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渡口有個周婆婆 七年縫棉襖免費送鄰里

這台老縫紉機已跟隨周婆婆43年

雖已66歲, 但周婆婆縫製棉襖不需要老花鏡。

在贈送現場, 周婆婆給小朋友試棉襖。

一位小朋友穿著周婆婆送的棉襖

“新棉襖穿在娃兒身上, 既合身又暖和, 真是謝謝周婆婆了喲。 ”“周婆婆, 你辛苦了喲, 太感謝你了。 ”……3日上午, 大渡口區春暉路街道古渡春色社區,

一陣陣感謝聲傳來。

原來, 和往年一樣, 66歲的周慶書又把今年趕制好的100多件手工棉襖, 現場贈送給有需要的家庭。

周婆婆的這個愛心舉動, 今年已是第7個年頭。

既合身又暖和

65歲的黎祖英和周婆婆同住一棟樓, 還是該棟的樓長。 她說, 周婆婆差不多每年要免費送100件出去, 7年也就是700多件。

“除了送社區居民, 周婆婆還在九宮廟農貿市場、國瑞城商場把棉襖送給有需要的人。 ”黎祖英說, 她知道的是, 好多得到免費棉襖的人, 連周婆婆的照面都沒打過, “她忙不贏的時候, 就把棉襖裝兩大口袋, 委託我把棉襖送給有需要的人。 ”

晚上睡兩三個小時

重慶晚報記者瞭解到, 為了趕制今年這批棉襖, 周婆婆有時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深夜24時到淩晨1時之間入睡,

淩晨四五時醒來, “睡不著, 想到還有這麼多事情(縫製棉襖)沒做。 ”

白天除了煮飯和做家務, 周婆婆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縫製棉襖上。 這批棉襖的原材料從去年夏天就開始準備, 前前後後忙了大半年。 除了少部分成品售賣之外, 絕大多數都免費送人。 如今, 周婆婆家裡還堆放著不少半成品。 “年齡大了, 身體也多病, 說不定哪天就做不動了。 ”周婆婆說, 希望趁現在自己還幹得動, 就多做一些棉襖, 多送一些人。

儘管周婆婆有著熱心腸, 家裡人卻經常為她擔心, 74歲的老伴劉國權甚至用“生氣”來形容——別人退休了都是遛街逛馬路, 她卻還要為這事不斷地折騰。

“尤其是前段時間,

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感覺像入了迷一樣。 ”劉爺爺說, 年輕人這麼折騰都受不了, 何況老伴這麼大的年紀了。

不過, 讓劉爺爺感到慶倖的是, 做完這一批棉襖後, 老伴這陣子終於消停下來了。

周婆婆的長女周霖嫁到廣州, 當律師, 事業幹得不錯。 “老人家高興就好, 就是不能太累了。 ”昨日接受電話採訪的周霖告訴重慶晚報記者, 好在這些年母親的身體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周霖說, 母親以前還想開網店, 自己知道後馬上潑冷水, “要是客戶下個成百上千件的訂單, 老人家不曉得要遭累成啥子了。 ”

免費教殘疾人手藝

“從買布匹棉花, 到縫紉製作, 再到拿去市場上賣, 全部由我一個人包辦。 ”別看已66歲的年紀, 周婆婆做起縫紉活來, 動作非常麻利——裁剪、割縫、鋪棉花、絎縫, 最後合縫,一件大人穿的中式棉衣,周婆婆一天就能做完。儘管有縫紉機,但關鍵部位和工序,她還是堅持細緻的手工縫製,“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棉襖,穿在身上更溫暖。”

70歲的鄰居陳芳,談及周婆婆讚不絕口。作為周婆婆的老顧客,陳芳說,家裡的老人都很喜歡穿周婆婆做的棉襖,比羽絨服還保暖,“現在手工做棉襖的人很少了,她又做得特別細緻。”

“滴水成河,大愛無邊。”古渡社區黨委書記聶坤銘說,周婆婆的善舉,大家看在眼裡,暖在心中。在聶坤銘看來,7年來,周婆婆用實際行動給社區鄰里做出了表率和榜樣,用“好人”來形容她,名副其實。

周婆婆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前幾年冬天兩個月要賣出3萬元左右,甚至還有一些顧客因為沒買到而遺憾。

問她什麼時候才會停下來安享晚年,周婆婆笑著說,要像自己的養母那樣,一直做到眼睛看不清、手穿不了針那天為止。不僅如此,如果有殘疾人想學縫製棉襖,她還願意免費把手藝傾囊相授。

3日上午9時許,古渡春色社區門口。早就得知周婆婆又要贈送手工棉襖的居民們,在這裡自發排起了長隊,社區工作人員也已把桌椅擺好。不一會兒,周婆婆在社區工作人員幫助下,帶著一堆新做的棉襖出現在大家面前。

周婆婆告訴大家,今年準備的棉襖有100多件,適合的年齡段從剛滿月到五六歲不等。紅的、黃的、藍的,各種花色擺在一起,顯得格外喜慶。

重慶晚報記者注意到,凡是帶著孩子來到現場的居民,都能為孩子免費領到一件既合身又暖和的小棉襖,個個樂得合不攏嘴。

古渡社區工作人員劉婭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從2012年起,每個春節前夕,周婆婆都要趕制一批棉襖,免費贈送給有需要的家庭,迄今已堅持7年。如果按市場價估算,這些棉襖總價值超過了6萬元。

43歲的縫紉機

在古渡社區,周婆婆算是一位知名人物了,不僅因為她的愛心舉動,更因其有一手縫紉好手藝。數十年來,正是依靠這門手藝,周婆婆不僅養活了自己,還帶大了孩子。

周婆婆老家在綦江區,從小隨養母長大,“養母的縫紉活在當地很有名,我從5歲起,就跟在養母身邊學手藝。”周婆婆清楚地記得。

年輕時,周婆婆供職于綦江鐵礦幹翻轉礦車的工作,好幾次遭遇生產事故。其中一次,當時她懷著8個月大的老二,連人帶礦車翻到30多米下的公路上,旁人都嚇傻了。萬幸的是,她除了流一點血和下顎留下永久傷口外,母女倆竟然安然無恙。

38歲時,周婆婆選擇了內退。她覺得,憑著養母傳下來的手藝,也會有打拼下自己天地的一天。隨後,她和兩個女兒來到大渡口區,靠縫紉加工技術維持生計。

上世紀80年代流行穿旗袍,周婆婆就重點加工旗袍和一些女士套裝,小有成績。後來制衣加工生意越做越難,她又選擇了冷門的手工棉衣。

現在,周婆婆位於古渡社區的加工房內,堆滿著半成品的棉衣、布匹和棉花。設備也很簡單,僅一台已用了43年的上海牌老式縫紉機。

不是心血來潮

為啥要把省吃儉用攢下的辛苦錢,免費製成棉襖送給大家?

周婆婆說,自己剛到主城時,不懂經營,也沒得人脈資源,幾乎連房租都交不起。後來,自己做的手工棉襖受到居民們的喜愛和追捧,在居民們的照顧下,生意漸漸地好起來。

“現在,養母已過世,娃娃也大了,相繼成家,而且都過得還不錯。”周婆婆感慨地說,得益於當下的好政策,一家子才過得如此幸福。此外,她每月還有2600多元的退休工資。

“現在我做這個事情,不是心血來潮。如果當初沒得那些好心人的幫扶,我也肯定沒得今天這個好日子。”周婆婆說,每年縫製一些棉襖免費送給鄰里,也算是對社會的一種感恩。

7年來,免費送了多少件棉襖,周婆婆說自己心中也沒個數。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鄭友 攝影報導

最後合縫,一件大人穿的中式棉衣,周婆婆一天就能做完。儘管有縫紉機,但關鍵部位和工序,她還是堅持細緻的手工縫製,“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棉襖,穿在身上更溫暖。”

70歲的鄰居陳芳,談及周婆婆讚不絕口。作為周婆婆的老顧客,陳芳說,家裡的老人都很喜歡穿周婆婆做的棉襖,比羽絨服還保暖,“現在手工做棉襖的人很少了,她又做得特別細緻。”

“滴水成河,大愛無邊。”古渡社區黨委書記聶坤銘說,周婆婆的善舉,大家看在眼裡,暖在心中。在聶坤銘看來,7年來,周婆婆用實際行動給社區鄰里做出了表率和榜樣,用“好人”來形容她,名副其實。

周婆婆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前幾年冬天兩個月要賣出3萬元左右,甚至還有一些顧客因為沒買到而遺憾。

問她什麼時候才會停下來安享晚年,周婆婆笑著說,要像自己的養母那樣,一直做到眼睛看不清、手穿不了針那天為止。不僅如此,如果有殘疾人想學縫製棉襖,她還願意免費把手藝傾囊相授。

3日上午9時許,古渡春色社區門口。早就得知周婆婆又要贈送手工棉襖的居民們,在這裡自發排起了長隊,社區工作人員也已把桌椅擺好。不一會兒,周婆婆在社區工作人員幫助下,帶著一堆新做的棉襖出現在大家面前。

周婆婆告訴大家,今年準備的棉襖有100多件,適合的年齡段從剛滿月到五六歲不等。紅的、黃的、藍的,各種花色擺在一起,顯得格外喜慶。

重慶晚報記者注意到,凡是帶著孩子來到現場的居民,都能為孩子免費領到一件既合身又暖和的小棉襖,個個樂得合不攏嘴。

古渡社區工作人員劉婭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從2012年起,每個春節前夕,周婆婆都要趕制一批棉襖,免費贈送給有需要的家庭,迄今已堅持7年。如果按市場價估算,這些棉襖總價值超過了6萬元。

43歲的縫紉機

在古渡社區,周婆婆算是一位知名人物了,不僅因為她的愛心舉動,更因其有一手縫紉好手藝。數十年來,正是依靠這門手藝,周婆婆不僅養活了自己,還帶大了孩子。

周婆婆老家在綦江區,從小隨養母長大,“養母的縫紉活在當地很有名,我從5歲起,就跟在養母身邊學手藝。”周婆婆清楚地記得。

年輕時,周婆婆供職于綦江鐵礦幹翻轉礦車的工作,好幾次遭遇生產事故。其中一次,當時她懷著8個月大的老二,連人帶礦車翻到30多米下的公路上,旁人都嚇傻了。萬幸的是,她除了流一點血和下顎留下永久傷口外,母女倆竟然安然無恙。

38歲時,周婆婆選擇了內退。她覺得,憑著養母傳下來的手藝,也會有打拼下自己天地的一天。隨後,她和兩個女兒來到大渡口區,靠縫紉加工技術維持生計。

上世紀80年代流行穿旗袍,周婆婆就重點加工旗袍和一些女士套裝,小有成績。後來制衣加工生意越做越難,她又選擇了冷門的手工棉衣。

現在,周婆婆位於古渡社區的加工房內,堆滿著半成品的棉衣、布匹和棉花。設備也很簡單,僅一台已用了43年的上海牌老式縫紉機。

不是心血來潮

為啥要把省吃儉用攢下的辛苦錢,免費製成棉襖送給大家?

周婆婆說,自己剛到主城時,不懂經營,也沒得人脈資源,幾乎連房租都交不起。後來,自己做的手工棉襖受到居民們的喜愛和追捧,在居民們的照顧下,生意漸漸地好起來。

“現在,養母已過世,娃娃也大了,相繼成家,而且都過得還不錯。”周婆婆感慨地說,得益於當下的好政策,一家子才過得如此幸福。此外,她每月還有2600多元的退休工資。

“現在我做這個事情,不是心血來潮。如果當初沒得那些好心人的幫扶,我也肯定沒得今天這個好日子。”周婆婆說,每年縫製一些棉襖免費送給鄰里,也算是對社會的一種感恩。

7年來,免費送了多少件棉襖,周婆婆說自己心中也沒個數。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鄭友 攝影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