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民隨筆 | 神探伽利略的隱身

董純蕾/文

這個題目, 來自最近因電影被翻拍而又一次當紅的懸疑推理作品《嫌疑人X的獻身》。 東野圭吾的原著小說, 嚴絲合縫,

緊張和壓抑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與嫌疑人同為高智商學霸的, 是被員警三顧茅廬請來當高參的大學物理系教授——隱身的神探。 後者更是作家另一個出名的系列作品《神探伽利略》的主角:著迷於物理現象和邏輯推理, 縱使對破案毫無興趣, 終究是要被案情中異于自然常理的怪事兒勾起好奇心, 用公式、實驗和計算推演出當日的罪行種種。

現實生活裡的“神探”也越來越多。 那麼多的網路熱搜頭條, “史上最……”“史詩級”“逆天”云云, 總有人坐等劇情的反轉, 便是拜這些綠林“神探”所賜。 而劇情反轉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神探”火速上線, “嫌疑人”迅疾變換。 久而久之, 對戲劇性的頭條們, 理智的人們習慣了一開始存疑, 不再敢輕易相信;而最後,

往往是不明真相——沒有人為真相負責, 又或者有了結論卻乏人相信。 不輕信和會存疑, 是好事。 然而, 糟糕的是, 無從相信, 甚至對真相失去興趣。 事情演變至此, 與偵探這職業的初衷, 漸行漸遠。

也怪不得。 從某種意義上說, 這是一個人人都有“偵探”本錢的年代。 福爾摩斯曾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焦躁地呼喚著“數據!數據!我需要資料!”而今天, 誰沒有一絲半點的社交生態足跡, 誰不能從中提取或多或少的資料?他的留言與狀態, 她的評論與轉發, 他“手滑”點過的贊, 她存心清空的社交媒體, 甚至他當時用的是哪款移動終端, 她曾到過哪些地方的實拍街景地圖, 都不難查。

大資料時代裡, 資料分析師、資料採擷師、資料產品開發師等是緊俏職業。

業餘生活裡, 當一把“資料偵探”, 不需要什麼門檻。 凡事尋根究底地“深八”一番, 樂在其中也挺好, 反正我們都曉得這不是事實的全部, 因為我們擁有的不是資料的全部。 生活中多一些神探伽利略也挺好, 只是當他們都不再隱身, 紛紛躋身流量排行榜前列, 這事兒便不再那麼有意思。

看多了喘不過氣的懸疑作品, 我更愛讀愛葛莎·克利斯蒂。 除了純技術推理, 還有尋常人家與脈脈溫情, 有城市有鄉村, 有嚮往的生活。 畢竟,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 生活充滿了“案情”總不是一件好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