籌推進, 不斷提高東北黑土區的耕地品質和生態環境品質,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珍貴資源,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習近平同志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東北黑土區生態類型多樣,既有大平原、大草原,又有大森林、大濕地,這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天然優勢。保護好黑土地,是推進東北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按照綠色發展的要求來推進。堅持從保護和治理修復黑土地入手,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生態迴圈農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把東北黑土區打造成為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

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統籌。東北地區在全國農業版圖中舉足輕重,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4,商品量占全國的1/4,調出量占全國的1/3。保護東北黑土地,要處理好保護資源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係,既要轉變過去那種透支資源、污染環境的生產方式,也要防止出現片面強調“保護”、削弱糧食生產能力的情況。保護黑土地,根本目的是實現糧食安全可持續、資源環境可持續。要通過優化農業生產佈局,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技術,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路子。

堅持科學設計、規劃先行。黑土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保護黑土地也需要統籌謀劃、持續推進。經國務院同意,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力爭到2030年,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實施黑土地保護面積2.5億畝,基本覆蓋主要黑土區耕地。通過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趨勢,將東北黑土區耕地品質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要以落實《規劃綱要》為抓手,加快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堅決打好東北黑土地保護攻堅戰。

堅持突出重點、統籌推進。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大,黑土地退化成因複雜,保護治理任務艱巨。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不能平均用力,要突出重點區域,推進連片治理,做到建一片成一片。當前,要選擇一批重點縣(市)開展黑土地保護整縣推進試點,不斷積累經驗,探索有效模式。要將黑土地保護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農業結構調整等統籌考慮,整合資源力量,集中資金投入,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工作合力。

加快構建四大制度體系,探索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的治本之策

保護黑土地,既要抓好突出問題治理,又要謀劃長遠發展;既要採取有力治標措施,又要探索長遠治本之策,加強制度機制建設。當前,重點是加快構建四大制度體系。

構建黑土地保護管理監督體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優質的黑土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優先將黑土地劃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結合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省級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建立黑土地保護考核機制,督促地方政府落實保護責任。同時,加快建設一批耕地品質監測網點,構建天空地數位農業管理系統,跟蹤黑土地品質變化趨勢,為加強黑土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構建黑土地保護科技支撐體系。搞好黑土地保護,離不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要統籌科研院校和農業技術推廣單位的資源力量,組建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聯盟,開展協同攻關,集成組裝一批技術模式。創新服務機制,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鼓勵支持推廣人員進村進戶入田開展技術指導。深入開展黑土地保護技術培訓,著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施肥、耕地保育水準。

構建黑土地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積極推動黑土地保護立法,嚴格規範土地利用和耕地品質保護行為,明確地方各級政府及耕地使用者的義務,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做到依法管土、依法護土。重點是加快修訂完善《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支持東北四省區制定黑土地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形成中央與地方配套銜接的法律法規體系。

扎實推進五大治理修復措施,確保東北黑土地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從2015年開始,農業部、財政部每年安排5億元資金,在東北四省區的17個縣(市、區、旗)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初步集成了一批技術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後,要進一步聚焦突出問題,創新技術模式,統籌土、肥、水、種及栽培等生產要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農機、生物等措施,確保黑土地保護取得實效。

推進有機肥積造利用。充分發揮東北地區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推進秸稈粉碎深翻還田、覆蓋免耕還田、過腹轉化還田,有效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等,積造施用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持續提升耕地基礎地力。

推進耕作層深松深耕。鼓勵購置大馬力拖拉機和深松深耕機具,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集成示範,因地制宜推廣少免耕、深松深耕等技術。從東北實踐看,在土質黏重、犁底層上移的地區,3年左右深松深翻一遍,可以加深耕作層、打破犁底層,增強黑土地保水保肥能力,當年可增產10%以上。

推進輪作試點和糧改飼。推廣玉米與大豆、雜糧、薯類、油料作物等輪作,實現固氮肥田、用養結合。積極發展糧改飼,減少籽粒玉米麵積,大力發展青貯玉米、苜蓿、黑麥草、燕麥等優質飼草料,支持發展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業。今年在東北地區開展輪作試點1000萬畝。今後要進一步擴大試點規模,推動建立合理的輪作種植制度。

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深入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行機械化精准施肥噴藥,推廣高效新型肥料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同時,大力發展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高效低毒生物農藥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在東北黑土區大規模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加大土地平整力度,加強坡耕地綜合治理,改順坡種植為機械起壟、橫向種植,控制水土和養分流失。完善農田水利配套設施,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合理開發利用地表水,減少地下水開採,促進水資源永續利用。

(作者為農業部部長)

不斷提高東北黑土區的耕地品質和生態環境品質,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珍貴資源,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習近平同志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東北黑土區生態類型多樣,既有大平原、大草原,又有大森林、大濕地,這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天然優勢。保護好黑土地,是推進東北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按照綠色發展的要求來推進。堅持從保護和治理修復黑土地入手,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生態迴圈農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把東北黑土區打造成為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

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統籌。東北地區在全國農業版圖中舉足輕重,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4,商品量占全國的1/4,調出量占全國的1/3。保護東北黑土地,要處理好保護資源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係,既要轉變過去那種透支資源、污染環境的生產方式,也要防止出現片面強調“保護”、削弱糧食生產能力的情況。保護黑土地,根本目的是實現糧食安全可持續、資源環境可持續。要通過優化農業生產佈局,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技術,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路子。

堅持科學設計、規劃先行。黑土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保護黑土地也需要統籌謀劃、持續推進。經國務院同意,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力爭到2030年,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實施黑土地保護面積2.5億畝,基本覆蓋主要黑土區耕地。通過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趨勢,將東北黑土區耕地品質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要以落實《規劃綱要》為抓手,加快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堅決打好東北黑土地保護攻堅戰。

堅持突出重點、統籌推進。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大,黑土地退化成因複雜,保護治理任務艱巨。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不能平均用力,要突出重點區域,推進連片治理,做到建一片成一片。當前,要選擇一批重點縣(市)開展黑土地保護整縣推進試點,不斷積累經驗,探索有效模式。要將黑土地保護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農業結構調整等統籌考慮,整合資源力量,集中資金投入,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工作合力。

加快構建四大制度體系,探索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的治本之策

保護黑土地,既要抓好突出問題治理,又要謀劃長遠發展;既要採取有力治標措施,又要探索長遠治本之策,加強制度機制建設。當前,重點是加快構建四大制度體系。

構建黑土地保護管理監督體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優質的黑土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優先將黑土地劃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結合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省級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建立黑土地保護考核機制,督促地方政府落實保護責任。同時,加快建設一批耕地品質監測網點,構建天空地數位農業管理系統,跟蹤黑土地品質變化趨勢,為加強黑土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構建黑土地保護科技支撐體系。搞好黑土地保護,離不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要統籌科研院校和農業技術推廣單位的資源力量,組建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聯盟,開展協同攻關,集成組裝一批技術模式。創新服務機制,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鼓勵支持推廣人員進村進戶入田開展技術指導。深入開展黑土地保護技術培訓,著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施肥、耕地保育水準。

構建黑土地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積極推動黑土地保護立法,嚴格規範土地利用和耕地品質保護行為,明確地方各級政府及耕地使用者的義務,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做到依法管土、依法護土。重點是加快修訂完善《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支持東北四省區制定黑土地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形成中央與地方配套銜接的法律法規體系。

扎實推進五大治理修復措施,確保東北黑土地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從2015年開始,農業部、財政部每年安排5億元資金,在東北四省區的17個縣(市、區、旗)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初步集成了一批技術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後,要進一步聚焦突出問題,創新技術模式,統籌土、肥、水、種及栽培等生產要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農機、生物等措施,確保黑土地保護取得實效。

推進有機肥積造利用。充分發揮東北地區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推進秸稈粉碎深翻還田、覆蓋免耕還田、過腹轉化還田,有效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等,積造施用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持續提升耕地基礎地力。

推進耕作層深松深耕。鼓勵購置大馬力拖拉機和深松深耕機具,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集成示範,因地制宜推廣少免耕、深松深耕等技術。從東北實踐看,在土質黏重、犁底層上移的地區,3年左右深松深翻一遍,可以加深耕作層、打破犁底層,增強黑土地保水保肥能力,當年可增產10%以上。

推進輪作試點和糧改飼。推廣玉米與大豆、雜糧、薯類、油料作物等輪作,實現固氮肥田、用養結合。積極發展糧改飼,減少籽粒玉米麵積,大力發展青貯玉米、苜蓿、黑麥草、燕麥等優質飼草料,支持發展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業。今年在東北地區開展輪作試點1000萬畝。今後要進一步擴大試點規模,推動建立合理的輪作種植制度。

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深入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行機械化精准施肥噴藥,推廣高效新型肥料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同時,大力發展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高效低毒生物農藥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在東北黑土區大規模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加大土地平整力度,加強坡耕地綜合治理,改順坡種植為機械起壟、橫向種植,控制水土和養分流失。完善農田水利配套設施,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合理開發利用地表水,減少地下水開採,促進水資源永續利用。

(作者為農業部部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