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出國“追夢”到回國“造夢”:青田華僑回鄉“二次創業”成潮流

央廣網青田2月4日消息 曾經的青田人走出大山去“追夢”, 現在的青田華僑回到大山來“造夢”。 位於浙西南山區的著名僑鄉麗水青田,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華僑史, 有33萬華僑分佈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這裡, 閉塞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著廣闊的國際視野, 在歷代華僑的影響下, 造就了青田濃郁的僑鄉特色。

現如今, 歐式建築的商鋪在青田街頭隨處可見, 僑鄉農品城、僑鄉進口商品城、僑鄉專案交易中心……彰顯著“僑心”特色, 讓人很難與多年前偏僻落後的小山村聯繫在一起。 近年來, 在“浙商回歸”號召下, 青田縣打出了一張張 “僑牌”,

搭建平臺吸引華僑回國二次創業, 讓他們回歸反哺家鄉。

從人“走出去”, 到商品“走出去”技術“引進來”

對於青田籍義大利華僑傅玉樓來說, 在家鄉“築夢”是一件不能再幸福的事情。 1986年, 他離開家鄉來到西班牙, 做過餐飲、貿易, 最後把目光落在了綠色食用橄欖油上。 2009年, 傅玉樓帶著歐洲油橄欖種植及加工技術團隊回到家鄉, 懷揣著讓家鄉甚至全國人民都能吃到健康食物油的夢想, 開始了創業之路。

傅玉樓介紹油橄欖種植情況 央廣網記者傅煒如 攝

“家鄉氣候、土壤適合油橄欖生長。 一開始我們引進1000多個品種, 經過十年的摸索, 最後留下3個適合在這裡種植的品種。 這裡山清水秀, 從種植起就能保證橄欖油是純淨無污染的, 讓我放心。 ”傅玉樓說。 目前該專案已經投入了8000多萬人民幣, 並與中國農科院、西班牙ABRIL奧必利公司進行了長期合作, 由國外專家定期來進行專業技術指導和培訓, 預計該橄欖油明年正式投入市場。

記者在青田僑鄉農產品城見到了這款名為“野風橄欖油”的明星產品,

與它一起媲美的還有麗水特色農產品“稻魚米”、“青田楊梅”等, 近年來, 特色農產品銷售邁上了新臺階, 實現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青商、僑商躋身投資農產品進出口, 為實現國內農產品‘走出去’‘上洋人餐桌’營造了氛圍, 奠定了基礎。 ”青田縣供銷社主任蔣珍告訴記者。

青田縣供銷社主任蔣珍介紹麗水農產品 央廣網記者傅煒如 攝

從人“走出去”, 到商品“走出去”, 建設青田僑鄉農品城依託僑鄉進口商品城現有的商業集聚優勢, 進一步實現了資源分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從而形成國外商品進口和國內農產品出口“一進一出”的商業共振效應。

記者瞭解到, 截至目前, 農品城已進駐企業8家, 商品達500餘種。 同時, 青田縣已成功列入農產品出口貿易國檢改革試點, 開通了農產品出口的快速通道。

海外青田人反哺家鄉, 創業夢想成現實

栽下梧桐樹, 引得鳳凰來。 近年來, 許多在外華僑都回國赴一場“二次創業”的潮流, 青田縣也為華僑回歸搭建了僑鄉進口商品城的創業平臺。

2000年, 當時30歲左右的劉洪華遠赴西班牙尋求創業機會, 比起那時候不得已出國, 十年之後回到家鄉, 他有了自己的創業夢想。 2015年1月27日, 浙西南首個進口商品城“中國僑鄉進口商品城”正式開業, 劉洪華的夢想也變成了現實, 作為第一個成功的試水者, 他的進口商品生意逐漸紅火。

“開業僅1個多月, 商品城的總銷售額已超過4000多萬元。 ”他笑著告訴記者。 入駐僑鄉進口商品城, 他看中的不僅是青田政府出臺的租金減免、稅收優惠等幫扶政策, 更重要的是他心心念念的大平臺以及商品城的集聚效應。

僑鄉進口商品城 央廣網記者傅煒如 攝

據瞭解,中國僑鄉進口商品城一期規劃五個市場總面積7萬平方米,目前已開業三個市場,營業面積達到4.3萬平方米,入住商戶138家。

目前市場已經形成以進口紅酒、日用百貨、休閒食品、服裝服飾為主的產品類型,囊括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4萬種商品。截至2017年6月底,僑鄉進口商品城2017年銷售總額已達2.5億,累計銷售總額突破7億元,帶動了全縣進口商貿業的繁榮活躍,成為青田人經濟和經濟互動發展的一個典範。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明確要求充分發揮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青田華僑周勇不僅帶了家人回來,還把海外合作夥伴帶到家鄉,羅薩露拉紅酒老闆裡卡多是一位義大利人,在周勇的推薦下,他把紅酒展示店開在了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

裡卡多先生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讚不絕口:“作為進口商品,之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運輸,最少也要花40天的時間從歐洲運到中國。現在在好的貿易政策支持下,可能只要花15天,把時間大大縮短了。”

裡卡多和周勇 央廣網記者傅煒如 攝

搭平臺打“僑牌”,“最多跑一次”助力僑商回歸

龐大的華僑數量,使青田成了中國人均儲蓄最高、浙江省外匯儲蓄量最大的縣之一,華僑國際年貿易額在100億美元以上。特別是近年來,青田回國投資華僑有近10萬人,累計投資規模超過2000億元。據初步統計,以不同形態存在,具有500萬以上投資能力的僑商近5萬多人,投資能力超過3000億,投資需求旺盛。

然而,手裡握著的資金也存在“水土不服”的“症狀”。在外打拼多年的僑商對本地投資環境不熟悉,“不瞭解、不敢投、不會投”的現象普遍存在。

為此,政府“對症下藥”,搭建了麗水僑鄉投資專案交易中心副主任林曙介紹說,該平臺借鑒了‘淘寶’模式,在網上平臺上戰士包括市本機和九個縣(市、區)在內的招商引資專案,包括了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等9個領域,會動態調整專案庫,投資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

該平臺的便捷讓僑商投資者陳嚴嘗到了“甜頭”,回國後他通過平臺投資了總金額為25000萬元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辦事快、工作人員熱情、有專門的辦事人員對接,是陳嚴跑下來最大的感受,他說:“要是沒有這個平臺,我還不知道有這個項目可以投資。政府的‘最多跑一次’給我們華僑回歸帶來了很多方便,辦事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麻煩了。”

據青田縣政府審批中心副主任吳康介紹,近年來青田大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助力僑商回歸。不僅建立了“青商回鄉投資綠色通道”,還開設了“華僑回鄉創業綠色服務專窗”,推動商事登記、不動產抵押登記、稅務服務等便利化措施,推行上門服務、預約服務等暖心服務,促進華僑資金回歸。據悉,2017年青田縣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757項,占事項總數的95.94%,累計辦理“最多跑一次”事項100余萬件,“最多跑一次”辦件覆蓋率達96.53%。

僑鄉進口商品城 央廣網記者傅煒如 攝

據瞭解,中國僑鄉進口商品城一期規劃五個市場總面積7萬平方米,目前已開業三個市場,營業面積達到4.3萬平方米,入住商戶138家。

目前市場已經形成以進口紅酒、日用百貨、休閒食品、服裝服飾為主的產品類型,囊括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4萬種商品。截至2017年6月底,僑鄉進口商品城2017年銷售總額已達2.5億,累計銷售總額突破7億元,帶動了全縣進口商貿業的繁榮活躍,成為青田人經濟和經濟互動發展的一個典範。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明確要求充分發揮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青田華僑周勇不僅帶了家人回來,還把海外合作夥伴帶到家鄉,羅薩露拉紅酒老闆裡卡多是一位義大利人,在周勇的推薦下,他把紅酒展示店開在了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

裡卡多先生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讚不絕口:“作為進口商品,之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運輸,最少也要花40天的時間從歐洲運到中國。現在在好的貿易政策支持下,可能只要花15天,把時間大大縮短了。”

裡卡多和周勇 央廣網記者傅煒如 攝

搭平臺打“僑牌”,“最多跑一次”助力僑商回歸

龐大的華僑數量,使青田成了中國人均儲蓄最高、浙江省外匯儲蓄量最大的縣之一,華僑國際年貿易額在100億美元以上。特別是近年來,青田回國投資華僑有近10萬人,累計投資規模超過2000億元。據初步統計,以不同形態存在,具有500萬以上投資能力的僑商近5萬多人,投資能力超過3000億,投資需求旺盛。

然而,手裡握著的資金也存在“水土不服”的“症狀”。在外打拼多年的僑商對本地投資環境不熟悉,“不瞭解、不敢投、不會投”的現象普遍存在。

為此,政府“對症下藥”,搭建了麗水僑鄉投資專案交易中心副主任林曙介紹說,該平臺借鑒了‘淘寶’模式,在網上平臺上戰士包括市本機和九個縣(市、區)在內的招商引資專案,包括了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等9個領域,會動態調整專案庫,投資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

該平臺的便捷讓僑商投資者陳嚴嘗到了“甜頭”,回國後他通過平臺投資了總金額為25000萬元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辦事快、工作人員熱情、有專門的辦事人員對接,是陳嚴跑下來最大的感受,他說:“要是沒有這個平臺,我還不知道有這個項目可以投資。政府的‘最多跑一次’給我們華僑回歸帶來了很多方便,辦事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麻煩了。”

據青田縣政府審批中心副主任吳康介紹,近年來青田大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助力僑商回歸。不僅建立了“青商回鄉投資綠色通道”,還開設了“華僑回鄉創業綠色服務專窗”,推動商事登記、不動產抵押登記、稅務服務等便利化措施,推行上門服務、預約服務等暖心服務,促進華僑資金回歸。據悉,2017年青田縣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757項,占事項總數的95.94%,累計辦理“最多跑一次”事項100余萬件,“最多跑一次”辦件覆蓋率達96.53%。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