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報專訪郎朗:原來藝術家也不都是高冷的啊!

文| CY&凱莉

視頻| 老王

郎朗, 被多家美國權威媒體稱作“當今這個時代最天才、最閃亮的鋼琴家”,

也被《人物》雜誌評為“將改變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是受聘於世界頂級的柏林愛樂樂團和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的第一位中國鋼琴家。

他在大眾心目中一般都是這個樣子的:

一個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鋼琴胖子藝術家。

看我靈動的大眼睛!

看我用小拳拳錘你!

怪不得郎朗被稱作鋼琴界的表情帝, 和一枚會行走的表情包。

加在他身上的頭銜這麼多, 一個真實的郎朗究竟是怎樣的?

日報君最近很榮幸在紐約專訪了應邀參加格萊美的郎朗。 私底下的他熱情又開朗, 謙遜又健談, “話癆”品質盡顯, 時不時飄出的東北口音更是萌萌噠!

很多人看了郎朗的那期《吐槽大會》後,迅速對他路人轉粉。的確,郎朗在節目裡真實不做作,活脫脫一個被彈鋼琴耽誤了的段子手。

原來,藝術家也不都是高冷的啊!

不過郎朗也坦言,節目錄製前心裡“很緊張”,因為不知道其他嘉賓說說什麼。

“聽說主嘉賓往往都是被吐槽得最慘的那個。之前我看這個節目,我看嘉賓的臉都變藍了。所以我就在那兒很緊張地坐著,不知道會被噴成什麼樣。”

好在到了現場,郎朗發現,“他們還是口下留情了,我非常感激”。

《吐槽大會》上,其他嘉賓吐槽郎朗的點主要還是集中在他彈琴時豐富的表情上。黃國倫說,郎朗彈琴的樣子,像極了有個師傅藏在鋼琴底下,給他做足底按摩……

這個穴位對應的是心——

顧客,捏這裡這麼痛的話,可能你是肺比較不好啊。

還有肝。哦~~

連郎朗本人聽了都拍手叫好,笑得分外開朗:

但是作為一個健談的話癆,郎朗豈是好欺負的?吐槽起別人來,他可是一點都不含糊。

先是拿吐槽自己彈琴像做足療的黃國倫開刀:

而31歲的郎朗在幹嘛?也不過就是——

此時黃國倫可能:

歌手譚維維唱歌的時候動不動就吼一嗓子,郎朗現場教學,親身示範,難得一見地開了嗓——

嗯,可以說是一點偶像包袱都沒有了。

但是論自黑,這位世界頂級藝術家也是做的相當到位了——

“鋼琴胖子”這個稱號日報君可不敢瞎說,這可是經本人認證過的:

正如郎朗所說,其實做古典音樂,也可以很自由、很活潑、很熱情、很浪漫,也可以成為一個行走的表情包。

所以郎朗在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時,是否也會使用自己的表情包呢?

郎朗告訴日報君,“會用啊,不過我會選稍微好看一點的。特別噁心彆扭的那種我就不會用了。”(大笑)

不過郎朗坦言,表情其實只是一個調味包,是他小時候為了理解音樂,所以會嘗試先用一些表情去體會情緒。

直到後來有一次郎朗上大師課,那位大師說,我看到你彈琴的時候笑了,但你的琴聲沒有笑。

從那時候郎朗才知道,表情不只是在臉上,更重要的還是在手上。“手上得有活兒啊!”

對於日報君這種從小學琴的孩子來說,郎朗可謂是我們鋼琴老師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是標杆,是榜樣。

但是練過樂器的小夥伴們,應該都能懂得其中的枯燥和辛苦。那麼郎朗又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呢?

“我小時候就特別想當鋼琴家,總是看一些比我彈得好的人,動力就在這裡了。你總看到有好的,進而就會想超越他們。或者說不超越,起碼要和他們一樣好吧。”

漸漸地,郎朗感覺到音樂能給他帶來很多樂趣。“在真實人生中,很多事情你其實都無法經歷。但在音樂裡,什麼感覺我們都能擁有。”

這就有點像看電影,但是彈琴更妙的地方在於,你就在這種情緒裡,而且還可以改變這種感覺。“你越深地理解藝術,你就越會感受到充實。”

而對於外界賦予自己的多種頭銜,郎朗表示,“我首先肯定就是一個彈鋼琴的。只不過現在這個年代,在自己的領域做的比較好,曝光度高就會變成所謂的‘明星’。

但‘明星’這也不是說不好,可能有時候也需要名氣來傳達思想。如果你彈得很好,但誰也不認識你,你的想法、價值觀也很難去傳播。”

郎朗童年照

由於出色的琴技,1997年,14歲的郎朗考入世界上最有名的音樂學院之一——位於美國費城的柯帝士音樂學院,師從著名鋼琴大師院長蓋瑞·格拉夫曼。

在費城上學的郎朗卻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他每週末都會抽空往紐約跑一跑,不光是為了去老師家上課,還是為了去大都會看看展、去卡內基音樂廳、林肯中心聽聽音樂會。

郎朗告訴日報君,他現在每年大概兩個月住在紐約。紐約的小夥伴們也許某天可以在街頭巷尾偶遇這個行走的表情包哦~

郎朗和格拉夫曼

作為一個過來人、一個留學“老司機”,郎朗想通過日報君和廣大來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說:“開始來的時候肯定會有一段水土不服的經歷、肯定會有瓶頸期;遇到苦難時,一定不要去恐懼它,一定要勇敢面對”,“一定要找到方向”。

郎朗坦言,對學音樂的留學生來說,出國後學到的內容可能跟之前在國內不一樣,有的國外老師可能想把學生以前的意識、邏輯、方法、學習系統全部推掉。然而,這種“脫胎換骨”、“全盤否定”的教學法不一定科學。

郎朗說,自己親眼見過不少很有才能的中國小孩,經過美國老師的調教卻變成了“小古董”,靈氣都沒了。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己要有辨別能力——“多看看自己彈琴的樣子,把自己的優勢留下來”。

郎朗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榮譽博士

在柯帝士學成之後,郎朗又連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頒發的兩個榮譽博士學位,成為兩所學院有史以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作為該領域絕對的佼佼者,郎朗的成就也許是我們很多平凡的留學生想都不敢想的。

然而,郎朗的留學經歷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告訴日報君,剛來的時候其實以為自己英語說得挺溜,自我感覺良好,結果到了美國才發現,“完了,什麼也聽不懂”!

郎爸爸特別生氣:“花這麼多錢學英語,咋到現在還一句話都不會說”;郎朗心理也是苦,因為老美說英語“味兒不一樣啊”,跟在國內學的有點區別呀。

上音樂課還好,畢竟音樂的魅力可以跨越國界;但上文化課時,雖然大家心態普遍比較輕鬆,語言障礙還是令人挺堵心。

郎朗和格拉夫曼

英語說得差,也讓郎朗和很多留學生一樣,在剛到美國的那段日子裡過得不太開心。

雖然表面上可以打哈哈地回應,但終究不知道怎麼和美國同學深入接觸,甚至因此感覺被欺負。於是,他跟其他中國同學紮堆在一起,導致半年多英語也沒進步。

如今,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這位元蜚聲全世界的音樂大師英文流利,國際范十足,曾在坎城國際創意節等無數高大上的場合全程用英文進行精彩演說,讓中外粉絲拍手叫好。

就連在日報君採訪現場,郎朗也隨時隨地用英語開啟“話癆”模式無壓力,和幾個美國場工小哥聊大天侃大山。

郎朗坎城英文演講

其實,郎朗真正開始下定決心發奮學英語,是因為他發現彈完音樂會,外國粉絲上來獻花送祝福,他除了尷尬不失禮貌的微笑和“Yeah Yeah Great”以外無話可說。

郎朗開始努力學英語、交外國朋友。憑著驚人的語言天賦和人見人愛的性格,郎朗的朋友圈很快就打開了。他發現,不僅世界觀開闊了,也有了更多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

他勸誡留學生們,既然來了國外,就要擴充圈子,多交朋友。當然啦,這都是以保護好自己為前提。同時,交國外朋友也要有度,最好能“一半國內的朋友,一半國外的朋友”。

郎朗和波切利

誠然,郎朗最初來到美國留學是1997年。他說,21年前,中美教育差異非常大、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當今的中國更加國際化,中國學生出國党越來越多,普遍英語水準也高了不少。

這也說明,此時此刻,我們最需要的不僅是引進來,還有走出去。

留學時的郎朗曾經因為夾在兩個文化中間而感到一些矛盾和迷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個文化的”,“(說)美國也不是太美國,(說)中國又覺得自己失去了一些東西”。

郎朗說,希望留學生要有獨立自主的分析能力,不能認為某一邊完全對或錯,“把中國好的東西留住,把外國好的東西引進來”。

郎朗音樂教室在美國

這種思想在郎朗的音樂生涯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帶中國音樂走向世界,他做起格萊美中國文化交流大使,三次登臺“獻藝”;他在美國白宮彈起《我的祖國》,並且說:“能夠在眾多外賓,尤其是在來自’五湖四海’的元首們面前演奏這首讚美中國的樂曲,仿佛是在向他們訴說我們中國的強大,我們中國人的團結,我感到深深的榮幸和自豪”。

為了向國人普及古典音樂,他擔任古典音樂頻道推廣大使,為熱愛音樂的民眾上公益大師課;他投身音樂教育,於十年前成立了”郎朗國際音樂基金會“,目前正忙於編寫教材和培訓教師,今年的目標是在國內30到50所學校辦起音樂教室,讓更多此前沒有條件的孩子,通過成本較低、較易複製的智慧鋼琴課進行感受音樂的魅力,提升孩子學音樂的興趣。

郎朗給孩子上大師課

郎朗告訴日報君,中國有豐富的音樂寶藏。近些年來,民族樂團在海外巡演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有市場,也代表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越來越認同。他相信將來一定有一天,中西音樂可以打通。

三歲學琴,五歲捧起第一座獎盃,今天“功成名就”的郎朗,一路走來,他的標籤不僅有國際鋼琴大師、音樂天才,也有明星、真人秀大咖,甚至還有話癆、表情包。

但郎朗好像並不太在意別人怎麼說他,因為他的夢想始終如一——“當我二十年後在街頭步行時,覺察到所有人都熟悉古典音樂”

很多人看了郎朗的那期《吐槽大會》後,迅速對他路人轉粉。的確,郎朗在節目裡真實不做作,活脫脫一個被彈鋼琴耽誤了的段子手。

原來,藝術家也不都是高冷的啊!

不過郎朗也坦言,節目錄製前心裡“很緊張”,因為不知道其他嘉賓說說什麼。

“聽說主嘉賓往往都是被吐槽得最慘的那個。之前我看這個節目,我看嘉賓的臉都變藍了。所以我就在那兒很緊張地坐著,不知道會被噴成什麼樣。”

好在到了現場,郎朗發現,“他們還是口下留情了,我非常感激”。

《吐槽大會》上,其他嘉賓吐槽郎朗的點主要還是集中在他彈琴時豐富的表情上。黃國倫說,郎朗彈琴的樣子,像極了有個師傅藏在鋼琴底下,給他做足底按摩……

這個穴位對應的是心——

顧客,捏這裡這麼痛的話,可能你是肺比較不好啊。

還有肝。哦~~

連郎朗本人聽了都拍手叫好,笑得分外開朗:

但是作為一個健談的話癆,郎朗豈是好欺負的?吐槽起別人來,他可是一點都不含糊。

先是拿吐槽自己彈琴像做足療的黃國倫開刀:

而31歲的郎朗在幹嘛?也不過就是——

此時黃國倫可能:

歌手譚維維唱歌的時候動不動就吼一嗓子,郎朗現場教學,親身示範,難得一見地開了嗓——

嗯,可以說是一點偶像包袱都沒有了。

但是論自黑,這位世界頂級藝術家也是做的相當到位了——

“鋼琴胖子”這個稱號日報君可不敢瞎說,這可是經本人認證過的:

正如郎朗所說,其實做古典音樂,也可以很自由、很活潑、很熱情、很浪漫,也可以成為一個行走的表情包。

所以郎朗在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時,是否也會使用自己的表情包呢?

郎朗告訴日報君,“會用啊,不過我會選稍微好看一點的。特別噁心彆扭的那種我就不會用了。”(大笑)

不過郎朗坦言,表情其實只是一個調味包,是他小時候為了理解音樂,所以會嘗試先用一些表情去體會情緒。

直到後來有一次郎朗上大師課,那位大師說,我看到你彈琴的時候笑了,但你的琴聲沒有笑。

從那時候郎朗才知道,表情不只是在臉上,更重要的還是在手上。“手上得有活兒啊!”

對於日報君這種從小學琴的孩子來說,郎朗可謂是我們鋼琴老師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是標杆,是榜樣。

但是練過樂器的小夥伴們,應該都能懂得其中的枯燥和辛苦。那麼郎朗又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呢?

“我小時候就特別想當鋼琴家,總是看一些比我彈得好的人,動力就在這裡了。你總看到有好的,進而就會想超越他們。或者說不超越,起碼要和他們一樣好吧。”

漸漸地,郎朗感覺到音樂能給他帶來很多樂趣。“在真實人生中,很多事情你其實都無法經歷。但在音樂裡,什麼感覺我們都能擁有。”

這就有點像看電影,但是彈琴更妙的地方在於,你就在這種情緒裡,而且還可以改變這種感覺。“你越深地理解藝術,你就越會感受到充實。”

而對於外界賦予自己的多種頭銜,郎朗表示,“我首先肯定就是一個彈鋼琴的。只不過現在這個年代,在自己的領域做的比較好,曝光度高就會變成所謂的‘明星’。

但‘明星’這也不是說不好,可能有時候也需要名氣來傳達思想。如果你彈得很好,但誰也不認識你,你的想法、價值觀也很難去傳播。”

郎朗童年照

由於出色的琴技,1997年,14歲的郎朗考入世界上最有名的音樂學院之一——位於美國費城的柯帝士音樂學院,師從著名鋼琴大師院長蓋瑞·格拉夫曼。

在費城上學的郎朗卻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他每週末都會抽空往紐約跑一跑,不光是為了去老師家上課,還是為了去大都會看看展、去卡內基音樂廳、林肯中心聽聽音樂會。

郎朗告訴日報君,他現在每年大概兩個月住在紐約。紐約的小夥伴們也許某天可以在街頭巷尾偶遇這個行走的表情包哦~

郎朗和格拉夫曼

作為一個過來人、一個留學“老司機”,郎朗想通過日報君和廣大來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說:“開始來的時候肯定會有一段水土不服的經歷、肯定會有瓶頸期;遇到苦難時,一定不要去恐懼它,一定要勇敢面對”,“一定要找到方向”。

郎朗坦言,對學音樂的留學生來說,出國後學到的內容可能跟之前在國內不一樣,有的國外老師可能想把學生以前的意識、邏輯、方法、學習系統全部推掉。然而,這種“脫胎換骨”、“全盤否定”的教學法不一定科學。

郎朗說,自己親眼見過不少很有才能的中國小孩,經過美國老師的調教卻變成了“小古董”,靈氣都沒了。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己要有辨別能力——“多看看自己彈琴的樣子,把自己的優勢留下來”。

郎朗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榮譽博士

在柯帝士學成之後,郎朗又連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頒發的兩個榮譽博士學位,成為兩所學院有史以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作為該領域絕對的佼佼者,郎朗的成就也許是我們很多平凡的留學生想都不敢想的。

然而,郎朗的留學經歷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告訴日報君,剛來的時候其實以為自己英語說得挺溜,自我感覺良好,結果到了美國才發現,“完了,什麼也聽不懂”!

郎爸爸特別生氣:“花這麼多錢學英語,咋到現在還一句話都不會說”;郎朗心理也是苦,因為老美說英語“味兒不一樣啊”,跟在國內學的有點區別呀。

上音樂課還好,畢竟音樂的魅力可以跨越國界;但上文化課時,雖然大家心態普遍比較輕鬆,語言障礙還是令人挺堵心。

郎朗和格拉夫曼

英語說得差,也讓郎朗和很多留學生一樣,在剛到美國的那段日子裡過得不太開心。

雖然表面上可以打哈哈地回應,但終究不知道怎麼和美國同學深入接觸,甚至因此感覺被欺負。於是,他跟其他中國同學紮堆在一起,導致半年多英語也沒進步。

如今,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這位元蜚聲全世界的音樂大師英文流利,國際范十足,曾在坎城國際創意節等無數高大上的場合全程用英文進行精彩演說,讓中外粉絲拍手叫好。

就連在日報君採訪現場,郎朗也隨時隨地用英語開啟“話癆”模式無壓力,和幾個美國場工小哥聊大天侃大山。

郎朗坎城英文演講

其實,郎朗真正開始下定決心發奮學英語,是因為他發現彈完音樂會,外國粉絲上來獻花送祝福,他除了尷尬不失禮貌的微笑和“Yeah Yeah Great”以外無話可說。

郎朗開始努力學英語、交外國朋友。憑著驚人的語言天賦和人見人愛的性格,郎朗的朋友圈很快就打開了。他發現,不僅世界觀開闊了,也有了更多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

他勸誡留學生們,既然來了國外,就要擴充圈子,多交朋友。當然啦,這都是以保護好自己為前提。同時,交國外朋友也要有度,最好能“一半國內的朋友,一半國外的朋友”。

郎朗和波切利

誠然,郎朗最初來到美國留學是1997年。他說,21年前,中美教育差異非常大、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當今的中國更加國際化,中國學生出國党越來越多,普遍英語水準也高了不少。

這也說明,此時此刻,我們最需要的不僅是引進來,還有走出去。

留學時的郎朗曾經因為夾在兩個文化中間而感到一些矛盾和迷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個文化的”,“(說)美國也不是太美國,(說)中國又覺得自己失去了一些東西”。

郎朗說,希望留學生要有獨立自主的分析能力,不能認為某一邊完全對或錯,“把中國好的東西留住,把外國好的東西引進來”。

郎朗音樂教室在美國

這種思想在郎朗的音樂生涯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帶中國音樂走向世界,他做起格萊美中國文化交流大使,三次登臺“獻藝”;他在美國白宮彈起《我的祖國》,並且說:“能夠在眾多外賓,尤其是在來自’五湖四海’的元首們面前演奏這首讚美中國的樂曲,仿佛是在向他們訴說我們中國的強大,我們中國人的團結,我感到深深的榮幸和自豪”。

為了向國人普及古典音樂,他擔任古典音樂頻道推廣大使,為熱愛音樂的民眾上公益大師課;他投身音樂教育,於十年前成立了”郎朗國際音樂基金會“,目前正忙於編寫教材和培訓教師,今年的目標是在國內30到50所學校辦起音樂教室,讓更多此前沒有條件的孩子,通過成本較低、較易複製的智慧鋼琴課進行感受音樂的魅力,提升孩子學音樂的興趣。

郎朗給孩子上大師課

郎朗告訴日報君,中國有豐富的音樂寶藏。近些年來,民族樂團在海外巡演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有市場,也代表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越來越認同。他相信將來一定有一天,中西音樂可以打通。

三歲學琴,五歲捧起第一座獎盃,今天“功成名就”的郎朗,一路走來,他的標籤不僅有國際鋼琴大師、音樂天才,也有明星、真人秀大咖,甚至還有話癆、表情包。

但郎朗好像並不太在意別人怎麼說他,因為他的夢想始終如一——“當我二十年後在街頭步行時,覺察到所有人都熟悉古典音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