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吳娜:祁縣任村往事

家鄉是每個人心中最柔軟最溫暖的地方。 尤其是生長在農村的孩子, 長大後為了生存和發展, 一個個背井離鄉, 離開那塊充滿兒時回憶的故鄉, 再次踏上故土時已是滿目殘垣, 物是人非。 留下的只有一張張照片和它背後的故事。

我的家鄉是祁縣古縣鎮任村, 在這個縣城除了來遠, 應該就是屬我們這裡窮鄉僻壤了吧。 在城裡人看來, 我們就是山裡娃, 而我們也的的確確是山裡娃, 因為我們是在爬山下溝的樂趣中長大的, 是在打棗收果的農耕中長大的, 是在吃著煮疙瘩一鍋飯的粗茶淡飯中長大的, 更是在牛群羊群中吆五喝六長大的。 可我們並不因為我們生在山裡而自卑, 因為這裡有群山、青草、綿羊、牧羊人, 還有城裡人最缺失的熱情和憨厚, 更有他們永遠不可能有的童年回憶。

記憶中村裡最熱鬧的時候就是趕集唱大戲和看電影了。

唱戲對於老年人來說是最大的福利,

可以看到他們喜歡的名角, 聽到他們喜歡的段子, 滿足他們的戲癮。 唱戲時提前一天戲臺就會搭帳裝台, 而我們小孩子最大的樂趣就是趴在戲臺邊上, 腳下踩三塊磚頭, 探著腦袋, 惦著腳尖看那些新奇玩意兒, 有些搗蛋的就會悄悄跳上戲臺, 從幕布縫隙鑽到後臺去看演員怎麼化妝, 出來後再給我們吹噓一通, 聽得我們好是羡慕好奇。 戲結束後, 人們便提著各自的小凳子拿著手電筒行走在通往各家的小路上, 有些戲迷還意猶未盡, 漆黑的鄉村上空仍然能依稀聽到某條小路上傳來的咿咿呀呀聲, 然後又是一個寧靜的夜晚。 第二天就又是我們的樂園, 拿個小棍, 在戲臺下劃拉, 看看能不能尋到個昨天戲迷們遺留下的小硬幣,
找到那可就是尋到寶了。 如今戲臺子幾近坍塌, 雜草叢生, 但歲月的痕跡依舊刻在了牆壁的斑駁裡, 定格在了照片裡。

還有就是看電影, 對於我們山裡人來說, 看場電影是最稀奇不過的了。 孩子們晚上入睡早, 放電影的總是晚上突襲, 鑽到被窩裡了聽到街上鑼聲一響, 然後就是此起彼伏的吆喝聲“放電影的來了, 快起來看電影了……快點看電影了……”這個時候寂靜的山村夜晚頓時熱鬧了起來, 提著花生瓜子, 搬著小板凳, 抱著小嬰兒, 柱著拐杖, 穿著花棉襖, 一個個排排坐便開始聚精會神的看電影了。

“花八溝”是我們村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了, 村子正中間橫插一條深20多米, 長無盡米, 寬10幾米的溝壑, 村民叫她“花八溝”, 具體這個名字的由來我卻從未考究, 只知道奶奶他們曾經說過, 這是一條通人性的溝, 摔下去的人不計其數, 卻個個都安然無事。 這個可不是傳說, 在我記憶中清楚的記得我們村有一家人, 一家兒子都以牛字來取名, 一天他家三牛喝高了,

騎著摩托從溝邊的坡上不帶刹閘的沖了下來, 一不留心直沖到了溝裡, 緊接著溝邊就人影竄動起來了, 有的在上面喊, “三牛, 有沒有事?”, 有的沿著溝壁上的羊腸小徑往下跑, 我們小孩是最害怕往溝邊站的, 但是又特別好奇的想看, 拽著大人的衣服躡手躡腳的探頭的尋找落溝人的身影, 不一會兒看到溝底有人在動, 又有人開始回應“沒事情……放心吧……”。 這時大家可以長舒一口氣了, 又開始轟轟鬧鬧的東加長西家短的熱鬧了起來。 從那開始我就越發相信這是一條通人性的溝了。 每逢節假日, 我們這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就會相約成群開啟我們的“花八溝”探險之旅, 今天走這條小道, 明天不知誰就會另闢蹊徑找到更有趣的路, 那會兒理解魯迅先生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這句話是相當真切的。

溝裡還有一些小山洞,據說是當年鬼子進村人們用來藏身的地方,男生就會用木棍往頂部纏上塑膠布點燃當火把,帶我們進山洞探險,不過我至今沒有進去過,因為每次好不容易壯起膽來,前面的男生就開始鬼哭狼嚎,嚇得我們幾個女生就又撒腿往外跑了。我想這條溝在不同年代的村民的記憶裡是一定是各不相同的。但它卻同樣的承載了我們不同年代的回憶。

供銷社是我們村裡最熱鬧的地方,當然也是無數次出現在我夢裡的地方,因為我的大半個童年是在那裡度過的,媽媽是供銷社職員,後來供銷社倒閉,爸媽便把它承接了起來,也是因為它,我家過上了農村少有的富有生活。那會兒的供銷社貨品齊全,吃的,穿的,用的,葷的、素的要什麼有什麼,周圍的十裡八村全要到這裡來採購東西,在山裡就可以足不出山買到自己想要的。想想我的童年苦日子就是從那個地方開始的。做飯、洗衣服、賣東西、收拾、打掃、還得好好學習,想想也是一段辛酸的回憶啦。哈哈。或許這也是它經常出現在我夢裡的原因吧。不管是美好還是辛酸,它都深深的烙印在這張已經不見昔日模樣的照片裡了。

當然留下記憶的還有很多,家門口那顆大槐樹、四合院的小學、村裡唯一的小二樓的中學、坑坑窪窪的土操場,堆著一堆一堆麥子的打麥場……每一個角落都留下我們山裡人的淳樸的回憶,這裡沒有喧囂、沒有勢力、沒有功名、沒有騙子,有的只是山裡人的熱情、好客、質樸,還有有陸遊的“拄杖無時夜叩門”。

如今村裡只剩下了一些孤寡老人,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機,偶爾回去一下,坐在村十字路口的全是一些兩鬢花白的老人,他們還會顫微微的叫我“娜屁眼回來啦?快把眼鏡摘了吧,醜死了。”我總會微微一笑,看著他們臉上歲月留下的痕跡,想著我們往日山裡的一切……那片荒蕪的土地,那些條曲折的小路,田野上挖野菜的春日暖陽,棗林裡撿拾紅棗的歡笑,麥堆上打洞的熱鬧……

看著一張張照片,似乎故鄉在呼喚,鄉愁在彌漫,我們都在逃離故土,卻又在牽掛這故土,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愫?

(“最美祁縣”微信公眾平臺)

那會兒理解魯迅先生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這句話是相當真切的。

溝裡還有一些小山洞,據說是當年鬼子進村人們用來藏身的地方,男生就會用木棍往頂部纏上塑膠布點燃當火把,帶我們進山洞探險,不過我至今沒有進去過,因為每次好不容易壯起膽來,前面的男生就開始鬼哭狼嚎,嚇得我們幾個女生就又撒腿往外跑了。我想這條溝在不同年代的村民的記憶裡是一定是各不相同的。但它卻同樣的承載了我們不同年代的回憶。

供銷社是我們村裡最熱鬧的地方,當然也是無數次出現在我夢裡的地方,因為我的大半個童年是在那裡度過的,媽媽是供銷社職員,後來供銷社倒閉,爸媽便把它承接了起來,也是因為它,我家過上了農村少有的富有生活。那會兒的供銷社貨品齊全,吃的,穿的,用的,葷的、素的要什麼有什麼,周圍的十裡八村全要到這裡來採購東西,在山裡就可以足不出山買到自己想要的。想想我的童年苦日子就是從那個地方開始的。做飯、洗衣服、賣東西、收拾、打掃、還得好好學習,想想也是一段辛酸的回憶啦。哈哈。或許這也是它經常出現在我夢裡的原因吧。不管是美好還是辛酸,它都深深的烙印在這張已經不見昔日模樣的照片裡了。

當然留下記憶的還有很多,家門口那顆大槐樹、四合院的小學、村裡唯一的小二樓的中學、坑坑窪窪的土操場,堆著一堆一堆麥子的打麥場……每一個角落都留下我們山裡人的淳樸的回憶,這裡沒有喧囂、沒有勢力、沒有功名、沒有騙子,有的只是山裡人的熱情、好客、質樸,還有有陸遊的“拄杖無時夜叩門”。

如今村裡只剩下了一些孤寡老人,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機,偶爾回去一下,坐在村十字路口的全是一些兩鬢花白的老人,他們還會顫微微的叫我“娜屁眼回來啦?快把眼鏡摘了吧,醜死了。”我總會微微一笑,看著他們臉上歲月留下的痕跡,想著我們往日山裡的一切……那片荒蕪的土地,那些條曲折的小路,田野上挖野菜的春日暖陽,棗林裡撿拾紅棗的歡笑,麥堆上打洞的熱鬧……

看著一張張照片,似乎故鄉在呼喚,鄉愁在彌漫,我們都在逃離故土,卻又在牽掛這故土,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愫?

(“最美祁縣”微信公眾平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