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棗莊市鹿荒村,大山深處的長壽村

在台兒莊區張山子鎮的黃丘山省級森林公園內有一個風景如畫的“世外桃源”——鹿荒村。 鹿荒村與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接壤。 據考證, 鹿荒村建村已有700餘年歷史, 相傳為一鹿姓人氏為躲避戰亂舉家搬遷至此, 因當地荒無人煙, 遂起名曰鹿荒。 該鹿姓人家在此地山坡前一眼山泉下安家後, 靠開墾荒地、打柴、狩獵、放牧為生, 世代繁衍生息, 家族不斷壯大, 後有王、李、邢等姓氏人家不斷遷入, 遂有現在之規模。

鹿荒村北有大黑山、帽山, 南有大伏山、小伏山, 西有魯山, 東有黃邱山, 連綿的山丘把這個小村莊緊緊包裹, 也阻斷了村民們與外世的聯繫。 幾百年來, 這裡的山民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過著祥和而安寧的生活。 村前的小路是九十年代政府出資修建的, 在此之前, 山民們走出大山要翻過北面的山頭, 再走上十幾裡山路才能來到鎮上。 由於交通不便,

村民極少外出, 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 相傳在很久以前, 因為大山遮住了太陽, 這裡的天亮得比別的地方要晚一些, 為了早起幹農活, 山民們囑咐幾個年輕的後生到集市上去買只公雞回來打鳴。 可後生們因為沒見過公雞, 結果買回來一隻鴨子, 放在村裡幾天都不見打鳴, 於是把它抱到村裡最老的長者面前, 那位長者鄭重地看了半天, 語重心長地說:“怪不得這只公雞不打鳴, 原來是哪個傻小子把它的嘴巴給踩扁了……”

鹿荒村的村民們建房多就地取材, 從山上撿拾來一些片狀的石塊壘砌成牆, 砍伐松柏、刺槐等做成房梁, 從山谷中割下厚密的蒿草用來繕屋頂, 一處石屋草房往往幾代人居住於此。 家裡的日用品也和石頭密不可分, 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槽、石臼、石盆等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每家的庭院裡往往栽種核桃、山棗、板栗等果樹, 有的樹齡已達到500年以上。 徜徉在古樸破舊的山村裡, 手摸著那些厚重的青石板和滄桑的古樹, 一種對歷史的追憶油然而生:這裡遠離了塵世的喧囂,

一切都顯得那樣淳樸和寧靜, 風箱、瓦罐、獨輪車……這些童年中才有的物件依然被山民們使用著, 幾百年來不曾改變。

鹿荒村周圍的大山上林木茂盛, 鳥獸眾多。 樹木有松柏、刺槐、紫薇、檀木、核桃、板栗、甜桃、山棗等;鳥獸有山雞、麻雀、喜鵲、野兔、刺蝟、獾、蛇、狐狸等幾十餘種;山間還出產土鼈、沙參、金銀花、蘑菇、地皮、木耳、酸棗等珍貴藥材和風味美食。

山民們從山裡採摘下刺槐花, 挖來薺菜、翟蒜, 收穫自家種植的豆角、南瓜等, 風乾後儲存起來便是日常餐桌上的主要菜肴,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食物, 在饑荒年代, 卻是鹿荒人的救命糧。

鹿荒村水源匱乏,村民們吃水主要依靠村前村後的兩眼山泉,當地人稱它們為南泉和北泉。這兩眼泉水脾氣比較古怪任性,一到夏天雨季就噴湧不停,到了枯水時節卻連一滴水都沒有。山民們戲稱它們為“掙命泉”。南泉源頭因長期泉水噴湧,形成一座天然的水塘,塘邊有一株粗壯的山棗樹,樹齡已達300年以上;北泉夏天泉水順著山坡奔流而下,沖刷成一道深達1.5米的天然塹溝。俊男靚女趁著月色在南泉邊棗樹下納涼聊天,談情說愛;老人和小孩在北泉溝渠裡洗衣沐浴,歡笑嬉戲,盡情享受豐水期大自然賜予的清涼甘甜的山泉水。

但到了枯水季節,山民們卻為吃水而發愁,儘管群眾自發挖了不少水井,可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村裡一位王姓財主,夜裡做了個美夢,說是龍王指引,在村東南角有一處水源。財主夢醒後便雇請人去挖,挖了三四十米,終於挖出一口水井,但因水井太深,挑水時需要帶上長長的繩子,於是當時便出現了扁擔上一頭挑水桶,一頭挑井繩的獨特景觀。

解放後,山民們旱季吃水往往要到鄰省的伏山前、崮縣、大廟去肩挑手抬,缺水成為山民心中一直抹不去的痛。2008年4月,省、市兩級福彩中心撥付福彩公益金23萬元,資助鹿荒村另行選址、再打新井。經過歷時一個多月的勘探施工。一眼深達270米的新井在村口路南順利建成,自來水通到了山民們的灶台邊,水量充足、水質良好,徹底解決了鹿荒村的飲用水問題,還惠及了附近的黑山西、山南頭兩村群眾。飲水思源,難忘黨恩,當地群眾一致要求新井取名為“思源井”。

鹿荒村四面環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其南部不足1.5公里就是南京軍區駐賈汪部隊某部;東北面大黑山、帽山上至今仍保存有當年抗戰部隊修築的瞭望台和工事,山腰處建有數條長達千米的國防坑道,坑道內冬暖夏涼、設施完備,戰時可容納近萬人在此躲避。鹿荒村往南12.5公里是隴海鐵路,北去8公里是京杭運河,其所在的黃丘山套素有“山東邊陲、徐州門戶”之稱。歷史上曾是蘇北、魯南地區有名的抗日根據地,八路軍115師運河支隊曾活躍於此,全盛時期人員過兩千,艱苦年代僅剩有500人。在周圍日、偽、頑、匪勢力重重包圍之下,始終堅守在敵偽腹地,“敢於在鬼子頭上跳舞”。曾出色完成了護送陳毅、羅榮桓等高級將領經此赴延安的重要任務。

鹿荒村所在的黃丘山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因為環境優美,村裡的老人多長壽,八九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比比皆是,歷史上和現代賢能輩出。

鹿荒村水源匱乏,村民們吃水主要依靠村前村後的兩眼山泉,當地人稱它們為南泉和北泉。這兩眼泉水脾氣比較古怪任性,一到夏天雨季就噴湧不停,到了枯水時節卻連一滴水都沒有。山民們戲稱它們為“掙命泉”。南泉源頭因長期泉水噴湧,形成一座天然的水塘,塘邊有一株粗壯的山棗樹,樹齡已達300年以上;北泉夏天泉水順著山坡奔流而下,沖刷成一道深達1.5米的天然塹溝。俊男靚女趁著月色在南泉邊棗樹下納涼聊天,談情說愛;老人和小孩在北泉溝渠裡洗衣沐浴,歡笑嬉戲,盡情享受豐水期大自然賜予的清涼甘甜的山泉水。

但到了枯水季節,山民們卻為吃水而發愁,儘管群眾自發挖了不少水井,可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村裡一位王姓財主,夜裡做了個美夢,說是龍王指引,在村東南角有一處水源。財主夢醒後便雇請人去挖,挖了三四十米,終於挖出一口水井,但因水井太深,挑水時需要帶上長長的繩子,於是當時便出現了扁擔上一頭挑水桶,一頭挑井繩的獨特景觀。

解放後,山民們旱季吃水往往要到鄰省的伏山前、崮縣、大廟去肩挑手抬,缺水成為山民心中一直抹不去的痛。2008年4月,省、市兩級福彩中心撥付福彩公益金23萬元,資助鹿荒村另行選址、再打新井。經過歷時一個多月的勘探施工。一眼深達270米的新井在村口路南順利建成,自來水通到了山民們的灶台邊,水量充足、水質良好,徹底解決了鹿荒村的飲用水問題,還惠及了附近的黑山西、山南頭兩村群眾。飲水思源,難忘黨恩,當地群眾一致要求新井取名為“思源井”。

鹿荒村四面環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其南部不足1.5公里就是南京軍區駐賈汪部隊某部;東北面大黑山、帽山上至今仍保存有當年抗戰部隊修築的瞭望台和工事,山腰處建有數條長達千米的國防坑道,坑道內冬暖夏涼、設施完備,戰時可容納近萬人在此躲避。鹿荒村往南12.5公里是隴海鐵路,北去8公里是京杭運河,其所在的黃丘山套素有“山東邊陲、徐州門戶”之稱。歷史上曾是蘇北、魯南地區有名的抗日根據地,八路軍115師運河支隊曾活躍於此,全盛時期人員過兩千,艱苦年代僅剩有500人。在周圍日、偽、頑、匪勢力重重包圍之下,始終堅守在敵偽腹地,“敢於在鬼子頭上跳舞”。曾出色完成了護送陳毅、羅榮桓等高級將領經此赴延安的重要任務。

鹿荒村所在的黃丘山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因為環境優美,村裡的老人多長壽,八九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比比皆是,歷史上和現代賢能輩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