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4年前的今天,一個哈佛學生在寢室鼓搗出一個網站,改變了世界

2004年2月4日Facebook上線, 距今已經過去14年。

14年前的今天, 哈佛生馬克·紮克伯格開始改變世界。

1984年, 馬克·紮克伯格出生在美國紐約州白原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 父親愛德華·紮克伯格是一名自行開業的牙醫醫師, 母親則是一名精神科醫師。

由於又宅又愛玩電腦, 所以紮克伯格從小就沒有什麼朋友, 中學時期就開始寫程式。 他的父親在90年代教導他Atari BASIC Programming, 之後又聘請軟體研發者David Newman當他的家教, 可能是天選之人也可能是種族優勢,

Newman曾稱紮克伯格為“神童”。

天才當然不是一出生就顯現天賦的, 不僅需要聰慧的大腦, 還需要後天的爭取引導。 紮克伯格的父親愛德華是一位崇尚科技又有遠見的家長, 基於優越的家庭條件, 愛德華在紮克伯格出生那一年就買了電腦, 幾乎是世界上第一批擁有個人電腦的人群之一。

(圖片來自successstory)

也正因此, 馬克·紮克伯格在很早的時候就接觸到了電腦。 對於這種高新科技產品, 年幼的紮克伯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的這種興趣恰好被父親重視了起來。

在大多數學生還只知道埋頭苦讀的高中時期, 紮克伯格已經在家裡附近的Mercy College上課。

他很喜歡程式設計, 特別是溝通工具與遊戲類。

由於極具程式設計天賦加之父親的後天栽培, 紮克伯格在高中時代就開發了名為ZuckNet的軟體程式, 讓父親可以在家裡和牙醫診所之間進行消息交流, 這一套系統甚至可視為是後來美國線上(即AOL)即時通信軟體的原始版本。

他還創作了名為Synapse Media Player的音樂程式, 並且借由人工智慧來學習使用者聽音樂的習慣。

這樣的賢才當然是各大公司爭相招攬的人物, 據說微軟當時就已經為他開出了98萬美元的年薪。

只不過紮克伯格仍然選擇於2002年就讀哈佛, 如果那個時候紮克伯格選擇了進微軟, 說不定就沒有今日的Facebook了。

“當我還在大學時, 我犯下了許多愚蠢的錯誤, 我並不想為此找藉口。 有些人對我的指責是真實存在的, 有些則是虛構的。 當年我推出Facebook時只有19歲, 一路走來, 許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 ”

Facebook誕生在紮克伯格的大學宿舍裡, 大二學起, 紮克伯格開發出名為Facemash的程式, 玩法類似於投票機制,這個網站上會放下兩張照片,兩男或者兩女,流覽網站的同學可以在兩張照片中挑一張更好看一點,然後根據同學們的投票結果來排行。

“他做這個就是為了好玩”,紮克伯格的室友Arie Hasit這麼說。

(圖片來自successstory)

不過好玩歸好玩,可惜的是網站只運行了一周就被關了,因為哈佛的伺服器處理量遠超正常值,加之很多學生反映照片未經授權就被公開在網站上使用,紮克伯格不得不在校報上公開道歉。

有想法就一定要執行,如果中間被絆倒了,先別輕易放棄。

紮克伯格的執行力在《社交網路》這部電影中就有非常寫實的體現——Facebook的第一版原型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搞了出來。

最初的時候,網站的註冊僅限於哈佛學生,網站名字Facebook的由來也很“大學生”,它的靈感來自傳統的紙質“花名冊”(通常美國的大學和預科學校把這種印有學校社區所有成員的“花名冊”發放給新來的學生和教職員工,説明大家認識學校的其他成員)。

最初的The Facebook是以照片為核心的網站,同學們可以在上面列出彼此的基本資料,比如年級、學年、交友偏好和電話號碼等,這樣做擴展了學校內同學之間的交流。

Facebook的註冊用戶也從紮克伯格及其身邊的朋友變成了其他的宿舍樓,並且火速擴展到了哈佛整個校園。

後來,斯坦福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大學和耶魯大學也成為了他們的第一波合作對象。

再後來,紮克伯格和朋友搬到加州的帕羅奧圖,在一間小房子裡辦公,遇到了napster聯合創始人肖恩·派克......

(圖片來自ciraca)

然後,Facebook走向了全世界。

“不是因為錢的因素。對我與我的同伴來說,最重要的是創造人際之間公開的資訊管道。如果媒體公司擁有了這個所有權,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紮克伯格解釋道。

賺錢也許會讓人快樂,但有人是因心懷世界而擁有財富。

“讓人們有能力分享,讓世界更開放和連結”,這是紮克伯格在用戶數突破20億後提出的新使命。

而作為社交網路的巨頭,Facebook是如何改變世界的呢?

從最開始的只服務于哈佛學生的網站,到擁有全球20億使用者數(17年資料)的社交網站,Facebook儼然已經成為了目前最大的網路社交平臺。

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新聞,都是由人選擇和編輯的,但演算法已經開始漸漸擴大自己的影響,在你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決定你每天看到的什麼新聞,接觸什麼資訊。

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Facebook上的News Feed,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美國有將近 30% 的成年人從 Facebook 上獲取新聞。一個新聞網站的命運,簡單來說受人關注還是被人遺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在 Facebook 新消息上的表現。

(圖片來自維琪百科)

但是這種影響在紮克伯格看來,恰恰是用戶自己的決定的:“我們不想對使用者Feed中的任何內容進行編輯和判斷。你已經結交了你的朋友,連接到了你想要進入的網頁,你就是你所關心事物的最佳決定者。我們認為你自己連接的所有東西,就是你最想讀的東西”。

他曾談起自己創辦Facebook的初衷是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加開放”,我們還不能篤定的說他已經做到了,但紮克伯格還太過年輕,這位2010年就被《Vanity Fair》雜誌評選為“資訊時代最有影響力的第一人”的CEO,對世界的一定還會有更多改變。

一個獲得巨大成功的人,身上總有我們可以學習借鑒的部分,拋開紮克伯格的天賦機遇等等一系列外在因素,他身上最可貴也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是——超強的執行力。

想想自己去年年初的計畫,減肥10斤最後年末一稱還胖5斤,計畫攢5萬年末一看銀行卡還差7萬,立下毒誓今年要好好看書,結果kindle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變成了壓泡面專用神器……

這種事我們做了太多太多,永遠在制定計劃,然後不去執行。

紮克伯格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發佈自己的新年計畫——

2009年:每天打領帶上班。

2010年:學習中文。這個挑戰的成果是,他的中文水準不僅遠遠高出他的華裔妻子,而且還敢來到北京在清華大學用中文做半個小時的演講。

2011年:只吃自己親手屠宰的動物。

2012年:每天寫代碼。勿忘初心,不丟童子功。

2013年:每天跟Facebook員工以外的人見面。紮克伯格由電腦天才轉變為一個更善於與人打交道的企業領導者。

2014年:每天寫一封感謝信。

2015年:每兩周讀一本書。

2016年:開發一款私人專屬人工智慧助手以及全年跑步 587 公里(365英里)。

……

每一年的計畫,他都完成了,在這樣的執行力後面還包含著難能可貴的堅持。

新的一年才開始沒多久,我們當然可以像以前一樣,打打遊戲混混日子,改變世界什麼的與我無關。

但也可以像紮克伯格一樣,用自己的執行力讓想法不再是空想,讓夢想照進現實。

玩法類似於投票機制,這個網站上會放下兩張照片,兩男或者兩女,流覽網站的同學可以在兩張照片中挑一張更好看一點,然後根據同學們的投票結果來排行。

“他做這個就是為了好玩”,紮克伯格的室友Arie Hasit這麼說。

(圖片來自successstory)

不過好玩歸好玩,可惜的是網站只運行了一周就被關了,因為哈佛的伺服器處理量遠超正常值,加之很多學生反映照片未經授權就被公開在網站上使用,紮克伯格不得不在校報上公開道歉。

有想法就一定要執行,如果中間被絆倒了,先別輕易放棄。

紮克伯格的執行力在《社交網路》這部電影中就有非常寫實的體現——Facebook的第一版原型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搞了出來。

最初的時候,網站的註冊僅限於哈佛學生,網站名字Facebook的由來也很“大學生”,它的靈感來自傳統的紙質“花名冊”(通常美國的大學和預科學校把這種印有學校社區所有成員的“花名冊”發放給新來的學生和教職員工,説明大家認識學校的其他成員)。

最初的The Facebook是以照片為核心的網站,同學們可以在上面列出彼此的基本資料,比如年級、學年、交友偏好和電話號碼等,這樣做擴展了學校內同學之間的交流。

Facebook的註冊用戶也從紮克伯格及其身邊的朋友變成了其他的宿舍樓,並且火速擴展到了哈佛整個校園。

後來,斯坦福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大學和耶魯大學也成為了他們的第一波合作對象。

再後來,紮克伯格和朋友搬到加州的帕羅奧圖,在一間小房子裡辦公,遇到了napster聯合創始人肖恩·派克......

(圖片來自ciraca)

然後,Facebook走向了全世界。

“不是因為錢的因素。對我與我的同伴來說,最重要的是創造人際之間公開的資訊管道。如果媒體公司擁有了這個所有權,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紮克伯格解釋道。

賺錢也許會讓人快樂,但有人是因心懷世界而擁有財富。

“讓人們有能力分享,讓世界更開放和連結”,這是紮克伯格在用戶數突破20億後提出的新使命。

而作為社交網路的巨頭,Facebook是如何改變世界的呢?

從最開始的只服務于哈佛學生的網站,到擁有全球20億使用者數(17年資料)的社交網站,Facebook儼然已經成為了目前最大的網路社交平臺。

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新聞,都是由人選擇和編輯的,但演算法已經開始漸漸擴大自己的影響,在你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決定你每天看到的什麼新聞,接觸什麼資訊。

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Facebook上的News Feed,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美國有將近 30% 的成年人從 Facebook 上獲取新聞。一個新聞網站的命運,簡單來說受人關注還是被人遺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在 Facebook 新消息上的表現。

(圖片來自維琪百科)

但是這種影響在紮克伯格看來,恰恰是用戶自己的決定的:“我們不想對使用者Feed中的任何內容進行編輯和判斷。你已經結交了你的朋友,連接到了你想要進入的網頁,你就是你所關心事物的最佳決定者。我們認為你自己連接的所有東西,就是你最想讀的東西”。

他曾談起自己創辦Facebook的初衷是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加開放”,我們還不能篤定的說他已經做到了,但紮克伯格還太過年輕,這位2010年就被《Vanity Fair》雜誌評選為“資訊時代最有影響力的第一人”的CEO,對世界的一定還會有更多改變。

一個獲得巨大成功的人,身上總有我們可以學習借鑒的部分,拋開紮克伯格的天賦機遇等等一系列外在因素,他身上最可貴也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是——超強的執行力。

想想自己去年年初的計畫,減肥10斤最後年末一稱還胖5斤,計畫攢5萬年末一看銀行卡還差7萬,立下毒誓今年要好好看書,結果kindle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變成了壓泡面專用神器……

這種事我們做了太多太多,永遠在制定計劃,然後不去執行。

紮克伯格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發佈自己的新年計畫——

2009年:每天打領帶上班。

2010年:學習中文。這個挑戰的成果是,他的中文水準不僅遠遠高出他的華裔妻子,而且還敢來到北京在清華大學用中文做半個小時的演講。

2011年:只吃自己親手屠宰的動物。

2012年:每天寫代碼。勿忘初心,不丟童子功。

2013年:每天跟Facebook員工以外的人見面。紮克伯格由電腦天才轉變為一個更善於與人打交道的企業領導者。

2014年:每天寫一封感謝信。

2015年:每兩周讀一本書。

2016年:開發一款私人專屬人工智慧助手以及全年跑步 587 公里(365英里)。

……

每一年的計畫,他都完成了,在這樣的執行力後面還包含著難能可貴的堅持。

新的一年才開始沒多久,我們當然可以像以前一樣,打打遊戲混混日子,改變世界什麼的與我無關。

但也可以像紮克伯格一樣,用自己的執行力讓想法不再是空想,讓夢想照進現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