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ONE實驗室涅槃重生,原班人馬攜“故事硬核”重出江湖

對故事硬核這支團隊來說, 是流水的營盤, 鐵打的兵。

刺蝟公社 | 曉通

在確定“故事硬核”這個名字之前, 林珊珊和團隊成員想了300多個名字。 經過無數次的討論, 最終確定為“故事硬核”。

硬核, 代表的團隊成員的信念, 力圖深入故事堅硬的核心。

名字確定沒幾天, 故事硬核團隊的第一篇作品《了不起的茅侃侃》正式發表。

在這位80後創業者去世後的這段時間, 無數與他相關的報導將其描寫成一位創業失敗的青年才俊, 將他的去世歸與事業失敗劃上簡單的等號, 然後靠蹭熱點收穫了巨大的流量。

但是在《了不起的茅侃侃》這篇文章發表之後, 很多讀者才意識到, 用簡單的成功和失敗去描述這樣一個人是多麼的簡單粗暴。

“我們不認可用世俗的狹義的成敗來論定一個人。 ”故事硬核創始人林珊珊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 “茅侃侃在巨大的困境中保持了體面和驕傲,

擁有過快樂和人世間的愛, 我感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

通過這樣一篇對於茅侃侃詳盡立體還原的特稿, 很多讀者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茅侃侃, 同時也知道了故事硬核這個團隊。

有讀者發現, 出現在文章開頭的出品團隊介紹中, 錢楊、林珊珊、劉洋這幾個名字都是曾經ONE實驗室的團隊成員。

的確, 故事硬核這個團隊就是由ONE實驗室的原班人馬構成。

去年夏天, 國內著名的非虛構創作團隊ONE實驗室解散。 當時的團隊負責人林珊珊離開後去了清華大學, 給本科生教授高級新聞采寫課。 團隊成員經常聚在一起聊天, 彼此問起來, 發現“其實都挺喜歡這個事兒(非虛構)的”, 也都還想繼續寫, 繼續做非虛構。

繼續做, 應該怎麼做?選擇有很多種。 林珊珊開始籌備。 ONE實驗室解散之後, 找上門來的機會並不少。 有人願意投資成立公司, 有人願意出錢做成一個支持非虛構的公益基金會, 還有媒體平臺拋出橄欖枝, 想要在內容上進行合作。

投資, 基金會, 媒體平臺, 每個選擇看起來都很誘人, 但團隊最後並沒有選擇這些,

而是選擇了更為自由和獨立的方式——成立獨立工作室。

“如果我拿了投資, 我會想著要為資本負責, 會希望給投資方一個特別高的交代, 但是又希望能跟他達成一個高度的共識。 ”在林珊珊看來, 非虛構更像是長跑專案, 需要找到願意長久陪伴的夥伴, 彼此磨合探索。 “還是希望讓大家以最小的震盪來安心地做非虛構這件事, 這是我當時的第一訴求。 ”一方面為了給團隊成員最大的創作自由, 另一方面避免太早投入到完全的商業化運營中, 最終選擇和騰訊穀雨獨家合作, 成立了故事硬核工作室。 林珊珊說, 她和團隊成員都對騰訊平臺的幾位老師很有信任, “他們都是很有情懷的媒體人。 ”

於是曾經的ONE實驗室成員,

重新聚在一起成為了新的“故事硬核”。 除了林珊珊擔任編輯, 劉洋擔任事實核查員, 還有杜強、張瑞、葛佳男、魏玲、錢楊、王天挺六位作者。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對他們來說恰好相反。

穀雨作為騰訊旗下專注中國非虛構創作品創作和傳播的非營利項目, 對於非虛構的發展, 在理念上和林珊珊團隊有著高度的共識。 同時對於故事硬核團隊來說, 和穀雨合作, 也不用在創建初期過分擔心商業化方面的問題, 可以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對非虛構內容的打磨上。

用穀雨項目負責人魏傳舉的話來說, 感覺像“談了很久的戀愛今年終於結婚”。

“雙方的合作當然是因為都還信仰媒體的公共價值, 而且我們都認為即使是在影響表達更加強勢的當下, 優質的文本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魏傳舉告訴刺蝟公社。

穀雨作為獨家合作方,除了內容上和故事硬核團隊會有深度的合作之外,在內容分發上也會在騰訊的全平臺提供支援。

《了不起的茅侃侃》並不是故事硬核計畫中的第一篇作品。團隊成員有兩篇稿子已經做了三個月左右,如果不是突然碰到茅侃侃的悲劇,第一篇作品的發表還要過段時間。

但是茅侃侃事件出現之後,林珊珊首先覺得很惋惜。“因為我自己也是80後,一個很多年前就知道的人物突然間以這樣的方式離去,內心裡是會有一些共鳴和震盪的。”

想做這個題的時候,林珊珊又有些猶豫,擔心寫這個人物會不會是在消費死者。尤其是在聯繫採訪物件時,需要托很多朋友才能說服一些人接受採訪。

可是在稿件發表之後,朋友圈裡刷屏的回饋證明了這篇稿件的價值。騰訊網副總編輯楊瑞春告訴刺蝟公社:“曾經有位茅的好友言辭很不客氣地拒絕了我的採訪詢問,並質疑我們在消費死者,但稿子出來之後他不僅第一時間轉發而且表達了很深的認同,這就是好稿子本身的說服力。”

楊瑞春在朋友圈裡把這篇文章轉發了兩次,第二次轉發之後,留言中多了一個合掌祈禱的表情,是pony發的。

讀者評論

相較於一般的特稿,《了不起的茅侃侃》的操作時間已經算是飛快。楊瑞春說,之前曾和故事硬核團隊一起開會,希望他們能夠在稿件的節奏上有更好的佈局。“這個團隊前身大多是中長線偏靜態的深度特稿,但我希望能更多根據穀雨實驗室在騰訊新聞平臺的特徵,產出一些關注熱點的稿件。”

從第一篇稿件的回饋效果來看,故事硬核順利地完成了這個目標。在整篇文章超過10萬加閱讀數量中,超過九成是朋友圈分享帶來的。

如今故事硬核團隊成員都在北京,每週都會在林珊珊家的客廳開選題會,“有時候會有點傳銷組織的感覺。”林珊珊笑著說。

新團隊成立,接下來的路應該怎麼走?林珊珊的規劃很清晰,第一個階段讓大家專注精力製作優質的內容,努力“拓寬非虛構的邊界”。

“我們的階段性目標就是要做出一批更好的作品出來,”林珊珊說,要用好的作品讓讀者看到作品本身的價值。“閱讀價值也好,社會價值也好,商業價值也好,無論從哪一個方面,我是會覺得這個其實是需要去開拓的,這是一個從0到1的問題。”

ONE實驗室解散之時,一些評論紛紛唱衰非虛構。而非虛構本身被質疑的焦點問題,也無非是性價比或者商業化。

當時很多人認為,特稿作為新媒體時代的奢侈品,生產週期長,成本高,變現方式又不明確,這些都是阻礙非虛構發展的頑石。

在商業化這個問題上,林珊珊並沒有太多的擔心。在她的商業計畫中,包括精品的廣告合作,圖書出版,影視改編,這些都是行得通的商業模式。只要現階段能把品牌和產品做好,商業化並不是太令人擔心的問題。

關於非虛構的商業化問題,楊瑞春告訴刺蝟公社,在騰訊和故事硬核達成合作之前,她曾與林珊珊和杜強夫婦一起吃飯,並坦言“根本不用去想這個問題”。“不要為團隊設置這個KPI,優質的特稿自有其價值,當稿件完成度足夠好影響力足夠大,就已經足夠圓滿。如果碰巧有IP變現可以喜悅一下,但那已經是衍生價值,但為這個驅動則會亂了心性。”

始終相信對於優質內容的打造一定會獲得讀者的認可,這或許是林珊珊團隊對於故事硬核本身,以及對於非虛構整體發展信心的來源。

故事硬核的頭像是一副畫,名字叫做《出差的爸爸》,作者是團隊成員劉洋4歲的兒子,他畫的是自己的父親,也是一位資深媒體人。

林珊珊看到這幅畫之後特別喜歡,想用作故事硬核的頭像,於是聯繫這位小作者請他授權。

“你們是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才需要我的説明嗎?”小朋友問。

劉洋回答,很重要而且很厲害。

“厲害就好。”小朋友同意了授權。

優質的文本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魏傳舉告訴刺蝟公社。

穀雨作為獨家合作方,除了內容上和故事硬核團隊會有深度的合作之外,在內容分發上也會在騰訊的全平臺提供支援。

《了不起的茅侃侃》並不是故事硬核計畫中的第一篇作品。團隊成員有兩篇稿子已經做了三個月左右,如果不是突然碰到茅侃侃的悲劇,第一篇作品的發表還要過段時間。

但是茅侃侃事件出現之後,林珊珊首先覺得很惋惜。“因為我自己也是80後,一個很多年前就知道的人物突然間以這樣的方式離去,內心裡是會有一些共鳴和震盪的。”

想做這個題的時候,林珊珊又有些猶豫,擔心寫這個人物會不會是在消費死者。尤其是在聯繫採訪物件時,需要托很多朋友才能說服一些人接受採訪。

可是在稿件發表之後,朋友圈裡刷屏的回饋證明了這篇稿件的價值。騰訊網副總編輯楊瑞春告訴刺蝟公社:“曾經有位茅的好友言辭很不客氣地拒絕了我的採訪詢問,並質疑我們在消費死者,但稿子出來之後他不僅第一時間轉發而且表達了很深的認同,這就是好稿子本身的說服力。”

楊瑞春在朋友圈裡把這篇文章轉發了兩次,第二次轉發之後,留言中多了一個合掌祈禱的表情,是pony發的。

讀者評論

相較於一般的特稿,《了不起的茅侃侃》的操作時間已經算是飛快。楊瑞春說,之前曾和故事硬核團隊一起開會,希望他們能夠在稿件的節奏上有更好的佈局。“這個團隊前身大多是中長線偏靜態的深度特稿,但我希望能更多根據穀雨實驗室在騰訊新聞平臺的特徵,產出一些關注熱點的稿件。”

從第一篇稿件的回饋效果來看,故事硬核順利地完成了這個目標。在整篇文章超過10萬加閱讀數量中,超過九成是朋友圈分享帶來的。

如今故事硬核團隊成員都在北京,每週都會在林珊珊家的客廳開選題會,“有時候會有點傳銷組織的感覺。”林珊珊笑著說。

新團隊成立,接下來的路應該怎麼走?林珊珊的規劃很清晰,第一個階段讓大家專注精力製作優質的內容,努力“拓寬非虛構的邊界”。

“我們的階段性目標就是要做出一批更好的作品出來,”林珊珊說,要用好的作品讓讀者看到作品本身的價值。“閱讀價值也好,社會價值也好,商業價值也好,無論從哪一個方面,我是會覺得這個其實是需要去開拓的,這是一個從0到1的問題。”

ONE實驗室解散之時,一些評論紛紛唱衰非虛構。而非虛構本身被質疑的焦點問題,也無非是性價比或者商業化。

當時很多人認為,特稿作為新媒體時代的奢侈品,生產週期長,成本高,變現方式又不明確,這些都是阻礙非虛構發展的頑石。

在商業化這個問題上,林珊珊並沒有太多的擔心。在她的商業計畫中,包括精品的廣告合作,圖書出版,影視改編,這些都是行得通的商業模式。只要現階段能把品牌和產品做好,商業化並不是太令人擔心的問題。

關於非虛構的商業化問題,楊瑞春告訴刺蝟公社,在騰訊和故事硬核達成合作之前,她曾與林珊珊和杜強夫婦一起吃飯,並坦言“根本不用去想這個問題”。“不要為團隊設置這個KPI,優質的特稿自有其價值,當稿件完成度足夠好影響力足夠大,就已經足夠圓滿。如果碰巧有IP變現可以喜悅一下,但那已經是衍生價值,但為這個驅動則會亂了心性。”

始終相信對於優質內容的打造一定會獲得讀者的認可,這或許是林珊珊團隊對於故事硬核本身,以及對於非虛構整體發展信心的來源。

故事硬核的頭像是一副畫,名字叫做《出差的爸爸》,作者是團隊成員劉洋4歲的兒子,他畫的是自己的父親,也是一位資深媒體人。

林珊珊看到這幅畫之後特別喜歡,想用作故事硬核的頭像,於是聯繫這位小作者請他授權。

“你們是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才需要我的説明嗎?”小朋友問。

劉洋回答,很重要而且很厲害。

“厲害就好。”小朋友同意了授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